師道的讀后感范文(精選11篇)
讀完一本書以后,你有什么領悟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師道的讀后感范文(精選12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師道的讀后感1
屋檐水,一點一滴,滴穿沿階石;羲之習字,年年歲歲,墨染洗硯池。陶行知說:“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進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初讀《師道》一書,觀此言,只覺三個“天天”,發(fā)人深省;再觀此言,更覺大小不論,“天天”不易,所以我從不呆望“大創(chuàng)造”從天而降,而是學以“坦白之心”觀“點滴的創(chuàng)造”。
何為“坦白之心”?我以為對于教師而言,“坦白之心”便是襟懷坦白,誠摯可親,一視同仁。擁有了坦白之心,便擁有了一對火眼金睛,具備了找出孩子所有的小小創(chuàng)造的本事;擁有了坦白之心,便擁有了一個廣大的溫暖懷抱,獲得了能把所有取得點滴進步的孩子納入懷中給予溫暖的能力;擁有了坦白之心,便擁有了一雙有力的手,能把孩子托舉得更高,遠離那片名為不自信的荊棘地。
上學期我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給班里小朋友們寫的“詩歌”設計海報。尤記一開始我動員孩子們寫詩的時候,這些“大作”還只是幾張可憐的小紙片,攥在幾個平時的“積極分子”的手里,到了下課,這幾個人走到我面前,亮晶晶的眼睛望著我,領頭的來一句“老師,這是我們自己寫的詩,想給您看看。”話還沒說完,孩子們把紙往我講臺上一拍,一溜煙全跑了,讓人哭笑不得。我只好把這些皺巴巴的'小紙片一張張撫平,疊起來,帶回辦公室。看著這寥寥幾張紙片,我內心有些泄氣,我本以為我前期做了充足的準備,找了不少同齡孩子有趣的詩歌,舉辦“兒童詩鑒賞會”,孩子們應該會積極性很高,這些小紙片卻怎么看都有些敷衍之意。沒想到的是,一張張看下來,紙片的含金量出乎意料的高,孩子們字一筆一劃寫得認真,寫的小詩也基本都具備了現(xiàn)代詩的“范”。想了想,我準備給這些積極勇敢的孩子準備一份小禮物。我把這些文字錄入到電腦,配上應景的插圖,做成手賬的形式,再打印出來,一張張精美的詩歌海報便完成了。令我沒想到的是,這些“小禮物”激起了不少孩子的興趣,隨著我一次次的動員,我收到了越來越多的“小紙片”,越來越多的小朋友加入了寫詩的陣營。
現(xiàn)在回想起當時的情景,我慶幸我在最后沒丟下一顆“坦白之心”,若我因為孩子們交上來的“小紙片”不符合我預期所想,疑心是孩子們敷衍我才上交的,棄之不看,不予孩子反饋,豈不是錯過了孩子的成長?這便是失了“坦白之心”,摧殘了孩子的趣味,更辜負了孩子的創(chuàng)造。小紙片也好,精美詩集也罷,若帶著坦白之心去看,便都是孩子的創(chuàng)造;孩子的點滴創(chuàng)造也好,大創(chuàng)造也罷,都是作為一個老師應該去一一發(fā)現(xiàn),一一挖掘的寶貴財富。
梁啟超說“教育事業(yè),從積極方面說,全是在喚起趣味;從消極方面說,要十分注意不可以摧殘趣味。”以坦白之心觀點滴創(chuàng)造,喚起孩子趣味,守護孩子趣味。
師道的讀后感2
這本書是一本教育教師讀物,其主旨正如書的封皮上所寫:“審視教育本真,傾聽教師憂思,分享成長策略,明晰教師立場,重塑教師信仰。”
這本書共五章:立場,信念,冷眼,策略,憂思。標題簡潔而概括。這本書都是收錄一線教師的教育評論和隨筆,正如前言所說:“讓教師說話,為教師說話,說教師的話”遠比對教師說話更重要,也能更有效的促進教師的發(fā)展。何為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沒有多少新的話題,教育更不需要多少‘創(chuàng)新’,只需要教師始終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學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學生,教育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影響。教育就是開啟智慧,健全人格,要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判斷,進而達到獨立行動,成為一個心靈博大,精神堅強的人。簡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像人一樣生活,像人一樣活的美好。”這本書中的文章給了我很多啟迪和思考,也使我感受到智慧的快樂,也從另一個角度審視,思考如何有效指引學生的正確思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在《師道》中有一個章節(jié)講的是功夫在“分數(shù)”之外。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太注重孩子的分數(shù)了,總是想盡辦法,用盡手段讓學生提高分數(shù)。可我們使盡渾身解數(shù)后會發(fā)現(xiàn)孩子的成績沒有絲毫的提高。老師督促其多做作業(yè),家長督促其上補習班,我們都盡到自己的職責了,為什么結果是這樣呀!
我的班級中有一個小男孩名叫蒲永軍,學習成績不是很好,我經常找他聊天,問他你這樣聰明為什么學習不好呀?督促他努力學習,可是半年了,一直沒有什么改變。但在交談中我知道了一些他的家庭情況。他的爸爸不在身邊,忙于工作,他的媽媽過世不久,他覺得世界上沒有一個親人了,孤獨無助。他說他是多么的'不幸呀!
是呀!蒲永軍真得不幸呀!這樣不幸的孩子學習不好也是正常的,他自己這樣認為,大家都這樣認為。可是我給他講,也許換個角度就不一樣了。其實每個人都有不幸,如果比不幸,你比得過霍金嗎?如果比不幸,你比得過斷腿的奧運會選手嗎?人生需要找個方向,人生需要現(xiàn)在認真學習找個工作去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我經常與這個孩子做思想工作,蒲永軍慢慢地明白了人生,從此他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中去,最后在畢業(yè)考試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
從這個事例中我看到,學生的能力都是十分強,只要他們想學就一定能夠學好。分數(shù)不在分數(shù)里,分數(shù)是在分數(shù)外--學生的思想工作,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才能讓他們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
師道的讀后感3
近幾年,市面上越來越多教育的書籍讓老師們眼花繚亂,想選擇一本語言中肯一些的書也比較難。在假期里,教體局推薦的一些書目中,我選擇了這本《師道:為師亦有道》來讀,是因為被封面上的一行字給吸引了:“審視教育本真,傾聽教師憂思,分享成長策略,明晰教師立場,重塑教師信仰。”這句話字字說到了每位老師的心里。
這本書共五章:立場、信念、冷眼、策略、憂思。標題簡介二概括。這本書都是收錄了一線教師的教育評論和隨筆,正如前言所說:“讓教師說話,為教師說話,說教師的話”遠比對教師說話更重要,也能更有效的促進教師的發(fā)展。
什么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沒有多少新的話題,教育更不需要多少‘創(chuàng)新’,只需要教師始終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學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學生,教育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影響。教育就是開啟智慧,健全人格,要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判斷,進而達到獨立行動,成為一個心靈博大,精神堅強的人。簡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像人一樣生活,像人一樣活的美好。”
“累”,現(xiàn)在的孩子活的太累。作者張常關老師說了這么一句話“一切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源自自由思考,一切的成功教育都源自內心的需要。讓我們多學一學古人,給教育一些‘閑暇’,還孩子一點自由吧!”這句話,說出了孩子們的心聲,學生們在老師和家長的“百般呵護”下沒有了自由和思考的時間。孩子們最寶貴的青春和娛樂玩耍的時間就這幾年,而孩子們最美好最富想象力的大腦,被看不到邊際的書海沖刷成了光滑的石頭。在假期前的一天,我問了班上的孩子都誰報了輔導班,結果90%的孩子的假期被輔導班所占據(jù),有50%的孩子報了兩個以上的.輔導班,還有幾個孩子參加了四個。看到孩子們舉起的小手,我的心里更多是是無奈,“不輸在起跑線上”成了家長們讓孩子上輔導班的動力。讓孩子睡個懶覺,讓孩子去公園里玩玩,給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可以讓他們飛的遠些。
“尊重”。在看到這個詞語的時候,很多人都會認為就是在教育學生的時候不打罵學生。而在幾年前,尊重學生已經不僅僅只是單純的不打罵學生這么簡單。在課堂上,老師一味的侃侃而談就是不尊重學生;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老師不給孩子留有思考的空間就是不尊重;在學生回答問題出現(xiàn)錯誤的時候,老師粗暴的打斷就是不尊重。
《不要搶占學生的舞臺》這篇文章,我明白了尊重要打從心眼里表現(xiàn)出來。文章有這么一段話:“不要搶占學生的舞臺,好課應當讓“彩”出在學生身上。學生自己能做的事教師不要去做,學生自己能說的話教師不要去說,學生自己能想出的問題教師不要急于給出答案。教師要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要盡可能多地安排學生去活動,師生對話,學生與文本對話,學生與學生對話,在互動中錘煉語言,發(fā)展思維,增長智慧。”
老師上課要講,而且一定要講。但講時忌滔滔不絕,旁若無人,話匣子一打開就興奮不已,難以收住。牢記不要把課堂當成教師一個人表演的舞臺,而忽略了尊重學生,每節(jié)課要讓“彩”出在學生身上,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大膽質疑的精神。學生回答問題偏離軌道時,要果斷地將其引回主題。
什么樣的課堂決定著我們培養(yǎng)什么樣的學生。“先學后教”這種模式培養(yǎng)了學生會學習,善思考,高效率。只要我們教師尊重學生,給學生機會和時間,學生就一定會給我們驚喜。
有了這些思考,又使我們回到教育的目的上來。如果我們真正的把教育當做生活,開啟學生的智慧,健全學生的人格,讓學生們學會獨立思考,進而學會獨立行動,成為一個心理寬廣,而且精神堅強的人。那么,老師們在這個過程中拿到不會享受到快樂嗎?
師道的讀后感4
我仔細研讀了馬朝宏老師所著的《師道:為師亦有道》這本書,為師有道,道在何方?明晰教師立場,重塑教師信仰。做人有人德,為師有師德。做一個有思想、有追求、有道德的教師,為學生指明生命的方向,賦予學生生命以意義和價值,就是最高尚師德的具體體現(xiàn)!
教育的希望在于每位教師的成長,離開了教師,任何制度、觀念、政策都只能停留在空中。教育真沒有多少新的話題,教育更不需要多少“創(chuàng)新”,只需要教師始終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學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學生,教育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影響。教育就是開啟智慧、健全人格,要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判斷,進而達到獨立行動,成為一個心靈博大、精神堅強的人。
簡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像人一樣生活,像人一樣活得美好。教師的真正本領,不在于他是否會講述知識,而在于是否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很多時候,我們的老師從中劃出符合自己課程性質所需要使用的回答,用平淡而近乎贊賞的語氣抹去了其他的答案。我們幾乎從來沒有隨著學生的思考車輪去探索生活,很少想到學生走向獨自學習生活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其實更多的時候,我們缺少跟學生進行開放性、探究性問答的技巧與自信,因為思考的車輪沒有方向,我們尚且沒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和幫助他們如何探索生活而培養(yǎng)的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們早已經習慣了火車導軌式的`教育。我們教師用來工作的工具是:知識、能力、道德、態(tài)度。
所以,作為教師,還應該為適應飛速發(fā)展的時代,而不斷的學習儲備各種知識,時時提高自身的素質。我們首先得使我們的知識不老化,所以得刻苦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能滿足已有的那點滴學問。因為學生可以原諒一個吹毛求疵的老師,但不能原諒一個無知無能的老師。所以,由一桶水到一條源遠流長的河的演變,是我們作為教師的知識追求的覺醒。讀書,才會有思考;有思考,才會有思想;有思想,才會有追求。因此,教師要學會“教書”,首先應該學會讀書,學會思考,學會思想。教師讀書是關系教育成敗的大事。讀書的人是天上的星星,明亮中多了一份深邃。要想做一個有主見有內涵的現(xiàn)代人,讀書仍然是必由之路。只有讀書,才能豐厚自己的文化底蘊、淵博自己的學識水平、陶冶自己的心性修養(yǎng)、升華自己的教育追求、積淀自己的教育智慧,才能修煉成為值得學生終身閱讀的“圣賢之書”。
我們往往將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欠缺歸咎于教育制度和專業(yè)培養(yǎng)模式,然而大多空閑的時候,我們思考的車輪依然伏在慣性的導軌上。更多的時候,在想著今天學生該交給我什么書面作業(yè),字跡是否工整認真。我們幾乎沒有想到我們該教給學生什么,和學生一起做什么。是帶領他們到閱覽室,還是去游泳池?體育場或許更好?我們很少揣摩學生的心思,他們今天是想學習高雅的舞蹈、悠揚的二胡,還是自由運動場……我們應該放手讓他們在每一個機會面前嘗試與思考。只有放手,你才會知道什么是他們所需要的;只有放手,你才會發(fā)現(xiàn)什么是他們的專長。
作為一名教師是無尚光榮的,要有高度的事業(yè)心和責任感。教師對人才的培養(yǎng)和文化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起著重大的作用。要做好教師工作,首先是熱愛教育事業(yè),忠誠教育事業(yè)。其次是自己要愛讀書,愛學習才行。在不斷追求中探索教育的真諦。
師道的讀后感5
最近看了《師道,為師亦有道》這本由馬朝宏主編的這本書,書中收錄的全部是一線教師的教育評論和隨筆,全書共分五章:立場、信念、冷眼、憂思和策略,可以說篇篇針砭時弊,句句一針見血,特別是讓我們這些一線教師讀了,有醍醐灌頂之感,不禁佩服如是教師愛教育的胸懷和為教育而謀略的膽識。其主旨正如書的封皮上所寫:“審視教育本真,傾聽教師憂思,分享成長策略,明晰教師立場,重塑教師信仰。”讀了此書,讓我感觸較深的有《老師,你累嗎?》、《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動機》、《被高分拋下的孩子》等,這些篇章反映的問題較接近現(xiàn)在學校的情況,并引起了我對孩子學習動機的思考:孩子為了什么而學?
我不禁假象這樣一個問題:當我們問起孩子他來學校為了什么而學時,他們會怎么樣回答。我想可能很多孩子尚未思考過這個問題,或者他們也考慮不清楚到底為了什么而學,因為社會環(huán)境、家長、學校及老師的種種引導,可能讓孩子弄不清楚學習到底為了自己還是外界。每每看到孩子們在日記上或者在素質報告手冊上寫出自己某段時間或最想說的話是“下次考試考雙百”抑或“在學習上超過某位同學”等等此類的話,我有一種說不出的情感,是同情、是自責還是無奈。當今的孩子們怎么了?別說當今的孩子們了,往前追溯,就拿我來說,在學校度過了將近20年讀書生涯,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嗎?以前的我不也是為了考取好的成績,或是為了讓父母高興,為了得到老師的贊揚而努力學習的嗎?所以,這不是當今在學生當中存在的問題,而是一個長期待解決的問題。
孩子們學習動機的不明確不能怪他們自己,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家長和老師的教育方式。我很同情現(xiàn)在的孩子們,同情他們沒有快樂的童年,沒有屬于自己的'時間,整天忙碌于上學、參加興趣班和特長培訓班等,家長們生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尤其是在學習上讓孩子與周圍的同學比,他們經常使用這樣的獎勵策略——這次考到多少分,會獎勵你什么。這樣無形中引導孩子學東西是為了與別人比較,是為了讓自己的父母高興等,長期以往,孩子們消失了學習的內部動機。對教師來說,我們何嘗不是通過考試成績來評每年的三好學生的,雖然有時候也會參考孩子們的平時表現(xiàn),學校期末考試后,也同樣以各科考試的平均分來給各科教師進行評價,雖然素質教育的口號依然很響,新課標在實踐仍然實施得腳踏實地,但我們還是很難擺脫應試教育的魔咒。
孩子為了父母的獎勵、為了獲得老師的贊許等如此的動機雖然能在短時期內讓孩子努力學習,但不是長久之計,一但這樣的外部刺激失去了作用,那樣的后果是非常可怕的。因此,我們——與孩子朝夕相處的家長和老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及他們的內部學習動機,讓他們明白學習的目的和動機,端正學習態(tài)度,遇到問題進行正確的歸因,才能讓我們孩子真正樂在學習中!
師道的讀后感6
打開學校推薦的書目《師道:為師亦有道》這本書吸引著我,于是我借讀了這本書。拿到這本書仔細看看封面,上邊寫著“審視教育本真,傾聽教師憂思,分享成長策略,明晰教師立場,重塑教師信仰。”悟悟書名百思不得其解,后來頓悟。師道就是老師說,第一個道是說的意思,第二個道是路徑、方法的意思。為師有道,道在何方?
書中匯集的文章多為一線教師教育評論和隨筆,這些思考未必有多高深的理論,或許難免有個人主觀色彩,或許也失之于片面,但這些思考無疑是鮮活和最具有生命力的,鑒證著老師們的成長足跡,一步一個腳印,實實在在;字里行間,充滿著對教育的熱愛和激情。
作為教師要明白:教育不需要多少“創(chuàng)新”,只需要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學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學生,教育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影響。教育就是開啟智慧、健全人格,要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判斷,進而達到獨立行動,成為一個心靈博大、精神堅強的人。簡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像人一樣生活,像人一樣活得美好。
很多時候,我們的老師從中劃出符合自己課程性質所需要使用的回答,用平淡而近乎贊賞的語氣抹去了其他的答案。我們幾乎從來沒有隨著學生的'思考車輪去探索生活,很少想到學生走向獨自學習生活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其實更多的時候,我們缺少跟學生進行開放性、探究性問答的技巧與自信,因為思考的車輪沒有方向,我們尚且沒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和幫助他們如何探索生活而培養(yǎng)的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們早已經習慣了火車導軌式的教育。
我們應該放手讓他們在每一個機會面前嘗試與思考。只有放手,你才會知道什么是他們所需要的;只有放手,你才會發(fā)現(xiàn)什么是他們的專長。教育就是“使人成為人”。同樣的,教師呢,作為活在孩子中間的成年人,和學生一起面對世界(文本和實在的生活都是世界)并在他們需要的時候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
所有好的教育和好的教師都是有共同點的,兩個關鍵詞:放手和主體。教師放手,還學生主體。主體的體現(xiàn),不是“教師為了學生做些什么”,而是你讓學生做了什么,學生體驗和經歷了什么,而且這種體驗和經歷必須出自他們的主觀愿望。
學生的主體作用,簡單地講,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出現(xiàn),他們能夠能動地發(fā)展自己的潛能。學生應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師、教材、教學手段都應為學生的“學”服務。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并充當教學活動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學看成“教師灌、學生裝”,把學生看成是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對象。
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事物內在的矛盾性是事物發(fā)展的源泉,它決定著事物發(fā)展的性質和方向,因而是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jù),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教師則是這一活動過程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學生的知識、能力、品質、性格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學生本身內部的矛盾性。教師水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設備等對學生來說雖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終究還要靠內因起作用。
任何高明的教師,都不能替代學生學習。在現(xiàn)實中,我們經常看到,同樣一個教師,同樣一本教材,同樣一個教學環(huán)境,不同的學生卻出現(xiàn)不同的學習效果。導致這種差異有種種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學生自身主觀能動性發(fā)揮程度不一。因此,調動學習者的學習主動性,并確立自身的主體作用意識是教學中的重中之中。
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夠廓清籠罩在師生課堂關系上的“迷霧”,引領教師將“教本位”變?yōu)椤皩W本位”,從而優(yōu)化教學行為,提高課堂效率。同樣,由客體變成了主體,學生也就不會站在“教”的對立面機械、被動地接受,而是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將以“授業(yè)”為主的“課堂”變成以“求知”為主的“學堂”,從而將他們被壓抑的學習積極性、求知自覺性和思維能動性盡情彰顯,進而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只有有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有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師生情感交互和心靈契合,最終實現(xiàn)以生命弘揚生命、以情感激越情感、以精神建構精神的教育目標,讓師生共同享受有尊嚴、有道德的課堂生活。
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人生是一本厚重的書,翻的不經意會你會錯過精彩,讀的很用心你才會體味更多。把握好人生,在生活的路上不斷思考,不斷進取,使平凡一生在教育的沃土上變得多姿多彩!
師道的讀后感7
又迎來了一個暑假——20xx年的暑假,教委辦發(fā)的教師讀物《師道:為師亦有道》。這是中國教師報資深記者、編輯,馬朝宏編輯的一本書。今天,我把媽媽接到家里來玩,拿起這本書,我開始朗讀給她聽,她被感動了,我們母女一起被此書中各位一線教師他們對教育的種種感受及對教育的理解和激情深深地感動著。
一篇一篇的文章,是一個一個的教育的故事。越看越吸引我的眼球,直到愛不釋手。在看孫寶華校長的《學生的表情》時,他樸實無華言語中,充滿了對學生的愛,像一個小孩子似的跟學生一起開心,一起傷心,做為校長的他,能感受到學生的喜怒哀樂并理解他們,我想在他領導下的學生和老師一定也能露出燦爛的笑容。
印象深刻的是《不要搶占學生的舞臺》這篇文章,從孔子的因材施教到盧梭的兒童中心說,都是在倡導“以人為本”。課堂是老師的主陣地,我們到底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還是炫耀自己?這個問題在新課改理念下已不需要質疑。而如何讓孩子們在有效的課堂上展示自己才是我們第位老師最值得關注的。《不要搶占學生的舞臺》就講了不少的例子及相關的分析。雛鷹要展翅飛翔,就應該給它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學生想要學得更多的東西,就應該真正擁有課堂,教師只需聆聽、引導,用真誠的語言給與贊賞。
教育的希望在于每位教師的成長,教師的成長不只是閱讀和接受別人的知識和思想,更重要的是獨立思考,且思且行,不斷反思。在教學中,我感到教師有沒有童心對于教學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童心就是真誠,童心讓人心上無邪,身上無惡,形上無垢,影上無塵。作為教師,有童心是愛學生的一種表現(xiàn)。說教師沒有童心,就是教師把教師當做一種職業(yè),把教學當做一種工作,一種機械化的工作。有童心的教師學生喜歡,工作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果。要想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我有感于此書中的幾點做法:做領關雁給學生示范,顯真誠在現(xiàn)實教學中,教師的示范和聲情并茂的講解是引領學生學習的關鍵,跟學生一同成長,會使學生感到親切,更加喜歡學習。親人般的稱呼學生,顯親情很多名家教授,稱呼學生都是“孩子們”,讓人感到師生之間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葉圣陶先生說過:“我如果當小學老師,絕不將到學校來的兒童認作討厭的家伙,惹得人心煩的小魔王;無論聰明的,愚蠢的`,干凈的,骯臟的,我都要稱他們?yōu)椤靶∨笥选薄D遣皇羌僖庖笄冢瑑H僅浮在嘴唇邊,油腔滑調的喊一聲,而是出一于真誠,真心認他們作朋友的親切表示。小朋友的成長和進步是我的歡樂,小朋友的贏弱和拙鈍是我的憂慮。有了歡快我將永遠保持它,有了憂慮我將設法消除它。契合孩子的心作評價,有童趣評價學生是教師每天都要做的事,評價得當,就會有好的效果,如果評價馬虎潦草,學生就會覺得老師應付自己,漸漸地學生也會應付你了。我認為評價有童趣,就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要說是高中的學生,每一個學生的內心都有長不大的快樂。做朋友和孩子一起互動,顯平等我認為和學生做朋友,以心換心,才能得到他們的理解和支持,你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孩子王”,就能一呼百應。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課堂上我們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尊重學生的思考角度,尊重學生的“未成年狀態(tài)”正是有了這樣的包容與點化,學生才樂意在課堂上自主閱讀探究,才愿意在課堂生活過程中自由地展示童真。
有位老師問:“花兒為什么在春天開放?”其中有一位小女孩站起來說:“因為花兒看到春天太美了,她就忍不住想和春天比美。”老師聽后,改變了原來的答案。這位老師也跟孩子們一樣擁有一顆純真的童心,她理解童心,愛護著童心。老師們,讓我們和孩子們一起跳繩,踢鍵子,猜謎語,下棋,玩捉小雞,一起游戲,演課本劇,享受課堂,幸福工作吧!
師道的讀后感8
從教幾年,常常感到自己在教育教學經驗上的不足,我深深地熱愛著自己的事業(yè),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一位的優(yōu)秀教師。但對教育的膚淺理解,又讓我困惑:何為良好的教育?我常常捫心自問,并苦苦追尋。
不經意間《師道:為師亦有道》走進了我的生活,迫不及待細細品讀。擺在我面前的仿佛是一位良師、一位益友、一面鏡子、一面戰(zhàn)鼓。讓我的心開始變得平靜了,明朗了!《師道:為師亦有道》,這本書共五章:立場,信念,冷眼,策略,憂思。標題簡潔而概括。這本書都是收錄一線教師的教育評論和隨筆,正如前言所說:“讓教師說話,為教師說話,說教師的話”遠比對教師說話更重要,也能更有效的促進教師的發(fā)展。
何為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沒有多少新的話題,教育更不需要多少‘創(chuàng)新’,只需要教師始終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學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學生,教育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影響。教育就是開啟智慧,健全人格,要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判斷,進而達到獨立行動,成為一個心靈博大,精神堅強的人。簡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像人一樣生活,像人一樣活的美好。”
當我讀到《教育就該是平淡無奇的.》這篇文章之后,心情釋然很多,感覺身心放松了許多。文章中說:教育就應該是平淡無奇的。是的:我們的教育不應該帶有刻意的痕跡,教育不應是為了功利的目的,不需要粉飾,不需要偽裝,一切都應該是水到渠成的自然的狀態(tài)。
“平淡無奇的教育會自然得多”。我們怎么生活,就該怎么教育,陶行知先生說得再清楚不過了,生活即教育。“平淡無奇的教育就是這些事情:把地掃干凈,把操做好,把字寫端正,把書讀好,把話說清楚,把文章寫通順,把人做好--回到生活中的教育。就是這樣的實在。孩子們能夠做好這些,不就是我們所說的三好學生嗎?從這些小事中,不就把孩子培養(yǎng)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人才了嗎?其實對學生的教育沒那么神圣,需要我們從平常小事做起。一點一滴的積累起來,就是教育。
課堂上,師生之間沒有地位尊卑,沒有老師的權威,課堂不是老師的一言堂,每個孩子都可以暢所欲言,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師生互動,學生有了一個問題,大家一起討論想辦法解決一個問題;再展示下一個問題,直至問題一一解決。老師在學生遇到困難不能解決時提供引領和幫助。課堂不是表演的舞臺,有精彩但是不需要每時每刻的精彩,應該是一種自然狀態(tài)的流露,是一個平淡無奇中涌現(xiàn)神奇、生動的過程。
可現(xiàn)實中,我們看到的情況卻不完全如此。在日常生活中,令人擔憂的太多太多了。常常看到這樣的情景,孩子作業(yè)做錯了,孩子成績考差了,全家都很憂慮,調動各種教育手段--棍棒、物質、言語、柔情……千方百計,苦口婆心,似乎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好,這是天大的壞事,以致有些孩子因此離家出走,因此而輕生……學習成績差一點真有那么嚴重嗎?學習差的孩子真是壞孩子嗎?也許我們很多大人都會說"不",可是你的孩子一旦學習成績不好,您會不上火嗎?相反,如果您的孩子過馬路不走橫道線,您的孩子坐公交車搶坐位,您的孩子在公共場所不守秩序,您會覺得難堪嗎?
“真正地教育應當在生活中,在每一個老師、每一個孩子的生活里!”談永康這么寫道“如果說生活的本質是一種安靜與平淡,那么教育就該是平淡無奇的一種過程,滋潤每個日子,滋潤師生的心靈!”
因此,我們做教育人的人要從平淡無奇的教育做起。要求孩子認真做好每一件小事。例如對人要有禮貌,不雖說亂扔垃圾,書寫要工整……做到了應該表揚,堅持做了要好好夸獎。告訴孩子,堅持做這些小事是很不容易的,能一輩子做到這些小事,是一個了不起的好人,在我們平淡無奇的教育中,是孩子輕松愉快的成長。
師道的讀后感9
師道,為師之道,為師應有道,為師亦有道。
“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是對教師這一職業(yè)的精神指導和人格引領,其中包含了很多的內容。為師之道是個談不完亦道不明的話題。師學、師技、師德、師儀……林林總總,深刻而又復雜。我僅從師道之師德的一個方面粗淺地談談自己的感受。
教師的職業(yè)道德涉及方方面面,諸如熱愛教育事業(yè),愛護、尊重學生,尊重家長、與家長合作,尊重、團結同伴等。談到教師要愛護、尊重學生,要做到這一點,我認為教師有一顆與學生“同悲共喜”的心是十分重要的。
何謂“同悲共喜”?我覺得教師要在學生的世界里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懼、需要與意愿,以一個支持者、肯定者、合作者的身份與學生“同悲喜”、“共進退”。讓學生感覺到“吾道不孤”,有前進的勇氣和動力。
教師與學生展開的對話對其影響是方方面面的。教師時而給其榜樣示范,時而給其信息刺激,時而給其溫情關懷,時而給其肯定鼓勵。其中教師表現(xiàn)出來的對學生想法、行為的認可、接納、理解與尊重是學生情緒穩(wěn)定、自主互動、勇于挑戰(zhàn)、不斷進取的重要保障。
經常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學生滿懷信心與期望地將自己的“奇思妙想”傳遞給老師,然而這智慧的火苗卻被教師的一盆冷水無情地澆滅了。學生的想法與建議是不可忽視的教育資源。童年是一座寶藏,孩子就像是一個集聚了巨大能量的“小太陽”,敏感的老師善于捕捉孩子迸發(fā)的“火花”,引導其燃起智慧的火焰。
好的老師總是有那么多“好點子”,這也不是因為他們的想象力多么的豐富,關鍵是他們有一顆敏感而包容的心,善于抓住孩子生活中的小細節(jié),對學生的自發(fā)活動、想法與建議予以接納,并表現(xiàn)出喜悅、理解、贊同與支持,孩子的這些看似不起眼的`一舉一動,也許就蘊含著教育的契機,這是對教師敏銳的感知和寬廣的胸懷的考驗。教師善于與學生“同悲共喜”,與學生建立相互信任和接納的關系,那么學生就會不斷表達自己的想法,釋放自己的能量。這是為師的一種藝術,為師之道亦體現(xiàn)在這些小細節(jié)當中。
師道的讀后感10
今年暑假,我利用閑暇時間,仔細研讀了馬朝宏老師所著的《師道:為師亦有道》這本書,受益匪淺,給了我很多啟迪和思考。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始終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學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學生,教育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影響。教育就是開啟智慧、健全人格,要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判斷,進而達到獨立行動,成為一個心靈博大、精神堅強的人。簡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像人一樣生活,像人一樣活得美好。媒體不斷爆料老師怎樣體罰學生,形式五花八門,別出心裁。這類老師把學生當成他的私有財產,沒有讓學生像人一樣生活。我覺得這些老師不配當老師,沒有師德。教室是學生學習的地方,不是你施暴的地方。做人有人德,為師有師德。做一個有思想、有追求、有道德的教師,為學生指明生命的方向,賦予學生生命以意義和價值,就是最高尚師德的具體體現(xiàn)!這是為師之道,更是為師之德!
從這本書中,我還知道了,活潑、歡快、高能量的頑童,或許每天都會惹人煩惱、生氣,甚至是憤怒。常常看到他們貪玩、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喜歡做小動作等,也常常聽到家長、老師的`抱怨和失望的語氣。因而,在很多人看來,頑童愛玩、不聽話似乎是不務正業(yè),甚至覺得后果堪憂。其實,頑童之與頑童,正像工作之與成人,是一生中必需的生活方式,可以說玩是孩子的第一份工作,是孩子的另一種學習。我們成人要做的,不是漫罵、毆打,而是正確的引導,并給予無私的關愛。
教育家陶行知告誡我們:“在你的嘲笑里有愛迪生,在你的責罵聲中有愛因斯坦,在你的教鞭下有牛頓。”憑借這強制和懲罰,或許我們可以造就奴才,但不能成就英才。孩子的調皮是天生的,如何順其自然,保護他的天性,并把它轉化為科學探究的動力,是我們每一位教師和家長必須深思的問題。
為了每一個頑童的健康成長,作為人民教師的我們,必須端正自己的教育態(tài)度,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善待頑童,給他們創(chuàng)造的空間,發(fā)展他們獨特的個性,讓社會多一些人才,讓他們都像金子一樣煥發(fā)耀眼的光芒--這是我從這本書中獲得的最大收獲。
師道的讀后感11
《師道:為師亦有道》這本書所收入的文章,以評論和教學隨筆為主,見證著教師的成長足跡,一步一個腳印,實實在在;字里行間,充滿著對教育的熱愛和激情。讀了這本書,我深刻的認識到,教育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影響。教育就是開啟智慧、健全人格,要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判斷,進而達到獨立行動,成為一個心靈博大、精神堅強的人。
教育的希望在于每位教師的成長,教師的成長不只是閱讀和接受別人的知識和思想,更重要的是獨立思考,且思且行,不斷反思。現(xiàn)實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把每一篇課文都讀一讀,最好能爛熟于心,文本就能更好地把握,就能很好的矯正學生朗讀中出現(xiàn)的問題,老師的朗讀示范就會潛移默化到學生的學習中去。學生作文前,教師先寫下水文,讓老師一學生角色去體會學生習作遇到的問題,寫好后讀給學生聽,學生和教師“一同成長”,會使學生感到親切,更加喜歡寫作,然后教師跳出學生的角色,做好教師的本色。
很多名家執(zhí)教,稱呼學生都是“孩子們”,讓人感到師生之間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語文界的老前輩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我如果當小學老師,絕不將到學校來的兒童認作討厭的家伙,惹得人心煩的小魔王;無論聰明的、愚蠢的、干凈的、骯臟的,我都要稱他們?yōu)椤∨笥选D遣皇羌僖庖笄冢瑑H僅浮在嘴唇邊,油腔滑調的喊一聲,而是出于真誠,真心認他們作朋友的親切表示。小朋友的成長和進步是我的歡快,小朋友的羸弱和拙鈍是我的憂慮。有了歡快,我將永遠保持它,。有了憂慮,我將設法消除它。對朋友的忠誠本該如此;不然,我就夠不上做他們的朋友,我只好辭職。”雖然這是個很小的問題,但是小問題能發(fā)揮大作用。
評價學生是教師每天都要做的.事,評價得當,就會有好的效果,如果評價馬虎潦草,學生就會覺得老師應付自己,漸漸地,他也會應付你。有的教師在學生作業(yè)上只得個日期,時間長了,他們就不喜歡做作業(yè)了。有報道說,北京一語文教師有一年高考成績出眾,有記者采訪報道說,追根溯源,就是這個班的學生都喜歡寫作文,為什么呢?是因為誰的作文寫得好,這個教師除了下好的評語外,還要在他的作文本上畫上一面小紅旗。就是這面小紅旗,激發(fā)了他們的童心,大家都想去得這面小紅旗,就想辦法把這篇作文寫好,這樣學生的寫作水平自然大大提高。從這里我們可以看見這個老師的童心了。我認為,評價有童趣,就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要說是高中的學生,每一個學生是內心都有長不大的快樂。
課堂,需要生生互動,也需要師生互動,共享學習的過程,學生就能增長知識,開啟智慧,你理解了他們,把他們當朋友,他們也就理解老師,把老師當朋友。我認為,和學生做朋友,以心換心,才能得到他們的理解和支持,你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孩子王”,就能一呼百應。
課堂上我們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尊重學生是思考角度,尊重學生的“未成年狀態(tài)”!正是有了這樣的包容與點化,學生才樂意在課上自主閱讀探究,才愿意在語文課堂生活過程中自由地展示童真。例如,一位教師在講《花兒為什么這樣紅》時,問學生這樣一個問題“花兒為什么春天開放?”其中一位小女孩站起來說“因為花兒看到春天太美了,她就忍不住想和春天比美。”老師聽了,改變了原來的答案,親切地說:“我想,可能是花兒知道我們這兒有這么多聰明可愛的小朋友,他們也要來加入我們,所以就開放了!”這位老師也跟孩子們一樣擁有一顆純真的童心,她理解童心,愛護著童心。
雖然我的體會沒有高深的理論,也可能你覺得有個人主觀色彩,但我堅持認為,教師的童心閃閃,孩子們的智慧就亮亮,師生之間的距離就會愈來愈近,從而親其師而信其道也!老師們,讓我們和孩子們一起跳繩,踢毽子,猜謎語,下棋,玩老鷹捉小雞,一起游戲,演課本劇,享受課堂,幸福工作吧!
【師道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師道05-01
我所領悟的師道04-27
師道讀后感02-22
《師道》讀后感06-18
幼師道德培訓心得01-20
師道實話》讀后感04-25
《師道》讀書心得01-06
西江月 寄京師道友,西江月 寄京師道友尹志平,西江月 寄京師道友的意思,西江月 寄京師道友賞析 -詩詞大全03-13
《師道:為師亦有道》讀后感范文09-13
給老師道歉信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