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道》讀后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師道》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師道》讀后感1
書中一位做了十七年教師的作者說:“沒有思想的教師培養不出有思想的學生,一名教師應該成為學生思想的領袖。”我對這句話特別贊同,對于《師道:為師亦有道》這本書,深有感悟。
教師出于愛的名義反而做出了諸多傷害學生的事, 究其原因是一些觀念出現偏差:首先,受唯分數論的評價體系影響,不許學生這樣那樣,一味希望學生只要把文化成績搞好就行了,老師也就放心了。其次,安全第一的思想深入人心,都有些過頭了。為了避免出事,可以強行減少學生應有的文體、娛樂活動,學生坐在教室里,乖乖的,什么都聽老師的話,老師心里也就踏實了,第三,教育理念落后,沒有正確對待多元評價體系,還停留在“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境界。
的確, 這樣的現象、例子,我們身邊屢見不鮮。教師如此,家長猶有過之:為了孩子將來的成才,給孩子找好各科課外輔導班,還有興趣班(雖說是培養興趣特長的,可又有幾個是出于孩子自己真正的'興趣而參加的呢?)。試想,在學校與家庭這樣雙重的愛護之下,學生還能笑起來嗎?這樣的童年快樂嗎?不禁為他們感到悲哀。
對比而言,回想起我們自己的童年,卻至今還能感受到那份快樂:在學校里,課余時間就是快樂的天堂,打乒乓球,玩跳繩、踢毯子、跳房子……放學后,也沒有什么家庭作業,有時則需幫父母做一些家務:放牛、割草……邊做邊和幾個小伙伴盡情地玩耍。加之當時條件苦,父母一心為生活的改善而操勞,無暇給予我們過多壓力與監督,為此我們大都擁有了一個自由快樂的童年。可是那時的我們把學習丟掉了嗎?沒有。我們把能力丟掉了嗎?沒有。我們也照樣的成長,也都有了各自今天的成就。
再回到今天,條件好了,各方面都在進步了,孩子們卻有幾個又能說正在享受自由快樂的童年呢。為了讓孩子們擁有一個自由快樂的童年,就從我們開始改變吧,
作為教師,我們完全可以讓學生自由享受課余時間的快樂,去盡情的玩耍。對于學生的興趣愛好,我們完全可以給予正確的引導,培養他們的特長。相信在享受快樂之余,他們更懂得珍惜,更懂得進取學習。再加上我們課堂教學效益的不斷提高。相信所謂的學習成績也一定會更上一層樓。有這樣的效果,我們為何不乘人之美呢。莫再以愛的名義去傷害學生,還給他們一個自由快樂的童年吧。
《師道》讀后感2
趁著暑假我拜讀了《師道——為師亦有道》,這本書是一本訓練老師讀物,其主旨正如書的封皮上所寫:“端詳訓練本真,傾聽老師憂思,共享成長策略,明晰老師立場,重塑老師信仰。”
里面的文章都是一線老師自己寫的,他們始終在孜孜不倦的探求訓練的本質,力求自己遵循訓練規律,兒童成長的規律——這就是為師之道。道即規律,道即孜孜的追求規律。而不是評職稱,拼分數,或者獲得什么職務和嘉獎。
這本書共五章:立場,信念,冷眼,策略,憂思。標題簡潔而概括。這本書都是收錄一線老師的訓練評論和隨筆,正如前言所說:“讓老師說話,為老師說話,說老師的話”遠比對老師說話更重要,也能更有效的促進老師的進展。
何為訓練?訓練的目的是什么?——“訓練沒有多少新的話題,訓練更不需要多少‘創新’,只需要老師始終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同學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同學,訓練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影響。訓練就是開啟才智,健全人格,要同學學會獨立思索,獨立推斷,進而達到獨立行動,成為一個心靈博大,精神頑強的人。簡言之,訓練的目的就是讓同學像人一樣生活,像人一樣活的美妙。”
我們在平常的教學中往往更多的時候,在想著今日同學該交給我什么書面作業,字跡是否工整仔細。我們幾乎沒有想到我們該教給同學什么,和同學一起做什么。是帶領他們到閱覽室,還是去游泳池?籃球館或許更好?我們很少揣摩同學的心思,他們今日是想學習高雅的舞蹈、悠揚的二胡,還是自由飛行般的水上運動……
其實,訓練真的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難。訓練就是“使人成為人”。同樣的,老師呢,作為活在孩子中間的成年人,和同學一起面對世界,并在他們需要的時候賜予力所能及的關心。老師的教要以同學的學為目的',要努力把舞臺還給同學。先學后教這種模式,課堂不喧囂很安靜,同學能夠沉下心來,靜靜靜地學,靜靜靜地思,只有心與課堂環境都靜,同學才能學得進去,學得扎實。當自學指導中的問題提出后,同學能自學會的,老師就不要講,不要急于給出答案,但是遇到同學通過自學解決不了的問題時,老師還是要講。我們應當放手讓他們在每一個機會面前嘗試與思索。只有放手,你才會知道什么是他們所需要的;只有放手,你才會發覺什么是他們的專長。老師要講,但不要滔滔不絕,旁若無人,話匣子一打開就興奮不已,難以收住。不要把課堂當成老師一個人表演的舞臺,而忽視了同學的感受,每節課要讓“彩”出在同學身上,培育同學的自學力量,大膽質疑的精神。
這本書中的文章給了我許多啟迪和思索,也使我感受到才智的歡樂,也從另一個角度端詳,思索我如今的訓練同學的方式,我會付諸于實踐,更好的關注孩子,促進自己的進展。
《師道》讀后感3
作為一名新教師,我踏上這三尺講臺剛剛兩年,這段時間中,我經歷了很多,學習到了很多,當然,心中的疑惑和問題也與日俱增,為了解決這些疑惑,我利用暑假時間閱讀了馬朝宏老師主編的《師道:為師亦有道》一書。
“教育的希望在于每位教師的成長,離開了教師,任何制度、觀念、政策都只能停留在空中。”書中的這句話,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它讓我了明白教師的重要性,也明白了身為教師的責任所在。
為師有道,而道在何方呢?閱讀著一篇篇立足教師成長,薈萃著一線教師智慧的精彩評論和教學隨筆,這些無疑是最鮮活、最具有生命力的,它們見證著老師們的成長足跡,一步一個腳印,實實在在;字里行間,充滿著對教育的熱愛和激情,這些熱切地呼喊與深深地憂患背后,緊緊勾連著孩子們的未來,乃至中國的未來。
通過這本書,我前所未有地仔細審視著教育本真,解讀著教師的生命狀態,分享著眾多知名教師的成長策略,這些都使我更加明晰作為一名教師的立場,。
書中,一篇以“炫耀自己,還是“以生為本””為主要內容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思考。近年來,我們二七區提出的“多彩教育”理念已經在貫徹實施中深入人心,這個問題在新課改理念下的重要意義已不需質疑。然而,如何組織,如何有效地讓孩子在舞臺上展示自己卻是我們一線教師最關注的。
實際上,大部分老師理念都達到了,可是實際操作卻沒有跟上,很多時候,不是沒有時間給學生舞臺展示,就是給了學生舞臺,卻覺得學生的表現不盡如人意,更多時候,甚至認為不如自己“教”,學生聽這樣的傳統學習模式效果來得好。
然而,我們很多一線教師會發現:無論上課時你講的多么激情澎湃,信心滿滿地以為學生們應該掌握得不錯,殊不知沒過多久再一問,學生基本上學了多少就忘記了多少,根本沒有記到腦子里去。我還記得在美國波士頓兒童博物館中有這樣一句標語:“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這句話很好地詮釋了少年兒童學習的最佳模式——只有自己的親身體驗,才能在腦海中留下最深刻、最真實的印象,這也是為什么往往年輕教師的教學成績要好于老教師的原因:因為沒有經驗,我們更愿意嘗試多樣的教學方法,更愿意為學生提供展現自己的舞臺;我們眼中學生在舞臺上的表現總是成功的,我們會給與學生更真誠的贊賞。因此,我們更需要以孩子的眼睛去看,用童真的心去思考。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啊,為學生提供更適合的舞臺,讓學生在實踐中真正掌握知識。
以上的種種思考,又使我回到教育的目的上來:如果我們真正的把教育當做生活,開啟孩子智慧,健全孩子人格,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進而獨立行動,成為一個心靈博大,精神堅強的人。那么,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又怎么可能享受不到生命的意義,成長的快樂呢!
《師道》讀后感4
讀完《師道:為師亦有道》我心潮澎湃,當了十幾年的老師,今天的我似乎才頓悟,才有了撥開云霧豁然開朗之感。讀了這些名師的事例,我覺得自己就如海里的一粒沙是如此的渺小與微不足道。但我又從中知道瘦弱的身軀是可以撐起一片藍天,點亮一片光明,英雄女教師殷秀梅就是指引我們前進的燈。為了學生可以將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這是何其的偉大?這是愛的極致,因為愛——那無私的愛,不求回報的愛才使殷秀梅成了英雄教師。相比之下,我們那些侮辱學生,體罰學生的老師應該汗顏。做人應該有骨氣,做老師更應該頂天立地,陳延周老師給了我們很好的詮釋,做教師就應該做個有愛心有責任心能挺直腰桿的人。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學生是教育學生的起點和基礎,大作家高爾基說:“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愛孩子這是易做卻不易堅持的主題,有的老師在教育隊伍里久了,對這份工作提不起興趣,沒有了當初的新鮮感與滿腔熱情,對學生缺乏愛心與耐心,為了不步入此后塵,我時時告誡自己并經常讀勵志的書籍以保持一份激情。在學生調皮搗蛋不思進取時,我總是以心交心,先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再引導學生走向光明大道。每當遇到極度極端的孩子,想放棄時,我總會想起全國模范教師霍懋征老師,他能60年堅持在小學教育第一線,不計榮辱,為生施愛,我就知道自己不應該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因為每位學生都有權力得到老師的愛,得到老師指點迷津,這也是我們老師最大的責任,教師不單單只是教知識,還應該教會學生做人做事的方法方式。
當然對學生的教育并不只是口頭上的教育,還有一種那就是榜樣的教育,人格魅力的影響教育,它有潤物細無聲的巨大作用,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有人格魅力的老師呢,湖南省雙峰一中師德標兵陳初元老師是我們最好的榜樣,從他的身上,我明白了要做到三點才能成為一個有人格魅力的教師。第一,要時時充電學習專業知識,做個知識淵博有教書育人能力的教師。第二,要注重細節,行為舉止文明,穿著得體,有健全人格素養。第三,要愛學生,寬容學生,平等對待學生,信任學生,這樣才能得到學生的信任,才能成為一個有人格魅力的教師,也才能教育好學生。
多讀書,讀好書,是我信奉的原則,書是最好的精神食糧,我從此將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書海中,在書海中汲取有利于自身健康成長的營養素長口中。
這學期仔細研讀了馬朝宏老師所著的《師道:為師亦有道》這本書,借到這本書仔細看看封面,悟悟書名百思不得其解。后來頓悟!為師有道,道在何方?本書立足教師成長,薈萃一線教師精彩評論和教學隨筆,審視教育本真,解讀教師生命狀態,分享教師成長策略,明晰教師立場,重塑教師信仰。做人有人德,為師有師德。做一個有思想、有追求、有道德的教師,為學生指明生命的方向,賦予學生生命以意義和價值,就是最高尚師德的具體體現!這本書是一本教育教師讀物,其主旨正如書的封皮上所寫:“審視教育本真,傾聽教師憂思,分享成長策略,明晰教師立場,重塑教師信仰。”這也是為師之道,更是為師之德!通過細細的揣摩,有了以下的一些思考,愿與大家一同分享:
教育的希望在于每位教師的成長,離開了教師,任何制度、觀念、政策都只能停留在空中。教育真沒有多少新的話題,教育更不需要多少“創新”,只需要教師始終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學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學生,教育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影響。教育就是開啟智慧、健全人格,要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判斷,進而達到獨立行動,成為一個心靈博大、精神堅強的人。簡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像人一樣生活,像人一樣活得美好。教師的真正本領,不在于他是否會講述知識,而在于是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很多時候,我們的老師從中劃出符合自己課程性質所需要使用的回答,用平淡而近乎贊賞的語氣抹去了其他的答案。我們幾乎從來沒有隨著學生的思考車輪去探索生活,很少想到學生走向獨自學習生活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其實更多的時候,我們缺少跟學生進行開放性、探究性問答的技巧與自信,因為思考的車輪沒有方向,我們尚且沒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和幫助他們如何探索生活而培養的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們早已經習慣了火車導軌式的教育。我們教師用來工作的工具是:知識、能力、道德、態度。所以,作為教師,還應該為適應飛速發展的時代,而不斷的學習儲備各種知識,時時提高自身的素質。我們首先得使我們的知識不老化,所以得刻苦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能滿足已有的那點滴學問。因為學生可以原諒一個吹毛求疵的老師,但不能原諒一個無知無能的老師。所以,由一桶水到一條源遠流長的河的演變,是我們作為教師的知識追求的覺醒。只要還在教學崗位上,就要不斷的追求。讀書,才會有思考;有思考,才會有思想;有思想,才會有追求。因此,教師要學會“教書”,首先應該學會讀書,學會思考,學會思想。教師讀書是關系教育成敗的大事。讀書的人是天上的星星,明亮中多了一份深邃。要想做一個有主見有內涵的現代人,讀書仍然是必由之路。只有讀書,才能豐厚自己的文化底蘊、淵博自己的學識水平、陶冶自己的心性修養、升華自己的教育追求、積淀自己的教育智慧,才能修煉成為值得學生終身閱讀的“圣賢之書”。
我們往往將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欠缺歸咎于教育制度和專業培養模式,然而大多空閑的時候,我們思考的車輪依然伏在慣性的.導軌上。更多的時候,在想著今天學生該交給我什么書面作業,字跡是否工整認真。我們幾乎沒有想到我們該教給學生什么,和學生一起做什么。是帶領他們到閱覽室,還是去游泳池?體育場或許更好?我們很少揣摩學生的心思,他們今天是想學習高雅的舞蹈、悠揚的二胡,還是自由運動場……我們應該放手讓他們在每一個機會面前嘗試與思考。只有放手,你才會知道什么是他們所需要的;只有放手,你才會發現什么是他們的專長。
文化科學事業的發展,起著重大的作用。要做好教師工作,就必須首先熱愛教育事業。忠誠教育事業是教師職業道德培養的靈魂。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毋從。”小學教師的工作對象是成長中有極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教師的道德表現能夠影響一個學生的一生。作為教師,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要在自己的職業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標準,這是構建我們未來民族道德素質的基礎。“老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為人師表。”教師的道德,是教育文化的深層內涵,也是一個民族在教育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富有強大生命力的優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堅定行為,是提高民族素質、培養民族精神的動力之源。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是一項要全社會共同努力的系統工程,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這一工程順利實現的根本保證。
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對學生無私奉獻。熱愛學生,尊重、理解學生以人為本,關心愛護學生,是教師正確處理與自己直接服務對象學生之間關系的準則,熱愛學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讓學生體會到老師對他們的愛更困難。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圣!這種愛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教育愛,作為一種出自崇高目的、充滿科學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愛,其內涵極為豐富,既包括要求教師精心熱愛學生,又包括要求教師精心教育學生。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慢慢養成讀書的習慣,先從改變自己開始,把自己塑造好了,才有資本去改造教育。師道不僅是對教師個人行為的規范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學生的重要手段,起著“以身立教”的作用。教師要做好學生的靈魂工程師,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我們為師首先就要有做人基本價值的追求。
首先是對自信的追求,我就是一名和孩子融為一起的老師,我驕傲我選擇了教育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我自信我心無雜念;再次就是對真善美的追求,做教師不虛偽、不做作、直率、干脆,這是真;以同情之心待人、以惻隱之心愛人,這是善;溝通心靈和儀表,融合人類與自然,這是美;為師要對真、善、美追求;最后就是是對奉獻的追求,而奉獻的源泉來自創造,立足課堂立足學生追求業務的專業,立足課堂立足學生創造性教育教學,靜心做一個“一個人課改”的創造性教育者。
我也和馬老師持有相同的觀點,我們往往將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欠缺歸咎于教育制度和專業培養模式,然而大多空閑的時候,我們思考的車輪依然伏在慣性的導軌上。更多的時候,在想著今天學生該交給我什么書面作業,字跡是否工整認真。我們幾乎沒有想到我們該教給學生什么,和學生一起做什么。是帶領他們到閱覽室,還是去游泳池?籃球館或許更好?我們很少揣摩學生的心思,他們今天是想學習高雅的舞蹈、悠揚的二胡,還是自由飛翔般的水上運動……
我們早已習慣了那些生活在你周圍被視作多才多藝的人,我們驚嘆他們有著各種天賦,我們從來沒有考慮他們思考的車輪是否也符合我們的慣性導軌,他們有沒有錯過每一個發展自己的機會。所以在很多領域,他們都得心應手,工作起來也都信手拈來。他們才是生活的強者,教育的目標!
我們應該放手讓他們在每一個機會面前嘗試與思考。只有放手,你才會知道什么是他們所需要的;只有放手,你才會發現什么是他們的專長。
本學期學習了《師道:為師亦有道》,這本書收錄了從20xx---20xx年《中國教師報》“新觀察”版發表的一線教師所撰寫的評論和教學隨筆。所收錄文章雖歷時六年,但細細讀來會發現這些文章都倡導和追求一個信念,那就是:尊重生命、以生為本、崇尚道德。
盡管課改已經十年,培訓進行了一輪又又一輪,教育法規也日臻完善,但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不遵循教育規律,不尊重學生生命的現象仍然屢見不鮮。侮辱學生人格,體罰變相體罰,教師霸占課堂,大量布置作業,把“學業成績”作為評判學生的唯一標準,凡此種種都在戕害著學生的生命和健康,侵犯著學生的尊嚴與自由,泯滅著學生的發展力與創造力,在我看來這些都是不道德、不符合為師之道的。
事實上,正像這本書在序言中說:學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學生,教育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影響。教育的實質在于開啟智慧、健全人格,塑造心靈,培養自主性、創造力。
所以遵守師道就要就要尊重學生人格,不侮辱學生,不體罰變相體罰學生;遵守師道就要遵循教育教學規律,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去體驗、去探究、去質疑甚至去異想天開;遵守師道就要要大教育胸懷,關注一切學生,關注學生的一切(學習成績、身體健康、心里健康、道德養成等)
總之,為師亦有道,根本在于尊重生命,以生為本,打造道德課堂,讓學生在道德課堂中快樂學習、健康成長。
《師道》讀后感5
又迎來了一個暑假——20xx年的暑假,教委辦發的教師讀物《師道:為師亦有道》。這是中國教師報資深記者、編輯,馬朝宏編輯的一本書。今天,我把媽媽接到家里來玩,拿起這本書,我開始朗讀給她聽,她被感動了,我們母女一起被此書中各位一線教師他們對教育的種種感受及對教育的理解和激情深深地感動著。
一篇一篇的文章,是一個一個的教育的故事。越看越吸引我的眼球,直到愛不釋手。在看孫寶華校長的《學生的表情》時,他樸實無華言語中,充滿了對學生的愛,像一個小孩子似的跟學生一起開心,一起傷心,做為校長的他,能感受到學生的喜怒哀樂并理解他們,我想在他領導下的學生和老師一定也能露出燦爛的笑容。
印象深刻的是《不要搶占學生的舞臺》這篇文章,從孔子的因材施教到盧梭的兒童中心說,都是在倡導“以人為本”。課堂是老師的主陣地,我們到底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還是炫耀自己?這個問題在新課改理念下已不需要質疑。而如何讓孩子們在有效的課堂上展示自己才是我們第位老師最值得關注的。《不要搶占學生的舞臺》就講了不少的例子及相關的分析。雛鷹要展翅飛翔,就應該給它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學生想要學得更多的東西,就應該真正擁有課堂,教師只需聆聽、引導,用真誠的語言給與贊賞。
教育的希望在于每位教師的`成長,教師的成長不只是閱讀和接受別人的知識和思想,更重要的是獨立思考,且思且行,不斷反思。在教學中,我感到教師有沒有童心對于教學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童心就是真誠,童心讓人心上無邪,身上無惡,形上無垢,影上無塵。作為教師,有童心是愛學生的一種表現。說教師沒有童心,就是教師把教師當做一種職業,把教學當做一種工作,一種機械化的工作。有童心的教師學生喜歡,工作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果。要想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我有感于此書中的幾點做法:做領關雁給學生示范,顯真誠在現實教學中,教師的示范和聲情并茂的講解是引領學生學習的關鍵,跟學生一同成長,會使學生感到親切,更加喜歡學習。親人般的稱呼學生,顯親情很多名家教授,稱呼學生都是“孩子們”,讓人感到師生之間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葉圣陶先生說過:“我如果當小學老師,絕不將到學校來的兒童認作討厭的家伙,惹得人心煩的小魔王;無論聰明的,愚蠢的,干凈的,骯臟的,我都要稱他們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勤,僅僅浮在嘴唇邊,油腔滑調的喊一聲,而是出一于真誠,真心認他們作朋友的親切表示。小朋友的成長和進步是我的歡樂,小朋友的贏弱和拙鈍是我的憂慮。有了歡快我將永遠保持它,有了憂慮我將設法消除它。契合孩子的心作評價,有童趣評價學生是教師每天都要做的事,評價得當,就會有好的效果,如果評價馬虎潦草,學生就會覺得老師應付自己,漸漸地學生也會應付你了。我認為評價有童趣,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要說是高中的學生,每一個學生的內心都有長不大的快樂。做朋友和孩子一起互動,顯平等我認為和學生做朋友,以心換心,才能得到他們的理解和支持,你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孩子王”,就能一呼百應。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課堂上我們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尊重學生的思考角度,尊重學生的“未成年狀態”正是有了這樣的包容與點化,學生才樂意在課堂上自主閱讀探究,才愿意在課堂生活過程中自由地展示童真。
有位老師問:“花兒為什么在春天開放?”其中有一位小女孩站起來說:“因為花兒看到春天太美了,她就忍不住想和春天比美。”老師聽后,改變了原來的答案。這位老師也跟孩子們一樣擁有一顆純真的童心,她理解童心,愛護著童心。老師們,讓我們和孩子們一起跳繩,踢鍵子,猜謎語,下棋,玩捉小雞,一起游戲,演課本劇,享受課堂,幸福工作吧!
《師道》讀后感6
從教幾年,常常感到自己在教育教學經驗上的不足,我深深地熱愛著自己的事業,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一位的優秀教師。但對教育的膚淺理解,又讓我困惑:何為良好的教育?我常常捫心自問,并苦苦追尋。
不經意間《師道:為師亦有道》走進了我的生活,迫不及待細細品讀。擺在我面前的仿佛是一位良師、一位益友、一面鏡子、一面戰鼓。讓我的心開始變得平靜了,明朗了!《師道:為師亦有道》,這本書共五章:立場,信念,冷眼,策略,憂思。標題簡潔而概括。這本書都是收錄一線教師的教育評論和隨筆,正如前言所說:“讓教師說話,為教師說話,說教師的話”遠比對教師說話更重要,也能更有效的促進教師的發展。
何為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沒有多少新的話題,教育更不需要多少‘創新’,只需要教師始終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學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學生,教育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影響。教育就是開啟智慧,健全人格,要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判斷,進而達到獨立行動,成為一個心靈博大,精神堅強的人。簡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像人一樣生活,像人一樣活的美好。”
當我讀到《教育就該是平淡無奇的》這篇文章之后,心情釋然很多,感覺身心放松了許多。文章中說:教育就應該是平淡無奇的。是的:我們的教育不應該帶有刻意的痕跡,教育不應是為了功利的目的,不需要粉飾,不需要偽裝,一切都應該是水到渠成的自然的狀態。
“平淡無奇的教育會自然得多”。我們怎么生活,就該怎么教育,陶行知先生說得再清楚不過了,生活即教育。“平淡無奇的教育就是這些事情:把地掃干凈,把操做好,把字寫端正,把書讀好,把話說清楚,把文章寫通順,把人做好--回到生活中的教育。就是這樣的實在。孩子們能夠做好這些,不就是我們所說的三好學生嗎?從這些小事中,不就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才了嗎?其實對學生的教育沒那么神圣,需要我們從平常小事做起。一點一滴的積累起來,就是教育。
課堂上,師生之間沒有地位尊卑,沒有老師的權威,課堂不是老師的一言堂,每個孩子都可以暢所欲言,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師生互動,學生有了一個問題,大家一起討論想辦法解決一個問題;再展示下一個問題,直至問題一一解決。老師在學生遇到困難不能解決時提供引領和幫助。課堂不是表演的舞臺,有精彩但是不需要每時每刻的精彩,應該是一種自然狀態的流露,是一個平淡無奇中涌現神奇、生動的過程。
可現實中,我們看到的情況卻不完全如此。在日常生活中,令人擔憂的太多太多了。常常看到這樣的情景,孩子作業做錯了,孩子成績考差了,全家都很憂慮,調動各種教育手段--棍棒、物質、言語、柔情……千方百計,苦口婆心,似乎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好,這是天大的壞事,以致有些孩子因此離家出走,因此而輕生……學習成績差一點真有那么嚴重嗎?學習差的孩子真是壞孩子嗎?也許我們很多大人都會說"不",可是你的孩子一旦學習成績不好,您會不上火嗎?相反,如果您的孩子過馬路不走橫道線,您的孩子坐公交車搶坐位,您的孩子在公共場所不守秩序,您會覺得難堪嗎?
“真正地教育應當在生活中,在每一個老師、每一個孩子的生活里!”談永康這么寫道“如果說生活的本質是一種安靜與平淡,那么教育就該是平淡無奇的一種過程,滋潤每個日子,滋潤師生的心靈!”
因此,我們做教育人的人要從平淡無奇的教育做起。要求孩子認真做好每一件小事。例如對人要有禮貌,不雖說亂扔垃圾,書寫要工整……做到了應該表揚,堅持做了要好好夸獎。告訴孩子,堅持做這些小事是很不容易的,能一輩子做到這些小事,是一個了不起的好人,在我們平淡無奇的教育中,是孩子輕松愉快的成長。
《師道》讀后感7
教師,需要學識。精深的專業知識和廣博的相關知識常常能讓一個教師在課堂上左右逢源、神采飛揚。學識源于讀書,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如果教師不能把握準時代的脈搏,不斷地讀書,拓展視野,增長學識,不僅不能教好學生,反而會因為自己的落伍而妨礙學生的發展。可見,讀書是教師的立身之本。
教師,需要讀書。讀書,是教師的一種生活。作家祝勇說:“(讀書)像呼吸、吃飯一樣自然,所以,真正的讀書人,并不張揚自己書讀得多。”讀書之于教師,就像歌手之于練聲、槍手之于打靶,讀書是教師的“看家本領”,必須融入到教師的日常生活中去。北宋詩人黃庭堅說:“三日不讀書的人面目可憎、俗不可耐”;那么,長時間不讀書的教師,無疑是一個可怕的教育者。
讀了《師道:為師亦有道》這本書,書中所講述的每一個事例都是我所經歷但自己卻不能言說的,不得不佩服這些作者的'細致的洞察力和表現力。我喜歡這樣一段話:“每一個孩子都是一粒種子,可能有其生長期長短的區別,有果實生長的差異,但都是一粒粒能向陽,能生長的種子。”
這是《師道,為師亦有道》里的一段話,獨到這段話的時候,我的心被狠狠撞了一下。“一粒粒能向陽,能生長的種子”!這是多么形象有多么樸實的比喻!每一個走進校園的孩子,都是懷揣著好奇,懷揣著希望的。他們期待著走進校園,學習并認識他們所不了解的世界。這是一個充滿探究的生命,對己對物都滿懷欣喜,毫無芥蒂。
《師道》讀后感8
今年我有幸拜讀了 《師道,為師亦有道》,里面的文章都是一線教師自己寫的,在這些文字的背后,是一群具有教育理想的人,他們一直在孜孜不倦的探求教育的本質,力求自己遵循教育規律,兒童成長的規律——這就是為師之道。道即規律,道即孜孜的追求規律。而不是評職稱,拼分數,或者獲得什么職務和獎勵。
回望如今的教育教學充滿著太多的急功近利,充斥著大多不安定的因素。在這個快餐文化的影響下,最最可憐的要數那些正在成長的孩子們,他們還不具備判斷、甄別的能力就被家庭、社會填得太滿太滿。俗話說“滿招損”啊!家長等不及,社會等不及,于是孩子的成長也就等不及,不豐滿、不鮮活起來,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缺乏真誠、善良……那些漸行漸遠的優良品質成了永遠的傷痛。我們在呼吁也在吶喊“救救孩子”,還原孩子真實、有趣、自由的成長空間,不要做污染教育教學環境的“罪人”。
很多時候,我們的老師從中劃出符合自己課程性質所需要使用的回答,用平淡而近乎贊賞的語氣抹去了其他的答案。我們幾乎從來沒有隨著學生的思考車輪去探索生活,很少想到學生走向獨自學習生活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其實更多的時候,我們缺少跟學生進行開放性、探究性問答的技巧與自信,因為思考的車輪沒有方向,我們尚且沒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和幫助他們如何探索生活而培養的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們早已經習慣了火車導軌式的.教育。
我們往往將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欠缺歸咎于教育制度和專業培養模式,然而大多空閑的時候,我們思考的車輪依然伏在慣性的導軌上。更多的時候,在想著今天學生該交給我什么書面作業,字跡是否工整認真。我們幾乎沒有想到我們該教給學生什么,和學生一起做什么。是帶領他們到閱覽室,還是去游泳池?籃球館或許更好?我們很少揣摩學生的心思,他們今天是想學習高雅的舞蹈、悠揚的二胡,還是自由飛翔般的水上運動……
其實,教育真的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難。教育就是“使人成為人”。同樣的,教師呢,作為活在孩子中間的成年人,和學生一起面對世界,并在他們需要的時候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 教師的教要以學生的學為目的,要努力把舞臺還給學生。先學后教這種模式,課堂不喧囂很寧靜,學生能夠沉下心來,靜悄悄地學,靜悄悄地思,只有心與課堂環境都靜,學生才能學得進去,學得扎實。當自學指導中的問題提出后,學生能自學會的,教師就不要講,不要急于給出答案,但是遇到學生通過自學解決不了的問題時,教師還是要講。比如:在講線段時,讓學生認識線段都有哪些特點,我們應該放手讓他們在每一個機會面前嘗試與思考。只有放手,你才會知道什么是他們所需要的;只有放手,你才會發現什么是他們的專長。老師要講,但忌滔滔不絕,旁若無人,話匣子一打開就興奮不已,難以收住。牢記不要把課堂當成教師一個人表演的舞臺,而忽略了學生的感受,每節課要讓“彩”出在學生身上,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大膽質疑的精神。學生回答問題偏離軌道時,要果斷地將其引回主題。
鑒于此,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一線教師能從真正意義上對學生放手,為學生的發展撐起一片廣闊的藍天。
《師道》讀后感9
《師道:為師亦有道》——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我已經被它深深吸引了。于是,借來同事的書,利用暑假細細研讀。第一次翻到名目,我就更興奮了。這明明就是很多優秀的一線老師傳遞給我們的珍貴的閱歷和心聲。無論是老師的自省,還是站在同學角度的思考,或是實踐中的懷疑都使我受到極大的啟發。可以說這本書為我的成長積蓄了更豐富的資源。
然而合上書本,《“夜鶯”的歌聲該停留了》這篇文章讓我久久不能安靜。文中,作者建議刪掉教科書中《夜鶯的歌聲》《小英雄雨來》兩篇課文。作者認為這兩篇課文是在歌頌和宣揚兒童直接參與戰斗的事跡,并在文中一再強調這兩篇文章違反了《聯合國禁止兒童參與戰斗公約》。我執教過這兩課,但我在備課和上課時,腦海里呈現的僅僅是“夜鶯”和雨來聰慧、機靈、英勇、堅毅的可愛而宏大的形象。而且課堂上我們盼望孩子通過這兩課的.學習所明白的也正是這一點。
再者,抗日戰斗對于我們來說,是一段不容遺忘的歷史。抗日戰斗中有許多像雨來一樣宏大的孩子。這些宏大的孩子莫非就由于一個公約而應當被遺忘么?那么照作者的思路,我們更不應當學習《王二小》,由于文中敵人殘忍的殺害了我們的小英雄。嗚呼哀哉!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假如我們的孩子慢慢忘卻了這些英雄,慢慢忘卻了這段歷史,那么我們革命前輩以鮮血傳承的革命品質也將慢慢淡出人們的記憶。
我堅信,學者在編教科書時,也在依據時代的進展不斷補充新的內容。但是《夜鶯的歌聲》《小英雄雨來》《王二小》諸如此類的課文,對于我們的孩子來說,是最合適的知曉那段歷史的敲門石。在不久的將來,在他們正式開頭學習這段歷史的時候,他們會有更深的理解。我也信任,這些小英雄的形象會在他們心中萌芽,并灌入新時代的給養,從而衍生出責任感、使命感,使自己成為時代英雄,例如為國爭光的奧運健兒等。
因此,我也要說,“夜鶯”的歌聲不該停!
《師道》讀后感10
讀了《師道:為師亦有道》這本書,不得不佩服這些作者的細致的洞察力和表現力。我喜歡這樣一段話:“每一個孩子都是一粒種子,可能有其生長期長短的區別,有果實生長的差異,但都是一粒粒能向陽,能生長的種子。”
“一粒粒能向陽,能生長的種子”!這是多么形象有多么樸實的比喻!每一個剛入校園的孩子,都是懷揣著好奇,懷揣著希望的'。他們期待著走進校園,學習并認識他們所不了解的世界。這是一個個充滿探究的生命,對己對物都滿懷欣喜,毫無芥蒂。但我們可以看到若干年后,這些“種子”有的完全變了樣,對學習不再好奇,不再探究,甚至于厭煩!這是為什么呢?
我想,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始終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學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學生,教育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影響。教育就是開啟智慧、健全人格,要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判斷,進而達到獨立行動,成為一個心靈博大、精神堅強的人。
讀了此書我也深深的感悟到教育的希望在于我們每位教師的成長,離開了教師,任何制度、觀念、政策都只能停留在空中。我們應該為適應飛速發展的時代,而不斷的學習儲備各種知識,時時提高自身的素質,使我們的知識不老化,得刻苦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能滿足已有的那點滴學問。因為學生可以原諒一個吹毛求疵的老師,但不能原諒一個無知無能的老師。所以,由一桶水到一條源遠流長的河的演變,是我們作為教師的知識追求的覺醒。只要還在教學崗位上,就要不斷的追求。有讀書,才能豐厚自己的文化底蘊、淵博自己的學識水平、陶冶自己的心性修養、升華自己的教育追求、積淀自己的教育智慧,才能修煉成為值得學生終身閱讀的“圣賢之書”。
《師道》讀后感11
今年暑假,我利用閑暇時間,仔細研讀了馬朝宏老師所著的《師道:為師亦有道》這本書,受益匪淺,給了我很多啟迪和思考。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始終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學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學生,教育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影響。教育就是開啟智慧、健全人格,要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判斷,進而達到獨立行動,成為一個心靈博大、精神堅強的人。簡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像人一樣生活,像人一樣活得美好。媒體不斷爆料老師怎樣體罰學生,形式五花八門,別出心裁。這類老師把學生當成他的私有財產,沒有讓學生像人一樣生活。我覺得這些老師不配當老師,沒有師德。教室是學生學習的地方,不是你施暴的地方。做人有人德,為師有師德。做一個有思想、有追求、有道德的教師,為學生指明生命的方向,賦予學生生命以意義和價值,就是最高尚師德的具體體現!這是為師之道,更是為師之德!
從這本書中,我還知道了,活潑、歡快、高能量的頑童,或許每天都會惹人煩惱、生氣,甚至是憤怒。常常看到他們貪玩、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喜歡做小動作等,也常常聽到家長、老師的抱怨和失望的語氣。因而,在很多人看來,頑童愛玩、不聽話似乎是不務正業,甚至覺得后果堪憂。其實,頑童之與頑童,正像工作之與成人,是一生中必需的生活方式,可以說玩是孩子的第一份工作,是孩子的另一種學習。我們成人要做的,不是漫罵、毆打,而是正確的引導,并給予無私的關愛。
教育家陶行知告誡我們:“在你的嘲笑里有愛迪生,在你的責罵聲中有愛因斯坦,在你的教鞭下有牛頓。”憑借這強制和懲罰,或許我們可以造就奴才,但不能成就英才。孩子的調皮是天生的,如何順其自然,保護他的天性,并把它轉化為科學探究的動力,是我們每一位教師和家長必須深思的問題。
為了每一個頑童的'健康成長,作為人民教師的我們,必須端正自己的教育態度,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善待頑童,給他們創造的空間,發展他們獨特的個性,讓社會多一些人才,讓他們都像金子一樣煥發耀眼的光芒--這是我從這本書中獲得的最大收獲。
《師道》讀后感12
屋檐水,一點一滴,滴穿沿階石;羲之習字,年年歲歲,墨染洗硯池。陶行知說:“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進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初讀《師道》一書,觀此言,只覺三個“天天”,發人深省;再觀此言,更覺大小不論,“天天”不易,所以我從不呆望“大創造”從天而降,而是學以“坦白之心”觀“點滴的創造”。
何為“坦白之心”?我以為對于教師而言,“坦白之心”便是襟懷坦白,誠摯可親,一視同仁。擁有了坦白之心,便擁有了一對火眼金睛,具備了找出孩子所有的小小創造的本事;擁有了坦白之心,便擁有了一個廣大的溫暖懷抱,獲得了能把所有取得點滴進步的孩子納入懷中給予溫暖的能力;擁有了坦白之心,便擁有了一雙有力的手,能把孩子托舉得更高,遠離那片名為不自信的荊棘地。
上學期我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給班里小朋友們寫的“詩歌”設計海報。尤記一開始我動員孩子們寫詩的時候,這些“大作”還只是幾張可憐的小紙片,攥在幾個平時的“積極分子”的手里,到了下課,這幾個人走到我面前,亮晶晶的眼睛望著我,領頭的來一句“老師,這是我們自己寫的詩,想給您看看。”話還沒說完,孩子們把紙往我講臺上一拍,一溜煙全跑了,讓人哭笑不得。我只好把這些皺巴巴的小紙片一張張撫平,疊起來,帶回辦公室。看著這寥寥幾張紙片,我內心有些泄氣,我本以為我前期做了充足的準備,找了不少同齡孩子有趣的詩歌,舉辦“兒童詩鑒賞會”,孩子們應該會積極性很高,這些小紙片卻怎么看都有些敷衍之意。沒想到的是,一張張看下來,紙片的`含金量出乎意料的高,孩子們字一筆一劃寫得認真,寫的小詩也基本都具備了現代詩的“范”。想了想,我準備給這些積極勇敢的孩子準備一份小禮物。我把這些文字錄入到電腦,配上應景的插圖,做成手賬的形式,再打印出來,一張張精美的詩歌海報便完成了。令我沒想到的是,這些“小禮物”激起了不少孩子的興趣,隨著我一次次的動員,我收到了越來越多的“小紙片”,越來越多的小朋友加入了寫詩的陣營。
現在回想起當時的情景,我慶幸我在最后沒丟下一顆“坦白之心”,若我因為孩子們交上來的“小紙片”不符合我預期所想,疑心是孩子們敷衍我才上交的,棄之不看,不予孩子反饋,豈不是錯過了孩子的成長?這便是失了“坦白之心”,摧殘了孩子的趣味,更辜負了孩子的創造。小紙片也好,精美詩集也罷,若帶著坦白之心去看,便都是孩子的創造;孩子的點滴創造也好,大創造也罷,都是作為一個老師應該去一一發現,一一挖掘的寶貴財富。
梁啟超說“教育事業,從積極方面說,全是在喚起趣味;從消極方面說,要十分注意不可以摧殘趣味。”以坦白之心觀點滴創造,喚起孩子趣味,守護孩子趣味。
《師道》讀后感13
今天是五月二十號,不知何時,5.20居然也成了一個浪漫的節日……在這個浪漫的節日里,發生了一點點事,讓自己的心,起了一點漣漪,不禁又想到張籍的《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心血來潮再度讀了一遍,然后就天馬行空地有了一點讀后感: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都說樂府詩有個特點,咋看之下似是而非,再度回味甘之如飴。
張籍的這首《節婦吟》,驟眼一看似是抒發男女情事之言情詩,骨子里卻是一首政治抒情詩,題為《節婦吟》,即用以明志。張籍當時,自是以此表明自己不愿同流合污,但對于詩詞,每個人讀起來都有不同的讀后感,這一刻,我自己結合自身,體會是這樣的:
《節婦吟》所表達的,又何嘗不是對時機不對引起的一種遺憾?說實話,無論是事業、生活、情感,都是在適當的時間,遇到適當的人,因此才能引發,才能產生的。張籍固然是不愿同流合污,但如時移世易,孰為濁,孰為清?隨著時代和文化的發展,其實我們都應該漸漸意識到,這個世界,不僅僅只有黑和白兩種顏色,我們心中有遺憾,有不忿,其實更多的'不是對對方事物的不認同,而是在不正確的時間遇到了被評判的事物,因此觸發了不一樣的情感而已。
因此,從這首詩中,我得到最深刻的讀后感是:對一件人事的看法,一定要拋開因為時間因素所帶來的影響,否則,我們將永遠無法客觀地對此人事作出認知。
《師道》讀后感14
閑暇時間有幸拜讀了學校贈與我的《師道》一書,覺得受益匪淺。這本書收入了諸多教師的教學感悟,每一篇文章未必有多么高深的理論,但都道出了一線教師的心里話,字里行間折射出了教師成長的足跡,遠比一些教育類書籍“教你怎么做教師”更讓我們懂得了“我要怎么做教師”。其中道出了教育里涵泳著的更深的意義“責任是松,師愛如竹;高是其格,雅是其品;如同堅守一方高地,守望一片麥田,呵護一方永恒!”
書中蘊含了蔡元培先生的教育理念,蔡元培先生被毛澤東同志譽為“學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革命家。特別是對近現代中國教育、中國革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因為自蔡元培始,中國才形成了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體系和教育制度。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張,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發祥地,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生創造了條件。為中華民族保護并培育了一批思想先進、才華出眾的學者。
《師道》讀后感15
暑期期間翻閱書籍給自己補充點能量了,打開學校推薦的書目《師道:為師亦有道》這本書吸引著我,于是我借讀了這本書。這是一本教育教師讀物,其主旨如書的封皮上所寫:“審視教育本真,傾聽教師憂思,分享成長策略,明晰教師立場,重塑教師信仰。”
作為一名教師,我無力去改變教育制度不合理的一面,但我想既然已經做了老師,就要擔當教育的責任,就要成為學生思想的引領者。至少能盡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在我所帶的學生中去播種責任感,愛,讓他們擁有自信和科學精神,懂得尊重、同情、憐憫,不再高分低能,毫無自己的見解,只能人云亦云。
四百年前法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帕斯卡爾說:“人的全部尊嚴就在于思想。”書中一位做了十七年教師的作者說:“沒有思想的教師培養不出有思想的學生,一名教師應該成為學生思想的領袖。”我對這句話特別贊同。
首先,在教學上,一位有思想的老師深知課堂是培養思維品質的.地方,所以在課堂上不會照本宣科,不拘泥于課本和教參,在他的教學中融入了自己的獨立思考,會靈活、并有創造性地解決教學中的問題,他的課松弛有度,給學生留有自由思考的空間,學生質疑的時間,學生自然在他的帶領下慢慢地學會獨立思考,主動思考,靈活應對。我認為成為學生思想的引領者,首先要在自己所教的學科上教會學生獨立思考,不但自己思考,還讓學生在自己的創新中不斷成長,有了自己的見解。
其次,在生活中,有思想的老師都會重視閱讀,從書中汲取智慧,用積極的心態去思考,有自己的教育信念,努力開啟學生智慧、努力培養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判斷,成為一個精神富有、堅強的人,給學生展示一種別樣的生活方式。
他們對不合理制度敢于提出意見和建議,維護自身和學生權益。能主動承擔責任,尊重學生,和學生在一起時,關系融洽,能從人格、情感、意志、知識影響學生。
做一名學生思想的引領者,讓自己的思想給學生潤物無聲的漸染,是我的追求與責任。
【《師道》讀后感】相關文章:
我所領悟的師道04-27
師道讀后感02-22
幼師道德培訓心得01-20
師道實話》讀后感04-25
《師道》讀書心得01-06
西江月 寄京師道友,西江月 寄京師道友尹志平,西江月 寄京師道友的意思,西江月 寄京師道友賞析 -詩詞大全03-13
《師道:為師亦有道》讀后感范文09-13
老師道歉信12-10
如何向老師道歉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