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系》讀后感(精選9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親密關系》讀后感(精選9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親密關系》讀后感 篇1
讀了《親密關系》,才發現婚姻中有這么多學問。書中提到很多原理,而且這些原理都是對具體生活的提煉總結,我們每個人婚姻中都遇到這些問題,只是從來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的原因以及解決方法。聽了樊登老師的講課,突然對婚姻有了另外一種認識,對在婚姻中如何獲取幸福有了更加具體的方法。
我從來沒有好好想過婚姻是怎么一回事,只是覺得那必須是人生的一個路程,從小我對婚姻并不向往,覺得那只是一個任務,一個人過其實也不會很悲傷,農村封建告訴我婚姻只是為了老去時靈魂有歸處,就僅僅因為這個,所以每個人都必須結婚。
不知道婚姻是怎么一回事就結婚了,只是因為年齡到了,婚姻中從吵架到冷戰再到平靜,除了對自己的內心折磨及對真愛的懷疑,發現親密關系并沒有得到改善和進步。慢慢的,不會再吵架,因為沒有了期待,學會了接受現實。只是某個時候想起來我還是經常問問自己,我幸福嗎?
都說女人結婚后,一個月中在腦海中有多少次閃過離婚的念頭,真的是這個樣子,我們當時牽上的手,當時許下的承諾,是在婚姻中如何一步步毀滅走向放手。我們對對方的不滿意,期望的得不到,我們永遠在埋怨對方不理解自己的內心不懂自己,永遠在懷疑自己不夠幸福。
既然我是凡人一個,那就接納生活接納愛人,不再期望就不會有失望。
也開始學會提醒幸福,開始反省自己,我在婚姻里又付出了多少,多想想對方的好,于是發現也許自己還可以重拾幸福的能力。
親密關系中說到婚姻是一個人的事,如果你認為婚姻是兩個人的事情,那么不管你怎么努力,也只有百分之五十的機會幸福。這種情況下一般人就基本不愿意動,都在等對方先行動,最差也要大家同頻率一起努力吧,憑啥是我一個人付出呢。這種想法很可怕,如果你總是盯著對方,而不是自己內心的話,你會發現對方永遠滿足不了你。
書中提到了婚姻中很多的行為以及無理取鬧其實都來源于童年時期愛的缺乏。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還是很有道理的。確實很多的吵架不是因為本身這件事情,而是延伸到其他問題上去,我們吵架并不是針對一件事情,而是為了表示我需要得到某些關愛某些需求。
我們一開始戀愛都覺得對方很棒,只是因為我們表現出對方各自想要看到的那個自己。書中說到人為什么要戀愛,其實是找一個滿足自己潛意識的一個人,人往往找的是自己想要找的人,自己假裝自己具備這些特質,我們忽略了其實對方也在假裝,于是,在婚姻中,我們都迫切的想做自己,我們找不到曾經眼中的對方了,于是開始失望,開始爭吵,潛意識中童年缺乏的在婚姻中都在反映這種需求。
本書中說到期望是通往地獄之路,我們要做到本自具足,停止對伴侶的期望,本著愛出發共同處理面臨的問題。
婚后的期望走到幻滅階段后,必然會產生憤怒情緒,憤怒有三種方式,第一種僅僅是表達憤怒,只是把問題表達出來,第二種是情緒抽離,逃避問題,最后一種是被動攻擊,把自己處在受害者位置自我懲罰。這三種是我們經常憤怒的三種表示方式。如何解決,如何化解吵架,正確真實的表達自己的內心,吵架的真正原因不會是表面的外在的導火線,而是潛意識的缺失的心路歷程,學會同理心的傾聽,與對方同時面對自己的問題,最好的方法用愛來回應對方的傷痛。比如你要生氣的時候可以換一種想法,假如你現在還深愛著對方,那么你很快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是擁抱,溫暖和撫慰。
幻滅之后的內省階段說的也特別棒,一種方式是無止境的追求需求導致最終妥協放棄,正確的方式是放棄期望,把伴侶的需求當做自己的需求,雙方積極溝通創造快樂!
作者更是深入淺出的介紹了家庭中的三種角色,受害者(心甘情愿的受害),破壞者(心安理得的索取),拯救者,這三者角色是可以轉換的,要走出受害者的牢籠,想明白自己內心的真正需求,跟隨真理選擇,不要讓自己處于犧牲者的心態,同樣的處境,學會積極心態,才能找到快樂源泉。我們對世界的'不滿往往是自己內心的不滿意,對配偶的不滿就是對自我的不滿。如何在婚姻中穿墻而過,要先跳出問題的框架,解決自己內心匱乏的問題,每個問題都是自身的投射,對自己生活負責,發現問題比找到答案更接近幸福。
最后的啟示階段說到愛才能帶來啟發,不求回報沒有條件的付出才會快樂!空洞由愛來填補,跟隨自己的內心,本自具足。打開自己的心扉,如果你想盡快到達一個地方,最快的方法就是你本來就在那里了。找到婚姻中的量子隧道,你就能一下子到達親密關系的中心。
特別是允許兩字更是讓我深受啟發,學會允許,靈魂關系的關鍵是允許,放下對結果的控制欲,當你煩心時想想允許這個詞,允許具有偉大的力量。焦慮來源于對無常的抗拒,依據靈魂的本質出發,需求不從對方尋找,從自我找。
記住,愛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從愛出發,從心出發,讓愛在內心生根,愛才能帶來持續的幸福感!
《親密關系》讀后感 篇2
讀《親密關系》這本書是兩個月以前的事情,坦率地講,這本書讀完之后并沒有太深的感觸,甚至每個章節的內容都不曾記得,通過大家的分享討論,又仔細的翻讀后,才有了更深的感悟。
婚姻不是愛情,是關系
在讀這本書之前,始終堅信相愛是婚姻的基礎,也是維持婚姻穩固的重要基石,既然愛了就一定要堅守到底,不離不棄。現在,我對婚姻有了重新的認識,婚姻與愛無關,只和重要性有關。大多數人一生的目標和成功都沒有關系,只是證明自己的價值。當我們說愛一個人的時候,這份愛便賦予了條件,其實我們是在說重要性,和愛無關。所有在婚姻里發生的矛盾都和愛無關,都是在尋求重要性。
時而像火焰,時而像冰山
當你愛那個人的時候,你會覺得他是全世界最棒的人。這個人幾乎完美無暇,沒有任何缺陷,即使看到對方身上的缺點,也都無所謂。當激情退卻,一切歸于平淡,曾經對方眼中的好可能會變成今天的不好,會發現對方身上許多無法接受的東西,當發現這些的時候,對方曾經的美感瞬間蕩然無存,對方又變得一無是處。
尋求歸屬感、價值感
在親密關系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尋求關注、認同,在尋求對方在乎的同時,就是在尋求自身的歸屬感、價值感。對方的完美與丑陋,本身并沒有變化,所有的一切都發生在善變的人心中。由于我們從小生長在愛匱乏的環境中,可以說,每個人都是缺少愛的,我們長大成人后,依然在尋找這種被愛的感覺,從對方身上找尋童年在父母身上得不到的東西,以示自己是多么的重要。
觸碰兒時的信念開關
我們總是試圖從關系中得到認同,讓自己可以回到孩提時代就設下的信念。這些信念將終生伴隨我們左右,就像一個定時炸彈一樣,隨時將被引爆。一旦觸碰到這個信念的開關,我們就會有不同的感受,甚至惱火。當我們感受到惱火的時候,我們最常見的反應就是憤怒,以各種抗拒的`形式存在,以至于糾結在誰對誰錯的問題上,耗費我們的能量和時間。
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而婚姻和親密關系,就是讓你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將自己剖開。盡管剝的過程中,會流淚,會痛苦,但這些感受最真實,讓你感受到一種價值感,完全不取決于存在或金錢。你要關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內在,你的情緒與別人無關,要學會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所有的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與旁人無關。任何痛苦、無助都是自己的情緒,不要把這些歸咎到別人身上,更不要抗拒、推開,而是接納它,自己去感受情緒,去拿回那個純粹的能量,靜靜等待。最終將找到有一種愛不取決于外在,不管你是快樂還是悲傷的,那個愛都在。如果能夠去擁抱你的不重要感,那才是真正的成功。而真正的成功是隱藏在失敗的感受里的。
自編自導自演一場戲
處于親密關系中的我們,總是把自己的脆弱深深地隱藏起來,用面具、用防衛與他人互動,當對方的言語、行動觸碰了自己的脆弱時,我們總是換著防衛的花招與對方周旋。越是親密的人越清楚對方的脆弱點在哪里,所以總是直擊要害,一招斃命。所以,越是親密的人對我們的傷害越大。
在舒服的親密關系中,雙方應該是平等的,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在這段親密關系中,雙方都能真實的面對最好以及最糟的自己、學習接受和放手,真實呈現自己。學會自由的表達自己。最終找到通往愛和幸福的橋梁。
化繭成蝶不是夢
就像克里斯多福老師說,毛毛蟲永遠沒辦法知道、也永遠不會理解蝴蝶的世界,但是,每只毛毛蟲都可以變成自己的蝴蝶。只不過,在變成蝴蝶之前,自己會先變成作繭自縛的蛹。在繭里邊面對自己制造的痛苦,任何掙扎或試圖改變的行為都是徒勞的。蛹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放棄所有抗拒、全然接納當下感覺、平靜等待。直到有一天破繭而出成為蝴蝶。
相愛不是互相限制,而是相互成就。婚姻最堅韌的紐帶不是孩子,而是靈魂上的相依相偎共同成長,婚姻和親密關系的真正目的,是讓你不斷通過伴侶遇到自己并深愛上自己的過程。
《親密關系》讀后感 篇3
《親密關系》是我讀過最有技術含量的愛情研究錄,很感謝思姐給我的這本書,讓我從科學研究的角度去了解親密關系從建立到瓦解的全過程。
看這本書的時候,我一度想要放棄,因為我得無數次讓自己去回憶,甚至腦補第三者是如何出現,為什么ex會選擇她?他們如何互相吸引,其實這對于我來說,也是逼自己去面對過去,和逼自己去思考未來。過去的一切,我都不想再回憶,可是我和自己說,看下去,去看看我們到底為什么走到今天。
我們這段關系,要說錯,我不能說我沒有錯,我錯在覺得“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我覺得婚姻不需要努力,只要一直這樣平凡地過下去就好了,可是我錯了,婚姻需要新鮮感,需要不停地用新鮮的事物去刺激他,例如:每年去兩次長途旅行,這點我一直很渴望的,只是我兒子小時候身體不好,我真的放心不下,甚至不敢離開他超過3天時間,這也是我的錯嗎?因為我沒有辦法在兒子的疾病中保有夫妻單獨相處的時光?到現在我還認為我并沒有做錯,如果他也和我一樣,對兒子有100%的責任心,我相信他會理解我,為什么不愿意單獨旅行,而且結婚后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的收入都是非常少的,我也舍不得花錢,難道這就是所謂的“貧賤夫妻百事哀”?我再有錯,相對而言他錯的更離譜,甚至涉及人品問題,婚姻中他出軌得有多狗血我就不想再寫了,甚至離婚后他們全家對我的所作所為,這是我無法原諒他的關鍵點!
可是那又能怎樣?這就是人性的弱點,我應該明白,他們甚至為自己的錯誤提前給了100個理由去掩飾,甚至在他們心里,他們做的都是對的`,我都是錯的。我去在乎有用嗎?沒有!所以,我提醒自己,遇到這種人,請不要去和他們解釋,去糾纏,因為沒有用。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當他是空氣,如果這世界有平行時空,我們就是再不同的時空,永無交集。
其實在離婚后的3個月,我是慢慢地走出來了,從一開始的無助,失眠,崩潰,到現在已經能安然入睡,每天大部分時間都是開心積極的,偶爾也會失控難過,還好轉瞬即逝,很慶幸我這么快就走出來,感謝我所有的家人,特別爸媽的鼓勵,還有最好的朋友的陪伴,網上認識的熱心網友們,沒有你們,我今天還是困在山洞里的孩子,無處可逃。
現在,我開始迅速成長,我明白了,所謂愛情,所謂婚姻,不過是一場利益的權衡,他能在我身上得到什么?他在別人身上能得到什么?我在他身上能得到什么?以前的愛和信任全部瓦解,剩下殘骸,我什么也得不到了,所以我選擇離開,這是一道很簡單的選擇題,和他在一起,我一定不會幸福,離開他,我有50%的可能得到幸福,我很自然地選擇了那50%可能會有的幸福。
直到今天,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可以不恨他,看的書里解釋:懂得寬恕的人在離婚后會過得比那些總是怨恨別人怎樣傷害自己的人幸福得多。想想也是,恨一個人得能量很大,甚至大到我們沒有辦法去正常生活,當我們把自己的能量全部去怨恨兩個人,最后最受傷的是我們自己,而被我們怨恨的人一點感覺都沒有,值得嗎??我勸自己放下,放下不是原諒,只是放過自己罷了。
在這段單身的日子里,我正在學習一個人生活,不再依賴任何人,原來我可以做到,我可以在世界的中心,一切都是因我而起,我開心了,即使下雨天也覺得美好,一切隨心,就是這個意思吧。漸漸的我開始拾起了我26歲的愿望:去世界各地旅行,去過自己想過的生活。曾經我因為結婚生子而凍結了我的人生地圖,將自己停留在一個小小的點上,不再動彈,感謝遭遇的一切,讓我重新燃起我的夢想,慢慢地我會為自己設立越來越多地目標,一一去實現它。
把這一輩子過值了是我的目標。我開始明白,只有自己才會陪自己跨過一山又一山,度過一關又一關。
《親密關系》讀后感 篇4
這本《親密關系》是我目前看過的唯一也是最好的一本心理學書,書很不易讀,因為句句引發思考,看過一遍,只覺收獲了書中50%的精華,寫讀后感時,只要隨手翻開一頁,字里行間便又有了新的感悟。現就自己理解的皮毛寫下簡單的讀書感悟,希望還能再次深刻的研讀一遍,體會那種與心靈溝通的快樂。書中的親密關系雖重點指的是夫妻關系,但我理解更多的是包括夫妻在內和父母、孩子等所有與自己親近的關系。并且我更著重體會的是自己認識自我的過程。
與直面相反的做法即逃避,不敢面對。說到直面才能放下,讓我想到一個電影情節,一個人被幻象中的猛鬼怪獸追擊,不停的逃跑,猛鬼怪獸窮追不舍,并因主角的恐懼而變得更加強大兇猛,當主角被追的無路可逃時,不得不面對幻象告訴自己這不是真的,都是幻覺,瞬間猛撲過來的猛鬼怪獸化為烏有,眼前變回平和寧靜的現實。我想在生活中當我們不懂得處理自己的情感時,面對愛人、父母、孩子、朋友和自己時,我們心中那積聚的痛苦給我們帶來的折磨應該也不亞于猛鬼怪獸,讓我們心痛、抓狂,甚至有時覺得死比活著更容易。作為一個還不能超脫世俗、隨時能跟靈魂對話的人,我還是要隨時去迎接生活帶來的痛苦,但讀了克里斯多福的《親密關系》,讓我在痛苦來襲時,可以直面痛苦,把痛苦和懷疑自己的心看做一個去認識自我和靈魂的機會,那么我便從內心開始不再恐懼它,而是接納它,感激它,并讓自己變得更堅強,心中充滿愛和希望。
書中對天賦的說法對我也很有啟迪,天賦是我們天生的才能,不是靈感激發的,只要我們聽從心靈的指引,創造性的想法、言語便會層出不窮,對自我的懷疑,會迷惑、阻撓我們,讓我們不能夠了解自己是多有天賦的人,當我們直面這種懷疑時,就會發現其實是我們自己臆造出的各種恐懼、緊張、恐慌的感覺,反過來折磨了自己,否定了自己,讓我們因恐懼而不敢接近自己的本質。認清了它的由來,恐懼煙消云散,我們才能自信的發揮自己的天賦。(在這里我很期待讀作者的另一本著作《找回你的生命禮物》)
對情緒的處理,還是要直面——直面情緒,說出它,感受它,之前我只知道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但當我不了解情緒和造成這種情緒的本質時,控制情緒就成了對自己情緒的'壓制,讀過這本書后,懂得了情緒的本質,便能夠跟隨心靈的指引,心悅誠服的接納它,讓其自然而然的消逝。“無論何種情緒,在你身上停留的時間都不會超過六分鐘,除非你為它建造一個家,讓它在你心中長住下來,如果你否認自己的情緒,為情緒找借口,害怕或放縱自己的情緒,那它們就會在你心中生根了”。
不管是親密關系的快樂,或是生活上的其他快樂,都依賴我們每時每刻的應對方式來決定,所以多問問自己,我想要什么吧,如果你想要快樂,你就知道該怎么做了……
只有選擇直面痛苦,才能最終放下痛苦,跟隨靈魂的指引,在一次次痛苦的蛻變后,相信生活會像蝴蝶的翅膀一樣綻放。
《親密關系》讀后感 篇5
讀《親密關系》這本書是源于自己一直在苦惱怎么與人相處,不僅僅是怎么跟陌生人相處,還有怎么跟認識的并有一定了解的人相處,如孩子與父母,同學,朋友、同事等。
本書主要分析的是夫妻之間的親密關系,其實還適用于任何的關系中,都可以從中找到相似的問題,情形。對本書中以下幾個章節感觸頗深。
1、我們兒時絕大多數的行為,都以歸屬感和被重視的需求為出發點。
行為不端的孩子并不是壞孩子,而只不過是沮喪的孩子。當確認自己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就會感到沮喪,然后導致他們做出某種偏差行為:引起注意,權利斗爭,報復心理,自我放逐。這點可以聯系到叛逆的孩子身上,也指表面乖張,內心叛逆的孩子,我屬于后者。當我特別想要一樣東西時,而且這個東西絕對是父母能力范圍內的,我沒有得到時我就會覺得我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沒那么重要或者說是父母不夠愛我。
2、期望=憤恨的前身。
我們對朋友不滿或者憤恨的根源就是對他們抱有的期望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值。人們戀愛,交朋友的.真正原因,往往不是他們自己所想的那回事。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系背后的真正動機,其實在于需求。
3、我們寧愿爭吵也不愿面對傷口,是因為生氣比承受心碎要簡單得多。
這應該就是出自人本能的自我保護吧。不愿正視自己的內心,傷疤,寧愿埋著一顆定時炸彈也不愿從根源上解決問題。一直覺得親密關系中可以不需要維護,不需要技巧,但是親密關系中偶爾出現的矛盾表明關系親密并不意味著絕對的和諧,親密的關系也并不是永恒的,當然也是需要維護的。
不要企圖讓別人帶給自己快樂,無論是父母還是朋友,并沒有帶給你快樂的義務。
《親密關系》讀后感 篇6
關于社會心理學方面的書看得極少,這篇可能算得上是第一本社會心理學的書,因為時間和個人習慣的原因,沒怎么好好的品悟,但還是感悟蠻深的,今天想寫寫關于它的一點感悟。
如同找數學和音樂的關系一樣,以前的我,很難將科學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聯系起來,但此書,不僅將兩者聯系起來了,還用嚴謹的科學態度研究這些關系,并發現了我們平時難以發現的東西。對于此書的科學態度和方法,不得不說聲贊。作者試圖以一種引人入勝的、協調而直接的方式來描述關系科學。
《親密關系》主要講的是與我們聯系緊密的伴侶之間的關系。人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都有歸屬感的需要,都希望得到愛和愛他人,能與周圍的朋友建立友好的關系,被團體所接納。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得不處理我們與他人的關系,這與我們生活得是否快樂有著極其大的關系,所以,我們需要對關系科學有一定的了解。
首先就是相識。對于親密關系的建立,這是第一步。對于互不相識的兩個人,能夠相識,并繼續交往下去,就是因為兩人之間產生了吸引。吸引的基礎是一種回報,我們喜歡接觸我們喜歡的人,更有可能喜歡我們周圍的人。我們會被那些其出現對我們有著回報的人所吸引,他們能夠給我們帶來積極的體驗或是一種直接的回報,能使我們開心愉悅或是滿足我們的某些欲望。我們從我們周圍的人當中選擇朋友或是仇人,因為了解我們周圍的人更加方便,先對于其他人而言,他們更加熟悉。關于外表的吸引力,一般地,人們會被具有外表吸引力的人所吸引,而每個人對美的看法不盡相同,這與個人的經歷性格以及成長環境都有一定關系,人們對美都有一定的偏見,認為“美的即是好的”,因為在一定情況下,人們的外貌、體型可以反映一個人的性格和心理狀態,并且,外表吸引力的進化觀念認為,標準的腰臀比例與健康都有一定關系,他們有更多機會得到健康的`、更漂亮的孩子,而那些更健康美麗的孩子也有更多的機會生存下去。但因為這種思想存在年代久遠,就容易達到另一個反面,產生偏見,過分的追求美好的事物。
再就是交往。人們一般更喜歡那些與我們相像的人。人們是不愿意冒被拒絕的危險,所以就更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而喜歡我們的人一般都是與我們在思想、價值觀方面有相同之處的人,他們與我們有更多的共同語言,更有可能了解彼此。在交往的過程中,第一印象占有比較大的比重,刻板印象和首因效應都會對我們關系的發展有著特別的影響力,會影響到我們對后續信息的選擇。一個好的第一印象,會讓我們以一個積極的態度看待對方,而這種自然的積極的情緒會被對方察覺到,對方將更有可能以一個積極的態度回應你,而這種積極的態度又進一步強化了我們對他人的積極認識,進一步形成一個良性循環,這就是為啥總說第一印象重要的原因。而在熱戀中的男女中,因為這種情緒,容易將伴侶理想化,認為對方什么都是好的,而真正生活之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情感會慢慢減退,而對方的缺點再一次暴露出來的時候,與我們心里的那種積極的印象容易形成鮮明的對比,使得我們的情緒波動更大,從而容易進入一種惡性循環,這就是導致“七年之癢”出現的一部分原因。只有在交往過程中及時調節自己的認知,同樣以一個積極的態度對待伴侶,使伴侶自己也打心里認為他就是你所認為的那么美好,他也會不自覺的向那個方向發展,成為那個你們都認為的更好的對方。在一定程度上,我們能塑造伴侶。
在交往過程中,除了肢體語言所表達的信息之外,還有語言所表達的信息,這都是交流。在關系的發展和質量中,交流是一個重要因素。在交流過程中,自我表露是一個很重要的標簽,除非兩個人向彼此表露關于自己的個人信息,否則他們之間不存在親密關系。自我表露和有選擇的秘密都有助于關系的滿意度。在交流的過程中,良好的交流需要真實的說出我們所想要說出的話,積極傾聽,保持禮貌和冷靜,而且要善于運用尊重和確認的力量,來使得交流更加舒暢美好。
在關系中存在經濟觀,對于關系投入更多的一方對關系的依賴性更大,更不愿意放棄這段關系。相互依賴理論認為,人們尋求的是以最小成本獲得最大回報,總想得到最好的人際交往。每個人都這樣做,會依賴伴侶而不愿離開彼此,這就意味著他們要使自己的伴侶快樂,這樣才能繼續得到想要的回報。投入的人對關系采取長期的傾向,會把伴侶和自己視為一體,會采取行動保護并維持關系,會寬容、會樂于犧牲,伴侶雙方都這樣做時,投入有力的影響著關系的穩定性。
關系的產生是一個相互的過程,這需要雙方共同的付出和經營,才能贏得積極而又美好的親密關系。
《親密關系》讀后感 篇7
在愛與被愛的過程中,我們都曾經歷過痛苦、恐懼,我們渴望建立真摯的親密關系卻又害怕再度受傷。親密關系讓我們學習面對自己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質,最終找到通往愛和幸福的橋梁。——《親密關系》
雙十二,參加了兩個小時的讀書會,讀的是《親密關系》這本書。這是我第三遍接觸這本書了,之前學習過2遍,但總是很無感。
這本書的作者克里斯多福·孟,是一位在個人及團體教練的領域上有近三十年經驗的國際演說家、生命教練和咨商師。他運用廣泛的經驗,幫助個體依直覺來引導行動,發現他們自己要找的答案,并體驗到活在順流之中的輕盈,進而達到更好的生活水平。他所創造出的獨特的體驗性方法,使理論與生活無縫結合。
《親密關系》這本書告訴我們,所謂的親密關系本質上就是一種社會交換,關系的雙方都在權衡自己的付出和回報,從而決定是不是要繼續這段關系。書中通過月暈,幻滅,內省階段和啟示階段四個階段來揭秘了親密關系的本質,告訴我們:這個世上沒什么天生一對最般配,也沒有人能永遠活在火辣、熱情、浪漫的親密關系之中,但我們能在親密關系的旅途中,學習面對自己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質,學習接受和放手,最終找到通往愛和幸福的橋梁。
其中,對我而言,內省和幻滅兩個階段是讓我最有感觸的兩個部分,因為最近2個月,我都在這兩個階段里徘徊。兩個人為什么相愛?
這本書告訴我們:兩個人選擇在一起并不是因為真正的相愛,而是為了彌補自己內心的需求,你剛好可以滿足我那種缺失的愛,而我也可以剛好可以滿足你,所以才會選擇在一起。聽起來這個本質會讓人很失望,但似乎真的是這個道理。在我們的關系里除了交換和控制,還需要真正的愛,一種屬于靈魂的彼此懂得、陪伴、真愛。
結婚后,兩個人都以最真實的面目面對對方時,發現對方其實并不像自己當初所想的那樣愛自己,并不能夠滿足自己內心缺失的那部分愛的時候就開始走到幻滅階段
在幻滅階段,會經歷3個角色,受害者、迫害者和拯救者角色。受害者角色,去指責別人,抱怨別人;迫害者角色禍害別人也禍害自己,一點不對就自殘甚至自殺。而拯救者角色是去想辦法解決問題。解決問題一般情況下就是通過愛,因為只有足夠多的愛才能夠真正解決本質問題。
在反省階段,最明顯的做法就是:吵架。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吵架,而事實上,真正的問題,并不是那個導火索,而是因為這件小件讓我想起了我的童年傷害,為了避免心碎,我選擇吵架來獲得安全感。但是,這根本無法解決內心深處根本性的問題。而我們因為認知的局限性,往往認識不到自己的問題。
事實上,要想真正解決問題,首先要學會自我覺察。知道自己真正在乎的是什么,想要的是什么,弄清楚自己為什么會有那種感覺,然后告訴對方這是自己的問題,有可能是原生家庭的問題,或者內心缺愛缺乏安全感,而不是對方真正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通過溝通和交談來解決問題。當雙方可以進行深入的交談時,關系就會得以重建。但如果溝通無效,雙方都無法得到安慰,那么關系就無法緩和。對此,這本書告訴我們一個明確的觀點:與其苦撐,不如放手。
與其苦撐,不如放手是的,如果兩個人真的不合適,就沒有必要勉強在一起,不如離婚。離婚只是一段關系的終止,說不定你可以通過對這段失敗婚姻的反思,能夠發現自己的潛能。當你勇于走出迷霧,主動承擔養家糊口的責任時,你會找到另外一種人生價值。在現在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男女平等,所以沒有必要非要把兩個不愛的人綁在一起,任何一方的委曲求全和對對方的依附可能都無法換回真愛。所以有時離開也是一種最好的選擇。
我和老公常年兩地分居,收到書友群里信息的時候,一看是講親密關系的,我想我就不去了吧,因為現在我一個人帶兩個孩子,根本就沒有親密關系的'問題了,但書友告訴我,親密關系真的不僅僅只有夫妻關系,還有原生家庭,親子關系等等,本質性的原理都是一樣的。通過再次深入學習這本書之后就覺得我是真的來對了。因為我有原生家庭問題。
我是一個在原生家庭當中有太多的傷害的那種孩子。父母長期的忽視,控制和語言暴力等等原生家庭的問題,在我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曾經,我以為自己一輩子都不可能走出來。但是在參加這次讀書會時,我發現在不知不覺中,我其實已經走出來了。當我聽到原生家庭的問題時,我再也不是對號入座,內心做1萬遍對父母的譴責,而是對最后的解決方案完全對號入座了,因為我已經成功地走過了受害者角色,擺脫了差點讓自己陷入深淵的迫害者角色,而真正一步到位的走向了拯救者角色,一步步慢慢地解決了原生家庭一直困擾的相處模式。
事實上,并不是這次讀書會讓我走出了原生家庭的痛苦,而是認識了我的導師之后,不到2個月的時間就幫我徹底地擺脫了原生家庭問題。再次學了《親密關系》之后,我更加確定,一切的親密關系問題都是可以用愛和感謝來解決的。
當你真正的學會放手之后,是能夠得到那種流動性的愛的感覺的,這是一種真正的愛,我之所以走出來了,是因為我跟父母的關系已經完全緩和,現在的相處變得輕愉快,就是書中形容的那種感覺:愛在心里流動。
在最后書友分享階段,有一個特別優秀的書友在回答“什么是真正的愛”的時候,她說兩個人最真誠的愛其實就是當另外一個人在旁邊喝酒吸煙打牌的時候你可以在這邊平靜地看書,兩個人互不影響互不干涉,這就是最好的愛的狀態。
《親密關系》讀后感 篇8
最近終于把《親密關系》這本書讀完了,從打開到讀完用了差不多一年多的時間。估計是我讀的時間最長一本書了,上次讀《金字塔原理》用了小一年時間。
親密關系的重要性
人這一輩子,會遇到很多人,會有人陪你一段時間,然后各奔東西,這個過程中我們會認識很多人,有些會成為我們的朋友,有些會成為閨蜜或者哥們。但是最后會發現真正能一起走很長時間的人,真的很少,甚至我們經過很長時間也遇不到互相欣賞的戀人。我很困惑,為什么我們會是這樣子,是我們聯系不夠緊密,還是一起吃的飯次數比較少。
我們覺得和自己有關聯的人正常社會交往變得必不可少。為滿足歸屬需要,我們努力和他人建立和維持親密的人際關系,我們還期望與那些關心我們的人交往和溝通。
吸引力的秘密
吸引力的基礎是一種獎賞。和他人會給人愉悅,如果他人給予我們大量的興趣和贊許,我們就會對這種關注和接納感到非常高興。而這種能夠給我們提供的獎賞越多,對我們來說吸引力就越強
俗話說近水樓臺先得月,人們更可能喜歡和結識更臨近我們的人,因為臨近常常能夠導致熟識,而熟識又引起喜歡。
禮尚往來,我們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對方是否接納自己,是大多數交友時思索的重要問題,而對方也喜歡你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值得被愛,從而找到自己的價值。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喜歡與我們想象的人。如果我們能遇到和我們剛好相像的人,與我們同樣的背景,興趣和品味,也會令人感到愉悅快樂。
溝通的重要性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些是因為聯系少而慢慢疏遠,有些是因為吵架而開始互相詆毀,有些是因為聊不到一起,交往是兩個人的事情,也有可能對方犯了一個你無法原諒的錯誤等等。
感情的建立和積累需要漫長的打交道,但是摧毀感情基礎,卻有很多道理。所以感情這個東西是個脆弱的東西,有時候不堪一擊,說錯一句話就可能友誼的小船就翻了。
《親密關系》讀后感 篇9
《親密關系》是一本教你怎么處理親密關系的書,如何看待生活中的爭吵,爭吵的本質是什么,作者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整本書作者把親密關系的過程分為四個階段:絢麗、幻滅、內省和啟示,來表達作者獨特而思路。
所謂的絢麗就是你快要戀愛的時候,你期待有他/她的生活,就像期待你的快遞一樣。這時候你看到的他/她仿佛會發光,你把自己所有能想象到的美好都寄托在他/她的身上。在一片美好中你們走到了一起,迎接你的是幻滅。你開始覺得他/她笨手笨腳,不可理喻,你們之間開始就某件事情產生分歧,開始大吵大鬧,仿佛在一起就是一場災難。緊接著你就需要內省了,去反思為什么會走到這一步。可能是因為你每次都覺得自己在“受害者”的角度,可能是因為自己害怕失去,再或者你覺得自己一直是一個犧牲者。不過這些都是你自己的感覺,你需要搞清楚每次爭吵的原因,從而順利的走到最后一站--啟示。這個時候你們的爭吵會越來越少,你們的關系也會越來越親密。
作者有一些自己獨特的看法,看起來還是比較有道理的。
1、其實你被某人吸引,是情緒上的需求,所以你會對這個人形成情緒依賴。具體的表現就是你期望他/她做一些事情,來滿足你的情緒。而情緒這個妖怪又善于隱藏在事情的背后,每次你以為在就某事爭吵的時候,其實是情緒在作怪,能夠正視自己情緒的需求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2、你現在所擁有的情緒都是孩提時候未被滿足的需求導致的(歸屬感和確定自己的重要性),這些都已經是歷史了,我們無法改變過去的經歷,但是我們可以正視我們產生的情緒。當我們產生情緒的時候,我們要意識到是我自己的需求,而不是伴侶的問題。爭吵是因為你內心的創痛需要治療。
3、如果你感到失望、憤恨,一定是因為你對伴侶有所期望,在他/她做到之間,你無法快樂起來,平衡掉期望才是應該做的。當沖突產生的時候,我們首先會責怪、批評他人,這樣可以使我們自己擺脫自身的不安,加強我們是受害者的意識,使自己的行為理性化,但這只是一種感受,感受讓你催生假設,而非事實。而憤怒背后的主要意圖也就是如此,讓別人有罪惡感,讓他們為你內心的痛苦負責。
4、我們所看到的外在世界的每件事,其實都是我們內心世界的反映。我們真正需要的,沒有人能給,也沒有人能讓我們快樂。我們原本就是一個完整的個體,所需要的一切,都存在我們心中。事實上,每個問題的本身,都包含著執行解決的'機制。不管什么事都一樣,只要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你就會自然找到方法。
5、如果我不能接受別人現在的樣子,或不讓他們自由地走自己的路,那么我就不是真的愛他們。我只是想從他們身上得到滿足,與他們建立親密關系,只是為了滿足我小小的自私需求。
反正道理千萬遍,說回來都是你自己的問題,你自己人性的缺點,在控制你做一些不理性的決定,從而導致矛盾進一步激化。既然你選擇了伴侶,兩個人就要好好的,遇到沖突就反思,警惕自己不小心掉進去。
這本書的道理沒有可執行的價值,如果你悟到了作者說的境界,你們會關系親密,恩愛的度過剩下的日子。但是如果你沒有悟到,那么這本書可能對你沒有什么價值,最后就是一種,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
最后就是學會面對自己的痛苦,而不是一味的指責,逃避。
【《親密關系》讀后感】相關文章:
占星與親密關系05-02
《親密關系》讀后感01-07
親密關系讀后感02-26
《親密關系》讀后感04-30
親密關系讀后感12-26
《親密關系》讀后感5篇01-10
《親密關系》讀后感(精選19篇)03-23
《親密關系》讀后感(5篇)01-10
親密關系恐懼癥是如何產生的呢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