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德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演變、特點及啟示

時間:2022-11-16 05:26:30 資料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德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演變、特點及啟示

  德國職業教育的科學研究,正如其職業教育對經濟的推動力一樣,舉世矚目并始終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德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演變、特點及啟示,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德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演變、特點及啟示

  德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演變、特點及啟示 篇1

  摘要:回顧德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歷史,可以看到德國職業教育具有以產業為導向、以企業為主導、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完善的體系等一系列突出的特點,這對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

  關鍵詞:德國;職業教育;產業發展

  很多學者將二戰后德國經濟的迅速增長歸功為職業教育的重要作用,因此總結德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歷史與特點,對我國改革職業教育,促進產業發展有著重要借鑒意義。

  一、德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演變

  德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手工業生產史的國家,這使德國形成了重視職業教育培訓的傳統。早在中世紀時期,市場的狹小促使城市手工業者和商人建立了行會,限制競爭,但行會同時也具有監督產品質量、維護整個行業聲譽的重要作用。為了成為一個獨立的手工業者,一個年輕人必須去做學徒,經受長時間的訓練和嚴格的考核。由于手工業者在歷史上地位比較高,因而德國形成了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很多人希望孩子接受培訓,獲得一份獨立的工作。

  18世紀,伴隨工商業的興起,德國的教育取得了很大發展,強迫入學制的實行,使初等教育在德國得到了普及。92在初等教育基礎上,德國一些地區還開辦了星期日學校或夜校,進行初等教育的繼續教育,傳授的主要內容是宗教,但是成效甚微。不過,隨著18世紀中期,以化工、鋼鐵等重化工業的迅速崛起,這些繼續教育學校逐漸轉變為了技術學校,教授學生未來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吸引了大量年青人前來就讀。17618世紀德國教育的另一個特點是實科中學的興起。這種中學的目的是使成年人能夠繼續學習數學、機械學、自然知識和手工工藝,90這個時期的實科中學實際上部分承擔了職業教育的職能。

  19世紀中期,隨著德國經濟的迅速崛起,對職業教育的要求也繼續提高,業余性質的技術學校很難滿足產業對工人的素質要求。這種背景下,德國職業教育學家凱施恩斯特建議建立按照專業劃分、以職業為導向的義務職業進修學校,并在1906年率先在慕尼黑建立了“職業進修學校”。凱施恩斯特建立的學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德國其它地區紛紛效仿。凱施恩斯特的思想得到了國家認可,1938年,德國義務教育法中正式規定職業技術教育為義務教育。由國家出資施行職業教育,奠定了德國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基礎。

  二戰之后,德國產業的迅速升級,也促進了德國職業教育的升級。初等學校畢業后的學生不再直接進入技術學校,而是首先進入中等學校完成中等教育,然后再選擇進入高等學校或者職業技術學校。但在中等教育中,就已經開始通過進入不同類型的中學為不同的后續教育做準備,準備進入高等學校的主要進入文理中學學習,而準備進入職業技術學校的則進入實科中學學習。正是在這個時期,德國獨特的、備受稱贊的“雙元制”職業教育逐漸成型,并在1969年以《職業教育法》的形式規定了在職業教育中企業和學校雙方的權利與義務關系。

  20世紀70年代以后,德國職業教育理念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沖擊,主要是產業結構的不斷高級化使產業工人必須掌握更多的知識,傳統職業教育難以滿足要求。這促使了新的教育體系的形成。這種體系主要是通過將職業教育并入高等教育體系實現的。由于雙元制教育的存在,德國在二戰后高等教育發展緩慢,大學生入學率低于其它發達國家,使德國的高等教育受到了諸多批評。在此背景下,德國改革了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增加大學的數量以及增加大學招生數量。隨著改革的進行,德國大學生數量迅速增加,使德國的高等教育迅速由精英型轉變成為了大眾型。高等教育的迅速擴張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諸如師資力量不足、學生質量下降等一系列問題,更主要的問題是帶來了對洪堡理念的挑戰。1976年制定的德國高等教育大綱法規定,高等教育的目的首先是“為各種職業做準備,傳授必要的專業知識、技能和方法”。但是德國并沒有丟棄洪堡傳統。實際上在80年代,德國的大學已經明顯分為了兩種類型,一種類型是20世紀60年代以前建立的大學,仍然以研究為主,并不直接提供就業所需的各種技能。另一種類型是在高等教育改革后新建立以及由各類職業、專業技術學校升級的大學、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這些院校主要面向職業,提供各種實用性課程,學生仍然通過傳統的“雙元制”體系前往工廠或生產一線實習。

  二、德國職業教育的特點

  梳理德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演變可以看到,德國職業教育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具有自己獨特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產業為導向

  德國的職業教育具有悠久的歷史,中世紀時期的學徒制奠定了今天德國職業教育的雛形。隨著產業的不斷高級化,職業教育也不斷取得發展,從早期的業余進修學校直到今天各種層次的職業教育,都是適應產業不斷發展的結果。因此德國的職業教育始終反映了產業界的需求變化。這種產業的導向性也充分體現在職業教育的各個環節。如在職業資格標準的確定以及課程開發上,德國建立了由最富有代表性的企業參加的全國性的“職業資格早期檢測監測系統”,由他們收集數據并提供標準制定建議。德國經濟部還每年頒布一次“國家承認的職業培訓”的名稱和數量,并且會隨著產業的變化對從業者的資格不斷提出新的要求。這使德國的職業培訓能夠根據產業結構的調整而調整,學生能夠跟上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

  (二)以企業為主導

  在德國的職業教育體系中,企業居于主導地位而職業學校則處于從屬地位,這是德國職業教育長期演變的結果。從學生的身份上看,學生從中學畢業到進入職業學校前,首先要與一家企業簽訂具有法律效力的職業培訓合同,然后由工廠與學校簽約。這樣,學生的身份首先是該企業的學徒,其次才是職業學校的學生。從培養經費上看,以典型的德國“雙元制”教育為例,在10900歐元的生均教育經費中,企業負擔8700歐元,而職業學校僅負擔2200歐元。從課程設計與考核來看,學生主要是在工廠中進行企業培訓,由企業負責為學生制定完整的培訓計劃。職業學校主要是進行理論知識學習,而且理論知識的學習課程,也全部由企業與學校共同參與制定。

  (三)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職業學校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具有高水平操作能力同時兼具一定理論知識的高水平技術工人,這就決定了職業教育十分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實際上,德國的職業教育起源于中世紀的學徒制,是在學徒制的基礎上不斷強化理論培訓。以目前典型的“雙元制”職業學校為例,學生一般三分之二的時間在企業的崗位或實訓車間進行技能訓練,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為了保證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德國職業教育教師要求嚴格,企業的培訓指導員必須是在專業領域中經驗豐富的高級技工,職業學校教師則必須按照國家規定的職業資格教師資格要求進入大學學習,通過理論考試和實踐環節考核后,才能夠任職。

  (四)完善的教育體系

  德國的職業教育,不單單是職業技術學校與產業界的結合,同時也是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中的一部分。由于德國具有重視技術工人的優良傳統,故此職業教育并不像英法及我國一樣,是很多無法進入大學的學生們的無奈選擇。學生在初等教育結束后就開始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分流進入學術性更強的文理中學還是進入職業導向性更強的實科中學與主體中學。同時,為了保證學生不因過早分流而失去選擇的機會,德國允許在各種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之間進行轉換。完善的教育體系使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職業前景選擇接受不同種類的教育,保證了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避免了人力資源的浪費。

  三、德國職業教育發展對我國的啟示

  教育是典型的具有正外部性的產品生產,其私人收益小于社會收益。如果投資教育的個體從中獲得的收益不能超過成本,那么就很難使教育投資發生。對職業教育來說,其主要目的是為產業培養合格的技術工人,這就決定了企業在職業培訓中天然的重要地位。然而一個企業如果不能夠從職業教育中獲取收益,那么企業便不會對職業教育感興趣。德國通過職業教育以企業為主解決了這個問題。德國職業學校的學生首先與企業簽訂合同,畢業后也大多留在該企業,這就降低了職業教育的外部性。近年來,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體制受到了許多抨擊,一些人主張國家和職業學校在職業教育中應當發揮更大作用,但是反對者認為這樣將會造成企業拒絕接納職業學校學生來企業實習,并且在雇傭職業學校學生上也會變得消極。我國職業教育缺乏實踐環節也正是由于企業很難從職業教育中獲得收益,導致即使在企業實習的過程中學生也往往難以獲得有價值的實際操作機會。雖然我國已經通過立法要求企業必須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但這些法律往往得不到真正的貫徹執行。由于我國國情與德國不同,不具備德國悠久的職業教育傳統,發展類似德國以企業為主導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并不現實。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即引進推廣這種模式,但并未取得多大成效就說明了這個問題。但我國可以調整現有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增強職業教育的能力。

  (一)產教結合的模式應多樣化

  德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職業教育是隨著產業的不斷升級而不斷發展的。當產業處在較低層次時,業余進修學校即可以完成職業教育的任務。但是隨著產業的升級,職業教育也越來越出現高等教育化的趨勢。我國地域廣闊,經濟發展極不平衡,這就決定了各地職業教育的發展模式不應當完全相同。對廣大內陸地區來說,中等職業教育甚至短期培訓就能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而在東南沿海及京津地區,由于產業結構的不斷高級化,高等教育層次的職業教育已經成為目前繼續發展的方向。因此,就全國范圍來說,應該允許各地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發展本地的職業教育,不宜采取全國統一的課程標準及發展方向。

  (二)增強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參與度

  德國的職業學校一般建立校董事會或類似機構作為協調企業與學校的重要樞紐。如德國符騰堡工商管理職業學院與12家不同規模和類型的公司建立了聯系,這些公司在校決策機構中的地位都是平等的。這保證了職業學校的課程構建等方面可以充分反映企業界的意見,培養符合企業需要的人才。我國的職業教育仍然是以學校為主的辦學模式,在這種封閉的辦學模式中,企業沒有話語權,其課程設計難以滿足企業的需求,因此單純要求企業投入很難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如果想要改變這種局面,那么需要教育部門更多地傾聽產業部門的意見,讓更多的企業參與到職業學校的決策中來,提高企業的積極性,使職業教育更能符合產業發展要求。

  (三)加強職業學校師資力量的培養

  當前我國已經有一些先進的職業學校建立了完善的師資培訓體系,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總體來說,職業學校教師準入體系仍然沿用了學術研究型大學的模式,大部分進入職業學校的教師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但是缺乏實踐經驗,這導致了職業學校的教學設計與一般本科院校并無實質上的區別,培養的學生缺乏實踐經驗。我國應借鑒德國職業教育的經驗,對職業院校教師實行嚴格的準入制度,設置專門的職業院校教師培養專業或者從社會上招聘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工程師、技師進入職業學校,從而改變職業學校教師的技能結構,以此帶動職業院校學生實踐技能的提升。

  德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演變、特點及啟示 篇2

  人們總是驚嘆德國產品的精細和品質,盛贊“德國制造”的質量,而這很大程度上應歸功于德國高水平的職業教育。為了探究德國職業教育的奧秘,我與來自全國各地中職學校電子專業的24位一線骨干教師,來到德國黑森州一個名叫大蓋勞(Groβ-Gerau)的美麗小鎮進行學習培訓。大蓋勞小鎮上有一所職業技術學校,我們將以學生的身份在這所學校開展學習,體會德國的職業教育。

  學生管理的松與嚴

  到達大蓋勞小鎮的第二天早上,我們來到一棟建筑物前。翻譯人員對我們說,這里就是我們即將開展學習培訓的學校。雖然說這是一所職業技術學校,但是卻沒有校門,教學樓前面的路邊有幾根一字排開的彩色鐵柱子,仔細看,路旁還有一塊石碑,上面寫著一串德文,這是學校的名字。教學樓旁邊是三五成群的學生,有的在抽煙,有的在聊天,偶爾有幾個學生擁抱在一起,像是久別重逢。這些學生打扮時髦,將頭發染成五顏六色,有的男生還戴著耳環和精巧的鼻環。教學樓大門打開了,穿過一個玻璃門,徑直進入教學樓,我發現,這里的地板和墻壁都十分干凈。

  幾天學習下來,我對德國職業技術學校的管理有了大致的印象:校園是敞開的,沒有圍墻,沒有保安,沒有防盜網,但每一棟教學樓的大門都緊鎖著,教學樓里的每一個教室,甚至衛生間都上了鎖,教師不來開門,學生只能在外面等,教師離開教室的同時也會把門給鎖上,這樣一來,桌椅和實訓設備被學生無故損壞的情況就不會發生了。學校對教學樓的管理十分嚴格,不允許任何人在里面抽煙。我們一行人中有個老煙民,一次下課后,他獨立走出教室,來到走廊盡頭,習慣性地點燃一根煙。誰料一根煙還沒抽完,翻譯人員的電話就來了,提醒他不能在教學樓里的任何一個地方抽煙!原來,一個德國學生看見他抽煙,打電話告到學校教學秘書那兒去了。

  在國內,職業技術學校在學生儀容儀表的管理方面想盡了辦法,即便如此,也未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德國職業技術學校對學生的管理既松又嚴,松與嚴之間,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要求,在個性與自由之間拿捏有度,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雙元制”職業教育

  位于大蓋勞小鎮的這所職業技術學校實施“二元制”職業教育,全校近3 000名學生,教職工人數總共不到200人,這種師生比例的格局與國內的職業技術學校一樣。據了解,這所學校每個班級的學生人數是12至20人,而國內職業技術學校一個班的學生人數是40至60人,每個教師的課時都安排得滿滿當當。經過深入了解后得知,德國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不僅要在學校上課,還要到教育企業進行實習。比如,一個班級共有20名學生,他們可能來自于18個不同的企業。

  為什么說這些學生來自于不同的企業呢?原來,德國學生中學畢業后,愿意上大學的可以直接報讀大學,愿意上職業技術學校的可以直接到企業申請工作,與企業簽訂用工合同,企業每個月支付給學生一定的生活補貼。當然,這些學生必須一邊工作一邊在職業技術學校學習,比如:一年級學生每周在企業跟班實習兩天,在校學習3天;二年級學生每周在企業跟班實習3天,在校學習兩天;三年級學生每周在企業跟班實習4天,在校學習1天。學生畢業時可獲得畢業證和職業資格證,經考核合格后方可取得在該企業工作的資格。這種學校與企業合作的教育模式,就是“雙元制”職業技術教育。“雙元制”是德國獨具特色且卓有成效的職業教育制度。

  學校和企業聯合培養人才是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核心。在職業技術學校,學生有兩種身份:在企業是學徒,在學校是學生。學生有兩個學習場所:一個是企業,一個是職業技術學校。學生的學習費用由企業和政府共同承擔。從表面上看,學校教育與企業培訓二者相互分離,但從學生個體而言,則是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有機結合,學生畢業后就能夠實現無縫對接上崗。因為學生的實習培訓是在工作現場進行,真刀真槍地進行操作訓練,對工作環境十分熟悉,掌握著一定的工作規范,所以畢業時能夠掌握良好的職業技能,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

  “雙元制”是德國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辦學制度,是德國職業技術教育的主要形式,近年來也被國內的一些學校借鑒。但是,完全照搬“雙元制”教育模式,顯然不符合我國國情。目前,我國職業技術教育基本上是在學校進行,由于實訓條件有限,因此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無法同步進行,大部分實訓操作是仿真模擬訓練或現場參觀實習。學生畢業后雖然持有職業技能證書,但是離無縫對接上崗還存在距離。有鑒于此,有的學校采用“訂單式”“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這是一種有益的嘗試,為企業參與職業教育開辟了一條道路。一方面,企業參與制訂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避免了培養目標脫離實際,使培養出來的學生更加符合企業的需求,有利于調動企業助學的積極性,同時也能夠較好地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另一方面,在教學計劃執行過程中,企業能夠積極地參與進來,為學生提供實習場所,還能選派實踐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參與教學,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二元制”職業教育在國內水土不服,我認為是受到了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因為人們普遍對職業技術從業人員存在偏見。為更深入了解“二元制”職業教育的精髓,我們考察了西門子公司、奔馳汽車裝配廠等,還參觀了他們的教育企業,如PBA、BZL等。我發現,在德國企業,企業會將技術專家的簡介和他們的技術革新產品或設備放在最顯眼的位置,技術工人地位之高,非同一般。而在國內,技術工人的身份地位是不被人們看好的,目前,我們需要改變這種觀念。

  “行動導向教學”

  在學習培訓期間,我們以學生的身份體驗了“行動教學法”。有一個項目是“自動控制百葉窗的制作安裝”,教師要求我們3人一個小組,以團隊的形式完成這個項目。以我們具備的專業水平以及掌握的技能,完成這個項目一點問題也沒有。在操作前,我們做了具體分工:設計圖紙、設計自動化控制的程序、選擇和檢測制作百葉窗的器材,最后通力合作進行組裝和調試。“行動導向教學”的6個步驟是: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反饋。在完成了前面4個步驟后,我們靜靜地等待老師的檢查和反饋。檢查時,各個小組先進行匯報,匯報結束后,德國教師開始提問:你們這個作品的成本是多少?向客戶的報價是多少?你們選用的控制方式是由誰決定的?跟客戶溝通了嗎?客戶滿意嗎?一連串的'問題把我們問得啞口無言。

  在我們的思維里,這些問題不重要。成本多少?學生以后工作了,去商店買材料就知道了;控制的方式當然是由我們決定了;客戶在哪里?學生參加工作以后不就有客戶了嘛!對于這些簡單的問題,學生工作以后自然會懂的,現在最重要的是學會控制程序的設計、器材的檢測以及百葉窗的組裝步驟和工藝。

  但是,德國教師不這么認為,他們十分重視完成一項工作的細節及過程,這引起了我們的反思。目前,國內很多職業技術學校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以上問題,甚至將這種忽略美其名曰“善于抓住教學重點”。仔細想想,我們的大多數學生是沒有想過這些問題的,這會使很多學生在學習了幾年之后,仍然掌握不了所需的技能,在畢業后參加工作時感到手足無措。

  “行動導向教學法”就是讓學生在“行動”中學習,為了今后的“行動”而學習。“行動導向教學法”以培養人的綜合職業能力為目標,以職業實踐活動為導向,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學生從行動開始,到學會行動結束,以技能教學為出發點和歸宿,教師為學生提供一個體驗完整工作過程的學習機會。這樣的教學有利于學生畢業后快速適應工作。

  學生的動與靜

  在德國的第三天早晨,我發現小鎮上德國汽車的噪音很大,受好奇心驅使,特意到小鎮上轉了一圈,因為正值周末,街道顯得十分安靜。原來,汽車噪音那么大,不是汽車的問題,而是街道太安靜了。

  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我對動與靜的理解和體驗也越來越深刻。在德國的商店里、火車上,人們說話總是輕聲細語,學生在學校里、課堂上也是如此。教師不提問,學生會安靜地坐著學習,教師講課時的聲音也并不十分洪亮,剛開始我們很不習慣。國內的職業技術學校教師講課聲音小還得配戴一個“小蜜蜂”擴音器,否則根本蓋不過學生的說話聲。在德國職業技術學校的課堂上,我真正體會到了什么叫做“耳根清凈”。直到有一天,校園里舉辦的一場學生畢業狂歡帶給我另一番驚喜。這些即將畢業的學生,在校園里通過擴音機大聲地唱歌,興奮地跳舞,在畢業狂歡會上整蠱老師,哈哈大笑。平日里嚴肅認真、拘謹的德國教師也會參與狂歡活動,放松身心。

  在位于波恩的德國聯邦職業教育技術研究所參觀時,德國一位教師說:“比爾·蓋茨不可能在德國出現,因為比爾·蓋茨就是在一個沒有窗戶的地下室起步的,而德國是不允許作坊設在沒有窗戶的地下室,所以德國不會有比爾·蓋茨。我們每進行一項改革都很艱難,我們很保守。”其實,德國在職業教育方面的研究是走在世界前列的,他們的改革一步一個腳印地進行,并且形成了“雙元制”這種卓越有效的職業教育制度。雖然德國的職業教育有很多優點,但由于體制、歷史和文化背景的差異,我們不可能“照搬照抄”,只能借鑒他們先進的理念和實踐經驗,結合本國國情,積極探索合作育人、開放育人的路徑,讓“崇尚一技之長”的理念成為社會風尚,這才是國內職業教育的春天。

  德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演變、特點及啟示 篇3

  一、本次考察我們所了解的德國職業教育

  1.德國的職業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學生升學就業的主要渠道。

  巴伐利亞州文化部職業教育司官員告訴我們,他們的學制一般是孩子三歲進幼兒園,六歲入小學,小學學制是四年,小學后實行第一次分流,多數學生一開始升入初中,就初步確定了今后就業升學的基本方向,目的性比較明確,初中(五年或六年制)畢業后的第二次分流,是根據不同職業的要求和學生及家長的意愿而定。較高層次的職業教育,必須以接受過較低層次的職前教育為基礎,并應有一定的職業實踐經驗;經過職業教育的人員,既可利用已經學到的知識和技能,長期從事相應的職業,也可接受更高層次的職業教育,在從事新的工作。職業教育是每個職工的終身教育,即培訓——就業——再培訓——再就業。勞動就業部門既管理就業、救助失業,又管理培訓工作;各行業協會、各同業公會、各州政府、各企業為實施《職業教育法》各司其職,政府實行宏觀管理和協調組織工作。

  巴伐利亞州文化部職業教育司官員還告訴我們,德國高中學生需學2-3門外語,完成學業方可進入大學,高中生上大學所占比率僅約占30-35%,其余學生選擇高等職業學校,比率65-70%以上。

  漢堡港口和造船職業教育學校相當于我國的“中職”,校長在回答我們問詢時說:“我們的學生畢業后也可以上大學,但只能進入對口的專業,即不能進綜合性大學,只能進技術學院(高職)。”他還介紹說,德國人特別喜歡職業學習,高中考上大學的,有的也先到港口學習三年再讀大學。

  德國的教育體系,既使絕大部分學齡兒童及青少年能接受到至少一項職業教育訓練,直接掌握一門技術,被企業雇用,同時又能提供有志于繼續深造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2.“雙軌制”職業教育,是德國職業教育最主要的特點,也是德國推行職業教育最成功的關鍵。

  在德國,約有70%的職校屬于“雙軌制”。所謂雙軌制職業教育,是指學生在企業接受實踐技能培訓和在學校接受理論培養相結合的職業教育形式。接受雙軌制培訓的學生,一般必須具備主體中學或實科中學(相當于我國的初中)畢業證書,之后,自己或通過勞動局的職業介紹中心選擇一家企業,按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同企業簽訂培訓合同,得到一個培訓位置,然后再到相關的職業學校登記取得理論學習資格。這樣他就成為一個雙軌制職業教育模式下的學生。他具備雙重身份:在學校是學生,在企業是學徒工,他有兩個學習受訓地點:培訓企業和職業學校。學員或定期或分期在企業里接受實踐教育、在職校里接受理論教育。職校大約60%是專業課程,40%是普通教育課程。

  企業的技能培訓是“雙軌制”的主體。企業的培訓按照聯邦教科部和有關專業部共同頒布的培訓條例進行。德國經濟部公布的國家承認的培訓職業有93個大類、371個職業。各專業部分別制定相關職業類別的培訓條例,包括教育內容、時間安排以及考核辦法等,并會同聯邦教科部共同頒布實施。各企業根據培訓條例和本企業的特點制定具體的培訓計劃并付諸實施。作為學徒工,企業發給學生每月500-600歐元的生活費用。

  職業學校的教育是服務于企業培訓的,職校的教學任務主要是以專業理論來輔導和提高學員在企業中的實踐培訓成果,并加深和補充普通教育的任務。職業學校的教學內容由各州文教部制定。

  雙軌制職業教育的考核、成績認定及證書發放由各行業協會負責。考核內容分為書面考試和實際操作技能考核兩種。通過考核的學徒工可以得到國家承認的崗位資格證書,成為該崗位上的合格技工。

  據巴伐利亞州文化部職業教育司官員介紹,在巴伐利亞州,約有70%以上的初中畢業生直接進入企業中的培訓機構接受職業技術培訓,同時進入各類相應的職業學校學習基礎知識。這種體制,有利于培養出既懂理論又有動手能力的生產技術工人。

  近年來,在德國又出現了另一種培訓形式,即跨企業培訓。學生在接受企業培訓和學校教育的同時,每年抽出一定時間,到跨企業培訓中心接受集中培訓,作為對企業培訓的補充和強化。

  按照德國聯邦政府職業教育法及有關法律的規定,企業內的職業教育經費完全由企業自己負擔。職業教育學校的教育經費由國家、州政府、地方政府承擔,通常是州政府負擔教職工的工資和養老金等人事費用,地方政府負擔校舍及設備的建筑與維修費用和管理人員的工資等人事費用。

  3.學校既不需要為生源發愁,也不需要為學生就業去兜售什么,因為法律法規完善了職業教育的管理和運行。

  德國職業教育法律、法規完備。相關法律法規有《職業教育法》、《企業基本法》、《青年勞動保護法》《培訓員資格條例》等。企業根據產業需要招收員工,對新招收的員工,企業必須依法送至國立職校學習培訓。“企業根據產業需要送出培養對象,企業會找上門來。對于不了解我們學校的企業,學校才安排去做點宣傳,讓它們知道我們的學校。”漢堡港口和造船職業教育學校校長如是說。

  4.培訓項目由國家訂立,學校培養國家認可的職業,而不能自己另立項目。

  德國是16個州聯邦制國家,每州有自己的教育體系,為使職校培養的人才國家通用,職校培訓項目由國家訂立。學校都培養國家認可的職業,而不能自己另立專業和培訓項目。職業教育,都針對整個經濟政策而言,作為國家經濟范疇,宏觀的。

  考察中我們了解到,德國的職業教育在學校名稱、培養目標、專業設置、學制長短、辦學條件、經費來源、教師資格、教師進修、考試辦法、管理制度等等,都有政府提出的明確而具體的要求。同時還設立了一套包括立法監督、司法監督、行政監督、社會監督在內的職業教育實施監督系統,使職業教育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法律法規完善了職業教育的管理和運行。

  5.從漢堡港口和造船職業教育學校看德國職校的2個組成部分:“正規部”和“準備部”。

  漢堡共有50所國立職業學校,其中19所是工業產業技術學校,其中5所學校全招女生;其他31所均是商業方面的。

  漢堡港口和造船職業教育學校建于1870年,是漢堡最為古老的學校之一,它發端于船舶油漆工的培養。該校現有61個班級,1343位學生,70名教師(其中專職教師50名、非專職教師10名、從其他學校來兼職的10名),45個授課點(教室),6個計算機教室,1個自學中心(利用電腦等做功課),1個餐廳實習點,1艘港口實習船。

  國立職業學校一般都包含“正規部”和“準備部”2個部分。

  該校“正規部”有港口、倉庫、船廠三個領域的專業,承擔著為漢堡360家企業培養學生的任務。學生都由港口和造船類企業與學校聯手培養,學制3年至3.5年。三個領域,各設一個科長,科長與企業有聯系、溝通。

  港口領域培養11種與港口有關的職業,如:倉庫管理技工、倉庫經營技工、倉庫搬運技工、倉庫包裝技工······“倉庫”行業在漢堡很重要,漢堡港口和造船職業教育學校一年為港口培養701人,包括港口船長(內河船長)等人才。

  造船領域的專業有:船舶結構機械工(船定單800條船、600條為與朝鮮訂購)、板金工(智力不是很發達的學生)、造船工(主要建造體育用船游艇等)。

  該校還培養來自鐵路、銀行等單位需要的保鏢、保安、安全人員。

  學校生源來自全國各地,但需要他們的企業都在漢堡。

  學生或定期集中一段時間在學校接受理論培養,集中一段時間在企業接受實踐技能培訓;或分期每周2天在校上課,3天在廠里工作。定期與分期,根據企業需要決定。這是典型的德國職業教育“雙軌制”,一軌在用人企業,一軌在國立學校。

  企業都想知道學生在學校里學些什么,學校也想知道學生在企業接受培訓的情況。因此,學校主管部門的教師常常到360家工廠去了解情況,并聽取對教學的要求。

  該校“準備部”為紀律差的、學習差的學生就業做準備,學生自己還不知道從事何種職業,學校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明確專業。德國中小學12年教育制,紀律差學習差的學生,后2年到準備部,由學校幫助他做就業準備。

  職業準備教育的學生還在學習期內,由學校情報中心推薦過來。學校努力培養,2年后推薦,讓其能就業。如果找不到工作,學校把他們交到勞工部,勞工部把他們當作失業人員登記。

  職業準備部在建設工地也有教學點,學習泥瓦匠等。

  職業準備部還在監獄設有教學點,幫助失足青少年及社會成員作出獄后的就業準備。

  職業準備部的學習采用項目制,讓學生在學習項目過程中形成興趣(學生都有特強心理)。學校還對他們加強現實的思想教育、前途教育。當然,對有些學生,學校對其無能為力。

  6.慕尼黑服裝設計職業學校見聞。

  慕尼黑服裝設計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培養高級服裝設計師。

  這所學校已有100多年歷史,校舍歐洲味的古色古香,原先曾是某公爵的宮殿,當今是慕尼黑的文物保護單位。該校創辦之初只是為宮廷貴族夫人服務,指導她們各種場合的服裝搭配、著裝禮儀,培養她們設計制作自己喜歡的各類服裝的情趣。現在,她是一所只要愿意人人可以免費進來的學校,學生只需買些材料。

  為了培養高級服裝設計師,教學不僅僅停留于二維,還進行塑泥人、剪裁、服裝、造型設計等三維動手實踐,通過制圖制版、立體剪裁、造型設計,培養動手能力。學校還經常為學生提供參觀時裝展覽、參觀博物館等活動,學生參觀的視野從本城、本州、本國,一直到米蘭、羅馬等地。我們一一參觀了學生正在動手操作的課堂(與其說是課堂,不如說是工場),參觀了學生完成的服裝創意設計的展示室。學生的作品,樣式豐富多彩,構思新穎獨特。這些作品,曾由藝術總監送至制衣廠的服裝設計部作為廣告展示。

  據介紹,服裝設計學習過程中,教師常常通過項目組織學習,圍繞一個主題、一項任務,把學生組織到一起。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并充分展示自己。

  7.德國對職業教育從業人員的要求嚴格。

  考察中,漢堡港口和造船職業教育學校校長、巴伐利亞州文化部職業教育司官員對我們都有如下介紹:德國對職業學校教師的技能有很高的要求:職業學校教師最低學歷為大學本科,有教育學背景,有一門專業,至少有2年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的經驗。準入的過程是:經過國家考試合格,到學校任教2年(試用期);2年試用期內,既有教學實踐培訓,又有專業進修;試用期結束再經過國家考試,合格者進入學校成為正式教師,政府終身雇用。月收入為3500歐元,與其他學校教師工資基本相同,也與高校助教基本相同。(高校教授月收入約4500歐元)

  “職業學校教師必須干過這一專業才能執教此專業,唯此,學生學習才有信心。我們學校教師都有職業頭銜,均是漢堡市行業技術學會成員,參與各種考試命題、立法……還到博覽會做產品專業介紹。”漢堡港口和造船職業教育學校校長以強調的口吻對我們說。

  慕尼黑服裝設計職業學校的教師,大多畢業于藝術院校,且有造型設計經歷,有位上海師大藝術系畢業的服裝設計碩士、高級服裝設計師張女士,在此已執教15年。我們進入教室時,她的學生正在以“我”為題設計姿態各異的造型。

  8.學校的管理系統簡潔,人員精干。

  漢堡港口和造船職業教育學校擁有60多個班級、70多名教師、1300多名學生,管理系統只有一名校長,一名副校長,下設4個部門(正規部、準備部、協調科等),各部門一名負責人。每周校長與四個部門負責人舉行例會,布置具體工作。慕尼黑服裝設計職業學校的管理系統大體也如此。

  二、德國職業教育特點及其對我們的啟示

  1.同生產緊密結合。相對于學校制職業教育,雙軌制職業教育更注重實踐技能的培養并使之得到了確切保證。

  雙元制職業教育形式下的學生大部分時間在企業進行實踐操作技能培訓,而且所接受的是企業目前使用的設備和技術,培訓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產性勞動的方式進行,從而減少了費用并提高了學習的目的性,這樣有利于學生在培訓結束后隨即投入工作。

  這使得以培養生產第一線實際操作人員的職業教育真正成為受企業歡迎的教育。雖然我國目前也非常重視學生實際操作技能的培養,但學校制的`培養模式客觀上使學生遠離了生產第一線,而集中安排的生產實習又不利于學生及時將所學理論同實踐相結合。

  2.企業和社會力量廣泛參與。

  大企業多數擁有自己的培訓基地和人員。沒有能力單獨按照培訓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樣化的職業培訓的中小企業,也能通過跨企業的培訓和學校工廠的補充訓練或者委托其他企業代為培訓等方法參與職業教育。

  除學校與企業密切結合外,還發動社會力量(包括同業公會、行業協會、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共同關心和支持辦好職業教育,形成一股合力,共同承擔義務,推動職業教育的健康、快速發展。

  3.在雙軌制職業教育體制下,由于學生在特定的工作環境中學習,使得學生和企業有了更多的交流機會,大大降低了培訓后失業的風險。

  這對我國多年難以解決的對口錄用問題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4.同我國現行的偏重系統理論傳授的職業教育教學內容相比,以崗位要求為培訓目標的雙軌制職業教育更受企業的歡迎。以工人技術等級考核標準的要求為培養目標并構建與之相適應的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體系,應當是我國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

  5.重視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是保證教學質量。

  進門難,要求嚴,待遇高是德國師資隊伍建設中的主要特點。通過激烈的競爭,他們的職教師資大都具有良好的品質,廣博的知識,精湛的技能,快捷的效率。這對我們的師資隊伍建設有普遍的借鑒意義。

  結束語:德國的職業教育發達,早有所聞。德國的產品,結構合理,加工精密,外觀講究,質量上乘,性能優異,這是他們重視職業培訓、員工持證上崗,人人關心質量的結果。德國產品質量之所以馳名世界的秘訣正在于此。據說農民也要持證上崗,因為他們農民使用的主要農具,早已不是鋤頭、釘耙,而是各種現代化的農業機械;耕作、施肥、除蟲、灌溉、采收也已采用一整套科學的辦法,多數不是靠一般的手工操作了;各種養殖業、種植業也按照先進的種養方式來完成,未經培訓的人難以勝任。在德國,不論擔任那一種工作,完成那一種任務,“資格”是非常重要的,而這種“資格”,絕大多數是靠職業教育來實現的。普通教育、基礎知識教育固然重要,但他們更重視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職業教育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成人教育也是職業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他們的“資格”,決不是單純的一種學歷文憑或證書,除一般的基礎知識外,更重要的要懂得操作應用,有動手能力。因此,在德國各行各業都重視職業,職業教育在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德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演變、特點及啟示 篇4

  摘要:德國高質量的職業教育培養了大量高素質技能人才,為德國經濟騰飛提供了人才保障。德國構建了以聯邦就業局對評估機構的認證、評估機構對職業教育供給者的認證以及職業教育供給者的自我認證為核心的三層職業教育質量認證體系,形成“倡導競爭來提升職業教育供給者的項目教育質量;倡導校企合作來提升學員就業率;以維護消費者權益為宗旨”的特色。

  關鍵詞:供給者;認證;職業教育;培訓

  德國的職業教育認證主要分為三個層次:第一,聯邦就業局對于評估機構的認證;第二,評估機構對于職業教育供給者的認證;第三,職業教育供給者的自我認證。這三個層次分別從宏觀、中觀、微觀等三個領域保障了德國職業教育的質量,每一個層次的認證體系都擁有具體的衡量標準。完善的職業教育質量保證體系,是德國職業教育騰飛的重要武器,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助推力。

  一、德國職業教育及其質量保障文化

  (一)德國職業教育系統。德國的職業教育主要由三個系統組成:第一個系統是雙元制教育系統。雙元制教育系統是德國高等職業教育普遍實施的教育模式,即企業和學校合作培養職業教育人才,學生在企業中開展大部分的實踐技能培訓,在職業學校接受理論教育和專業知識學習。第二個系統是以學校為基礎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這個教育系統是由聯邦或者州法律控制,在學校當局的責任監管下運行。第三個系統覆蓋了職業教育職前教育與訓練項目,此系統職業教育雖然無法獲得一個官方認證的職業資格,但是可以獲得一些法律上認可的“職業資格模塊”。(二)職業教育質量保障文化。以上三個系統的職業教育在國家層次上都受到嚴格的監控,其中,雙元制系統接受職業教育法案(BBIG)和工藝貿易法典(HWO)的監管,另外還有一個全國性的法規《聯邦職業教育法》,決定著雙元制教育系統中的職業名稱、培訓過程、課程框架以及職業考試的規定和要求,雙元制職業培訓內容的制定由評估機構或者相關主體根據全國統一標準進行過程性和終結性評價。對于以上三個職業教育系統來說,只有一個單一的認證體系是行不通的,關于職業教育三個系統認證標準的研究,最多的是針對行業內部認證體系研究,因為是由企業自身資助和組織的,經費充足。另外,關于職業教育部門認證體系的研究經費是由職業教育主管部門自身負擔,但是財政支持較少,故研究不多。而第三個系統的訓練項目具有較大的勞動力市場,所以獲取整個職業教育公共財政開支12%的經費,一般用于那些具有全國性的認證系統的公共教育培訓活動。職業教育自1997年產業化后,消耗了大量的公共財政,為了提高公共財政的使用效率,政府出臺了有關職業教育供給者關于自我評估、監管和實施方法的目錄,目錄要求供給者有義務建立一個內部質量保障體系。自從2004年,建立了有關職業教育認證的審批制度,職業教育認證的審批制度提升了公共財政資助的透明度和質量,尤其是在資助的效率和有效性方面得到很大的提升。根據Hartz的改革建議,要參加職業教育培訓的學員會收到來自本地就業機構發放的具有指定培訓目標的培訓券,培訓券的有效期是三個月,必須在每天的工作時間使用,想要參加培訓的學員可以選擇一個合適的職業教育供給者,然后到當地的就業機構報銷費用,但是當地的就業機構只報銷已經得到認證的供給者和供應券上提供的相關訓練項目。

  二、德國職業教育質量認證體系的構成

  (一)認證體系的宏觀層面:

  1.認證主體。德國職業教育認證體系中包括兩個過程:認證和鑒定過程。職業教育供給者的外部評估和課程實施均由“評估機構”和“鑒定中心”監管,而“評估機構”和“鑒定中心”開展活動首先要經過德國聯邦就業局(聯邦公共就業服務工作)認證。德國聯邦就業局選派第三方的專家作為評估者,建立認證咨詢委員會為認證提供建議和支持。認證咨詢委員會主要由九名成員組成:一名代表、一名工會成員代表、一名雇主協會成員代表、一名職業教育供給者代表、一名聯邦教育和研究部成員代表、一名聯邦勞工和社會服務部成員代表以及三名獨立專家,其中,職業教育供給者代表遵循每年輪換制委派代表。

  2.對評估機構的認證標準。自2008年1月起,DINENISO/IEC17021標準成為認證和鑒定的標準,根據認證標準要求,評估機構必須滿足以下條件才可以被認證:要保證適當的組織結構,比如,人事部門和財務部門;對于職業教育供給者和培訓計劃的評估,該評估機構要具有指定專業知識的權威人士;評估機構必須是獨立的、可信賴的,與他們所要評估的供給者之間不能夠具有經濟、人員以及組織等方面的聯系;對待保密工作和商業秘密要有專業的知識。評估機構要有一個公認的質量保證體系,并在使用中改進;同時還具有一個已經完善的投訴程序。申請認證的評估機構或者鑒定中心必須提供他們的內部組織結構文件(如法律形式、組織計劃、員工總數),需要認證的文件(如質量管理手冊、課程運行、審批規章制度和要求、合同范本和證書樣本),最主要的是申請認證的評估機構必須有一個正在運行的質量保證體系,具有一個符合質量保證和發展標準的文件系統。

  3.對評估機構的認證結果與應用。德國聯邦就業局對于機構的認證是建立在文案評估和實地檢驗的基礎上,德國聯邦就業局根據機構提交的文件進行分析和實地考察,準備評估報告,認證的最終結果是由聯邦就業局權衡決定。一般情況下,對于機構的認定程序可以在兩周內完成,鑒定中心可以接收認證通知和認證證書,這個認證結果每年由審計中心進行現場審計。認證有效期為三年,三年后重新遞交認證申請。到目前為止,在國家層面,已經有27個評估機構得到德國聯邦就業局的認證。有些較大的、掌握全國范圍內供給者評估的評估機構通常是按照德國認證協會的標準進行認證,TAG標準擁有更加細致的設施和配置文件要求。在聯邦就業局的網站上,可以查詢到已經得到就業局認證通過的評估機構的相關信息。在一些特定的工業或教育部門或某些區域,認證結果適用于德國全境。如有得到歐盟其他成員國認證體系中等效機構在的認證,德國也予以承認,但認證過程必須遵循由認證咨詢委員會頒布的《鑒定中心認證指南》,該指南包含的認證準則和程序步驟,是認證質量管理手冊的一部分。

  (二)認證體系的中觀層面———對職業教育供給者的認證:

  1.認證程序。對于職業教育供給者進行評估的評估機構,就是代表聯邦就業局和供給者的要求,他們必須核查供給者符合特定的質量標準。職業教育供給者可以找到相關評估機構列表和認證程序的信息,由供給者自主選擇評估機構,評估機構核查供給者(制度核查)和培訓計劃(項目核查)是否滿足質量要求。根據對供給者的要求,評估機構會從供給者提供的訓練項目的總數中選取適當的比例來確定核查項目,從中進行隨機抽查。評估機構必須對供給者進行強制性的實地核查,一個職業教育供給者會存在很多不同區域的分支,評估機構會根據不同分支的個體情況確定審計規模,從而做出評估決定。評估機構要記錄已經通過認證的訓練項目的成本花費并且要呈報聯邦就業局,然后基于所有統計數據的平均成本率用于精確的評估。對于供給者的認證過程可以在幾周內完成,特別是如果供給者已經通過相似的認證過程和認證標準被認證過。對于職業教育供給者認證的決定是由評估機構做出的,當職業教育供給者提供的資料與認證標準不符合的時候,評估機構可以選擇給供給者一個完善的機會或者直接拒絕并否定這個認證申請。通過評審或獲得評估機構認證的職業教育供給者,認證有效期為三年,每年的年度審計表明質量保證系統的實施效果非常明顯。

  2.認證要求。2006年3月13日,認證咨詢委員會已經訂立對職業教育供給者認證的要求,根據這些要求,評估機構審核職業教育供給者是否能夠得到認證,必須滿足或者包含以下文件或信息:

  (1)以客戶為導向的職責聲明:公司檔案、培訓的參與者以及潛在的公司雇員。

  (2)對于訓練項目的設計和實施要考慮到整合勞動力市場的發展趨勢,提供勞動力市場中有關客戶的最新分析。

  (3)具有明確的業務目標、教學目標以及對崗位成就的評估方法,包括職責聲明的發展,對于參與培訓的'人員的操作性目標,對于質量方針和質量目標的監控體制。

  (4)對接受職業教育學員的培訓方法:測試和確認個體學習需求的方法;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對個人學習過程進行支持和監管。提升參與者的積極性,降低輟學率,完成培訓目標。

  (5)制訂定期評估培訓計劃,對于學員的學習目標、參與率、輟學率以及安置率有持續監測,對于訓練項目的設計和實施評價結果的有效探索,確保培訓質量。

  (6)具有完善的組織結構、管理結構、組織職責明確,有健全的交流機制、監測和控制機制,能夠使目標績效和內部審計的目標和過程得以實現。

  (7)與外部質量專家進行合作。

  (8)協議目標,基于收集的關鍵數據或指標的變化改進管理措施。

  3.認證標準。認證標準是根據DINENISO標準的目錄以及德國聯邦職業介紹所對訓練供給者的要求。對于職業教育供給者,適用以下標準。

  (1)財務狀況良好、專業能力優秀;

  (2)考慮勞動力市場的現狀及趨勢和參與者工作職位的可行性支持;

  (3)管理、咨詢和教學人員具有成功實施培訓項目的能力,擁有獲取的職業資格的證書;

  (4)具有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考慮成本效益原則。而申請認證的培訓項目必須具備下列條件,即能夠為潛在學員量身定制的培訓計劃;能考慮勞動力市場的關聯和區域發展趨勢;培訓旨在實現學員高就業率;有一個可以量化的認證模塊。

  (三)認證體系的微觀層面———職業教育供給者的自我評估。對職業教育供給者自我評估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他們的經濟實力,即他們的技術、財政實力。在這方面,有資歷和經驗的管理人員被認為是改進訓練項目的潛在因素。對于所有培訓項目的認證,職業教育供給者必須保證他們的培訓設施和技術設備能夠滿足項目的學習目標。在教學質量上,職業教育供給者還必須提供以下信息:訓練指導教師與顧問的教學能力和技術水平,他們有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成人教育經驗,他們掌握先進的訓練方法以及能夠在學員中針對教學情況開展調查研究。供給者必須確認自身的培訓項目必須以勞動力市場為導向,這意味著供給者必須展示其與企業、行業協會或者當地的就業機構合作文件,與行業、企業合作有助于幫助學員安排工作,提高就業率。

  三、德國職業教育質量認證體系的特色

  (一)倡導競爭,以提升供給者的教育質量。德國職業教育創建評估機構的目的主要是加強競爭、提升透明度、獲取更好的質量。在德國,一個認證系統的核心標準是質量保證措施和質量發展體系,通過建立和持續使用質量管理機制,職業教育供給者應該保證他們的工作具有永久的質量保證,從而改進他們的訓練項目。職業教育認證審批制度并不要求建立一個明確定義的質量管理體系;相反,在系統層次上職業教育認證審批制度倡導在不同的質量管理系統(QMS)中開展競爭。在職業教育供給者中,通過認證就能夠提升被選擇的幾率。目前,德國具有3500個職業教育供給者通過認證后獲得公共財政資助;而在認證制度實施前有約10000個職業教育供給者存在,所以認證制度存在的主要結果就是清理職業教育供給者市場,從而帶來更好的質量,使得不合格的職業教育供給者被淘汰。在認證體系中,增強職業教育供給者之間的競爭,提升了教育培訓質量,展示了質量認證制度對供給者進入市場的重要性。此外,供給者也以通過認證效應吸引新的目標群體,增加該職業教育供給者的被大量潛在學員選擇的概率。

  (二)倡導校企合作,提升學員就業率。在認證體系中,一個訓練項目如果得到認證,這個訓練供給者必須按照預估的要求提供與勞動力市場相關聯的數據和文件、職位空缺以及最新的關于勞動力市場需求的市場報告和詳細信息。職業教育供給者為了獲得評估機構的認證,必須展示其與企業、行業協會或者當地的就業機構合作文件。職業教育供給者也必須收集和分析勞動力市場相關數據,確定學員就業目標,評估已經完成訓練項目中的學員的職業能力和就業率。原來設置的關于職業教育供給者必須在六個月內完成70%的就業安置率的目標已經被取消,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避免形式主義,切實提高學生的就業率。職業教育供給者必須詳細地闡述他們對學員的就業安置方法,學員可以了解到他們即將要參加的訓練項目的評估信息以及對于他們今后獲取工作機會的幫助。

  (三)以公共認證保障受教育者權益。在教育和勞動力市場中,職業教育供給者被要求提升教育質量,德國已開始了關于提升學習服務的項目是ISO/DIS29990:2010———“非正式教育訓練項目的學習服務”,闡述了對于服務供給者的基本要求,對于學習服務的評估機構是由評估機構收集、發送到認證主體并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認證每兩年一次,認證結果由咨詢委員會和機構參與者共同討論決定。質量認證體系在實施中也凸顯了一些問題:全國有8%左右的職業教育供給者在沒有任何目標準則的情況下得到認證,職業教育供給者們抱怨不同的評估機構具有不同的認證標準和評價尺度。一般來說,評估機構被認為是評估職業教育供給者的權威,但是在職業教育供給者能力和成本評估方面開始出現分歧。另外,一個關于質量的指標是由德國聯邦就業局中的勞動力市場服務審計部門開展的。這個部門成立于2007年,負責對培訓項目的質量進行詳細的檢查。2008年,在255個職業教育供給者的項目審計中,有大概60個被否定,占24%,與其他勞動力市場服務相比較,這個否定率相對比較低。認證系統的主要目標是為盡可能多的參與者安置工作,成功地通過考試,不中途退出,提升對于培訓項目的滿意度。

  (四)以超高標準提升教育與培訓質量。一個質量管理系統的使用并不能保證一個高質量的訓練,一個高質量的培訓要求訓練內容合理、恰當的訓練方法、定制的客戶需求、全面的學習資料、理想的學習環境和合作參與。德國構建的職業教育認證審批制度在質量要求方面比質量管理系統更加嚴格,它對審計人員在專業知識方面有更加嚴格的要求。職業教育認證審批制度的質量框架被視為一個特殊的力量,其框架是為了開發一個公共財政資助的質量體系,包括建立一個權限分明的質量管理體系,DINISO標準是進行申報認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用過程導向的認證方法代替了傳統導向的認證方法,它要求超越質量管理系統標準,對于審計師的專業能力要求比較強。職業教育認證審批制度的要求和ISO標準是一致的,但是職業教育認證審批制度標準在組織流程和勞動力市場的關系性、培訓效率和成本方面要求更加細致,因為職業教育認證審批制度框架的需求對應其他已經得到認證的質量標準的需求,如ISO或教育質量管理標準(Bildungs Quality Management,BQM),德國職業教育的質量管理標準在其他國家認證中可以使用。

  德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演變、特點及啟示 篇5

  【摘要】文章總結了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特點,分析了我國職業教育借鑒德國“雙元制”的必要性。主要從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如經費投入不足、體系不完善、師資欠缺等方面進行闡述,并結合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的實踐,簡要探討了“雙元制”的本土化實踐,培養適應“雙元制”要求的師資培訓體系以及教育評價體系問題。

  【關鍵詞】雙元制;職業教育;校企合作

  “雙元制”職教體系使德國培養了無數尖端的技術工人,并為德國的經濟復蘇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的成功使二戰受到重創的德國經濟僅僅用了30年就迅速恢復并成了歐洲強國。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已初具規模,到2003年已培養了六千萬技術工人,他們成為我國的制造業的技術基石。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轉型,我國制造業對技術工人人數需求增加,對技術工人各項技能與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但是由于對職業教育重視程度不夠、職業教育法律不健全等原因,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面臨發展困境并尋求新的改革。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模式,尤其是德國的“雙元制”很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2014年1月22日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和寶鋼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簽署《寶鋼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企校聯合辦學協議》,并成立了“寶鋼班”,以期借鑒德國“雙元制”培養模式,培養出企業優秀的高技能人才。

  一、“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的特點

  1.注重學校與企業的良性互動

  一般而言,學校教育是綜合教育。在強調學生面向崗位的專業技能的同時,高度重視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學生認知方法論、專業通用技能等方面的培養。專業技能方面,通常也更加注重針對多崗位群的一般性專業技能。教學內容通常偏重于理論教學。理論知識由于具有非常強的通用性,而且具有良好的邏輯關系,在以課堂教學為主的學校教學方式下更加適用。但學校教育通常會忽視學生在面對具體崗位時所必需的“經驗”的積累。這種積累往往是問題導向型的。學生在面對實際問題時重構既有的知識技能,通過試錯的方式來尋找正確的或者合適的處理方法,然后在反思中強化對特定問題的處理方法的理解,最后形成自己的實踐經驗。這一過程所要求的問題壓力,重復試錯以及反思都往往需要在真實的業務環境中獲得。這方面,企業正常的經營無疑能夠提供這樣的平臺。“雙元制”正是試圖發揮學校教育和企業實踐兩方面的優勢,并有機協調二者之間可能存在的矛盾,尤其強調二者之間的互動。學校教育必須為學生以員工身份參與到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提供知識儲備和理論指導。而企業的實踐過程應注重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運用,并反過來對學生理論知識能力提出新的要求。這種有機循環能夠迅速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更好地服務于企業的各項生產經營目標。

  2.“雙元制”重視發揮企業的作用

  縱觀德國“雙元制”的發展,企業的作用至關重要。與通常意義上企業僅僅是作為“勞動力”的需求方不同,“雙元制”首先要求企業承擔起為社會培養專業技能人才的責任。同時,與過去作為學校培養人才的“接收單位”不同,“雙元制”要求企業與學校構建更加緊密的合作關系,充分發揮企業與學校各自的培養優勢,共同完成人才培養任務。基于這樣的要求,企業的作用不僅僅限于為學員提供實際生產崗位與操作場所,除此之外還為學生制定了詳細的實踐操作計劃,并且為學習的學員配備了素質過硬、經驗豐富的專職實訓教師。這樣就發揮了企業擁有先進的設備與實踐導師的優勢,為學生提供學習所需的硬件與軟件的雙重保障。同時,優秀的員工是企業最重要的財富。企業參與這一過程,并成為這一過程的最終受益者。這種良性循環也是“雙元制”能夠順利運行下去的基礎。

  3.“雙元制”以市場與社會需求為導向

  “雙元制”培養的終點是學生最終進入到企業,并成為企業的正式員工。員工的專業技能水平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盈利能力。因此“雙元制”員工培養的過程中要求教育目標必須與市場和社會需求緊密聯系。德國的經濟部會根據國家生產結構與勞動組織的新變化對崗位工人提出新要求并于每年頒布職業培訓的名稱與數量。目前德國承認的職業培訓已經細化到93大類與380個小種類,每個具體的職業都有不同的能力標準體系。德國會宏觀調控行業、企業與學校的職能作用并為職業資格標準提供最新與可靠的信息數據,為青年人提供職業信息與職業咨詢。這樣就使職業技能培養能夠貼近企業、企業能夠貼近行業、行業能夠靠攏國家新形勢的變化與發展。

  二、我國職業教育借鑒德國“雙元制”的必要性

  借鑒德國“雙元制”培養模式的必要性是由我國目前職業教育發展面臨的困境所決定的,具體體現在:

  1.教育財政投入不足要求必須發揮企業的力量

  2014年5月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文件就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激發職業教育辦學活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發展保障水平和加強組織領導幾大板塊做出了具體的闡述,這說明國家對于職業教育的重視日益加強。但是職業教育一直以來都不受人重視,高中教育階段中成績不理想的學生被迫選擇中等職業學校、高考后成績不理想的高考生被迫選擇高職院校。社會人才選擇的標準主要重視學歷而非技能。據統計,2006-2013年,中央財政職業教育投入從18.5億元增加到233.3億元,年均增長43.6%。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國家對于職業教育投入的比重還是遠遠不夠的。由于投入的不足,學校的教學設備與教師力量不足。這樣就導致了職業學校的教育設備陳舊、教師素質不高的現象出現。

  2.職業教育體系不成熟要求必須與企業更加緊密結合

  西方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起步較早而且西方國家的職業教育教學理論研究較為深入,所以西方國家的職業教育體系成熟且與西方國家的經濟走向與人才需求高度同步。這樣就能夠保證西方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體系推動制造業與經濟的不斷發展。相比之下我國職業教育起步較晚,職業教育的研究理論普遍采用“拿來主義”,這樣就很難將職業教育與我國的具體國情聯系到一起。由于我國職業教育對經典的教學案例、資源缺少系統的整合,這樣就會讓我國的.職業教育體系出現誤區。所以,對于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僅僅增加投入是不夠的,能夠吸收別人的精髓為我所用并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體系才是發展我國職業教育的重要途徑。

  3.教師專業實踐經驗不足要求發揮企業專業技能人才優勢

  目前我國職業院校的教師主要來源于高等學校的碩士研究生、少量的博士研究生以及原中專院校的教師,這樣就導致青年教師專業實踐能力不足、老教師缺乏學術能力并難以將實踐經驗提煉為學術成果。由于職業院校要求學生掌握相應基礎知識與操作技能,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教育行業的報酬與企業報酬相比較低,這樣就使得企事業單位調入教師崗位更是難上加難。目前我國大多數職業院校都處于老青年教師交替的階段,近年來對于青年教師的需求不斷增加。

  三、借鑒德國“雙元制”的實踐:以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為例

  1.德國“雙元制”的本土化

  德國職業教育“雙元制”的成功在于本國的職業教育體系有著健全的法律體系、充足的財政支持與準確的市場定位作為鋪墊,這樣就能以市場為導向并運用充足的后備支持使得德國的制造業在二戰的廢墟中迅速恢復完成發達國家的另一次蛻變。“雙元制”職教體系能夠運用于中國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中國制造業對于高級技術工人的廣泛需求。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新的生產方式的出現,制造業在生產線中對于工人素質的要求變得越來越高。一線工人高超的操作素質是我國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的保證。另一方面“雙元制”的引用能夠充分利用企業的生產線來鍛煉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這樣就大大減少了職業教育的投入并且減少了學生適應工作的周期。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高職學院與寶鋼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的“寶鋼班”在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中深度合作。在理論學習中,“寶鋼班”學生不僅學習高校學生必須掌握的外語、鉗工技術等基礎知識,而且學習今后在寶鋼生產線中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有寶鋼股份的老師來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高職學院開設相應課程教學。在實踐操作中,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高職學院為“寶鋼班”提供了實訓中心讓學生掌握必要的基礎操作技術。除此之外“寶鋼班”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會進入寶鋼的生產線學習,并且有寶鋼的技術工人帶班指導。這樣就能夠將學生在高校中學習到的基礎知識充分運用到今后的工作崗位,減少了培養的財政支出與適應工作崗位的周期。

  2.培養適應“雙元制”教學需要的教師團隊

  隨著市場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才市場正在發育,人才交流十分廣泛,教師的職業發展也有了新的局面。職業教育直接服務于一線市場的特性決定了職業院校教師要有扎實的實踐教學能力。所以,“雙師型”教師團隊對于職業院校的發展十分重要。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高職學院理論與實訓教師都被要求考取“高級工”并重視與企業的學習和合作,主要方式有青年教師培訓、舉辦職業技能相關的講座、帶隊參觀并向企業取經和組成教研團隊參加全國性的技能競賽。例如:2015年9月28至29日,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高職學院邀請了常州銘賽機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李長峰技術總監、蘇州格瑪德機床裝備有限公司黃國平技術總監、上海大眾汽車三廠車身車間吳偉斌工程師、上海ABB工程有限公司王文忠工程師、上海FANUC機器人有限公司封佳偉工程師等5名企業專家,為實訓中心建設和專業改革發展出謀劃策。對于職業院校來說,“上門取經”“帶隊學習”“團隊出征”的方式能夠加深教師間的交流與學習,提升教師的實踐操作能力,并培養職業院校“雙師型”的教學梯隊。

  3.構建適應“雙元”制需要的教育評價模式

  教育評價是教育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標是衡量教育目標的達成程度,識別存在的問題,并為進一步目標的實現提供路徑指導。“雙元制”的實施對傳統教育評價模式提出了挑戰。首先,要改變傳統教育評價模式對于課堂教學的過度重視。“雙元制”要求的學生實踐能力是崗位導向的、具體業務問題導向的。因此,整個評價過程應充分考慮學生當時所處的學習實踐環境和背景,注重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的結合。由于教育教學的實踐性,最終的結果與實施過程之間不再如理論教學中有非常嚴密的邏輯關系。因此,必須關注學生在工作過程中的經驗積累,然后才是對于最終結果的關注。最后,要高度重視職業素養的養成。學生和員工的雙重身份使得職業素養相較于普通教學更加重要,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不同角色的轉換。

【德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演變、特點及啟示】相關文章:

儒學的發展階段及演變過程04-09

寶寶閱讀能力發展的12個特點03-21

世界職業教育發展心得體會(通用6篇)10-26

職業教育發展與改革心得體會(精選9篇)10-26

筆的演變作文08-06

漢字的演變過程11-24

夏、商、西周音樂教育的內容、特點及啟示12-13

0-1歲寶寶智力發展的特點有哪些12-26

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心得體會(通用20篇)10-25

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心得體會(精選28篇)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