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略論漢字的前途
略論漢字的前途
安徽職業技術學院 文秘專業
2008291059 黃永梅 指導教師:柳國棟
【摘要】關于漢字的前途問題,幾十年來有許多人研究討論,但至今仍沒達成共識。主張改革漢字的人把漢字跟拉丁文字比較后認為:漢字筆畫復雜,聲符不表音,義符不表義,難學、難寫、難打印傳輸,是中國停滯不發達的重要原因之一;主張不改的人認為:漢字可以超方言、超時空使用,而且占用篇幅小,可以區別同音字;字形各有特征,容易辨認,是維護中國統一,繼承民族文化不可替代的工具。顯然,這兩種觀點都是不全面的。本文將從漢字的起源、演變、和前途方面進行全面論述。
【關鍵字】漢字;起源;演變;前途
1. 漢字的起源
1.1漢字的來歷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于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于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1.2最早的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后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專業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并不那么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后發現10余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
1.3漢字體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區
王蘊智認為,漢字體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地區。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符號系統,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來。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于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1.4漢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鑄在青銅器上。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時期所反映出來的商代文字不僅表現在字的數量多,材料豐富,還突出地表現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結體特征可分為四大類:取人體和人的某一部分形體特征為構字的基礎;以勞動創造物和勞動對象為構字的基礎;取禽獸和家畜類形象為構字的基礎;取自然物象為構字的基礎。從構形的文化內涵上來考察,這些成熟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對象與當初先民們的社會生活相當貼近,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的特征。同時,這些字形所描寫的內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個層面,因而還具有構形來源廣泛性的特征。
2. 漢字的演變
漢字源遠流長,它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又是至今碩果僅存的一種方塊文字。早在六千多年前,原始社會晚期,漢民族先民就在各種器物上刻畫符號用來記事,以后漸漸演變成為漢字。漢字起源于圖畫,是可讀出來的圖畫,稱為“文字圖畫”或“圖畫文字”,后來圖畫越來越符號化,逐漸脫離圖畫,形成象形的漢字。
2.1漢字演變的基本脈絡
漢字在長期演變的過程中,經歷了從甲骨文到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的發展過程,逐漸形成現代漢字,隨后又出現了行書和草書。
2.2漢字演變的趨勢
漢字演變的總趨勢是由繁到簡,漢字字形字體逐步規范化、穩定化。漢字形體的演變過程可以分為古文字和今文字兩大階段。在古文字階段,漢字形體演變的序列是甲骨文、金文、篆書、秦隸;在今文字階段,漢字形體演變的序列是隸書和楷書。隸書盛行于漢代,魏晉時期是隸書向楷書的過渡階段,楷書盛行于隋唐,隸書、楷書是正式字體。今文字階段即隸楷階段,還出現了輔助書體——草書和行書。
小篆使每個字的筆畫數和字形固定下來;隸書構成了新的筆形系統,字形漸由圓變方,筆畫由曲變直;楷書誕生以后,漢字的字形字體就穩定下來了,筆形得到了進一步的規范,各個字的筆畫數和筆順也固定下來。隨著楷書的出現和漢字多行書寫整齊的要求,漢字方塊化定型了,漢字字形與筆畫的長短、粗細被約束在方框內,筆畫分布的部位和疏密也受到制
約,字形結構講究平衡對稱。一千多年來,楷書一直是漢字的標準字體,這是漢字字體演變的主流,輔助性字體草書和行書的發展過程是漢字字體演變的支流。
3. 漢字的前途
3.1漢字的地位和價值
3.1.1漢字歷史悠久、使用廣泛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擁有4500年以上的歷史,其使用最晚始于商代,歷經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諸般書體變化。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系統,并且在日語、朝鮮語和越南語中都有使用。狹義地說,它是漢族的文字;廣義而言,它是漢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
3.1.2漢字是漢語書寫的最基本單元
由字生詞,有詞造句,由句成段,由段成文,從而有了古今這么多名篇巨著。
3.1.4漢字意義豐富,組詞能力強
一個漢字一般具有多種含義,也具有很強的組詞能力,且很多漢字可獨立成詞,這導致了漢字極高的“使用效率”,2000左右常用字即可覆蓋98%以上的書面表達方式;加之漢字表意文字的特性,漢字的閱讀效率很高。漢字具備比字母文字更高的信息密度,因此,平均起來,同樣內容的中文表達比其他任何字母語言的文字都短。
3.1.3漢字是承載文化的重要工具
目前留有大量用漢字書寫的典籍,不同的方言都使用漢字作為共同書寫體系,因而漢字在歷史上對中華文明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成為東南亞文化圈形成的內在紐帶。在漢字發展過程中,留下了大量詩詞、對聯等文化,并形成了獨特的漢字書法藝術。
3.1.5漢字書寫系統統一
盡管漢語方言發音差異很大,但是書寫系統的統一減少了方言差異造成的交流障礙。三千余年來,漢字的書寫方式變化不大,使得后人得以閱讀古文而不生窒礙。但近代西方文明進入東亞之后,整個漢字文化圈的各個國家紛紛掀起了學習西方的思潮,其中,放棄使用漢字是這場運動的一個重要方面。這些運動的立論以為:跟西方拼音文字相比,漢字是繁瑣笨拙的。許多使用漢字國家即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漢字簡化,甚至還有完全拼音化的嘗試。日文假名的拉丁轉寫方案以及漢語多種拼音方案的出現都是基于這種思想。中國大陸將漢字筆劃參考行書草書加以省簡,于1956年1月28日審訂通過《簡化字總表》,在中國及新加坡使用至今。
目前的漢字體系分為繁體字和簡體字,前者用于臺灣、香港、澳門和北美的華人圈中,后者用于中國大陸和新加坡以及東南亞的華人社區。通常說來,兩種漢字書寫系統雖然有差異,常用漢字的個體差異不到25%。
由于漢字書寫復雜,“漢字落后論”的說法存在了很長時間,認為漢字是教育及信息化瓶頸,并有“漢字拉丁化”甚至廢除漢字的推動行為。現在一般認為漢字也有突出優點,初始學習難度雖大,但掌握常用字后不存在類似海量英文單詞的繼續學習問題,且其表意特性也能充分調動人腦的學習能力。在計算機輸入問題基本解決后,“漢字落后論”及“漢字拉丁化”已實際上逐漸被大多數人拋棄。
目前漢字系統已經基本穩定,但漢字的規范化、生僻字的自然消亡仍在繼續進行。
3.2漢字的魅力和前景
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經過幾千年的錘煉,創造出世界上唯一古老卻仍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表意文字。它是中華民族數千年文明的主要載體,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有人將漢字譽為中華民族的第五大發明,而且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四大發明也是漢字這個大發明的衍生物。由此可以說,漢字是中華民族文明之母,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標志,它具有其它文字難以比擬的優越性。
3.2.1漢字是復腦文字,有益于大腦兩半球平衡發展,激發人的形象思維 上海師范大學心理系郭可教授自1984年以來經多年研究,證實漢字是大腦左右半球并用的復腦漢字,而拼音文字是偏向用大腦左半球的單腦文字。在拼音文字的認識中,語言編碼起主導作用;而在漢字的認識中,則是語言、字形、語義多重編碼兼用。即是使用拼音文字的人,記字義和字音用大腦的左半球;而使用漢字的人,記字義和字音也用大腦左半腦,并同時用大腦右半球記字形連帶記字義,從而使大腦左、右半球均勻協作使用,有利于平衡發展。因而使用漢字的人失讀癥患者較少,而且漢字還有治療失讀癥的功能。西方患失讀癥的學齡兒童比例高達10%。美國費城的心理專家就曾使用閱讀漢字的方法治好一組失讀癥兒童患者。并在世界知名雜志《科學(Science)》上發表了論文,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漢字造字的方法如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等,都可引起人們的聯想,激發人們的形象思維,使人變得越來越聰明。中國人平均智商較高,包括中學生在國際奧林匹克數學或化學競賽中成績卓著,與漢字的學習和使用是分不開的。
3.2.2漢字有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沉積為背景,信息含量大,具有豐富的表達能力
幾千年來,中國歷史文獻,浩如煙海,文獻中典故、成語、豐富多彩。幾個漢字,可以表達一篇文章、一個故事的內容。如“班門弄斧”、“濫竽充數”、“黔驢技究”、“江朗才盡”、“車水馬龍”、“門可羅雀”??數不清的簡潔詞匯,將含義豐富深遠的內容,鮮明生動地表現出來。中國古籍,車載斗量。《老子》五千字,奧妙無窮,已形成一個學派《老子學》。《孫子兵法》幾千字,變換不測,不僅適用與軍界,世界多國的商界也在應用。而且,漢字字與字之間區分明顯,個性突出,便于高速新產品試銷讀。由漢字排列組成的詩詞歌賦和字聯等,講究整齊、押韻、平仄、對仗,文字精煉,內涵豐富,高雅清新,是其它文字難以具備的。
3.2.3漢字有強大的組合能力,單字相對較少,占空間較小,經濟實用
3.2.4漢字中的數字有強大的邏輯性和優越性
3.2.5漢字的書法,是一門獨特、高雅的藝術
綜上所述,可見漢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內容豐富,寓意高遠。學習漢字,等于進入一個奇妙多彩的世界,越學越有意思。正如精通多門外文并對漢字頗有研究的香港知名人士安子介先生所說:“有這樣的文字,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說漢字是中國的一大發明,對人的一大貢獻,當之無愧。”
漢字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漢語還是當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文字。目前地球上使用漢字的人口大約有14億,占世界人口的26%,幾乎相等于合用英語的15億人口(以英語為母語、書面語的只有3億人)。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供的數據,它也是因特網上的第二大語言文字。隨著我國加入WTO以及申奧成功和國民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世界各地學習漢語的興趣日益升溫。目前全世界已有60多個國家的學校開設了華文課程,美國有200多所大學設有中文(chinese)課程,許多人已看到華文中還蘊藏著無限商機。 自然,漢字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存在字形龐雜繁復,比較難認、難寫等弱點,需要慎重地加以系統改革和創新。而且,拼音文字也有其優越性之處,如英文善于細致地描述事物,有利于開展邏輯思維,是當前國際科技、信息、金融交流的主要文字;法文結構嚴謹,
語法細膩,可免于歧義,是法律,合同等有約束性文件的極佳文字。隨著世界各種文化的交流融合,不同語言文字都可相互參考,取長補短,相得益彰。漢字在總結歷史經驗和借鑒吸收了其它文字的可取之處后將進一步發揚光大。國運盛,漢字興,漢字有著廣闊美好的發展前景,漢字的優越性對中華民族的團結和振興,將發揮其獨特的作用。
3.3漢字的前途
3.3.1關于漢字前途問題的討論
關于漢字的前途問題,幾十年來有許多人研究討論,但至今仍沒達成共識。主張改革漢字的人把漢字跟拉丁文字比較后認為:漢字筆畫復雜,聲符不表音,義符不表義,難學、難寫、難打印傳輸,是中國停滯不發達的重要原因之一;主張不改的人認為:漢字可以超方言、超時空使用,而且占用篇幅小,可以區別同音字;字形各有特征,容易辨認,是維護中國統一,繼承民族文化不可替代的工具。顯然,這兩種觀點都是不全面的。
(1)從漢字創始的意義看。首先,漢字濃縮了字前史的中國人對自然的認識,如“家”字,最早的字型是房里有豬,豬繁殖力強。因為當時人類的生產力是最重要的生產、所以就用生產能力旺盛的豬象征家里人丁興旺。其次,漢字代表了字前史中國人的科學精華。比如“思”字,現在看是“田”和“心”,好像說“心田”是管理思想的。這是因為沒看到“思”的最早字形造成的。“思”的最早字形下面是“心”,上面是“囟”,“囟”是個象形字。像頭蓋骨的匯合處,人頭頂的紋路和“囟”非常相似。那么,“思”就不只是指“心田”。而是指頭和心的相通。表面上看,漢字不過是一個符號,指稱著對應的事物,但就在這對應背后,還潛伏著中國人的情感、習慣甚至本能。它對我們了解祖先的生活習性、研究中國漢字的發展情況、繼承和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都有積極的作用。
(2)從漢語表達方面看,漢字也有著與其他文字無法比擬的優點。如果我們把漢語的特點和漢字的性質結合起來考慮,就會發現,漢字在表示音節、語素、詞、語法手段等方面都是不成問題的。當然拼音文字也可以做到這一點,不過在表示二維語音時,就不及語素音節文字簡單方便。它表示聲調時,或用附加符號,或要在音節末另加字母,或者用別的手段。漢語就不同了,漢語拼音是中國的拼音文字,它完全可以讓我們做到能讀會寫。同時,由于漢字用不同的形體表示相同語音的不同意義,所以它也是區別同音語素的理想符號。拼音文字則無能為力。正由于漢字是用形體表示意義,同時表示相應的語音,這種二維性的圖畫文字對于我們的表達來說是相當優越的符號。漢字相對與表音文字來說比較穩定。據目前統計,由于英文中新詞匯的不斷產生,400年前才統一拼寫的英文,其詞匯已經突破了40萬,預計到下世紀中葉,將突破100萬大關。現在的人們讀莎士比亞的原著就已困難重重,更不用說讀400年前英國詩人喬叟的詩了。而在中國,現在中學生還可以朗朗上口地讀幾千年前屈原的《楚辭》。由于漢字是用形體表示意義,也表示相應的語音,所以它還可以與不同方言中同一意義的不同語音發生聯系,換句話說,可以超方言使用。拼音文字是用形體表示語音,再通過語音表示意義,所以同一種文字只能同固定的語言發生聯系,不能表示不同的方音。可見,漢字在這方面還表現出了表音文字無法比較的超時空性。
但是漢字也存在著很多缺陷。從一定程度上說,漢字已經成為沉重的包袱,甚至成了社會發展的絆腳石。例如,西方在1457年印刷第一本書的時候,中國已經有了幾百年的印刷史。但是印刷術給古代歐洲帶來了文藝復興、使蒙昧黑暗的歐洲轉變為文明、科學、技術日益發達的歐洲。可在中國,由于文字使用的困難,印刷術并沒有導致文藝復興。而且,直到晚清,中國的印刷術仍然停留在手刻本的階段。這樣就使得使用漢字的中國人要把大量時間用于學習漢文,找起資料來也困難重重,以致學者很難繼承和發展前人的研究成果。久而久之,繁難的漢字就使中國的科技進步極端緩慢了。再者,由于長期使用漢字,無形中執著的心理就僵化成為漢字中心思想。以致人們受到漢字無法直接輸入電腦的困擾,資料檢索還在
有待零的突破,電腦漢字處理也是困難重重。大家都知道漢字不是與生俱來和與漢語等同的,但形碼設計者卻堅持難上加難地對幾千個漢字進行編碼,而不愿意使用簡單的漢語拼音。這正是電腦處理漢字問題長期突而不破的根本原因。
漢字在現代的發展。1949年以后,隨著新中國的建立,漢字迎來了它發展的春天。50年代初期,中央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文字改革的通知,對于一些筆畫過于繁瑣的漢字進行了大膽的簡化,這在漢字的發展史上無疑是一個偉大的創舉。隨著社會進步,科學飛速發展,漢字也有了一些新的變化,一些表示新生事物的漢字不斷出現,許多漢字也被賦予了一些新的含義。計算機技術的出現,怎樣把漢字輸入計算機又成為一個新的課題。八十年代以后,我國研制開發了一系列漢字輸入法,如拼音、五筆字型、表形碼、自然碼等等。漢字為適應時代的變化,也在不斷地改進自己,完善自己,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和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3.3.2有人提出漢字拼音化
近年來,有些學者認為漢字過于復雜,提出了“文字拉丁化”的方案,認為漢字應該走拼音化的道路。那么為什么會有這種說法呢?
自清末開始,人們就對漢字的發展方向產生了愈來愈多的懷疑。在祖國遭受西方列強侵略欺凌的歷史背景中,許多人認為國力的衰弱源自于科技不發達,科技的落后是因為教育不普及,而教育未能普及的原因是漢字不好學,因而有人提出了沿著拼音化的方向改造漢字的主張。“五四”運動以后,錢玄同、趙元任等人的改革思想更為激進,倡議采用羅馬字母取代漢字書寫國語,這就是所謂的“國語羅馬字運動”。此后又形成了“拉丁化新文字運動”。這些運動的倡導者都認為把漢字變成拼音文字可以提高識字速度,有利于普及科技文化知識。漢字拼音化的改革主張后來集中地反映在1931年9月海參威第一次中國新文字代表大會通過的決議《中國新文字十三原則》 中,并得到了包括魯迅、郭沫若、胡愈之等人在內的許多高層人士的贊同和支持。大會認為“漢字是古代與封建社會的產物,已變成了統治階級壓迫勞苦群眾的工具之一。實為廣大人民識字的障礙,已不適合現在的時代”。大會確定的漢字改革方針是:“根本廢除象形文字,以純粹的拼音文字來代替它。并反對用象形文字的筆畫來拼音或注音,如日本的假名、高麗的拼音、中國的注音字母等等改良方法。”
解放以后,由于政府行政力量的熱情支持,更是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一浪高過一浪的漢字拼音化熱潮。這種漢字拼音化運動的發展無疑促進了普通話的普及,有利于全國的信息交流。但是,它對減少識字記憶負擔、縮短識字教育時間、促進普及識字教育的作用卻是微乎其微的。
反思近一二百年漢字拼音文化實踐,我們不難發現,漢字拼音化之所以未能取得預期的顯著效果,至少與以下兩個因素有關:
一是忽視了漢字文化發展的繼承性。漢字拼音化的目的是利用漢語拼音,造出拼音文字。但文字的形成總是遵循“用字→造字→學字→檢字”的系統程序,沒有使用需求,人們就不會無緣無故地造字。中國漢字拒絕拼音化的原因,就是因為漢字造字法基本上與中國文化發展相適應,在我們發現音素之前,就已經創造了足夠的文字,積累了大量的信息。這種豐富的漢字文化和文化的繼承性制約著漢字的突變,同時配合歷史的延續,不斷完善著漢字系統。因而,試圖在短短的一二百年時間內實現漢字拼音化,就會造成歷史文化科學的斷層,甚至可能導致民族的毀滅。
二是違背了語言文字應用的統一性。文字是語言的書面符號,漢字拼音化要改造漢字,同時就得到改造漢語及其相應的語法。外國人廢除象形文字,是因為象形文字無法表達他們的多音節語言,而且當時的象形造字法嚴重滯后于古代西方文化的發展,于是西方人只得利用音素,重新創造拼音文字,并逐漸形成因區別需要而夾帶不發音啞字母的語言規律。而漢語卻是一種以單音節為主的語種,拼音造字如果僅靠聲韻相拼,只能產生一千兩百個音節,
所造出的拼音文字必然難以區別字義。因而,在漢語拼音造字尚未形成夾帶啞字母的語言規律之前,漢字拼音化只能是天方夜潭。
目前,漢字拼音化的熱潮已經逐漸降溫,大多數曾經熱心此道的仁人志士也開始覺得漢字拼音化的設想既割裂歷史傳統又脫離現實實際。人們為了理解漢字發展的歷史趨勢,正確把握漢字改革的方向,不得不重新追尋漢字演變的歷史軌跡,理性分析漢字的優勢與不足。這些在前文中已經詳細說明,漢字已經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考驗,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象征,成為了中國人的一種標志。因而,總體說來,漢字的前途是可觀的。
【略論漢字的前途】相關文章:
略論服飾類漢字的文化解讀04-30
前途光明的句子10-13
本人發展前途與中華民族發展前途11-27
前途面臨艱難抉擇04-27
運動略論05-01
理想、前途主題班會設計05-01
略論回溯推理04-27
略論人格建設04-28
略論規約含義04-30
孟子王道略論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