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時間:2024-09-21 07:17:20 芷欣 學人智庫 我要投稿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精選7篇)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需要我們深入學習和理解,這里選擇其核心理論加以介紹。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資料,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精選7篇)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1

  (一)生活教育論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包括三個基本觀點: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觀點,有三層含義:

  (1)教育與人類生活相伴而生。陶行知認為,自從有了人類社會,就有了人類的生活,也就有了人類的教育。教育隨著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生活是不斷前進的,教育也要不斷進步。他認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

  (2)生活與教育密不可分。陶行知認為,“過什么樣的生活就受什么樣的教育:過康健的生活便受康健的教育;過科學的生活便受科學的教育;過勞動的生活便受勞動的教育;過藝術的生活便受藝術的教育;過社會革命生活便受社會革命的教育”,“教育不通過生活是沒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為生活需要而辦教育,教育與生活是分不開的”。

  (3)教育具有終身性。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教育與個人生活共始終,也就是說,人要活到老學到老。

  需要注意的是,陶行知所說的“教育”,不僅指學校教育,而是包括學校教育在內的整個社會生活的廣義教育。生活即教育,不是說生活等同于教育,而是說教育與生活經歷同一過程,教育離不開生活,生活離不開教育。

  2.社會即學校

  社會即學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另一個重要命題,伴隨“生活即教育”而來。陶行知“社會即學校”的基本觀點:學校要與社會統一,把社會辦成一個大學校,形成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在內的大教育體系。這種學校以青天為頂,大地為底,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學生、都是同學。他說:“整個的生活,整個的教育,都統一在整個社會之中。"“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的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場所。因此,我們又可以說,‘社會即學校’。”

  在這里,陶行知把杜威的“學校即社會”翻了半個筋斗,提出“社會即學校”,因為在“學校即社會”的主張下,學生學習的東西太少,而且與社會生活是脫離的,就好像把一只活潑的小鳥從天空抓來關在籠子一樣,把社會生活搬進學校,學校的空間并沒有擴大。“社會即學校”就大大地增加了教育的素材、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和場所,學生可以獲得更多有用的知識。因為凡是生活的場所,都是教育的場所,跨出校門,走向社會,把工廠、農村、店鋪、廟宇、監牢都視為學校,成為課堂。陶行知提出“社會即學校”的目的是擴大教育的范圍和內容,使廣大勞動群眾的子女能夠接受適合他們生活的教育。

  陶行知主張“社會即學校",另一個目的是想改變學校教育只為有權有勢階級服務的現狀,以此推動大眾的普及教育。

  3、教學做合一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用陶行知的話來說,“教學做合一”“是生活現象之說明,即教育現象之說明。在生活里,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個方面,而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事情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

  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有如下含義:教學做三者不可分割,做是教與學的中心。教學做三者是密切相關的,但是都統一在做上。做是教的中心,也是學的中心,教者學者都要在“做”的實踐中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他以種田為例,種田要在田里做,便在田里學,在田里教。教師拿做來教才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才是實學。他特別強調“做”在得知識過程中的作用。

  “教學做合一”的主張,強調了實踐是獲取知識的途徑,有助于培養年青一代的動手操作能力。但是,我們也必須認識到,陶行知過于強調生活教育的價值,把生活教育看成改造中國教育、中國社會的唯一出路。他把“生活”和“教育”混為一體,從而降低學校教育的特殊作用。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與我們正在進行的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十分吻合,對于我們今天的新課程改革具有借鑒意義。

  (二)創造教育的方法——“六大解放”

  在創立生活教育理論過程中,陶行知又提出了創造教育思想。他的“六大解放”觀點對我們培養兒童的創造力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1、解放兒童的雙眼

  解放兒童的眼睛,就是要摘掉兒童眼睛上的“有色眼鏡,使眼睛能看事實”,要破除封建教育使兒童脫離社會實際生活的做法,應培養兒童對自然和社會進行觀察和分析的能力,培養他們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兒童的性情得到陶冶,意志得到鍛煉。

  2.解放兒童的大腦

  解放兒童的大腦就是把兒童的頭腦從固有的迷信、成見、曲解、幻想中解放出來,讓兒童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問題,分析問題。

  3.解放兒童的雙手

  解放兒童的雙手,給孩子以動手的機會,讓兒童自己動手操作,使他們在手腦并用中發展創造力。為此,必須打破封建教育不讓兒童動手、摧殘兒童創造力的舊傳統。

  4.解放兒童的嘴

  解放兒童的`嘴,是要讓兒童言論自由,要讓他們自由發表自己的看法,允許他們對事情有疑問。疑問是人類發明創造的起點。兒童只有有了問的自由,才能充分發揮其創造力。1924年,陶行知在《每事問》一詩中寫道:“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的巧,愚者問的笨。人工勝天工,只有每事問。”

  5.解放兒童的空間

  解放兒童的空間,就是給兒童提供廣闊的創造舞臺,為他們進行創造活動打下基礎。為此,必須反對鳥籠式的學校,反對導致兒童營養缺乏的教科書,要讓小孩子“去接觸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青山、綠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會中之士、農、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對宇宙發問,與萬物為友,并且向古今中外三百六十行學習”,只有“解放了兒童的空聞,才能搜集豐富的資料,擴大認識的眼界,以發揮其內在之創造力”。

  6.解放兒童的時間

  一般的學校把兒童的時間排得滿滿的。各種考試使得兒童沒有時間去接觸自然和社會,結果就使得兒童失去學習人生的機會,形成無意創造的傾向,到成人時,即使有時問,也不知道怎樣去發揮其創造力。因此,“創造的兒童教育首先要為兒童爭取時間之解放,時間的解放,可以使兒童有時間從容地消化、思考所學知識,去接受自然和社會的

  寶貴知識,積極去創造”。

  (三)師德思想

  陶行知先生不但以自己一生的教育實踐,樹立起高尚師德的典范,而且對師德也很有研究。

  1.教師對教育事業要有赤誠之心

  首先,教師要有奉獻精神。教師要把教育事業看成一件大事來做,要認定教育是大有可為的事情,是永久有益于世的。故此,教師要熱愛教育事業,有為教育事業獻身的精神。他曾經賦詩來表達這種精神:“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

  其次,教師要有樂業精神。陶行知在《新教育》一文中指出:“一定要看教育是大事業,有大快樂,那無論是做小學教員,做中學教員或做大學教員,都是一樣的。”雖然教育工作辛苦而薪水少,但是,看到小學生天天長大,由沒有知識變為有知識,像一顆種子萌芽而生葉,開花而結果,這里有極大的快樂。

  第三,教師要有強烈的責任心。無論什么樣的孩子,教師都要同樣負責,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

  2.教師要熱愛學生,愛滿天下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奉行的格言,也是他所提倡的師德規范。“師愛”是陶行知師德思想的核心。熱愛學生就要對學生一視同仁,無論家庭地位高低、財富多寡、相貌丑俊,都一樣看待,不可偏愛,不抱成見,不徇私情。

  熱愛學生就要尊重學生。在這一點上,陶行知為我們樹立了典范。在辦學實踐中,陶行知十分注意尊重學生意見。比如,曉莊師范停辦,教師不能回校任職,學生便自動組織“兒童自治學校”。對此,陶行知異常高興并寫詩恭賀:“有個學校真奇怪,大孩自動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學如在。”自治學校的學生認為這首詩中的“大"字需要改動,陶行知先生認為言之有理,馬上改為“小孩自動教小孩"。

  熱愛學生就要對學生嚴格要求。他要求教師不僅上課對學生負責,課余時間也要嚴格要求學生,以免他們在閑暇時間做錯事。對已經犯錯誤的學生,陶行知主張要用愛心去感召他們,讓學生勇于改正錯誤。

  陶行知強調熱愛學生要用真心、真情,因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到心的深處”。

  3.教師要友愛同事,團結合作

  “通力合作”“同心協力”是陶行知反復倡導的團結協作的師德規范。在l941年擬定的《育才創造年計劃大綱》里,陶行知明確地把“以互助合作精神相待”作為一項重要的師德規范。

  陶行知堅決反對教師之間的“知識封鎖”,將教師‘‘不能放棄爭斗’’而不能‘‘謀充分之合作”視為“最可恥的行為",他真誠希望在教師間創造出“精誠團結”“同心協力”的境界。

  4.教師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是陶行知師德思想的重要內容。陶行知認為,教師的任務就是“自化化人的”。因此,“教師應當以身作則",強調“身教重于言教”。他曾經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真教師才能培養真人才”。陶行知從培養人才的高度,將‘‘教人做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將塑造能服務于大眾的“真人”作為教育培養目標,將“真教師"作為教師學習的楷模。

  教師怎樣才能做到以身作則、為人師表?陶行知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要修養到為人師表的地步",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自己應能做到。比如,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自己首先要有創造精神;要使學生成為品德高尚的人,教師就應當有高尚的師德,時時躬身實踐,處處嚴于律己,給學生做出表率。

  其次,教師要有民主作風,建立民主的師生關系。教師要以身作則,必須發揚民主作風,在師生之間形成民主平等關系,共同合作,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體現在教師要與學生“共學、共事、共修養”。用這種方法就能漸漸地培養。心心相印的師生關系。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2

  一、教師教育的價值

  陶行知先生曾說:“師范教育可以興邦,也可以促國之亡。”教師素質的高低決定了民族素質的高低。他曾在《介紹一件大事》中從小學教師的角度闡述了教師的作用。他認為,“小而言之”,小學教員教出的學生之好壞,關系到“全村之興衰”;“大而言之”,關系到“國運”,“民運”。他不僅僅注意到師范教育對發展教育事業本身的作用,而且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把師范教育放到挽救貧窮落后的民族,改造舊的社會,創立新的國家的高度上去認識,把師范教育同國家命運和民族前途緊密聯系起來。

  二、師德教育是教師教育的根本

  陶行知在《我們的信條》中指出:“我們從事鄉村教育的同志,要把我們整個的心獻給我們三萬萬四千萬的農民。我們要向著農民‘燒心香’,我們心里要充滿那農民的甘苦,我們要常常念著農民的痛苦,常常念著他們所想得的幸福,我們必須有一個‘農民甘苦化的心’,才配為農民服務,才配擔負改造鄉村生活的新使命。”這是陶行知在推行平民教育、普及教育的過程中對教育工作者在師德方面提出的具體要求,同時,他更是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這一理念。被宋慶齡稱之為“萬世師表”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以其豐富的學識,高尚的人格,堪稱中國近現代教育史上人民教師的楷模。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國家多難、民族危急之秋度過的。他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與勞苦大眾休戚與共,為人民的教育事業鞠躬盡瘁。

  教育工作頭緒多,形式多樣,不僅教學任務繁重,且不少工作難以量化,無法在經濟上得到體現,很難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往往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過程,因此,教師是否具有無私奉獻意識、是否有較強的責任心顯得尤為重要,要想搞好教育必須開展教師繼續教育、培訓工作,必須建設一支具有良好師德和較高業務水平的師資隊伍。

  三、師范教育的對象。

  (一)行政管理人員

  陶行知指出:教育界所需要的人才可分四種:一是教育行政人員,二是各種指導員,三是各種學校校長和職員,四是各種教員。他說“吾國自辦師范教育以來,無論高等師范、初等師范只顧到第四項,只是以造就教員為目的;對于教育行政人員、指導員、校長和職員的訓練都沒有相當的注意”,以致“大家都以為這種種職務可以不學而能,人人會干,無須特別的訓練更無須科學的研究”,“中國學務不發達的原因固多,但是教育行政辦學指導人員之不得相當培養也是個很重要的原因”。廣義師范教育的基本內容是:“凡是教育界需要的人才都應受相當的培養”。

  (二)一線教師

  陶行知在《新學制與師范教育》一文中,提出了師范教育的三原則:一是教育要什么人才就培養什么人才;二是教育界的人才要什么,就該教他什么,要多少時候教得了,就教他多少時候;三是誰在那里教就教誰。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教育工作者必須進行知識的更新與補充,組織學歷培訓、新教師崗前培訓、骨干教師培訓為重點的全員培訓;開展行政管理人員崗位培訓、領導上崗、競崗培訓、提高培訓等干訓工作,提高教育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這是毋庸置疑的。

  四、教師教育的內容

  陶行知主張教育要從現實生活出發,通過其職能的發揮以改造社會。他認為師范教育建設也應根據社會實際生活的'需要,以訓練有生活力的教師,通過有生活力的教師,培養有生活力的新一代,使他們去“征服自然,改造社會”。陶行知主張教什么,就拿什么來訓練教師。即“有什么,學什么”,“要什么,學什么”,以大社會、大自然作為教材和課堂。他認為以文字為中心的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是沒有生命力和創造力的書呆子。“那種文字之外無教育”和以“講書、聽書、讀書”為正統的教育程序必須打破,只有這樣才能使師范教育適應社會需要,創造出富于“生活力”的社會改革者。

  陶行知認為:“鄉村師范學校負有訓練鄉村教師改造鄉村生活的使命”,“我們要想每個鄉村師范畢業生將來能負起改造一個鄉村之責任”,“不能訓練學生培養改造眼前的鄉村生活絕不是真正的鄉村師范學校。”由此可見,陶行知認為師范畢業生必須具有改造社會的精神和能力,這說明陶行知辦師范的目的絕不是培養只能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而是要具有建設新中國偉大理想,成為教育家、科學家和社會改革家的人才。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3

  一、把心用上

  陶行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孜孜不倦地譜寫了“愛滿天下”和“生活即教育”理論。作為老師你得忍得住貧窮和寂寞。所以我思考著“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踐行著“哪里有積極,我只是把別人搓麻將的時間用在工作上了”“哪里有積極,我只是把爬天馬山棧道、走石鑼鼓濕地公園與教學反思結合在一起了”。老師,就是要把心用上,用心做事;爭取做好,不圖回報。

  二、愛滿課堂

  1.熱愛學生,更加熱愛落后生。許多老師喜愛品學兼優的學生;對平淡無奇的學生“一帶而過”;對少數落后生“心不在焉”,甚至對其“閃光點”也熟視無睹,對其缺點則耿耿于懷。這樣即便獲得某些的成功,也必定付出犧牲大部分學生的代價。落后生在學校、在家里都得不到老師、同學、家長和親人的喝彩,這時候誰注意到他的“閃光點”和進步之所在,那必定會得到豐厚的“回報”。

  2.挖掘愛的素材。生物學是研究動物、植物和人本身,人和動物是有感情的,植物也不例外。聽聞有某大學生“輕生”的消息,拿出天馬山上發現的倒下約20年古樹的照片,說它竟然還活著!這就是植物,目標就是為了“活著”,為了“活”得更好,身為高級動物的你呢?

  在《生殖與發育》教學中插入“羊有跪乳之恩,烏鴉有反哺之義”的感恩素材。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舉動,烏鴉仔有衍食喂母烏鴉的情義,為人子女能不孝順父母?難道連羊羔和烏鴉都不如?

  3.把抽象的知識人性化。生物學知識抽象,把它人性化處理后,就理解容易了。如:保護色和擬態就是弱者為了隱藏自己、免受侵害;警戒色就是強者挑戰他人、誰敢惹我。為什么兔子不吃窩邊草呢?難得非得要暴露自己的目標不可?

  4.教育需要“售后服務”。我在默默地踐行“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學生,你現在仍然是我的學生,你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學生”。尤其是對“落后生”,你必須進行“跟蹤”,讓他把“你對他的愛”從學校、從課堂帶到社會,直到永遠。反過來他會對“你對他的愛”進行宣傳,這就是愛的傳遞,是教育的正能量。

  三、生活即課堂

  1.生活即生物學。生物學在哪里?它就在我們的`生活中。鴨和雞的運動方式的區別反饋在鴨爪與雞爪之別上(鴨爪的趾間具有蹼)、鴨毛具有由“皮脂腺”分泌的油脂。所以鴨的劃水和浮水,是天生的,游泳是它的本能。但是對雞而言,游泳那簡直比登天還難。

  2.衛生保健即生物學。生物學的觀點是在理想狀態下總結出來的,強調的是保健,缺乏鍛煉的層面。如:食物要干凈、要煮熟、吃東西要洗手、寒冷要多穿衣服;感冒了要及時吃藥等生物常識,是出于對孩子“保護”提出的理想模式,事實上許多場合是沒辦法做到的,也不一定要做到的。有時要從“鍛煉”的角度進行宣傳,“不干不凈,吃了沒病”;“入冬感冒是件好事”;“感冒多喝點開水,一段時間后自然會好”。這種“鍛煉”觀是有理論根據的,就是免疫力的理論。只要把握好“保護”和“鍛煉”的平衡,身體自然會健康。

  3.農業生產即生物學。農業以生物學為基礎,學習生物要以農業為突破口。作為城區學校很難有農業的環境,我嘗試著“植物無土栽培”和“一米菜園”,讓學生自行培養、管理和觀察。從栽培植物中去學生物學的相關知識。

  四、教學做合一

  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在課堂教學中,師生都以“做”為中心,在“做”上完成教與學任務,實現“教學做合一”。生物實驗是要“學后做”,還是“做中學”呢?在沒有安全壓力情況下,可以嘗試,老師不講述、不演示,直接讓學生動手做,在“做中學”,通過對失敗的總結而獲得實驗能力。所以要減少“規定動作”,增加“自選動作”。

  五、踐行小先生制

  “小先生制”,就是“先知”傳“后知”,是一種分享學習。我經常強調,關于生物的為什么、有趣的生物現象、生物現象與做人的啟示、成語術語中的生物學等。讓學生課后通過上網搜索資料和撰寫講稿,上臺與同學分享。這種既動手動腦又動口的系列訓練,比起做題目、看課文來得實在。學生的“為教而學”,為使別人明白,對所教內容琢磨透徹了。這是我堅持“課前五分鐘生物知識大放送”,把講臺適度讓給學生,讓學生當“小先生”的緣故。如,為什么“水至清則無魚;人至賤則無敵”?為什么說“人沒有臉――天下無敵;樹沒有皮――必死無疑”呢?

  六、“生利”教育

  生物學知識有時會枯燥乏味,再者學生缺乏興趣和斗志,學起來沒有動力。陶公的“生利”教育,就是“學以致用”,對生物學的激趣、鼓勁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石鑼鼓濕地公園種植了古樹,如果你是園藝藝人,你怎么才能把它種活呢?咱們的工作者是怎么把它種活的呢?(通過觀察)回答:要剪去部分枝葉并且要給它打“點滴”等等?

  總之,陶行知教育理論是不可分割的一個體系。生物學的教育素材來源于生活、來源于自然界,實在;教育過程有情感色彩,人本;教育模式“教學做”合一,全面;教育嘗試“小先生制”,創新;選材符合“生利”,實惠;老師把教育當作事業來用心做,奉獻。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4

  一、具有神圣的、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

  陶行知先生的一生獻給了中國的教育改革,“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正是先生一生的寫照。陶先生為了“要使全中國人民都受到教育”,他毅然脫下西裝革履,拋棄極其優越的大學教授的職業,穿上布衣草鞋,奔赴鄉村,深入基層為中國最底層的勞動人民從事著他最神圣的教育事業。他的奉獻精神為現在我們教師投身教育事業提供了一種巨大的精神動力,激勵著一代代熱血青年為實現陶先生的未竟目標而不斷奮斗。

  愛就意味著奉獻。從古到今,教育在人們眼中都是充滿無私奉獻精神的神圣職業。從物質財富上看,教師是清貧的,但在精神上,他們卻是富有的。作為一名教師,如果沒有崇高的職業道德,如果沒有崇高的理想和為祖國教育事業無私奉獻的敬業精神,是不能擔當培養現代社會需要的人才、造就人才的重任的。在知識大爆發的時代里,我們尤其要向陶行知先生學習,以一種奉獻的精神提升自身的職業道德。

  二、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真人”是陶行知先生最根本的育人目標,他告訴我們:“真”比一切都重要。真人在陶行知先生的思想體系中,指自立立人、求真實干、忘我為公、一心向農,為民服務,為民謀福利的有用之人。

  陶先生用一個“真”字廓清了幾千年來中國封建教育中存在虛假偽善的塵垢,陶行知先生指明了現代教育最重要最本質的屬性。我們作為現代教育思想的實踐者,應牢記陶行知先生的話,指導學生求真知,學真本領,養真道德,說真話,識真才,辦真事,追求真理,做真人。以“真”字作為自己的立教之本,教好書育好人。因此,教人求真,學做真人,必須從教師自身做起,教師要以真教人、以真待人、以真做人。

  三、“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創立了珍貴的教育理論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中心。陶行知認為,生活和教育是同一過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須和生活結合才能發揮作用。“社會即學校”來源于杜威的“學校即社會”,是在對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礎上得出的。陶行知認為,在“學校即社會”的主張下,學校里的東西太少,不如反過來主張“社會即學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學生、先生也可以多起來。“社會即學校”是與“生活即教育”緊密相聯的,是“生活即教育”同一意義的不同說明,也是它的邏輯延伸與保證。因為生活教育的“生活”是社會生活,所以“整個社會的運動,就是教育的范圍,不消談什么聯絡而它的血脈是自然相通的”。

  “社會即學校”的根本思想是反對脫離生活、脫離人民大眾的“小眾教育”,主張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打通學校和社會的聯系,創辦人民所需要的學校,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社會為學生的更好的成長創造最好的社會氛圍。

  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陶先生就提出了“教學做合一”的主張,這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說,是生活現象之說明,即教育現象之說明,在生活里,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為教,學也不成為學。”他還說“中國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腦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腦,所以一無所能,中國教育革命的對策是手腦聯盟,結果是手與腦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議”。因此,“手腦雙揮”是陶行知創造教育的精髓。他曾經說過:“人生兩塊寶,雙手和大腦。用腦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腦,飯也吃不飽。手腦都會用,才算是開天辟地的大好佬。”這是他創造教育的目的的集中體現。

  陶行知以開拓創新的勇氣,細心探索的科學態度,投身于教育教學實踐之中,創造了一系列創造教育的原則和方法。教學中,教師必須貫徹理論與實踐結合和學以致用的原則,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啟發引導,因材施教。他提出了“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及實踐是創造教育研究領域的瑰寶,對于我們今天的教育教學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四、創立了“不要教死書”、“不要死讀書”的教育教學方法

  陶行知認為舊社會的教育在教學方法上存在著許多弊端,其主要表現是教學領域中存在“重教太過”、“教學分離”等主觀主義痼疾。這種主觀主義的特征是教學過程被演化成簡單的告訴與被告訴的過程。教師只知道自己做自己的教授,不管學生能否接受,只知道反復地一味灌輸和強化作業。陶行知指出教學方法必須革新,用新的教學方法取代舊的教學方法。

  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陶行知先生總結出一套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這套方法在當時是水平極高的.教育教學理論,對近代教育教學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他是現代教育的奠基人。同樣,他的教育教學理論也適用于現代的教育教學。我們可以從中吸收、借鑒其教育教學思想的精華,用于現在教育教學當中。

  陶行知曾經說:“不要教死書”,“不要讀死書”,提倡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他說:“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的責任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學校必須給學生注入生活的動力、活力,使他們能夠單獨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社會。”

  他認為:“教育中要防止兩種不同的傾向:一種是將教與學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師主導作用的錯誤傾向;另一種是只管教,不問學生興趣,不注重學生所提出問題的錯誤傾向。前一種傾向必然是無計劃,隨著生活打滾;后一種傾向必然把學生灌輸成燒鴨”。在教育教學當中,陶行知非常重視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要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要充分將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結合起來,才能做到教和學統一,成為一體。實現教學。他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自覺地學習,有主動的追求,要求教師使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他說:“學生的生活,學習,倘都能自動,則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們特別注意自動力之培養,使它貫穿于全部生活工作和學習之中。”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在中國現代教育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也為我們指明了正確的教育教學理論和方法。讓我們以陶行知教育思想為指導,學習陶先生的偉大精神,總結并借鑒他的教育理論,為深入開展課程改革、有效推進素質教育而努力!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5

  第一境界:民主、平等

  陶行知先生對腐朽的傳統教育思想深惡痛絕,最反對看不起小孩子,反對不把小孩于當入。或是把小孩子看作玩物,再不然,就是把小孩子看作小大人,用對待大人的老古板的一套去要求小孩子。他認為:師生本無一定的高下,教學也無十分的界限;人只知教師教授,學生學習;不曉得有的時候,教師倒從學生那里得到好多的教訓。

  第二境界:和諧、合作

  和諧、合作的師生關系,建立在民工、平等、親密,融洽的基礎之上。陶先生提倡“教員與學生關系密切”、“待學生如親子弟”。他說:“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里,這才算是盡了教師的天職。”他殷切地希望,我們加入到兒童隊伍里去成為一員,不是敷衍的,不是假冒的,而是要真誠的,在情感方面和小孩子站在一條戰線上。他還說:“學校是師生共同生活的處所。他們必須共甘苦。甘苦共嘗才能得到精神的.溝通,感情的融洽。”陶先生多次強調,教師與學生要同商量、共合作。他在談教師的民主作風時說道:“自己要說話,也讓別人說話,自己要做事,也讓別人做事,最好是大家合作。”

  陶行知先生不僅要求教師發現小孩,了解小孩,信仰小孩,解放小孩,而且要求教師“變成小孩”,他說,您若變成小孩子,便有驚人的奇跡出現:師生立刻成為朋友,學校立刻成為樂園;您立刻覺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兒大,一塊兒玩,一處兒做工,誰也不覺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第三境界:發展、創造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總是互相感比的,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人格要互相感化,習慣要互相鍛煉。他說:“人只曉得先生感化學生,鍛煉學生,而不知學生彼此感化鍛煉和感化鍛煉先生力量之大。先生與學生相處,不知不覺的,精神要年輕幾歲,這是先生受學生的感化。學生質疑問難,先生片刻不能懈怠,是先生受學生的鍛煉。”

  陶行知先生1921年就提出辦“活的教育”,千萬不要用一把尺子量學生,千萬不要想把學生拉得一樣平,更不能人為地定什么“差生”。要承認基礎,承認差別,要發揮學生的強勢智能,讓他們個個有發展,人人能成才。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6

  在開學初,在園教科室帶領下,全體我們全體教師共同學習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使我感觸頗深:

  一、“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生活即教育”,他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就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處處要做好孩子的榜樣,以身作則,身教勝于言教。

  二、教育藝術的核心是師愛

  特別是我們這些幼兒園的教師,那就要給孩子更多的愛,師愛是一種含有友情、滲透母愛而又高于母愛的情感,只有把孩子當作朋友、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去關心愛護他們、尊重信任他們、理解寬容他們,才能贏得學生的心、家長的心。現實中我們需要警惕許多教育失敗之例也正是在愛的名義下產生的。有許多教師與家長可以說是全心全意地在“愛”著孩子,但孩子卻要努力拒絕或擺脫這種“愛”,原因就在于教師與家長是將自己的意愿強加在孩子身上,或者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關懷。這種“關懷強迫癥”讓愛成了負擔。而真愛,對孩子來說,是尊重其人格,滿足其需要,引導其發展,而不求私欲之利的'理智的愛。

  愛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這樣才會覺得生活和工作的美好,才能更好地做好我們的教學工作。我相信每一位老師都會愛自己的學生,每一位老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有出息,那就讓我們的愛化作一份動力,好好工作!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7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在其教育生涯中提出了許多先進的教育思想,例如“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習,教、學、做合一”以及在《小學教師與民主運動》中提出的“六大解放”等先進思想與我國新課改的教育創新理念完全一致,對我國小學語文教育創新具有重要影響。

  一、解放學生傳統思想束縛,培養自主意識

  陶行知先生在《小學教師與民主運動》中提出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學生的頭腦、解放學生的雙手、解放學生的眼睛、解放學生的嘴、解放學生的空間六大解放,其核心思想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作為引導者,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對小學語文教育創新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例如,在學習《月亮灣》章節時,要備好配圖插圖,不要局限于課本原有的插圖。配圖要美麗,可以是紙質也可以是媒體圖片。上課時可以先不要打開課本,而是以看圖為主。教師參照課本中的內容,按一定的順序引導學生看圖。首先看“河”,讓學生想象河在什么位置,像什么,河面上有什么,河里有什么,河岸上有什么,逐一引導學生進入圖中的情景,猶如身置其中,過程中學生無論說什么,都不要以自身的理性思維去約束他們的想象和見解。

  然后,對圖進行延伸,讓學生想象圖中沒有的景物,如晚上天空會有月亮嗎?天空會飛過什么樣的鳥兒?最后,讓學生給圖起個名,起名不要局限于圖像的屬性,還可以把它當作是一處美麗的'風景。之后打開課本再學習課本內容,讓學生看看書中是怎么描繪的。但要注意課本內容并非是學生想象的標準,不要以課本內容為標準評價學生的想象力和思想成果。

  在沒有課本內容的限制下,解放學生的頭腦、雙手、眼睛和嘴,讓學生進行自主的看、說、學,從而激發學生的觀察力、思維能力和想象力。

  二、生活與課堂相互結合,擴大想象空間

  小學語文教育創新要以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習,教、學、做合一”思想為指導思想,教育教學過程注重理論知識和生活的聯系,讓學生不僅在學校學習,更能在社會活動和生活中學習,讓“教、學、做合一”思想能夠真正落實到小學語文教育中來。

  例如在學習古詩兩首《春雨》《春曉》時,首先讓學生回憶春天來的時候孩子們是否知道?春天的是什么樣子的?春天有什么?在春天來的時候自己和父母有去玩嗎?讓大家踴躍發言,說說自己和春天的故事。從生活入手,將學生引入學習氛圍中。再朗誦古詩,引導學生解析古詩內容,結合生活感悟古詩所表達的內容,將生活和課堂有效地聯系起來,讓學生將對春天的日常語言表達的方法轉變到古詩的表達方式,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三、善于發掘學生潛力,激發其創造力,培養創新能力

  陶行知先生在《創造宣言》中指出:“創造無時不在,并且每個人都是創造的主體。”從中可以看出,陶行知先生認為,每個人都具備創造力。如何培養、發掘學生的創造力是小學語文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作為教師首先要深刻了解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為指導,認可每個人都是創造的主體,都具備創造能力,教師的教學任務就是去挖掘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陶行知先生在《創造的兒童教育》中說:“我們發現了兒童有創造力,認識了兒童有創造力,就須進一步把兒童的創造力解放出來。”要激發學生的創造力,首先要發現學生的創造潛力。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思維模式和教學模式,不僅要發現、認識、肯定學生的創造力,更要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烏鴉喝水》時,首先讓學生學習課本內容,然后設置問題一:除了課本里烏鴉使用的方法外,還有什么辦法可以讓烏鴉喝到水?讓學生展開想象,自主思考解決辦法。設置問題二:課堂上帶透明的玻璃瓶同時在里面裝一半的水,要求學生思考如何讓水溢出來 (此問題設置需注意不要設置不加水的條件,不要局限于課本內容中的環境限制,保證學生有足夠廣的思考空間)。

  并在下次課前組織學生進行實踐,引導學生使用自己想到的所有辦法讓水溢出來。通過設置可行性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解決問題,同時鼓勵學生動手解決問題,挖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并對學生的方法進行評價,提高學生創造的積極性。

  陶行知先生在近代提出的教育思想對于今天的教育依然保持先進性。我們的教學要與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相結合,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相關文章:

陶行知教育思想讀后感03-22

陶行知四塊糖果讀后感(通用10篇)11-16

山行的詩意09-18

好雨知時節全詩08-03

受教育亮承諾見行動思想心得體會07-20

思想類諺語02-06

投行面試題07-24

外貿員必知的國外上班時間04-10

錢塘湖春行的寫作特點01-09

緩刑每月思想報告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