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國際減災日宣傳資料
國際減災日一般指國際減輕自然災害日。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國際減災日宣傳資料,希望有所幫助!
國際減輕自然災害日
今年10月13日是我國第34個“國際減災日”。自然災害是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嚴重影響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威脅人類的生存。今年的宣傳主題是“提高災害風險治理能力”。
防災害知識點
1、觸電
觸電包括交流電和雷電擊傷。損傷包括外損傷和內損傷。觸電可造成體表人口和出口傷,均由電能通過身體產生的熱能所致。觸電傷員輕者造成機體損傷,功能障礙,重者死亡。
觸電現場表現:輕傷觸電部位起水泡,組織破壞,損傷重的皮膚燒焦,甚至骨折、肌肉、肌腱斷裂,能發現兩處傷口。重傷抽搐、休克、心率不齊。有內臟破裂。觸電當時也可出現呼吸、心跳停止。
現場急救:
1、切斷總電源。如電源總開關在附近,則迅速切斷電源,否則采取下一步措施。
2、脫離電源。用絕緣物(木質、塑料、橡膠制品、書本、皮帶、棉麻、瓷器等)迅速將電線、電器與傷員分離。要防止相繼觸電。
3、心肺復蘇。心跳、呼吸停止者立即進行心肺復蘇。
4、包扎電燒傷傷口。
5、速送醫院。
2、溺水
溺水是游泳或摔入水坑、水井等常見的意外事故。水進入呼吸道及肺中引起窒息。另外,泥沙等異物堵塞鼻腔及口腔也是窒息的原因之一。溺水現場急救至關重要,應爭分奪秒。
現場急救:
1、迅速將溺水者脫離溺水現場;
2、清除口、鼻異物,保持呼吸通暢;
3、令溺水者頭低位拍打背部,使進入呼吸道和肺中的水流出(注意時間不要長);
4、如有呼吸抑制,迅速進行人工呼吸;
5、如有心跳停止,立即進行胸外心臟擠壓;
6、換上干的衣服、注意保暖;
7、盡快轉送醫院。
3、火災
(一)基本常識:
1、起火層,采取低姿勢迅速往橫的方向由安全門梯逃生。
2、非起火層,則可使用防煙袋,采取低姿勢逃生,如無法逃生可在窗口、陽臺呼救。
3、沿墻壁逃生易找到出口,且不被掉落物擊傷。
4、千萬不可貿然跳樓。
5、安全門梯是最主要、最好的逃生途徑(安全門保持常關,但不可上鎖,遇火災才能隔絕煙火,利用安全梯逃生)。
6、火警發生時第一任務,先叫醒大家,通知大家盡早逃生。
7、逃生過程需要換氣,應將鼻尖靠近墻角或階梯角落來換氣。
8、為了保證安全,要經常維護消防安全設備性能。
(二)火災發生時被圍困在二、三樓的居民應該怎樣逃生:選一長桿或長木板,在一頭捆綁上較沉的器物,然后將捆物的一頭朝下,抱著另一端往樓下跳,這樣可以使長桿或木板著地后穩定性增強,從而減輕受傷的程度;如果沒有繩或桿子,可將棉被、沙發等先從窗戶扔到樓下,鋪好落地點。之后,應先用被子將老人或孩子包在里面,然后用繩子系牢,從窗戶或陽臺慢慢放下去,讓樓下救援的人配合接好,然后青壯年人再跳樓逃生。跳的時候應該用手攀住窗臺或陽臺外沿,身體垂直向下跳,這樣可以避免受傷。
(三)怎樣利用樓梯逃生:
1、應冷靜,不要推擁,防止前面的老人、孩子摔倒,欲速則不達。
2、向下走時應留出樓梯的另一半供消防隊員和行動快捷者使用。
3、人們可以沿著指示燈逃生。
(四)如果所有安全通道均被切斷了該怎么辦:
1、進入衛生間后要把門窗關緊。
2、擰開水龍頭放水,將浴缸放滿,這樣即可用水滅火,又可進入水中避難。
3、此時應不斷向衛生間門上潑水,使門降溫。
4、水災
(一)洪水來臨時,哪些地方是危險地帶城市:
1、危房里及危房周圍;
2、危墻及高墻旁;
3、洪水淹沒的下水道;
4、馬路兩邊的下水井及窨井;
5、電線桿及高壓線塔周圍;
6、化工廠及貯藏危險品的倉庫。農村:
1、河床、水庫及渠道、涵洞;
2、行洪區、圍墾區;
3、危房中、危房上、危墻下;
4、電線桿、高壓線塔下。
(二)怎樣防止洪水涌入室內:
1、房屋的門檻門窗是進水部位。用沙袋土袋在門檻和窗戶處筑起防線。
2、用膠帶紙密封所有的門窗縫隙,可以多封幾層。
3、老鼠洞穴、排水洞等一切可能進水的地方都要堵死。
(三)暴雨時為什么不要在馬路兩側行走:
1、因低洼的地形,馬路兩側是最易存水的地方,在積水中不易辨別情況。
2、兩側埋有下水管線及其他管道,當窨井的蓋子丟失時,一旦貿然踏入,就會傷及自身。
3、馬路中央積水中可能存在其他危險,如遇旋渦應繞行,否則會落入窨井中。
(四)洪水襲來時,來不及轉移怎么辦:
1、向高處轉移。如在基礎牢固的房頂搭建臨時帳篷。
2、身處危房時,要迅速撤離,尋找安全堅固處所,避免落入水中。
3、除非在水可能沖垮建筑物或水面沒過屋頂被迫撤離,否則呆著別動,等水停止上漲再逃離。
4、扎制木排等逃生用品。利用通訊設施聯系救援。可利用眼鏡片、鏡子在陽光照射下的反光發出求救信號。
5、夜晚利用手電筒及火光發出求救信號。
6、當發現救援人員時,應及時揮動鮮艷的衣物、紅領巾等物品,發出救援信號。
(五)被洪水圍困在建筑物上怎么辦:
1、被困時,要注意房屋是否有經過洪水浸泡而坍塌的可能。如可能坍塌,馬上向安全處轉移。
2、發生饑餓口渴時,要挑選水性好、身體健康的青壯年,返回住所取回食物及潔凈的飲水。
3、保管好通訊工具,及時與救援部門聯系,以取得幫助。
4、利用燃火、放煙、呼喊及揮動鮮艷衣物等求救方法,以便讓搜救人員發現,得到救助。
(六)注意事項:
不到萬不得已,不要輕易下水!不要在高山和坡谷處避災!不要忘記任何可能進水的地方!不可直接飲用未經處理的地表水!暴雨若持續不停,就該提前做好防洪準備!要樹立生存觀念,堅持就一定能夠獲救!原地不動等待水退是最有效的安全措施!
國際減災日簡介
國際減輕自然災害日是由聯合國大會定于每年十月的第二個星期三。2009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改為每年10月13日國際減輕自然災害日,簡稱“國際減災日”。
自然災害是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嚴重影響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威脅人類的生存。聯合國于1987年12月11日確定20世紀90年代為“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IDNDR)。所謂“減輕自然災害”,一般是指減輕由潛在的自然災害可能造成對社會及環境影響的程度,即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使公眾的社會和經濟結構在災害中受到的破壞得以減輕到最低程度。
2023年10月13日是第34個國際減災日,主題是“共同打造有韌性的未來”。
設立宗旨
確立國際減災十年和國際減災日,其目的都是喚起國際社會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視、敦促各地區和各國政府把減輕自然災害作為工作計劃的一部分、推動國家和國際社會采取各種措施以減輕各種災害的影響。在國際減災十年間,國際社會在減災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行動的目的是:通過一致的國際行動,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減輕由地震、風災、海嘯、水災、土崩、火山爆發、森林大火、蚱蜢和蝗蟲、旱災和沙漠化以及其他自然災害所造成的人命財產損失和社會經濟的失調。其目標是:增進每一國家迅速有效地減輕自然災害的影響的能力,特別注意幫助有此需要的發展中國家設立預警系統和抗災結構;考慮到各國文化和經濟情況不同,制訂利用現有科技知識的適當方針和策略;鼓勵各種科學和工藝技術致力于填補知識方面的重點空白點;通過技術援助與技術轉讓、示范項目、教育和培訓等方案來發展評價、預測和減輕自然災害的措施,并評價這些方案和效力。
【國際減災日宣傳資料】相關文章:
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宣傳資料03-15
全國科普日宣傳資料04-07
國際檔案日宣傳活動總結(通用10篇)06-09
國際民防日宣傳活動方案(通用10篇)02-24
國際籃球日是幾月幾號04-10
全國科普日科普宣傳句子04-07
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標志04-07
12月3日國際殘疾人日的由來及意義11-01
世界讀書日活動宣傳標語11-07
世界讀書日活動宣傳稿(精選15篇)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