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農村區域發展的調研報告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堅持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道路,在經濟,社會,政治,教育,文化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特別是經濟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另世界刮目相看。人民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提高和改善。總體而言,發展勢頭良好,后勁十足。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的看到,不能一味的追求經濟的高增長,要均衡發展,否則很容易造成經濟,社會,教育文化發展失衡,特別是城鄉區域發展失衡造成城鄉區域貧富差距加大。
目前,農村經濟的發展很不平衡,很多邊遠、貧困地區的農民溫飽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農村人文環境較差,思想受到束縛。很多農村生態環境惡劣,基礎設施不全,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市場規模狹小,商品經濟活躍不起來,很多農民還是很傳統,很難接受新鮮事物,長期以封建思想來維持經濟狀態,絲毫沒有任何改革創新的思想。較為普遍的心理是:養牛為耕田,養豬為過年,養雞下蛋攢個油鹽錢。從這種現狀上看,絕不僅僅是收入水平、消費水準、生產效益等經濟上的差距,而是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在內,甚至整個社會進化過程中歷史階段的差距。很多農村,尤其是一些邊遠、貧困的農村,基礎教育落后,農民文化素質差。在貧困落后的貴州省,還有將近三分之的孩子上不起學,或者對知識的了解并不深,認為知識并不重要,因此農村人口中的文盲、半文盲明顯高于城市。由于農民文化素質低下,對本地區的優勢和劣勢缺乏不能正確的認識。以致一些農民產生了無可奈何、聽天由命、任其自然的心理。勞動力素質低下,沒有好的文化環境不僅束縛著人們的手腳,阻礙著人們的視聽,還禁錮了人們的頭腦。造成農業科技應用緩慢,推廣艱難,農產品的產、供、銷等生產經營活動缺乏有效的信息引導和明確的努力方向。
鄉鎮企業發展滯后。鄉鎮企業普遍面臨著資金效益不高、市場占有率低、產業結構失衡、技術力量薄弱和人才缺乏等問題。鄉鎮企業發展滯后的原因很多,歸納起來不外乎以下幾點:一是由于地處貧困地區,基礎設施落后,社會發育不成熟,投資環境差,資源出不去,人才、技術、資金進不來,鄉鎮企業未能走出耗能高、效率低、質量差、粗放生產的誤區。二是企業生產形式和經營基本相同,產業結構、企業布局不合理,爭速度、爭規模、爭原料、爭能源,市場競爭力差。三是有的企業設備陳舊、工藝落后,熟練工人和技術人員缺乏,長期處于低層次運轉狀態。在商品經濟觀念淡薄的情況下,一味靠資金投入,并沒有引發出鄉鎮企業的經營活力,反到鑄成了一種依賴有余、自給不足的惡性循環鏈條。
針對目前城鄉差異中存在的問題,應從以下幾方面抓起:
(一)改變農村自然經濟狀況,提高農村人口素質。受自然、社會、歷史諸多因素的限制,農村要徹底改變自然經濟狀況并非易事。需要國家從交通、郵電、電力、衛生、教育、廣播、宣傳多方面進行有機配置和有效的投入。在當前大多數農民基本解決溫飽的前提下,改善農村經濟的著力點:一是要提高農村組織者和領導者的素質,培養科技帶頭人。二是著力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素質。以回鄉知識青年為重點,由縣鄉進行大規模的技術培訓。從長遠規劃上講,應抓好基礎教育,辦好農村職業技術中學,培訓農村剩余勞動力,進行內外輸出。三是推行科技興農、發展生產力。結合實際,引進、組織、動員一批科技工作者,深入農村多層次、多形式進行農業技術集團承包。四是興辦第三產業,搞好商品流通,鼓勵農民進入流通領域,加快農村集鎮建設,積極發育農村市場。五是進一步解放思想,實行遠交外引,東進西出,南北合作,外向開放政策。六是狠抓交通,改善交通運輸條件,為農村經濟發展搞好基礎建設創造良好的農村經濟發展環境。
(二)加速鄉鎮企業的發展,完善企業經營機制。加速鄉鎮企業的發展,要解決好規模速度與鞏固提高兩方面的問題,走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產業政策為依據,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以市場為導向,發展與提高并重的路子。
1.依靠大城市、大企業的設備、技術、資金、人才優勢,開展城鄉聯合,以城帶鄉,以大帶小,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以骨干鄉鎮企業為龍頭,組織行業性企業集團和聯合群體,實行行業聯合,以龍頭帶龍尾,以強帶弱,形成規模生產和規模效益。
2.完善鄉鎮企業經營機制。通過承包制、股份制、廠長負責制等方式,確立企業獨立經營的地位,建立高效靈敏、指揮自如的決策管理機制。
3、根據企業各自的規模、效益、明確企業與個人的利益關系,建立企業激勵機制。確定適當的消費與積累比例,完善企業分配機制,制定提高人員整體素質的發展規劃,抓緊人才引進和培養,建立企業人才培養和技術引進機制。
3、立足優勢發展骨干。立足資源豐富,農副產品各具特色,貧困地區勞力充足等優勢,選準企業的生成點和發展源,按資源區、農牧區、城郊區、邊貿區、民族區等不同類型經濟區,優先發展材料工業,農牧產品加工業,大企業配套加工業,出口創匯產品加工業以及民貿商品生產等。
4、積極走進國際市場,參與國際分工和交換,逐步提高自身的出口創匯能力。在較大規模上利用外資,引進并吸引消化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在較大范圍內參加國際勞務合作,成為加入與推進國際循環的重要組織成員。改革工藝、更新設備,提高機械化、自動化程度,發展名、優、特和出口創匯產品。利用農村資源優勢,由易貨貿易逐步向外向型合資企業發展。在邊境地區利用當地優勢,發展奶牛、養、豬等家禽基地生產,出口創匯。有條件的村發展適度規模的出口蔬菜基地建設。邊貿地區走貿工農一體化的道路,利用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優勢,進行勞務輸出,建立跨區域、跨系統、跨產業、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多類型、全方位的農村經濟市場格局。除此以外,我們還該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必須加大對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教育機制,優化教育資源分配,完善城鄉社會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和醫療制度,建立扶持救助機制,穩妥推進城鎮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強農村精神文化建設,發揚悠久文化歷史傳統。城鄉的差異,不僅僅要從經濟和保障方面下功夫,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互促進的過程,當前加強農村精神文化建設同等重要,要通過電視,廣播等媒體加大精神文明宣傳力度,建立村級圖書閱覽室,開展積極向上的娛樂文體活動等措施,拓寬農村業余文化生活面,使中國文化優良傳統文化在農村得以回歸并發揚光大。
【農村區域發展的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課題調研報告怎么寫08-04
家庭用電情況調研報告03-28
冰箱行業市場的調研報告范文01-01
基層團組織情況調研報告03-27
語文課堂教學現狀調研報告03-26
農村小學教育問題調查報告03-28
關于縣特色產業調研報告范文(通用10篇)07-27
關于老年人健康情況調研報告(通用5篇)07-31
大班區域活動隨筆(通用10篇)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