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如何應答十萬個為什么
更多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服從”,而不是教孩子“提問”。
事實上,孩子的提問正是表現了他對世界的認知和思考,面對孩子的提問,每位父母都不應忽視。
在應對孩子的過程中,塑造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比傳授知識更重要。
三歲到七歲的學齡前兒童,總是有問不完的問題,這個階段他們正開始進入旺盛的思維發展期。開始學會思考,有了自己的思維意識,也開始喜歡提各種問題。
孩子喜歡提問題是成長的規律,因為在生理上,他們的自我細胞正開始發育。他們通過觀察、辨認來感受自我的存在,因此也對這個世界產生很多好奇的想法。
□媽媽團成員及基本態度
阿深:外語老師,兒子七歲。
對于孩子的提問,我覺得,最應該認真對待的是可能會影響小孩身心健康的問題,這比知識性的問題更重要。也就是說,重要的不一定是你在面對孩子的提問時傳授了什么樣的知識,而是塑造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知識是孩子個人的積累,心態良好是家庭教育的成績,對孩子一生更為重要。
李媽媽:報社編輯,女兒三歲。
孩子現在還較小,主要問題都是一些模仿性的問題,例如問“是不是這樣”、“這是什么”等,都沒有什么難題,但對于我來說,她的提問就是我們母女的重要溝通方式。
月月媽媽:職員,女兒四歲
我覺得要耐心,特別是孩子每次提問,最好能立即回答,即使沒空也不要不理她,不然她會覺得受到忽視。
應對孩子提問的常見難題
1)答案可能超出孩子的理解能力
對于現代受過高等教育的父母,對孩子的提問一般不會有回答不出來的時候,但可能會考慮到孩子的接受程度,不知以何種方式來回答。
例如對于“天空為什么是藍的”這種自然界或社會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問題,就算是正確答案,學齡前的孩子一定很難聽懂,這種回答就不能達到目的。
□媽媽團支招:
阿深:回答小孩的提問時,我覺得重要的并不在具體的內容,而在于你正面回應了他的提問。就算偶爾回答不出來,我也會說:“讓媽媽想想,你的問題很奇妙。”小孩子照樣很高興。
還可以用最狡猾的方式,就是反過來問孩子,讓他自己想結果,然后說“你說得有道理,我怎么沒想到”。這樣,也可以培養孩子思考的能力。
月月媽媽:如果是孩子可能難以理解的問題,我喜歡用類比的方法來回答問題,用孩子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東西做類比,并引導孩子思考。比如孩子的父親出差,孩子問什么是“出差”,不讓爸爸走。于是我就告訴孩子:爸爸只是今天要出去,晚上不回來家里住,過幾天就回來了。孩子想了想,說:“那就是全托了!”現在爸爸一外出,她就知道爸爸要“全托”,但很快就回來了。
2)媽媽與老師的答案不一樣
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會越來越尊重老師。但如果一個問題,父母和老師的答案不一樣,這讓孩子是很迷茫的。因為父母與老師,都是他們認為正確的代表。
□媽媽團支招:
月月媽媽:我會和孩子一同探求正確的答案,要讓孩子相信自己的眼睛,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問別人或查閱書籍。這樣,孩子大一些以后,應該就會養成查書的好習慣。
如果問題確實是自己錯了,當然會承認自己的錯誤,使孩子明白,父母也會犯錯誤。
阿深:萬一老師的回答確實是應付式的,我就偷偷跟小孩講悄悄話:“我只跟你一個人說,這個問題的答案不是老師說的那樣,而是什么什么。但你心里明白就好,說出來老師會不好意思的。”我發現,對于悄悄話,小孩好像真的能守秘密。
這樣,告訴他正確答案,也教他要給人留面子。
3)關于自己是從哪里來的問題
在采訪中,三四歲的寶寶總會提起的問題首先是與生命有關。幾乎每個孩子都曾問過這樣的問題:我是從哪里來的?
□媽媽團支招:
李女士:我家寶寶曾經問這個問題,剛開始我告訴她:你是媽媽肚子里生的。她聽了也就滿意了。
但沒過幾天,寶寶又問:“我是從哪里生出來啊?”因為她剛剛聽小表姐說,自己是從媽媽腋窩下生出來的,于是又想到這一問題。
我是剖腹產,于是我讓女兒看看我腹部的刀口,告訴她:“你在媽媽肚子里慢慢長大了,醫生就在這里切了個口子,把你取出來。”女兒很驚奇,看著這個刀口,似乎很怕弄疼它,這種感覺很溫馨。
我覺得不能以“你是揀來的”、“你是石頭縫里蹦出來的”等來應付孩子,如是這樣,孩子不但不相信,還會有受欺騙的感覺。
4)關于死亡的問題
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可能會認識了“死”這樣的名詞,或者可能遭遇長輩親人的離開,這種經歷,也許是他幼小的心靈中難以接受的。
□媽媽團支招:
阿深:最近,我父親因急性心肌梗塞突然去世,兒子知道后,問我:“人為什么要死?”
我想了想,對他說:“死只不過是一次搬家,如果人不死,500年前的人還在,地球卻沒有變大,我們現在的人住哪呢,沒有位置呀。”
他還問我:爺爺去哪了?我說爺爺去了天國,變成了天上的星星。他又問:以后見不著了是嗎,我回答,會在夢里相見。
我覺小孩的想像力比成人豐富,因此,孩子對這種詩樣的語言很容易接受。對于這個問題,我希望把死亡變成一件自然、干凈而非恐懼的事,變的只是相處的形式,而不變的是惦記的心。
專家看法:先當子女,然后才有資格當父母
曾錦華,廣東省青少年研究所所長
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感覺:現在的學齡前兒童,提的問題比自己當年復雜多了。這是因為孩子的認識比父母小時候進步了很多,這正是社會發展的結果。
孩子的提問表達了他們對世界的多樣化理解,也展現了他們還處于初級認知這一狀況。面對孩子的提問,父母首先要掌握的是與孩子溝通的技巧,而不是以回避、中斷等方式對待孩子。
在家庭里,父母可以通過讀書、學習,了解孩子的心理,夫妻倆還可以進行簡單的分工配合,確定由誰負責回答孩子的提問,誰來進行補充。在生活中,避免以成年人的語言方式與孩子溝通。
面對孩子的提問,還可以進行換位思考,為孩子著想,想想孩子會不會滿意這樣的回答等等。人生的安排是奇妙的,讓我們先當子女,然后才有資格當父母,也因此,讓我們可以站在孩子的立場上,來考慮自己作為父母的角色。
【如何應答十萬個為什么】相關文章:
十萬個為什么作文07-22
《十萬個為什么》讀書感01-06
《十萬個為什么》閱讀心得04-11
十萬個為什么閱讀心得05-02
閱讀《十萬個為什么》心得05-03
《十萬個為什么》的讀書筆記04-20
《十萬個為什么》讀書筆記02-16
《十萬個為什么》讀書體會05-01
十萬個為什么讀書筆記11-03
讀《十萬個為什么》后感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