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題活動中運用啟發式語言引導幼兒探索學習
一個主題的誕生,往往來自于幼兒的興趣,而幼兒興趣的產生則受他們的好奇心驅使。幼兒有了好奇心,對周圍的一切事物才會產生興趣,會提各種各樣的問題。特別是大班幼兒,他們在圍繞一個問題討論時,思維會非常活躍的。但是,由于幼兒受到生活經驗的影響,他們提出的問題大都是極為表面的現象,很少有自己比較深入地思考,也常常會輕信成人的回答。
幼兒天生愛問,但是幼兒會不會不斷發問,能不能提出好的問題,興奮點能否集中在一個有意義的問題上,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成人對問題作出的反應。
以往的傳統教學中,教師對幼兒的提問往往是直接回答,從而使幼兒接受現成答案。幼兒缺乏進一步的思考,很難形成幼兒共同感興趣的問題。在主題活動中,教師的啟發性語言需要引起幼兒對問題的進一步關注、探索,尋求對問題的答案。因此,探索就應該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這個學期,家長對于幼兒即將上學的事情非常關注,經常聚在一起議論,還常和老師探討關于上學的話題。這種情緒也感染了孩子們,在班上我們經常能聽到孩子們對上學這件事發表自己的看法:“上學了就不用睡午覺了。”“我知道上學要很早起床呢。”“上學每天要上很多課。”“上學就不能玩了。”可以感覺得到,孩子們對上學這件事是又興奮、又緊張。為了使幼兒對小學生活有初步的認識,培養幼兒具有一定的規則意識,了解有序的學習生活,幫助幼兒順利的升入小學,我們和幼兒共同商議,開展了“我要上學了”的主題活動。
記得剛開始布置主墻飾時,孩子們根據已有的經驗講述了小學校的樣子:大的樓房、一個大門、草地、老師等,并且興致勃勃地動手制作。可是,裝飾好了以后,孩子們產生了問題:“為什么不像呢?”“忘記操場了,小學生每天都要做操的。”“怎么有點像我們的幼兒園?”我問他們:“我也覺得有點不大像,那我們怎么才能布置出一個特別棒的小學校呢?”孩子們出了許多的主意:“老師,我們可以到小學去看一下。”“我回家問一下我姐姐,她就在上小學。”“我讓我爸爸把小學的樣子照下來,拿像片到幼兒園。”孩子們根據自己的想法,對小學進行了細致的觀察,經過大家的討論,我們一起增加了升旗臺、有跑道的操場、鍛煉器械,孩子們畫了小學生在操場上做操、踢球、跑步,還有老師在校門口迎接學生的情景,真的既形象又生動。
認識時間是我們主題活動的一個分枝活動,孩子們通過討論、研究,了解了按時間做事的重要性,孩子們有了初步的時間觀念。不過我們發現,孩子們對時間的長短概念很模糊,為此,我們用小鼓的聲音代替上課的鈴聲,設計了“課間十分鐘”的集體活動。我問幼兒:“你們知道小學生什么時候可以喝水、上廁所嗎?”“下課的時候。”“那么,下課的時候還能夠做什么事呢?”“可以玩。”“可以找好朋友一起做游戲。”為了孩子們能夠了解小學生的課間活動,我們先帶孩子們到小學校進行參觀,觀察了小學生在下課時都在做什么,觀察后進行了總結和記錄。然后,我們在班上開展了模擬課堂的活動,聽鼓聲上、下課,孩子們對這個活動可有興趣了。活動后,孩子們針對“十分鐘該怎么做”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張法說:“十分鐘怎么這么短呀,一下子就過去了。”寧寧說:“是呀,我先看了一會書,就沒有來得及上廁所。”大可說:“我現在想去廁所了,可是又上課了。下次,我一定先上廁所。”楊揚說:“我忘了喝水了。”晶晶說:“有事情應該在下課時說,上課不許講話的。”孩子們從親身經歷的活動中,逐步獲得了小學生活的經驗。
通過集體交流活動,幼兒分享他人經驗,在活動中發現問題,并努力的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使幼兒的個體經驗轉變為集體經驗,從而在不斷的探索中推進主題的發展。
教師的提問,給幼兒的探索設置新的疑問,促使幼兒有所反應,才能激發幼兒的思維,幫助幼兒繼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