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蘇洵
蘇洵
蘇洵(蘇洵)
蘇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號老泉,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至和、嘉祐間,與二子軾、轍同至京師。歐陽修上其所著《衡論》、《權書》等二十二篇,士大夫爭傳之。宰相韓琦奏于朝,除秘書省校書郎。與陳州項城令姚辟同修建隆以來禮書,為《太常因革禮》一百卷。書成而卒,年五十八歲。蘇洵長于散文,尤擅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謚法》三卷,均《宋史本傳》并傳于世。
目錄 人物生平 主要成就 個人作品 人物軼事 收縮展開 人物生平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四月二十五日(1009年5月22日)出生于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 蘇洵少時不好讀,由于父親健在,沒有養家之累,故他在青少年時代有點象李白和杜甫的任俠與壯游,走了不少地方。后來又陪同兒子兩次進京,一次經水路,一次經陸路,遍游了沿途的名勝古跡。蘇洵游過的道釋名勝古跡大致有青城山和峨眉山、成都的玉局觀、廬山的東林寺和西林寺、虔州的天竺寺、豐都的仙都觀等。蘇洵游峨眉山和青城山是在青少年時期,其《憶山送人五言七十八韻》詩中云:“少年喜奇跡,落拓鞍馬間。縱目視天下,愛此宇宙寬。岷峨最先見,晴光壓西川。” 19歲時娶妻程氏,27歲時立下決心發奮讀書,經過十多年的苦讀,學業大進。 慶歷年間,蘇洵進京參加制舉考試,不中,又舉茂才異等,又不中,乃悉焚所寫文章,閉戶益讀書,遂通六經、百家之說,下筆頃刻數千言。便南游嵩洛廬山,在廬山他游歷了東林寺和西林寺,并同這里的兩位高僧訥禪師和景福順長老交游月余。《憶山送人》詩中詳細記載了這次游歷的情形:“次入二林寺,遂獲高僧言。問以絕勝境,導我同躋攀。逾月不厭倦,巖谷行欲殫。”蘇洵在廬山同二僧共游居一個多月,并“獲高僧言”這件事,蘇軾、蘇轍都有記載。蘇轍云:“轍幼侍先君,聞嘗游廬山過圓通,見訥禪師,留連久之。 元豐五年以譴居高安,景福順公不遠百里惠然來訪。自言昔從訥于圓通,逮與先君游。歲月遷謝,今三十六年矣。二公皆吾里人,訥之化去已十一年。”從廬山下來,蘇洵又南游虔州(今江西贛州),在虔州,蘇洵結識了當地隱士鐘子翼兄弟,在他們的陪同下游覽了馬祖巖和天竺寺。 大概在皇祐初年,蘇洵到岷山白云溪拜訪了隱士張俞,蘇軾在《張白云詩跋》中說:“張俞,少愚,西蜀隱君子也。與予先君游居岷山下……”張俞的事跡在王稱的《東都事略》中有傳,“張俞,字少愚,少嗜書,好為詩,……俞為人不妄憂喜,性淳情澹,有超然遠俗之志。”朝廷曾六次下詔要其出仕,“卒不起,遂隱居青城山之白云溪。”按青城山白云溪是著名道教學者杜光廷晚年所居之地,文彥博治蜀時安排張俞居住白云溪,顯然是張俞對道教有特別興趣的原因,蘇洵與他交游,道家道教大概是其交談內容之一。 嘉祐初(1056年),蘇洵帶二子進京應試,謁見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贊賞他的《衡論》、《權書》、《幾策》等文章,認為可與劉向、賈誼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薦蘇洵。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蘇洵,蘇洵文名因而大盛。在京期間,認識了保聰禪師,“予在京師,彭州僧保聰來求識予甚勤,及至蜀,聞其自京師歸,布衣蔬食以為其徒先,凡若啊年,而所居圓覺院大治。” 嘉祐二年(1057年),二子同榜應試及第,轟動京師。 宋嘉祐三年,宋仁宗召蘇洵到舍人院參加考試,蘇洵推托有病,不肯去應詔。 嘉祐四年蘇洵帶領全家乘船沿岷江而下,東出三峽,走水路進京,在豐都參觀了仙都觀,傳說這是陰長生升仙的地方,寫有《題仙都觀》詩憑吊這個仙人。 嘉祐五年(1060年),經韓琦推薦,蘇洵被任命為秘書省校書郎,后為霸州文安縣主簿,后與陳州(今河南)項城縣令姚辟一同修撰禮書《太常因革禮》。書成不久卒,即英宗治平三年四月戊申(1066年5月21日)去世,朝廷追贈蘇洵為光祿寺丞。
主要成就文學成就
蘇洵是有政治抱負的人。他說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當世之要”,是為了“施之于今”。 曾鞏說蘇洵“頗喜言兵”。蘇洵還強調打速決戰、突擊取勝避實擊虛、以強攻弱、善用奇兵和疑兵等戰略戰術原則。蘇洵的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優秀的篇章。在《送石昌言使北引》中,他希望出使契丹的友人石昌言不畏強暴,藐視敵人,寫得有氣勢。 蘇洵的散文論點鮮明,論據有力,語言鋒利,縱橫恣肆,具有雄辯的說服力。歐陽修稱贊他“博辯宏偉”,“縱橫上下,出入馳驟,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縣主簿蘇君墓志銘》);曾鞏也評論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煩能不亂,肆能不流”(《蘇明允哀詞》),這些說法都是比較中肯的。藝術風格以雄奇為主,而又富于變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變、紆徐宛轉見長。蘇洵在《上田樞密書》中也自評其文兼得“詩人之優柔,騷人之清深,孟、韓之溫淳,遷、固之雄剛,孫、吳之簡切”。他的文章語言古樸簡勁、凝煉雋永;但有時又能鋪陳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動的妙喻,如《仲兄字文甫說》,以風水相激比喻自然成文的一段描寫,即是一例。 蘇洵論文,見解亦精辟。蘇洵提倡學習古文,反對浮艷怪澀的時文;主張文章應“有為而作”,“言必中當世之過”;強調文章要“得乎吾心”,寫“胸中之言”。他還探討了不同文體的不同寫法和共同要求。他特別善于從作品比較中品評各家散文的風格與藝術特色。 蘇洵作詩不多,擅寫五古,質樸蒼勁。宋人葉夢得評其詩“精深有味,語不徒發,正類其文”(《石林詩話》)。其《歐陽永叔白兔》《憶山送人》《顏書》《答二任》《送吳待制中復知潭州二首》等都不失為佳作,但總的成就遠遜于散文。 在宋代以多種版本流行的蘇洵著作,原版本大都散佚,今存的有北宋刊:《類編增廣老蘇先生大全文集》殘卷。通行本有《嘉祐集》《15卷、《四部叢刊》影宋鈔本。
譜學貢獻
蘇洵在譜學領域貢獻巨大,他創造了現代修譜方法之一的蘇氏譜例,影響巨大,時至今日仍然是許多地方和姓氏的修譜范例。其體平列,世序直陳,用表格的形式記述先祖世系。在表中人名下注出其仕宦、行跡、配偶、死葬、享年并依次書寫子孫后代,各代標明輩分。其譜例以五世為表,以宗法為則,詳近而略遠,尊近而貶遠,主張睦族、恤族、化俗。其特點是篇幅大,記載內容多。蘇氏譜例與歐陽修創立的另一譜例一道,被世人稱為“歐蘇譜例”。
個人作品詩作:《云興于山》、《有驥在野》、《有觸者犢》、《朝日載升》、《我客至止》、《歐陽永叔白兔》等。 散文:《顏書四十韻》
人物軼事蘇洵生活于佛、道發展興盛的北宋前期,受時代潮流及出生環境的影響,蘇洵也有一些佛、道觀念。蘇洵信奉佛道,其外在表現是游道觀佛寺,交道士僧人,舍心愛之物為死去的親人祈冥福等;其內在表現則體現了其文學藝術和政治思想之中,蘇洵的文學創作過程論受啟于《莊子》,他的文學作品涉及到道教的仙話傳奇,靈驗故事,宮觀勝境等,其政治思想從淵源、重要觀點到語言文字無不留下道家的痕跡。蘇洵的文學作品和政治思想中涉及佛教的比較少見,受道家道教的影響卻十分明顯。 蘇軾在《子由生日,以檀香觀音像及新合印香銀篆盤為壽》一詩中寫道:“君少與我師皇墳,旁資老聘釋迦文。”說的是蘇軾蘇轍兄弟慶歷年間在家以父為師時的事情,可見蘇洵對道釋經籍是有所研讀的,不僅如此,還讓兒子也一起讀。蘇軾曾提到雙親篤信佛教:“昔予先君文安主薄贈中大夫諱洵,先夫人武昌太君程氏,皆性仁行廉,崇信三寶。捐館之日,追述遺意,舍所愛作佛事,雖力有所此,而志則無盡。”至于對道教的信仰,蘇洵自己有記載:“洵嘗于天圣庚午(即1030年)重九日玉局觀無礙子肆中見一畫像,筆法清奇。云乃張仙也,有禱必應。因解玉環易之。”蘇洵十九歲娶眉山大戶程氏之女為妻,到二十三歲(即天圣庚午)還未有子嗣,因此在游成都玉局觀見到被稱為以祈嗣的張仙畫像,就購置回家。祈曰:“某等不德所召,艱于嗣息,堇皈遺教,瞻奉尊彥。夫婦行四拜禮,詣香案上香,獻酒。讀祝再四拜。”蘇洵的佛道信奉主要體現在游覽佛道的名勝古跡,接交道士、僧人。
【蘇洵】相關文章:
蘇洵的名言名句05-23
蘇洵發奮(讀后感)04-25
洵口小學頂崗實習總結09-30
我和蘇蘇有個約定作文07-22
《書何易于》、蘇洵,蘇軾,蘇轍《六國論》、《答謝民師書》讀后感04-25
蘇園行的作文07-13
三蘇祠作文05-20
蘇瑞紅的教案04-25
丹蘇流浪記05-01
蘇炳添事跡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