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教師節寫給新老師們

時間:2023-05-07 15:56:28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教師節寫給新老師們

行走新教育 新教育的新征程——教師節寫給新教育的老師們兼答“一個普通的新教育人”的來信 朱永新 7月21日,北京遭遇了四十年未遇的暴雨。77人用生命為此付出了代價,萬余人無法按時回到自己的家。晚6時許,友人掛念,短信詢問“在哪里”?我以打油詩回答:“傾盆大雨,吾在路上。錯把北國當水鄉。無奈苦應酬,夢想不忘。”友人知道,我的夢想自然指的是新教育,于是和詩鼓勵:“百萬兵馬,十年草糧。大帥小兵一肩扛。風雨等閑視,高歌朝陽。” 是啊,新教育一路走來,如今已邁過第十個年頭。十年來,新教育從一個人的念想,變成萬千人的夢想;從一所學校,發展到38個實驗區的1500多所學校,成為燎原大半個中國的民間教育改革運動;所倡導的“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理念,已成為許多學校的價值追求;所開發的“晨誦、午讀、暮省”的兒童課程,已成為許多孩子的生活方式…… 也是在7月21日晚,我收到一封署名為“一個普通的新教育人”的長信,結合剛剛落幕的新教育年會,提出了一些問題。 這封信,我反復閱讀,感動良久。 十年來,新教育這鍋石頭湯,正是在新教育共同體的努力下、在無數新教育人的探索中,不斷豐富完善。新教育的年會,也因此成為新教育的里程碑,就像是每年一次的盛大慶典,為一年的勞作成果舉行一個莊重的儀式;也像是一個個莊嚴的出征,為新的出發進行一次壯行。 正因如此,在不斷呈現新的精彩時,每年的年會也會聽到許多反思的聲音。這位新教育人來信中的思考,代表了許多新教育人真實的內心感受和對新教育的熱切期盼,其實,也是最近幾年我反復聽到的聲音。所以,我愿意就這封信提出的若干問題,談一些個人的想法,就教于各位新教育同仁。 新教育是不是走得太快了? 這位老師告訴我,年會回來以后,一位新教育朋友對她說:“你知道嗎,讀看云,讀華德福,仿佛聽見:不要急,慢慢來。而打開罕臺微博,就感覺焦慮,感覺要加油!加油!要奔跑!”她想想也覺得如此,遂有一問:新教育,是不是走得太快了? 這位老師的疑問,與年會的形式與內容有關。她在信中問道:“年會的功能究竟是什么?年會需要每年都辦嗎?年會以這樣的方式呈現妥當嗎?毫無疑問,年會是一種慶典,慶賀每一階段的實踐成果。但年會更應是引領,是解惑答疑,是交流碰撞,是厘清與梳理,是矯正與規劃。” 從慶典的角度看年會,應該說堪稱精彩。但是,年會顯然不僅僅是慶典。從解惑答疑、交流碰撞,或者厘清與梳理、矯正與規劃方面來看,年會的確仍然存在許多不足,甚至因為實驗規模的日益擴大,不足之處也日趨明顯。比如,盡管年會期間我們有實驗區負責人的會議,有新教育理事會,對于上述問題多少有所涉及,但這些會議畢竟不是面向所有的新教育人,而對于參加會議的大部分新教育人來說,局長、校長、老師等等不同職位,語文、數學、美術等等不同學科,甚至于是新手、還是老將等等這些身份同為教育者、差異其實巨大的新教育人而言,他們最需要的是什么?我們又如何切合他們的需要,讓他們從年會中得到更實在的收獲?的確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這位老師長期負責學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她說,從教育科學研究的目光來看,新教育十年,就是行動研究的十年:邊研究邊行動,邊行動邊修正方案。而她更愿意把年會視為“課題立項”。年會的主報告,就是一份課題方案,介紹課題的研究目標,研究內容,以及研究方法。它更像是一個大課題,其中具體的研究步驟與策略,則由不同的老師不同的學校依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制訂。一年聚焦一個主題,就是一年一個“課題方案”。 因此,這位老師坦率指出:“但是,我深深地懂得,課題,除非是學科課題,否則一年做一個課題,那是做不好的。就像猴子摘西瓜,摘一個扔一個。真正做事,非五年十年不可。所以,我就想,年會,為什么非要一年一次,一年一個主題?是否也可以兩年或者三年一次?” 她認為,從科學研究的內在規律來看,一年一個課題,很難真正地深入,也很難真正地鞏固。此話有一定道理。對一所新教育學校來說,如果沒有足夠的準備,每年參加年會,每年推出新的實驗項目,的確會有些眼花繚亂,手忙腳亂。所以,我們一直建議實驗學校結合自身情況,選擇項目去做實、做好,并沒有要求實驗學校面面俱到,所有的項目都去踐行。 但是,對于一個成長中的教育實驗來說,我們的確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 新教育真的走得太快了嗎?坦率地說,我一直沒有感覺新教育走得太快,相反,倒是覺得走得太慢。因為,新教育與我的理想還有漫長的距離,還有許多事情沒有完成,或者還可以做得更好。 也許是我的這種心態驅趕著新教育,尤其是自新教育專職團隊于2006年成立以來,2006年北京年會、2007年山西運城年會、2008年浙江蒼南年會、2009年江蘇海門年會、2010年河北橋西年會、2011年內蒙東勝年會、2012年山東臨淄年會,每年一個主題,從兒童課程到有效課堂,從專業發展到校園文化,從中國文化到完美教室……新教育理念,是隨著這一路奔走的行動,在逐漸充盈。 教育的問題如此之多,需要探索的問題也如此之多,我們需要不斷挖掘,不斷研究,不斷言說。每年一個主題的關注,是新教育根據自身的發展需要制定的研究目標,也是新教育自身學術積累和話語體系形成的需要,同時還是保持新教育的學術張力與研究引領地位的需要。新教育每年一次年會,每次年會一個主題,是新教育的傳統,是新教育人的慶典,這個基本的格局可以不變。 之所以會有“快”的感覺,我認為,不是我們的新教育實驗走得太快,而是我們的管理和服務水平沒有及時提高。如何讓年會更加具有參與性和指導性?如何讓曾經關注的主題不斷深化細化實化?這才是橫亙于我們面前的難題。 為此,應該充分發揮新教育的研究機構和項目小組的作用。那些通過年會形成的理論共識和操作模式,應該由這些機構進行日常維護,通過培訓、展示、講座、開放周等各種形式來鞏固研究成果。今后每次年會時,可通過種種方式,比如,可以通過工作坊的形式,將新教育實驗的重要項目在年會期間或者年會前后,進行充分的交流與展示,讓開展了相應項目的實驗區、實驗學校有選擇地進行研討,加強大家的參與性,發揮大家的能動性,從而集思廣益,把各個項目深度推進。 正如這位老師建議的那樣,這樣的年會,可以讓站在不同起跑線上的實驗區與實驗學校各取所需,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東西:是普通教師的,去看看兒童課程與完美教室的課程打造;是校長的,去看看校園文化;是教研組長的,去看看有效課堂;是分管領導的,去看看教師專業發展。讓那些不遠百里千里趕來的每一個人都有收獲,而不是“看看心動,無法行動”。這位老師真誠地建議,明年的年會“不如停下來研究如何‘推進’,看看全國各地的新教育人,一個人的,怎么在戰斗;一群人的,怎么在思考;一校人的,如何在實踐;而一個區域的人,又如何在集體行走”。 是的,新教育的成長,靠的是新教育人的共同努力,新教育的推進,也要靠新教育人群策群力。如何推進新教育?如何切實有效地幫助每一個區域、每一所學校、每一個人,讓大家的行走更為從容?這既可以作為今后某一年年會的重要選題,也可以作為近年的實驗區工作會議或者新教育國際論壇的主題。 誰在真做新教育? 這位老師說,新教育實驗在日益壯大,每年都有很多新生力量注入。但是,如果仔細分析考察一下,究竟有多少老師真正清楚該讓孩子讀哪些書?他們在打造的是怎么樣的一個班級書柜?究竟有多少老師真正會上晨誦、繪本以及整書共讀,并能夠正確指導讀寫繪?在許多新教育學校,晨誦午讀的時間從哪里來?如何整體規劃安排?究竟有多少老師知道有效課堂框架,真正理解框架,并用此框架在進行課堂教學?究竟有多少老師知道自己該讀哪些書?以什么樣的方式去讀書?究竟有多少老師能保持常態的持續的寫作,把每日反思當做一種習慣?究竟有多少校長真正在架構屬于自己的校園文化,并帶領全體師生一起活出來?究竟有多少學校在思考,如何扎實推進上面提到的各個新教育項目?——是全方位多項目一齊推進,還是尋找小切口重點突破,還是架構合理的序列,逐年逐一推進? 這位老師提出的這些問題,其實早已時常在我腦海中閃現。為此,懷大愛,做小事,是我對自己的要求。我曾經講過,即使新教育實驗什么都不做,把營造書香校園一件事真正做好,它就已經對中國教育做出了相當的貢獻。所以,當新教育研究中心主要精力集中到罕臺新教育實驗小學、新教育網絡師范學院等事務上之后,我們在加強地方區域新教育研究中心建設的同時,也在積極進行新項目的開發,如新閱讀研究所的書目研制和螢火蟲親子共讀的項目等,這既是力圖不斷深化和拓展新教育的研究,也是希望讓營造書香校園這一行動的步履更加踏實。 但是,當我走進海門、絳縣、焦作、橋西等優秀新教育實驗區,當我走進內蒙、北京、石家莊等地的一所所優秀新教育實驗學校,當我在抓住一切機會,與那些散布在全國各地的新教育榜樣教師直接接觸,走進一間間的新教育教室,我心底的所有疑問,往往頃刻間煙消云散——真做新教育的人們,就會有真的成長。那些實實在在認認真真行動的區、校和教師,他們所取得的進步,可圈可點,有的故事,可歌可泣!無數次,我被新教育的人與事感動、震動,情難自禁地流下熱淚。走讀新教育的這一路,我真實地感受到,新教育實驗不僅改變了我的人生,也的確幸福了一位位教師的教育生活,真切影響了一個又一個生命,這些人,是新教育的脊梁,這些人,正以有力的行動默默地書寫自己的人生傳奇! 當然,全國38個實驗區的150萬新教育師生中,不是所有的實驗區都能按照新教育的標準去做,不是所有的教師的專業發展都到了同樣高度,更不可能所有新教育的教室都是完美的,年會作為新教育的年度慶典與總結,也從相當程度上體現這個問題。最近幾年,年會規模越來越大,規格越來越高,主題展演也越來越“豪華”,來自于新教育內部的善意的批評和提醒也越來越多。前不久李鎮西老師也在他的博客中提出,新教育應該避免華麗的表演,回歸樸素簡約。這位老師同樣表示出擔心,她說:“至于年會的奢華,我以為,那更是有違新教育一貫堅持的沉靜、樸素與隆重。這次遇到一位新教育好友,他說,你有沒有發現一個年會后遺癥:那就是凡是承辦年會的,‘輝煌’過后便是沉寂,有那么幾年,會沒有聲音,會緩不過勁來。我就想,這是為何?是原本只有七分的思考五分的行動,卻做出了十分甚至十二分的呈現,所以“透支”了?是因為定點太高,所以再要前行舉步維艱?” 這位老師的反思與追問是有道理的。應該說,每次年會對于每位承辦者來說,的確都是嚴峻的挑戰,不要說內容的呈現,就是2000人左右吃住行等后勤的壓力,就不是一件小事情。而圍繞年會主題的內容表現,要想緊湊集中、完整體現那些勞作的成果,也絕非易事。但是,我個人仍然認為,真正辦好一屆年會,總的來說,有助于促進區域的新教育實驗發展。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橋西新教育實驗區。橋西從2005年鄧小梅副區長率領部分校長踏上追夢之路,到2008年真正開啟新教育兒童課程,走過堅定、漫長而坎坷的歷程,可以說,是2010年的橋西年會才真正讓橋西的新教育深入人心,尤其是學校文化建設,讓許多學校脫胎換骨。所有去過橋西的人都有這樣的感覺:橋西,真的變了。 至于年會以后是否會由“輝煌”變得“沉寂”,其實與年會是否“透支”并沒有直接的聯系。在經過緊張、忙碌甚至“拼命”地工作準備年會以后,短暫的休息調整是正常而且必要的。但是,成長是不可逆的。如果有些美好的事物已經融入學校和教師生命中,就會任何力量也拉不回頭。有些曾經舉辦過新教育年會的實驗區和學校,之所以后來相對沉寂了,有許多其它的原因,可最根本的原因并非因為舉辦年會,而是因為新教育的根,本來沒有真正扎在這片土壤。新教育不是在原來的學校教育體系之外,加上一點東西,而是真正意義上的教育生活。新教育的優秀實驗學校,也“不應是所有項目齊齊鋪開若蜻蜓點水般輕輕拂過,而應該是真真正正地把新教育理念與校園文化高度契合,能夠在某個項目上成效卓著并富有創意的學校”。 所以,我完全同意這位老師真誠的建議——新教育,要靜靜地做,慢慢地做,最重要的是,每天都真正快樂地做。“要允許老師們從當今畸形教育的夾縫里,抽身出來,反思自己的日子,然后站在自己能力許可的范圍,慢慢嘗試,慢慢收獲,慢慢堅定”。 這位老師來自經濟發達地區。這些年來,新教育更多地受到農村和相對薄弱地區、薄弱學校的青睞,絕非偶然。一方面與新教育自身的公益理念與情懷有密切的關系,一方面也與這些地區的校長和老師們急于改變教育現狀的訴求有很大關系。對于許多發達地區的老師們來說,他們的確對新教育還是有一些誤解,認為新教育是在原來的教育上面“疊床架屋”,認為“要在原本已經繁重的工作之外,再去做新教育,這樣會讓他們累得喘不過氣來,他們覺得,有點閑暇去鍛煉,去陪家人,也應該是高品質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也完全贊成這位老師的建議:新教育要做的,是如何讓他們懂得,踐行新教育,不是簡單做加法,不是體力的累加,而是將新教育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學生活中去,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 我一直認為,新教育如果是不斷做項目、做加法,一定走不遠。如果做課程、做文化,真正地成為學校生命的一部分,成為師生生活的一部分,它才是真正扎下了根。 這種幸福完整嗎 這位老師的來信還談到另外一個重要的問題——“幸福與完整”。她告訴我:我覺得新教育倡導“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一種極其美好的朝向。也許正是如此,我從教23年來,唯有接觸新教育的這五年,這種作為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尤為強烈。可是,這種幸福與完整,在我看來,是必須有前提的。 她舉了一個常麗華老師的例子。年會前常老師在學校排練《綠野仙蹤》,家里女兒高燒。爺爺奶奶坐車好幾小時趕到孫女家里為她做飯,午飯后又坐車回去了。常老師在微博里說自己已經好幾年沒有好好去看看自己的父母了,每每想起,便淚流不止。再譬如寒暑假,幾乎所有老師都在家休養調整,可罕臺的老師們卻放棄了休息,在給孩子們補課。這位老師說,她們覺得干老師、常老師他們的生活是“非常態的,不是一般人可以接受的”,她感慨地說:每一個老師,都是最普通的常人、凡人。家,是最基本的需要。上有老要照顧,下有小要哺育,還有愛人需要疼愛,家務需要整理,平時與朋友吃個飯逛個街,放假了出個門散散心,也都是一個常態生命的必需。可是,他們都沒有。 這位老師真摯地說:我對他們肅然起敬。這種發自內心的敬重甚至到了無限心疼的地步。他們,才是真正在做教育的中國教師。我知道,他們被那么多的目光關注著,他們不得不這樣做;他們更被自己的理想激勵著,他們心甘情愿這樣做。他們期望以自己日復一日的付出,來證明如何讓一朵花盛開。 但是,朱老師,新教育,倘若真的要走進每一個普通教育人的心里,那么,它一定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在守住“家”的基礎上,才可以去堅守一間教室。 試問,一個連自己的孩子都疼愛不了的母親,如何去疼愛別人的孩子?一個連自己的身體都照顧不好的人,又如何去照顧一個班的孩子? 是的,我完全同意這位老師的觀點。新教育的幸福與完整,一定不只在“教室”里,一定還包括在“家”里。“家”的幸福與“教室”的幸福兼而有之的幸福,才是完整的幸福。新教育的榜樣教師,不應該是犧牲了健康犧牲了家庭,而堅守在教室里的那些老師,而應該是身心健康,熱愛生活,既能做稱職的父親、母親、愛人、兒子、女兒,又是個好老師的人。 新教育倡導的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給許多老師帶來了職業的尊嚴與幸福感,一大批老師的激情被點燃,成為教育的追夢人。但是,不僅這位老師,還有很多人都跟我說過,干國祥、馬玲、常麗華老師,甚至新教育的榜樣教師颶風大姐、桃花仙子等,在讓所有的人“肅然起敬”的同時,也讓更多的人“望而卻步”,覺得無法效仿。無法效仿的榜樣,就失去了榜樣的意義,就意味著并非榜樣。那么,這些新教育榜樣,真的無法效仿嗎? 大家熟知的常麗華老師,每天用詩詞開啟新的一天、每天給學生家長寫一張便箋、每周寫一封長長的家長信、每天記錄自己的教育生活、每學期排練一個童話劇,還開發了諸如在農歷的天空下等頗具特色的課程……這些事,需要投入多少精力與時間,可以想象。 還有大家并不完全了解干國祥、馬玲等老師在內蒙罕臺新教育實驗小學的狀況:初去時在友校借居近一年半,每天兩次供水、時常停電,統一在食堂就餐;后來搬遷到自己的學校里,環境有所改善,但不可能改變的大環境仍有很多,比如氣候的干燥、嚴寒,學生基本沒接受過正常的學前教育、甚至受到反教育的大背景……新教育研究中心駐扎在這樣的沙漠邊陲小鎮上,扎根于一間間教室中,繼續進行探索、實踐。他們為此付出的,恐怕一般人都難以想象。 也曾有人說,新教育是“一群傻子跟著一個瘋子”。因為我自己每天早晨5點左右開始工作,閱讀,寫作,進行新父母晨誦,與一線老師交流……是這樣,才能圓滿完成繁忙的日常行政工作,又開辟出新教育的田園。 透支生命做事,并不值得提倡,當然也不是榜樣。但在精力許可的范圍內,一個人將時間用在哪里,就完全是自己的自由,當我們完全實現自己這一點自由意愿時,也就有了真切的幸福感。比如,有的人覺得睡懶覺幸福,可我哪天要是睡了懶覺,我就會痛感浪費了時光,只覺得滿心愧疚、渾身不自在,又哪有幸福可言? 其實,這個世界上,真正的天才少之又少。新教育人不是金身鐵骨,這些讓大家感覺似乎“敬而遠之”的新教育榜樣教師也都是普通的人,有七情六欲、有家庭生活、有喜怒哀樂、有酸甜苦辣。榜樣與非榜樣,其實本質完全一樣,都是普通人。 但我們可以說:一般教師,是依然沉睡著的生命,而榜樣教師是蘇醒過來的生命。這種生命的蘇醒和生命的透支,外表有點類似,實質截然不同。正是因為這種蘇醒,才讓榜樣教師們有了清醒的抉擇:在旅游與共讀間,他們并不排斥旅游,但他們認為共讀能夠得到更寧靜深邃的幸福;在與親人團聚和為學生付出間,他們當然同樣思念親人,可在得到親人理解之后,他們選擇了付出,如同蜘蛛夏洛般,去為更弱小的生命編織那張幸福的網……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每個人的時間最后用在哪里,是能看見的。因為不同的選擇,而有了不同的收獲,榜樣才成為了榜樣。我們更多的人是通過看見榜樣的選擇與收獲,意識到生命可以無限地接近某個境界,看到生命還具有無限的潛能、無窮的可能。 所以,在這個解構英雄的時代,我們討論向榜樣學習,選擇學習什么非常重要。每個人都不完美,榜樣也有自身缺陷。學習新教育的榜樣教師,不是照搬照抄他們的日常生活方式,而是學習他們執著的人生態度和認真的工作精神,讓自身的創造力得以最大程度的發揮,最終讓自己的生命也綻放如花,向世界宣告自己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如此,在辛勤勞作后詩意地棲居于大地之上,當然就是完整的幸福。 在路上是最美的姿態 事非經過不知難。這位老師多年與新教育風雨兼程。她也感嘆地說,“新教育這一路走來,真的不容易。她不局限于關注教育改革的某個領域,而是真正把觸角伸向了學校教育的各個角落,這種勇氣,非一般教育實驗所有”。 是的,新教育一開始就以改造中國的教育為己任,就沒有把一種方法、一門課程、一個領域作為自己的目標,而是站在更加廣闊的視野上重新審視我們的學校教育,乃至于整個的教育。所以,這也注定了新教育還有漫長的道路要走,也注定了要吸引更多的老師與新教育一路同行。新教育如何展示自己“真實而親切”的形象,如何更加貼近一線老師的生活,如何讓中國的老師和孩子們感覺溫暖,是我們必須認真思考和用心面對的重要問題。 這位老師在信的結尾寫了這樣一段話: 親愛的朱老師,當新教育站在又一個十年的路口的時候,可否把已經走過的日子再重新走一遍,直到感覺自己的腳步夠踏實,直到大多數的實驗人都能跟上前行的速度,直到讓更多新教育的冷眼旁觀者,目光終于漸漸柔和。如果,每一個新教育人,因為新教育,他們更熱愛生命了,更善于(會)生活了,更能給工作注入思考與活力了,那么,這,才是真正的幸福與完整。相信終有一天,很多很多的中國人,會微笑著對我們說:“是的,你們是對的!” 這是一個普通的新教育人對于新教育的一個期待,也是她對于新教育的一份信任。新教育如何面對自己的下一個十年?這不僅是新教育理事會和新教育研究機構需要思考的問題,也是每一個新教育人應該思考的問題。 把過去的十年再走一遍,當然是不可能的了。但是,溫故知新是必要的,鞏固既有的項目成果更是必要的。所以,新教育的研發團隊、培訓團隊需要進一步完善,需要根據不同區域不同學校不同教師的需求,進行相應的指導和服務。適當放緩自己的腳步,也是需要的。讓我們的靈魂能夠跟隨我們的腳步,讓已經相對成熟的項目真正課程化、生活化,真正融入學校的日常生活中去,讓一線的老師更加從容、更有效率地做新教育,是我們在下一個十年必須努力去做的事情。 寫到這里,我想起了前不久在山東臨淄召開的2012年新教育年會上,華嚴集團董事局主席徐峰先生即席發言中對于新教育的期待—— 我們今天的新教育,就是要“修復”延續了2000多年的儒家的道統教育,就是要回歸源頭,回歸傳統。新教育的花朵,一定是道統教育鳳凰涅磐之后所綻開的帶有中華文明胎記的花朵,在新教育所締造的完美教室里,我已經聞到了這種花朵的芬芳。 至于這種花的形狀和色彩,我無法描繪。我甚至猜測,正在積極從事新教育事業的實踐者,目前也難于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 但這無關緊要。或者說,這恰恰是新教育的魅力所在。當全中國每一個省、每一個縣,所有的教室都變成“小螞蟻”、“小溪流”教室,這個問題就不需要回答了,新教育也就不再是草根運動,她會變成政府行為和國家意志。到那時,新教育也就要改名了,改名為“中國教育”。為了這一天的到來,我們還要努力,還要堅持,還需要更多的人參與進來,繼續相信種子,相信歲月,繼續付出青春、汗水和生命。 十年,這是新教育成長的十年,也是我成長的十年。十年來,我的心靈被這場新教育的風暴席卷,被熱血反復淘洗著。因為一念之緣,誕生了新教育,而最終完全改變了我的人生。無數雙關注的眼睛、無數聲擔憂的叮嚀,讓我和我們的團隊更加感覺到肩上的擔子分量沉重。 直至今天,我仍會在別人說我辛苦時笑答“我不是辛苦,是命苦”,我也會在極度疲累時嘆聲“我是被新教育綁架了”……但是,在每一個群星與孤燈為伴的黎明,我坐在書桌前,總是精神百倍。無論當初是命運選擇了我,還是我決定了命運,新教育的旅程已經曲折綿延了十年之久。 十年中,我們一路行走,一路收獲。與其說我們收獲了成績,不如說我們收獲著希望;與其說我們收獲過榮譽,不如說我們收獲著信任。是徐峰先生、這位普通新教育老師、以及無數新教育人之間的激勵與鼓舞著,讓我、讓我們能真切感受到自己正生活在美好事物的中心,并從中汲取著不竭的動力,讓我們始終充滿著信心。今天,我們也將懷著這樣的心情,更加堅實地走好新教育新十年的新征程。相信十年以后,我們會給徐峰先生,給這位普通的新教育老師,給所有期待和信任新教育的朋友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同是那個北京罕見暴雨的夜晚,新教育親子研究中心的童喜喜也發來短信,主題也與那場大雨和新教育有關:十年風雨仍蒼茫。心有夢,自昂揚。水天一色間,虎增雙翼,任君翱翔。縈繞螢火微光。 我仍以打油詩回答,信手涂鴉,卻是心聲:十年辛苦不尋常,甘苦知,未彷徨。征途不平坦,何懼黑暗?螢光燭照,那方充滿明亮。 新的十年,讓我們共同奔赴明亮那方,讓腳印記錄我們的故事——最美的新教育,就在路上!

【教師節寫給新老師們】相關文章:

教師節寫給老師們一封信(精選21篇)09-09

家長們寫給老師的感謝信01-28

教師節!祝老師們快樂!!!04-30

教師節感恩老師們的句子08-24

寫給學生們的評語05-06

教師節給老師們送祝福的短信04-28

感謝老師們的付出,教師節短信04-28

寫給老師們的一封信03-14

寫給學弟學妹們的寄語11-08

寫給學弟學妹們的寄語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