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專家指導:孩子六歲前不宜樂器訓練
【孩子六歲前不宜樂器訓練】 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院長約瑟夫·波利希日前訪問中國,在談到中國家庭對音樂的熱衷時對本報記者表示,“中國大概有百萬的孩子在學習鋼琴,這在美國是沒有的”。 據介紹,在美國,學習鋼琴的孩子并不是很多,除非父母對孩子抱有極大的希望,一般學習鋼琴的都是在上學以后。而且,只要孩子自己覺得對鋼琴學習失去了興趣,家長也就不再勉強。 而在中國,樂器的學習通常在孩子三四歲時就開始了,等上學的時候,會一種樂器將成為一種“特長”,在升學中獲得一定的優惠照顧。而這種政策的傾斜讓更多家長前赴后繼督促孩子學習樂器。 菲蓓爾兒童音樂教育機構創始人、兒童音樂教育專家馬駿說,美國沒有那么多琴童,但美國音樂普及教育做得卻比中國好;家長們對于孩子學習音樂的目的一定要有正確的認識,音樂教育對開發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空間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不能只出自某種功利心,這種初衷會讓孩子過早地束縛在技巧訓練中,過多地重視技巧和技能,而忽視了音樂學習的重要意義。而實際上,孩子在六歲之前,并不適宜進行樂器訓練,應該讓孩子更多地體會音樂的美好,在音樂的環境里,用音樂的手段引導孩子們愛上音樂、能夠欣賞音樂、了解音樂。 -建議 ●孩子在特別小的時候,多給他一些熏陶,比如聽聽莫扎特的曲子。在一歲或18個月的時候,嘗試碰碰鋼琴或鼓。如果希望孩子走專業化道路,最好讓專業人士看一看。最重要的是,別讓孩子在錯誤的音樂訓練中喪失快樂。 ——約瑟夫·波利希,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院長 ●孩子學習音樂,家長的作用,就是做一份經濟預算,準備好鼓勵的話,留出充足的時間去欣賞他(她),認為今天永遠比前一天好。家長不僅是經濟支持者,更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鼓勵者、陪伴者、欣賞者。 ——馬駿,菲蓓爾兒童音樂教育機構創始人、兒童音樂教育專家 音樂教育VS音樂培訓 0-3歲只需浸泡式教育 四歲的佳佳在不到一歲時就能跟著音樂做一些簡單而有節奏感的動作,這種“翩翩起舞”引發了佳佳媽媽的巨大興奮,于是每天在家播放音樂。媽媽認為,佳佳具有相當的音樂天賦,于是給佳佳“拜師學藝”,從鋼琴入手,每隔一天都去上鋼琴班,但佳佳卻常常哭鬧著不肯去。媽媽很困惑,難道佳佳不喜歡音樂了? 像佳佳媽媽這樣的困惑有一定普遍性,究其原因,馬駿認為,家長首先是把“音樂學習”和“樂器培訓”的概念混淆了。從音樂教育的角度講,孩子應該從小就接觸音樂。但如果要進行樂器培訓,就需要孩子身體機能發育到一定階段,能夠接受指令,按要求完成授課內容,并能有足夠健康來保證重復性的功課訓練。 馬駿說,音樂教育更多的是用音樂作為手段,幫助孩子健康成長,開發情商、智商。首先,是給孩子創造音樂環境,引導孩子喜歡音樂。比如在零到三歲,只需要“浸泡式”教育,不需要太多目的性的指導,陪伴孩子一起欣賞,帶動孩子一起心靈感受。到了三歲左右,建議孩子進入系統性的音樂啟蒙,用科學的方式,在音樂中唱、舞、彈、表演。“低幼齡的孩子學習樂器,最大的障礙是自己,在這個特殊的發育階段,不建議進行樂器學習,但要抓住兒童聽力、認知發育旺盛的特征進行識讀譜認知和聽力訓練,而這又是音樂學習過程中最難的,這個時期抓住了,可謂事半功倍”。 到了六歲,孩子的身體機能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就可以進入專業技術技巧的訓練了,這就是家長們普遍認知的樂器學習階段。 接觸和培養過多名知名音樂家的約瑟夫·波利希在講述自己的音樂教育觀點時,也一再強調,“要讓孩子跟著自己的感覺走”,這一代的孩子不應該被逼著學習樂器,如果孩子對其他事情感興趣,就讓孩子去嘗試。 音樂對人而言,越早接觸越好,但要有科學的設計,不要過早進入以樂器訓練為主的音樂學習階段。 天賦VS興趣 家長要保護孩子的“興趣” 菲菲媽媽常常說起自己的遺憾:目前已上大學的菲菲初中就考過鋼琴十級,但在高考前,菲菲放棄了鋼琴,以文科生的身份進入大學,學習了一門與鋼琴完全沒有交集的專業。菲菲說,當時每天兩小時的練琴讓自己“練到想死”。而且,菲菲的老師也發現,菲菲縱然技巧高超,但藝術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卻有相當差距。 馬駿也常常遇到家長提問,我的孩子是不是具有天賦?其實在孩子低齡階段,無從對“天賦”有準確的判斷。而“天賦加勤奮”才能成就天才,所以真正通過音樂教育而學有所長的,大概只能是“塔尖”上的幾個人。 約瑟夫·波利希介紹,在茱莉亞音樂學院,專業人士在辨別人才方面很有一套,通過傾聽表演,可以判斷出演奏者的技巧和藝術想象力,當然,這是一個主觀的過程。客觀上,還需要根據孩子的體力以及身體發育情況來判斷,比如,有的孩子嘴唇不適合吹奏樂器,也有的孩子手指的長度不夠等。 馬駿建議,在孩子成長期間,家長需要好好保護住孩子身上所表現出來的對音樂的興趣愛好,讓孩子在均衡發展時保持住當下的特長。不要過于用“天才”的方式來要求孩子。例如,一些氣息不流暢的孩子,在鋼琴學習的時候,一定會出現左右手不協調的狀況,但也許這個孩子聽力超群。這個時間,是要進行補缺式的教育,找出調整呼吸的方法,持之以恒地訓練,也許會出現一個“天才”。 看來,天才的訓練方式并不適合所有人。 攀比VS欣賞 被動學音樂難有進步 大鵬和同班同學蘇蘇同時學鋼琴,但兩年下來,大鵬的學習進度比蘇蘇落后不少,對于鋼琴的興趣也不如當初濃厚了。大鵬的媽媽心中不服氣,一樣的學費一樣的課時,大鵬也不比蘇蘇笨,為什么卻是兩樣的結果?于是,大鵬媽媽增加了大鵬的練習時間。 “功利,讓不少家長產生了不健康的心態”。馬駿說,在孩子剛開始學習音樂時,100%的家長都會說,沒有想過讓孩子當音樂家,就是培養一下音樂素養。但一段時間過去,不健康的心態就會產生,一些家長不自覺地在攀比(尤其是條件好的孩子家長中),比進度(會彈奏多少曲子)、比成績和第三方評價,而這種攀比往往忽視了最重要的——孩子。孩子學習音樂,不是數理化,音樂學習是能力的培養,只要孩子始終在練習,就會有進步。所以,家長需要用長遠的眼光關注孩子的發展,音樂學習絕不是一天或一節課的結果,“孩子每一個小小的試驗過程中的挫折都被放大成失敗,孩子怎么能喜歡彈琴和音樂?” 另一種情況是,家長越俎代庖,每次課都拿著本子一個個記錄,回家和孩子坐在琴前一個個幫孩子去扣譜,要求孩子必須要完成某支曲子,而從不管孩子是不是了解這首曲子,是不是樂于彈奏,最后造成一些孩子不懂音樂、不識譜都會彈琴,“這種音樂學習方式很恐怖”,是被動的,不會有進步。稿源: 新京報 編輯: 楊朔【專家指導:孩子六歲前不宜樂器訓練】相關文章:
孩子2歲前不宜吃全麥食品05-02
專家指導:如何讓孩子英語學習充滿樂趣04-29
專家指導:寒假來了,家長應該怎樣管孩子?04-27
專家提醒:喝豆漿六不宜04-30
寶貝睡覺前不宜喂奶05-02
專家支招:做簡歷不宜走極端04-29
內向孩子不宜全托04-29
專家指導考研方法的論文04-28
專家指導英語(二)復習04-29
對十六歲孩子的寄語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