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對教學策略的基本理解
教學策略是教學心理學中的術語,屬于教學設計的有機組成部分,即在特定教學情境中為完成教學目標和適應學生認知需要而制定的教學程序計劃和采取的教學實施措施。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對教學策略的基本理解的念頭,一起來看看吧!
教學策略的基本理解
在《辭海》中,“策略”一詞指的“計謀策略”,而在較為普遍性的意義上,策略涉及的是為達到某一目的的而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國內外學者對教學策略有很多界定,這些界定即呈現出一些共性,又表現出一些明顯的分歧,有如下三種觀點:
“教學策略是指教師在課堂上為達到課程目標而采取的一套特定的方式或方法。教學策略要根據教學情境的要求和學生的需要隨時發生變化。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的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絕大多數教學策略都涉及到如何提煉或轉化課程內容的問題。”
“所謂教學策略,是在教學目標確定以后,根據已定的教學任務和學生的特征,有針對性地選擇與組合相關的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技術,形成的具有效率意義的特定教學方案。教學策略具有綜合性、可操作性和靈活性等基本特征。”
“教學策略是為了達成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而在對教學活動清晰認識的基礎上對教學活動進行調節和控制的一系列執行過程。”
盡管對教學策略的內涵存在不同的認識,但在通常意義上,人們將教學策略理解為:教學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學條件下,為達到不同的教學結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謀略,它具體體現在教與學的交互活動中。
教學策略的特征
1.目的性和適用性
目的性是指教學策略對于實現教學目的的適合與有效程度;適用性是指教學策略對于教學內容、教學主體、教學過程及其規律的契合與適宜程度。隨著教學改革,新的教學活動產生了新的教學策略。例如小學識字教學就有分散識字、集中識字、注音識字、部件識字等多種教學策略。教學策略的適用程度取決于其反映教學過程規律的程度,取決于它遵循正確的教學原則要求的程度。
2.共性化與個性化
教學策略要遵循教學規律、符合教學的共性。教學要素是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環境。不同的教師、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方法、不同的教學環境都會影響教學策略的選擇。所以,我們難以發現完全一模一樣的教學實踐過程。每個教師都能在學習、借鑒、加工、吸收他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所處環境,發展和創造出帶有鮮明個性化色彩的教學策略。例如李吉林的情境教學法,就是在借鑒外語情境教學的同時,結合中國小學語文教學實際以及自己的教育教學思想,吸收中國占典文論中“境界”學說進行的創造性的改造、加工,從而形成的自己“獨特”風格的教學策略。
3.穩定性與靈活性
教學策略一旦制定,即具有相對穩定性。但在實施過程中,教學的多變因素需要教學策略的不斷調節來適應其變化,以求能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
4.思想性與技巧性
教學策略首先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念的指導下轉化為方式、程序、手段等具體行為來體現的。所以說,教學觀念是教學策略的前提和方向,而教學技巧是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的保證和“推進器”。只有教學技巧的設計沒有教學理念的指導,教學就會迷失方向,只有教學理念的支撐沒有教學技巧的配合,教學就會剩下空洞的軀干,成為一具“僵尸”。
教學策略的四個基本因素
1.指導思想
不同的教育思想、教學理念的指導,就會產生不同的教學策略。例如:灌輸式和啟發式等教學策略就基于不同的指導思想。
2.實施程序
教學策略是針對一定教學目標而組織的程序化設計,雖然沒有定式,但不管如何都得考慮怎樣合理安排程序促進以下幾個方面的轉化:
(1)把他人的知識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
(2)把凝聚于知識中的智力活動方式轉化為個體的認知能力;
(3)把蘊含于知識經驗中的思想道德觀念轉化為個體的思想品德。
3.行為技術
制定出明確、易行的操作要領是實施教學策略的有效保證。
4.效用評價
通過評價,可以檢測、調節甚至校正教學策略實施的結果和途徑。評價標準在于它與教學目標的一致性、與教學對象的溝通性、與教學情境的協調性、與教學過程的同步性等。
教學策略的六個方面
1.教學準備策略
包括教學目標的敘寫、教學材料的處理、組織形式的設計等。
2.教學行為策略
包括呈示行為策略(如講述行為、板書行為、聲像呈示行為、動作呈示行為)、教學對話策略(如問答行為、討論行為)、指導行為策略(如練習指導、閱讀指導、活動指導)等。
3.輔助行為策略
包括學習動機的培養與激發、課堂交流的有效組織、課堂強化技術的運用、積極的教師期望等。
4.管理行為策略
包括常規的建設、問題行為的調控、管理模式的設計、時空管理等。
5.教學評價策略
包括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等。
6.指導學習策略
包括簡單的復述策略、復雜的復述策略、簡單的精致化策略、復雜的精致化策略、簡單的組織化策略、復雜的組織化策略、綜合性的監控策略、情感與動機策略等。
教學策略的種類
先行組織策略
源于奧蘇伯爾的意義學習理論,主要實施步驟為:準備預備性材料、設想學習進程、呈現預備性材料和新材料、從預備性材料中抽象出新信息,運用活動加以強化。
認知發展策略
是根據皮亞杰的研究建立起來的,運用時的主要原則為:兒童從實踐活動中獲得知識;教育活動以兒童為中心;教學是個別化的;社會交往在教學中起重要作用等。
概念形成策略
包括選擇性策略和接受性策略兩種。源于布魯納等人的研究。主要實施步驟為:呈現實例、確認概念、強化練習、發展思維技巧。
隨機管理策略
多用于各種復雜行為的學習。對強化刺激進行系統地控制,使之在特定時候強化所期望的行為反應。
行為練習策略
意在建立一系列的模式化的教師行為。實施步驟為:明確課程的目的、環節和內容:呈現新信息;控制練習時間,使學生掌握和運用新技能、新結構;個別指導;提供機會使學生獨立練習。
自我管理策略
教給學生改變行為方式的方法。主要步驟為:教給學生行為的原則和技巧;教給學生自我估計的步驟;制定自我管理、自我決斷、自我指導的計劃;實施和修改自我管理計劃;避免不良的隨機行為。
教學策略的作用
一、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教學策略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知識點,更加深入地了解學科的本質,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成果。
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策略可以通過各種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
三、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教學策略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和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思維能力。
四、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教學策略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可以促進教師自身的教學水平不斷提高,從而更好地適應學生的不同需求和教學環境。
在現代教育中,教學策略的重要性不可忽視。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教學策略也在不斷更新和完善,以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教師應該不斷學習和研究各種教學策略,以便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提高教學質量。同時,學生也應該在教育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不斷探索和創新,以更好地完成學業。
策略制訂的可操作性
任何教學策略都是針對教學目標的每一具體要求而制訂的,具有與之相對應的方法、技術和實施程序,它要轉化為教師與學生的具體行動。這就要求教學策略必須是可操作的。沒有可操作性的教學策略是沒有實際價值的。任何教學策略都應該是針對教學目標中的具體要求而形成的,具備相對應的方法技巧,從這個角度來說,教學策略就是達到教學目標的具體的實施計劃或實施方案,并且可以轉化為教師的外部動作,最終通過外部動作來達到教學目標。
應用實施的靈活性
教學策略不是萬能的,不存在一個能適應任何情況的教學策略。同時,教學策略與教學問題之間的關系也不是絕對的對應關系。同一策略可以解決不同的問題,不同的策略也可以解決相同的問題。這說明教學策略具有靈活性。教學策略的靈活性還表現在教學策略的運用要隨問題情境、目標、內容和教學對象的變化而變化。教學中不同教學策略面對同一學習群體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即便是采用相同的教學策略教同樣的內容,對不同的學習群體也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
教學策略的調控性
由于教學活動元認知過程的參與,教學策略具有調控的特性。元認知表現為主體能夠根據活動的要求,選擇適當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監控認知活動的進程,不斷取得和分析反饋信息,及時調控自己的認知過程,維持和修正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手段。教學活動的元認知就是教師對自身的教學活動的自覺意識和自覺調節,教師能夠根據對教學的進程及其各種要素的認識反思,及時把握教學過程中的各種信息,及時反饋和調整教學的進程及師生相互作用的方式,推進教學的展開,向教學目標邁進。
策略制訂的層次性
教學具有不同的層次,加涅把教學分為課程級、科目級、單元級和要案級四種水平。不同的教學層次就有不同的達到教學目的的手段和方法,也就有不同的教學策略。教學策略可以來自理論的推演和具體化,也可以來自對教學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理論推演和經驗概括的水平和程度不同,形成的教學策略也就適用于不同的教學層次。不同層次的教學策略具有不同的適用條件和范圍,具有不同的功能。另外,不同層次的教學策略之間尤其是相鄰層次的教學策略之間是相互聯系的,高一層次的策略可分解為低一層次的教學策略,指導和規范低一層次的教學策略。
產生式教學策略(Generative Stratagies)
讓學生自己產生教學目標,學生自己對教學內容進行組織,安排學習順序等,鼓勵學生自己從教學中建構具有個人特有風格的學習。也就是說,學生自己安排和控制學習活動,在學習過程中處于主動地處理教學信息的地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完成以下活動:
按自己的需要和風格
形成教學目標
自己組織內容、順序、重點、遷移
自行決定活動
自己控制信息加工
構建自己的學習環境
優點:
① 可以積極地把信息與他們自己的認知結構聯系起來,對信息的處理過程主動深入,因此學習效果較好;
② 允許學生自主地設計、實踐和改善他們的學習策略,從而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③ 產生式教學策略主要出自學生自己,因此可以激發起學生對學習任務和學習過程、學習策略的積極性,培養學習興趣等;
④學習結果因人而異、高度個性化。
不足:
① 對學生記憶力有較高的要求
②成功依賴于學習者擁有策略的寬廣度
③易導致認知超荷、情緒受挫折
替代性教學策略(supplantive strategies)
這種教學策略在傳統教學中比較常用。它更多地傾向于給學生提出教學目標,組織、提煉教學內容,安排教學順序,指導學生學習。主要是替學生處理教學信息。教師要完成以下工作:
指明教學目標
組織內容、排序、重點、遷移
提供教學活動
吸引學生注意
較多地為學生加工信息
構建教學環境
優點:
①短期內使學生學習較多材料
②可帶來更集中、有效、可預測的學習結果
③用先決知識、技能或學習策略有限的學習者
不足:
①學習者投入智力活動少
②信息加工不夠深入
③缺乏挑戰性、刺激性
④缺乏個性、獨立性和動力
【對教學策略的基本理解】相關文章:
淺談基于數學理解的《高等數學》教學策略12-09
文言文基本詞匯理解的幾點心得12-10
解釋學:對理解的理解12-12
理解11-18
理解10-25
理解12-08
英語寫作教學策略12-10
算法初步的教學策略01-03
理解的作文07-20
愛的理解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