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中小學教師教學能力要點標準解讀(上)-北京教育學院教授李晶

時間:2023-04-28 11:06:05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中小學教師教學能力要點標準解讀(上)-北京教育學院教授李晶

通識三:中小學教師教學能力要點標準解讀(上)第一部分課程概述

  (一) 本課程學習目標

中小學教師教學能力要點標準解讀(上)-北京教育學院教授李晶

  學習目標

  針對的問題

  1詳細了解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能力要點的具體內涵。

  消除教師課堂教學能力提高的盲目性,提高自覺性。

  2結合自己的情況,改進課堂教學

  (二)學習內容與學習方式

  觀看視頻

  l 制訂教師教學能力要點標準的目的

  l 教師教學技能標準的特點

  l 標準的內容

  l 實施建議

  2. 在學習小組內討論

  深入學科,討論能力要點的內涵,相互觀摩,在課堂上實踐,交流實踐體會。

  第二部分 課程內容

  一、問題情境

  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是個永久的話題,也是教師自身提高的迫切要求。但是,大多數教師對教學能力的認識是綜合、模糊的,這對教師實踐帶來不利的影響。因此需要用明晰的結果指標來描述教師在課堂上的行為。本講就職要為教師課堂教學提供行為的指標,以指導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改變。

  二、主要內容

  (一)制訂教師教學能力要點標準的目的

  (二)教師教學技能標準的特點

  (三)標準的內容

  (四)實施建議

  (一)制訂教師教學能力要點標準的目的

  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l研究教師教學過程中的理智性技術(心智技能、能力要點),用指標明晰化;

  l為教師理智性技術的更新、演進和豐富提供參照。

  l為教師提綱課堂教學分析的工具

  (二)教師教學技能標準的特點

  1.范圍

  不是全部教師專業發展標準,而是其中的一個部分。

  l 專業情意(專業態度)

  l 專業知識

  l 專業技能

  教學能力要點是對教師的專業情意、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集中體現。

  2.基于結果的方式

  (三)標準的內容

  “標準”由3個“關鍵表現領域”組成,

  設計了13條能力要點“標準”,

  精選了36項“” “結果指標”來衡量能力要點的達成情況。

  按照合格、良好和優秀三個等級,描述了“結果指標”的達成水平良好層次的要求包含合格層次的要求,優秀層次的要求包含良好層次的要求。

  教學設計方面四條標準

  1.正確理解教材

  2.實證地分析學生情況

  3.清晰地確定與表述課時目標

  4.以學生為主體設計教學活動

  正確理解教材

  結果指標:

  1.能夠分析教材所涉及到的基本事實,劃出概念圖和思維導圖。

  2.能夠整體把握學段教材,描述知識的“上、下位”聯系。

  較高要求:

  整體把握教材和教學內容的教育價值分析。

  l 能夠分析教材所涉及到的基本事實,劃出概念圖和思維導圖。

  首先,讓我們分析教材所涉及到的基本事實。按照教材編排的順序:

  (1)觀察物體的沉浮、同種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滲透物體的質量和體積是影響沉浮的因素)

  (2)進一步探究物體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滲透變量控制的思想,當物體的體積相同時,質量越大的物體越容易下沉,當物體的質量相同時,體積越小的越容易下沉。教師要清楚內容“(1)”和“(2)”是從密度的角度討論物體的沉與浮,即比水的密度大的物體在水中下沉。)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改變物體的形狀,使物體排開水的體積不同,學生發現物體在水中的沉與浮與排開水的體積有關。)

  (4)做一艘小船(哪個裝的貨物多、用其他材料造船)讓學生想辦法改變物體的形狀,使排開水的 體積越大越好。另外又讓學生試著換用其他材料造船,即體積,相同質量不同在水中的沉浮情況不同。教師要清楚內容“(3)”和“(4)”轉向從阿基米德定律的角度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與浮,即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與排開水的體積大小有關。

  (5)感受與測量物體所受的浮力,從水中的物體受力平衡的角度討論浮力。

  (6)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進一步使用測力計測量物體在水中下沉程度不同時(排開水的體積不同時)受到水的浮力的變化。教師要清楚內容“(5)”和“(6)”又轉向從物體在水中受力平衡的 角度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與浮,即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時,物體上浮。

  (7)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在不同的液體中(如水和鹽水,實際上是密度不同的液體)同一物體的沉浮情況不同,即在密度大的液體中物體更容易上浮。

  (8)探索馬鈴薯在液體中沉浮的秘密

  最后,讓學生綜合利用上面學習到的關于物體沉浮的知識解決一個有趣味的 實際問題。

  l 能夠整體把握學段教材,描述知識的“上、下位”聯系。

  “整體把握學科知識體系”:

  學科知識一般包括三種性質的內容

  •學科特有的規定性內容,成為“文法性知識”;

  •具有上、下位關系的內容

  •其他內容。

  不同學科三種性質的內容比例不同。

  例如:話題:“化學反應中產生新物質”

  思考:

  1.你打算讓學生學習哪些內容?

  2.為什么說學生學習這些知識很重要?

  3.你還知道關于這個主題的哪些知識(不一定講給學生)?

  4.與這個主題有關的困難和局限

  5.影響教學的關于學生思維的知識

  6.影響教學的其他因素

  7.教學程序

  8.解決學生理解主題或者學習困惑的具體方法

  如對于‘平方差公式的幾何背景’的縱向與橫向聯系,及價值簡析:

  •滲透數形結合思想,特別是在幾何的情境下由于長期關注,學生由‘形’想到‘數’相對來有了一些基礎,而在一個全代數的情境下聯想到幾何相對來說,要困難一些,因此這種意識的培養更為重要;

  •有助于勾股定理證明方法的引入,具有平方或乘積特征的代數結構,可借助面積拼接或割補對其良好地直觀解釋,這種作用及與面積取得聯系的分析方法與過程,都會影響勾股定理的學習

  •提供代數推導的思路

  •揭示與強化公式的結構特征

  •作為本階段的教師應能將其中的驗證功能、數形結合的思想及對公式合理性認識的提升作用在教學中呈現出來。

  l 實證地分析學生情況

  3.分析學生學習新知與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的關系。

  4.分析學生的認知特點(不同年齡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特點)。

  “最近發展區”理論是蘇俄早期杰出的心理學家,社會文化歷史學派的創始人維果斯基(1896-1934)提出的。

  “最近發展區理論”的基本觀點是:

  必須確立學生發展的兩種水平。一是其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表現為學生能夠獨立解決問題的智力水平;二是他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但要借成人的幫助,在集體活動中,通過摹仿,才能達到解決問題的水平。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稱之為“最近發展區”。

  只有課堂上所講的內容里既包含一定“份額”的已知,又包含一定“份額”的未知,才能促使學生建立穩定的學習興趣,揭示已知和未知之間的內部聯系。

  教學設計時,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用感性材料作多角度設問,讓學生在熟悉舊知識的前提下,在有梯度的層次設問中逐步過渡到新問題,即進入“最近發展區”。

  例如:“搭建腳手架”。

  小學階段,分數作為量、率的多元意義,在一個問題中經常需要學生辨別;除法、分數、比之間具有內在意義的緊密聯系,又有外在形式的顯著區別,這些對于學生的學習來說是困難的,需要在教學設計中搭建腳手架。

  皮亞杰(J.Piaget)認為兒童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兒童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涉及兩個基本過程:“同化”與“順應”。

  (1)同化

  同化是指把外部環境中的有關信息吸收進來并結合到兒童已有的認知結構(也稱“圖式”)中,即個體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認知結構內的過程,就像消化系統就營養物吸收一樣。

  (2)順應

  順應是指外部環境發生變化,而原有認知結構無法同化新環境提供的信息時所引起的兒童認知結構發生重組與改造的過程,即個體的認知結構因外部刺激的影響而發生改變的過程。

  l 清晰地確定與表述課時目標

  5.教學目標符合課標要求;

  6.知識與技能目標的表述具體,具有可觀察或可檢測性;過程與方法目標與知識內容有機結合,表述有可操作性;三維目標表現為一個過程的多個方面,有機整合。

  一般的教學目標表述需要符合以下要求:

  第一,目標的行為主體必須是學生而不是教師。

  第二,目標設計與編寫要用可測可察的外顯行為來界定,行為動詞必須是可測量、可評價、具體而鮮明的。

  第三,教學目標的陳述要反映學習類型,不同的學習類型通過不同的能力動詞來陳述;如:區分、識別、生成、采用等。

  第四,目標設計與編寫要全面考慮教學效果,除了顧及認知領域目標,還要同時顧及技能和情感態度價值觀領域的目標。

  第五,教學目標要指向全體學生,是所有學生所要達到的一般要求。

  例如:學生(主體)能夠運用地圖和資料(條件),準確(標準)說出(行為)世界人口增長和分布的特點。

  l 以學生為主體設計教學活動

  7.活動的設計為教學目標服務,教學流程安排體現了知識邏輯

  8.活動的設計學生認知規律。

  9. 活動的組織有清晰的指令,問題明確,過程具體,解決問題的方法能有效滲透,不同學生各有收獲。

  10.能夠抓住課堂生成的問題進行拓展,對課堂可能出現的問題有應對的辦法

  11.有意識對活動的效果觀測和調整。

  比較兩個教學案例。

  探究影響杠桿平衡的因素

  做法1:

  1.生活中的杠桿

  2.撬石頭

  3.自主探究影響杠桿平衡的因素

  做法2

  1.翹翹板(認識杠桿)

  2.探究影響杠桿平衡的因素(變量控制)

  分析效果有何不同。

  例如:《漢字的創造與發展》一課以漢字的起源——漢字的創造——漢字的發展——漢字的神奇這條知識邏輯作為主線,

  以相應的體驗、探究等認知活動作為副線,

  并應用大量生動形象的多媒體畫面展開教學,

  使知識呈現過程與認知發展過程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從而使教學過程清新流暢,較好解決教學難點,學生認識能力獲得發展。

  l教學活動中,教師讓學生動手體驗遠古時期三種記事方法來了解漢字的起源;

  l通過探究辨認甲骨文來感悟漢字的創造;

  l通過書寫比較同一字不同階段的寫法來了解漢字由圖畫到筆畫、由繁到簡、由難到易的發展過程;

  l過組詞、組句、猜謎、欣賞多姿態的藝術字“舞、福、喜”及 2008年奧運徽章,來體驗漢字的神奇。

  l通過一系列活動從中感受漢字文化的無窮魅力和中國人在文字上的創造力,從而激發學生對漢字和中國文化的喜愛和欣賞的情感。

  從上述課例可以看出,有效的教學活動需要貼近學生的需要,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內容和方式,突出知識邏輯與認知邏輯的和諧統一,促進學生在興趣盎然的學習活動中獲得新的社會認知和社會情感。

  2.教學實施方面七條標準

  教學語言精練、生動

  熟練運用板書

  恰當運用多媒體等教學工具

  恰當地提問與有效追問

  對重難點內容和學生的反應做出強化

  合理調控課堂節奏與內容的走向

  面向全體與關注個別學生

  教學語言精練、生動

  12.教學語言精練、生動。

  13.運用表情、手勢等體態語和副語言加強信息傳達的效果。

  14.根據學情靈活地進行講解、闡釋、舉例。

  熟練運用板書

  15.板書設計巧妙,突出重難點和知識間的聯系,有一定結構性。板書的呈現隨著課堂進程有生成性。

  16.板書字體端正,大小合宜,有一定書寫速度。

  恰當運用多媒體等教學工具

  17.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及演示符合特定學科的教學要求(如語文學科,不能讓影像對語言文字喧賓奪主;數學學科,不能代替演算過程)。必要時會使用交互式課件

  18.熟練進行實物教具的演示或操作、實驗、動作示范。(主要是理科)

  恰當地提問與有效追問

  19.根據教學設計時構想的主問題,選擇恰當的時機和對象、以恰當的方式提問。必要時對主問題進行變通處理。

  20.根據課堂上變化的學情,臨時提出一些散問題,或引起學生注意,或促進知識掌握,或啟發思考。

  21.問題本身及其表述能讓學生理解。提問精當并有一定順序,避免雜亂、膚淺等弊端。

  22.掌握重復問題、重新表述問題、調焦(寬問題變窄問題)、停頓、擱置、分配等提問技術23.根據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進行靈活有效的追問,對困難者起支架作用,對優秀者起深化和拓展作用。

  24.鼓勵學生提出問題,重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對重難點內容和學生的反應做出強化

  25.運用重復、板書、提問、語音變化、手勢表情、身姿體位等多種手段,對教學重點難點或需要注意的地方進行強化。26.選擇恰當的時機進行強化。特別注意結課時的強化。

  27.運用口頭語言(表揚或含蓄批評等)、表情、體態語(鼓掌、搖頭、握手等)對學生的發言或行動作出評價,以正強化或負強化的方式促進學生的反應或保持學習量。

  合理調控課堂節奏與內容的走向

  28.根據課堂上不可預知的學情,靈活調整教學設計時各環節的時間分配,或做出取舍。

  29.大體按照教學設計的思路,控制課堂內容的走向,不因偶發事件或枝蔓錯誤地偏離主航道。

  面向全體與關注個別學生

  30.在班級授課制條件下,盡量關注每一個學生,不滿足于少數積極學生烘托的課堂氣氛,對沉默和邊緣的學生予以特別關注。31.利用提問、目光交流、走動接近、個別指點等形式,對沉默和邊緣的學生進行感情和智力的支持。

  32.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運用面談、筆談等形式,進行有效的個別化指導。

  3.教學評價能力方面2條標準

  學生的學業評價

  具有教學反思能力

  學生的學業評價

  33.能夠利用提問、活動觀察、態度表現等對學生的學習進行過程性評價,并及時利用評價結果促進學生學習。

  34.能夠選擇題目或命題,以考察學生當談學習的效果。

  具有教學反思能力

  35.能夠用2+2評價方法,評課。

  36.根據學生的表現,分析自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過程的成敗,養成反思的習慣并能夠根據反思結果提出自己近期改進教學的想法。

  (1)通過設計讓學生自評和互評的活動給學生參與學習評價的機會;如為全體學生提供集體討論他們作業的機會。

  (2)引導學生制定階段學習的目標。

  (3)向學生示范評估的方法和策略;如使用成長記錄袋學生作為評價過程的一部分,可以使學生參與評價。

  (4)幫助學生形成自我反思技巧;如請學生通過完成學習小結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也可以組織學生將自己的學習小結在班級展示交流和反思。

  課程設計要有目的的引導學生參與評價,可以通過發給學生帶有詳細評價要求和評價活動過程的記錄單來幫助學生參與評價。

  比如制作小車模型活動,活動時給每個小組發一張制作小車活動記錄單,活動記錄單上有重要一項就是評價。評價包括小組自評與小組互評。自評與互評有統一的評價標準。包括草圖、不掉車輪、車軸不晃、車架不變形、運動距離遠、小車行進直線、修改理由充分有效、新穎有創意等。

  小車模型小組展示互評活動。

  每一個小組都要上臺展示自己的小車,講述自己的小車制作理念,制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以及如何克服,講述制作過程在采用了哪些方法并達到了怎樣的效果。以及自己對這些方法的理解,還包括小車模型還有哪些問題,還有哪些困惑。在講述過程中還要接受其他小組的提問。這樣的展示活動對教師了解學生對小車相關知識的學習效果有很大幫助。

  四、實施建議

  講——摩——練——用——測

  選擇自己最希望提高的3-4項標準做起。

【中小學教師教學能力要點標準解讀(上)-北京教育學院教授李晶】相關文章:

舌尖上的北京作文08-14

教師專業標準解讀學習心得體會11-03

學習《美術新課標準解讀》之感想08-04

解讀職業英語測評標準(TOEIC)考試05-04

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總結05-24

中小學教師英語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09-01

中小學教師課程標準培訓總結06-10

李陽口語要素228例精選(上)05-04

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12-08

課程標準的解讀心得體會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