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分組學習”不是“分開學習”(《人民教育》2011.15-16)
“分組學習”不是“分開學習”
江蘇省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學 梁增紅
注:本文已發表于《人民教育》(2011.15-16)
一位老師在教學高爾基《童年的朋友》時,設計了一個“小組合作”教學環節:
自主學習:1.請分別找出課文中對外祖母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描寫的語句,并在書上作批注;2.組內交流。3.分組匯報。
任務分配:神態描寫全班共同分析;A組分析外貌描寫;B組分析語言描寫;C組分析動作描寫。
類似的把“分組學習”演變成“分開學習”的情形,我也曾見過幾次。從設計者的意圖來看,是為了體現合作學習的“形式”。但我不得不潑點冷水,這樣做是不合適的。
學生學習一篇文章,從微觀上說,都應達到本課所應達到的基本要求,從宏觀上說,都有權利都指向課標中的學習目標(規定動作),不是由老師指派“你學這個”,“他學那個”。教學,也應該要面向全體。這個“全體”的含義,一方面指我們說學習任務,都是指向學生全面發展的,如果老師硬性規定“你學這個”“他學那個”,那么,“你的那個”“他的這個”就被舍棄掉了。安排教學環節的時候,老師就要考慮一下,為什么這個組學習“這個”,那個組學習“那個”,也就是說,這樣分組的學理依據是什么。就我有限的觀察,盛行已久的所謂的“小組學習”,不過是隨意性的拉郎配式的“四人小組”,老師一聲令下,四位同學圍坐一起,進行所謂的“討論”,其中的弊端顯而易見,我曾有過專門論及,這里不贅述。另一方面,是指面向“全體學生”,而不是部分學生。有一位老師在教學唐詩《次北固山》時,也采取了合作學習的方式,他建議學生可以選取喜歡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這首詩的理解。有一個組的學生匯報時介紹了他們的做法:一位同學把詩歌做了散文化的改寫,一位同學繪制了一幅畫,一位同學則帶來個性化的朗誦,還有一位同學則在別的同學匯報時,表演了“沉吟詩人”的角色。應該說,這個小組的同學的學習都指向了完整的詩歌學習和理解,只是形式不同而已。這里并不在乎評價學生誰優誰劣,而是全員參與,在合作學習中領會了不同藝術形式的魅力。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就是這樣的境界吧。這樣的課堂誰說不氤氳著濃濃的合作學習氛圍呢。
“分組學習”與“分層教學”是不一樣的概念。所謂分層,就是因材施教的意思,即面對同一學習任務,可以有高下之分,根據學生的學情和學力,可以在某一學習任務上接受的程度有高有低,“梯度”和“彈性”是合適的選擇,也就是說,只要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獲得進步,都是教學的成功。但目前在我國班級授課制而且是大班額的情形之下,分層教學只是理論上的美妙構想,并無多少實際上成功經驗可資借鑒。一是很難科學地鑒別學生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分組后造成的副作用很大,往往使“優秀生”容易驕傲,使普通學生或者后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普遍降低。
分組學習的目的是“合作”,而不是“分開”,“任務分配”不是“任務分割”。倘若每個小組只完成一個任務,那么,“合作”就沒有了平臺,思維的碰撞就缺少了可能,沒有一個共同的話題,談何交流?比如“A組分析外貌描寫”,那么,對于“B組分析語言描寫”和“C組分析動作描寫”就沒有了發言權,無法發出自己的意見,因為他們未經審慎的思考,只能充當一個忠實的聽眾了。
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其指向應是面向所有學生,都可以參與其中,學生可以選擇自己的興趣或自己薄弱的一方面重點學習,在交流互動中獲得更多的補充,正所謂“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我們交換就是兩種思想”。比如,上述老師的做法,可以讓全班同學都圍繞老師提出的問題進行獨立思考(避免不勞而獲),形成自己的理解,然后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在大組內交流時,既要虛心汲取他人的成果,也要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智慧(避免孤陋寡聞)。如果個人的意見未能獲得小組乃至于全班同學的認可,也可以再次進行探討,即使無法取得最后的一致,也應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見解(避免盲目從眾)。自然,老師的“首席”作用不能忽視,對于學生的誤讀和偏離,老師要發揮引領作用,做高明的牧羊人(避免放任自流)。小組學習的目的,不是把答案“趨同”,而是大家都敢于樂于發出自己的聲音,這樣的課堂是多種聲音匯聚成一條流淌生命氣息的河流。
【“分組學習”不是“分開學習”《人民教育》.15-16】相關文章:
學習使用人民幣教案01-09
學習現代教育技術學習心得02-25
《開放教育學習指南》學習心得03-26
體育教育學習教案12-15
教育技術學習心得04-23
教育學習心得03-26
學習教育活動總結推薦04-07
教育學習調研報告04-07
學習使用人民幣幼兒園大班教案01-29
分開的說說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