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觀潮課后反思
隨著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反思意為自我反省。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反思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觀潮課后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觀潮課后反思1
《觀潮》這篇課文里,描寫潮來時的雄偉壯觀的景象這一部分內容是課文的重點。而抓住重點詞句來品味錢塘江大潮的壯觀之美是難點。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考慮運用"邊讀書邊想象畫面,播放課件聯系上下文,并結合生活實際體會詞句的含義"的教法比較恰當。在教學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以生為本,讓學生聽范讀、自由讀,邊讀邊體會,并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形式讓學生相互評議、補充,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礎上得到提高。因此,我重視"讀"。學生自由朗讀潮來時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地方讀,在閱讀教學中以讀為本,把時間和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讓學生能夠充分發展自己的見解,允許有不同意見,并鼓勵創新,圍繞"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說說體會,并把體會到的讀出來"這一問題,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己見。
并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多媒體的直觀教學優勢,如讀到"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時,播放大潮視頻,使學生看到真實的'情景,感受到了大潮涌動的速度。通過朗讀課文,再觀看錢塘江大潮的視頻,更進一步使學生驗證了自己的感受,體驗錢塘江大潮聲音、氣勢的變化。學完全文后,我再次讓學生讀自己最喜歡的地方,并給予時間讓學生展示。
觀潮課后反思2
《觀潮》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教學中我們將這一段作為教學的重點,并且安排在第一課時教學,以期先聲奪人,從一開始就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這堂課在教學中主要體現出以下一些教學思想。學生為主體的意識體現得十分清楚,教師比較充分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整堂課中,教師幾乎沒有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提出什么問題,主要通過學生自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教師的指導主要體現在組織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并且在訓練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民主意識也比較強,經常轉換角色,作為學生中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使課堂氣氛更加和諧,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學習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學習的效率也隨之得到提高。
整堂課充分重視朗讀和背誦的訓練和指導。以讀為本,熟讀成誦,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課堂中教師就是應該抓住機會,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有趣,讀得津津有味。通過讀,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語感,感受課文語言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并且幫助學生積累課文中好的語言材料。熟讀自然就能成誦。好的語句讀熟了,有意識地讓學生背背,強化一下記憶,可以有效地促進語言的積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提倡。
觀潮課后反思3
《觀潮》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散文,寫的是作者耳聞目睹錢塘江大潮潮來前、潮來時、潮頭過后的景象,寫出了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觀其景。姚佳妤老師執教的是第二課時,把潮來時這一段作為教學重點,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為:通過感情朗讀,感悟課文重點內容,背誦三、四節;學習作者按照觀潮順序、抓特點記敘景物的寫作方法及用詞的準確、恰當;了解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激發學生
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綜觀這節課,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一、突出言語實踐,體現了聽說讀寫的整合,凸現了語文本體。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這節課教師讓學生在大量的讀說寫的實踐中進行了扎扎實實的言語訓練。
1、注重了朗讀的訓練和指導。書聲朗朗是閱讀教學的最高境界,朗讀既是理解的手段,
也是表達的手段。本節課教者做到了以讀為本,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讓學學生朗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有趣,讀得有滋有味,讀出了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偉。通過讀,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課文內容,培養了學生的語感,感受課文語言的直觀性和形象性。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注重了語言的積累與運用。熟讀成誦,是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語文課堂中教師抓住機
會引導學生在讀熟的基礎上背誦課文,促進了語言的積累。閱讀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發展語感。語文教學最終的落腳點應在“讀寫結合”上。“教材只是個例子”,“讀”是為了會“寫”,也就是讓學生把從教材中學到的寫作知識和方法在實踐中運用。本節課教者注重引導學生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并及時為學生提供了一段海潮的錄象,讓學生模仿作者描寫錢塘江大潮的方法進行練筆,可謂水到渠成。讓學生把學過的詞語、句子運用,更有利于學生內化課文的語言,對學生學習語言、發展語言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二、用精美的教學語言給學生以熏陶感染。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這里的對話是一個多元化、多層次的對話,教師與文本的`對話是第一位的。一個語文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語言領悟能力,只有教師對文本感受得深,領悟得透徹,教起來才能得心應手,游刃有余,引導學生才能到位。正因為教者對文本進行了深入的解構,在教學過程中才會用精美的語言啟課、過渡,如:引導新課部分“大自然是偉大的魔法師,它賦予了錢塘江大潮奇特、壯觀的美,而作者又是神奇的畫師,他用優美的語句,勾畫出錢塘江大潮一幕幕有聲有色、雄偉壯觀的場面。究竟是什么樣的語言魅力,使得大潮猶如在我們心中澎湃呢?那么這節課讓我們隨著作者再次去感受錢塘江大潮那無法抗拒的美吧!又如引導學生感情朗讀和背誦部分“作者按照從遠到近的順序描寫,可以讓我們感受到,隨著時間的推移,大潮從遠處向我們移來,聲音越來越大、氣勢越來越宏偉、場面越來越壯觀……帶著對錢塘江大潮深深的愛,把潮來時氣勢非凡、奔騰咆哮的壯麗圖景背誦下來。再如“錢塘江大潮的奇不單單表現在潮來前平靜而又略顯幾分神秘,也不僅僅表現在潮來時的非凡氣勢,潮頭過后的情景,我們也能品味出它的神奇……這如詩如畫的語言象溪流一樣流進學生的心田,無時無刻不給學生以熏陶感染。
三、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必須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為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服務。這堂課采用了錄像手段讓學生感受到了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偉,體會到了文章的描寫順序。特別是錄象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了文中描寫大潮的關鍵詞語如:聲音:悶雷滾動→響聲越來越大→山崩地裂形態:風平浪靜—-一條白線——橫貫江面——白浪翻滾——白色城墻——白色戰馬。使學生把抽象的語言和具體的事物結合起來,使大潮的形象在學生的頭腦中更形象,有如身臨其境,從而進一步感受到作者語言的優美。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觀潮課后反思4
從整堂課的教學可以看到,學生通過充分讀,實現了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通過自己領悟,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和情感體驗;通過自由評,使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得淋漓盡致。這樣,學生不僅讀懂了課文,而且體會到祖國山河的壯麗,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之美。
總的來講,本課教學目標基本達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讀、悟、品的'環節中耗時過多,積累語言這一練的環節因時間把握不夠,如一詞多義等的訓練就稍顯不足了。另外,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氣氛跟平時的課堂相比還顯得不夠活躍,除了客觀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學感染力還有待于提高。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通過這次教學,有滿意的地方,也有不足之處。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會彌補我的不足,盡全力給學生上好每一節課。
范例六在對本節課的教學實踐與效果進行回憶對比后,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值得探索與反思:
1、《觀潮》一文是以寫景為主的散文,語言優美,詞匯豐富,把錢塘江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讓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為了讓學生更能入情入境,課前要求學生搜集有關材料,并用錄像引入課文教學,激發學生興趣。
2、"潮來之時"的景象是全文的精華。教學時我采用變序教學方法,直奔重點,突破難點。為了加深對一部分精彩語言的理解和記憶,我幫助學生在理解和辯析重點詞句的基礎上,深入體會潮來時的聲間和氣勢,注重朗讀,做到讀中悟,悟中讀。
3、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實現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著眼點。本節課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小組合作探索“潮水從遠處涌來的形態和聲音是怎樣變化”這個問題,并要求學生畫一畫,讀一讀,在不明白的地方打問號等,學生在合作中體現了組內合作,組外競爭的探討氛圍,拓展了學生學習的空間。
4、課堂上把時間還給學生,給予學生思考問題,朗讀課文的時間,耐心等待學生思維的結果,同時,延緩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把評價的權力還給學生,鼓勵學生嘗試和探索。最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當一回講解員,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深化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5、值得探討的問題:
⑴把學習的主動權和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大膽地嘗試,充分地交流,但拓展學生的思維與教學任務是否能完成存在著矛盾,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⑵課堂上有一些學生的思維敏捷,搶著發言,而一些學生卻反應遲鈍,可是我們要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學生的參與面、而對這兩個極端,我們又該如何協調?
觀潮課后反思5
心理學研究表明,思維過程總是從問題開始的,一個勤于思考的人,總是善于發現問題。所以在教學中要激發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帶著問題去讀書,善于發現問題是積極思維的結果,而在發現問題的過程中,思維能力也會不斷提高。
培養學生提問題的能力是個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過程。起始階段,學生往往會提出一些與文章思想內容關系不大的問題或一些膚淺的問題,這主要是缺乏思維的深刻性所致。我允許學生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一方面消除他們緊張壓抑的心理,另一方面也是幫助他們樹立質疑的信心。學生過了“敢于提問”這一關后,我在課堂上重視的就是如何啟發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因此,我在執教《觀潮》一課時,主要通過教師范讀來引導學生質疑,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學習完課文的第二部分,進入第一部分的學習時,我是這樣引導學生質疑的:剛才,我們觀看了投影,讀了課文,仿佛也隨著人流親臨了錢塘江,看到了潮來時壯觀又奇特的景象。那么,課文的第二、第三節介紹了什么呢?聽老師來讀讀這兩節,請同學們仔細聽,老師強調了哪些內容?針對這些內容,你有什么想問的?
接著,我在范讀時就特別強調了幾處可以提問的地方,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同時,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提出問題。注意傾聽的同學都能問出這樣幾個問題:農歷八月十八為什么是一年一度的觀潮日?海寧市的鹽官鎮為什么是觀潮的最好地方?這幾個問題恰恰是課文內容的空白處,需要通過資料的補充來解決的。而此時通過學生的質疑正好給了教師補充資料的機會,既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很自然地滲透了質疑方法的指導,又將課堂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
學習了課文,我通過讓學生談談自己家鄉的特殊景象,每年一度的霉雨季、發洪水。學生在交流感悟中,思維受到了碰撞,對于文本有了更深的理解。
當然,引導質疑并不是為了單純地補充資料,其目的是要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興趣,通過引導學生釋疑,培養學生解答問題的能力,使他們對課文的理解走向深入。此時,教師應該結合質疑,滲透釋疑的方法:或反復閱讀課文,從書上找答案;或結合生活實際,獨立思考;或與同學合作,討論交流;或課外查找書籍,請教高明……
是否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都應該在課堂上引導其釋疑呢?我以為,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應做及時的篩選。對感悟中心有幫助的問題或是對理解文章的語言文字有幫助的'問題,都應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釋疑,而對于那些與文章中心關系不大的問題,則可放在課后,通過存疑激發學生主動閱讀,自主探究的興趣。
因此,我在執教《觀潮》時充分利用了其中一個問題──“農歷八月十八為什么是一年一度的觀潮日”來為學生感悟課文的中心服務。釋疑前先請學生觀看幾幅圖片:埃及金字塔、黃果樹瀑布、萬里長城。然后引導學生思考:同樣都被稱為“天下奇觀”,這些奇特的景象與我們今天所看到錢塘江大潮有什么不同嗎?學生會很自然地發現這些景象在一年四季中的任何一個時間都可以看到,而錢塘江大潮的觀潮日只有一天──農歷的八月十八,使學生深刻地感受到了錢塘江大潮的“奇”,緊緊扣住了文章的中心。通過聯系實際,加深對文本的認識。
正是因為錢塘江大潮的“奇”才吸引了太多太多的人,課文學到這里直接引出另一個問題:課文為什么要描寫來觀潮的人如此之多?有了前面的鋪墊,學生不難釋疑,來觀潮的人如此之多,正是因為錢塘江大潮的涌潮現象難得一見,這是從側面突出了錢塘江大潮的“奇”。這一問題的解答再一次扣住了文章的中心。
【觀潮課后反思】相關文章:
《坐井觀天》課后反思03-15
聽課后的反思04-15
長城課后反思03-11
《草》課后反思03-11
《背影》課后反思03-12
小班課后反思03-31
《散步》課后反思04-01
《春雨》課后反思03-17
草原課后反思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