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語》故事
《論語》故事1
久違的陽光格外燦爛,在這陽光明媚的周末,我們一家人開開心心地來到永州森林植物園賞花。
一到植物園,我和妹妹就像剛出籠的小兔子一樣,東奔西竄,一溜煙來到了池塘邊喂魚,而媽媽和姨媽她們陪著爺爺慢慢地賞花。我們把植物園游覽了一遍之后,我興奮地跟媽媽提出去踩腳踏車,媽媽欣然同意了,可是爺爺卻說:“我不去了,我坐在樹下休息,等你們。”
我不解地望著媽媽,媽媽摸著我的頭說:“爺爺年紀大了,走不動了。”我問:“爺爺幾歲了?”媽媽說:“八十多歲了。”我沉思了一會兒跟媽媽說:“我不想長大了!眿寢寙枺骸盀槭裁茨?”“我不長大爺爺就不會變老呀,如果我繼續長大爺爺就會變得更老,我怕爺爺會生病,永遠的離開我們!蔽彝鴭寢屨J真地說道。
媽媽說:“你不長大,爺爺也會變老,爺爺這么大年紀能跟我們一起出來游玩是大家的幸福,可我也擔心他的`身體,我們現在的心情就是《論語》里所說的‘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必懼。’你要尊敬爺爺,聽爺爺的話,不要惹爺爺生氣,做一個孝順的好孩子!蔽艺J真地點了點頭,說:“我一定會做一個孝順的好孩子!”
《論語》故事2
論語》是我國古代典籍中語錄體著作的典范,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在政治、哲學、倫理、教育等各個方面的思想及言行。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這本書是必讀的。《論語》的語言質樸無華、寓意深遠,包含了很多寶貴的處世經驗和人生智慧,后來逐步發展成為膾炙人口的成語,對后世語言文字的影響很大。以下是論語成語故事,漢英閱讀。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一天,葉公向子路問孔子是什么樣的人,子路一時不知該如何回答。事后孔子對子路說:“你為何不這樣說,他這個人,一發憤學習就忘記吃飯,內心一快樂就忘記憂愁,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呢!边@個故事出自《論語述而》,原文是:
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薄
正是有了這種勤奮不倦的為學精神,孔子才掌握了淵博的知識,并授徒講學,成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天道酬勤,一個人如果有了“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的精神,再配合科學的工作、學習方法,一定會取得成功。
君子成人之美
“君子”是古代文學作品中十分常見的一個詞語,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等。在孔子心目中,“君子”是理想的人格標準,僅有兩萬余字的《論語》中,“君子”這個詞就出現了一百多次。那么,究竟什么樣的人才能稱得上是“君子”呢?孔子曾經說過:“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幫助別人做壞事,小人則與此相反!边@個典故出自《論語顏淵》,原文是: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關于君子的標準,孔子還有一些名言。如,《論語里仁》里的“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說,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論語憲問》里的“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意思是說,君子認為說得多而做得少是可恥的,不要做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過猶不及
子貢問老師說:“子張和子夏哪一個更賢德?”孔子說:“子張做事總是過頭,而子夏總是做得還不夠火候。”子貢說:“那么是子張要好一些嗎?”孔子說:“過分與不夠是一樣的!边@段話出自《論語先進》: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痹唬骸叭粍t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師”即子張,“商”指子夏,兩個人都是孔子的學生。成語“過猶不及”就出自此處。在孔子看來,事情做得過了頭和沒有做到位效果都是不好的。“過猶不及”這個成語提醒我們,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要把握好“度”。比如在人際交往上,過于冷漠不行,過于親密也不行。保持一定的距離是對對方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便在親近的人中間也該保留。無論對待朋友還是對待親人,都應該把握好分寸,適度最好。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孔子曾經教導他的弟子說:“不擔任這個職務,就不去過問這個職務范圍內的事情。”這句話出自《論語憲問》,原文是: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在工作中并非總是事情做得越多越好,關鍵是要找準自己的定位,清楚地知道“我是誰”。只要把你應該做的做好就可以了,越俎代庖反而會把事情搞砸。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仲弓問孔子怎樣做才稱得上是仁,孔子說:“出門辦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貴賓和進行大祭時那樣恭敬嚴肅。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強加于別人。要做到在諸侯統治的國家里沒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統治的封地里也沒人怨恨自己!边@段話出自《論語顏淵》,原文是: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論語衛靈公》中也有這個成語,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呢?”孔子回答道:那不就是“恕”嗎?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施加給別人。這段話的原文是: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的弟子中,子貢才華很高,不但生意做得好,在外交、政治方面的才能也都十分突出?鬃訉ψ迂曋v的這席話,很有針對性,是提醒子貢不要恃才傲物。與人交往時,我們要善于換位思考、推己及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欲速則不達
子夏要到魯國的莒父當地方官,向孔子請教為政之道?鬃诱f:“不要一味求快,不要只顧眼前小利。如果一味求快,往往達不到目的;只顧眼前小利,反而使得大事不能成功!边@個故事出自《論語子路》,原文是: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急功近利是成就一番事業的大忌,凡事要有長遠眼光、長遠打算,該慢的地方不要求快,該放棄的小利不要貪圖,成功方可水到渠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教導學生,喜歡用“設喻”的方法,利用形象、生動的比喻來說明深奧的道理。子貢問推行仁政的方法,孔子說:“工匠想要順利完成工作,必須先把工具磨鋒利。居住在一個地方,必然選擇這個地方有賢能的大夫為師,結交有仁德的士人為友。”這個故事出自《論語衛靈公》,原文是: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孔子對子貢的教導,意思并不是說把賢德者作為工具來使用,而是說要充分吸取他們的優點,使自己的認識更加敏銳,策略更加明智。現在我們使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往往是說在做某項工作之前,需要做好充分準備,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逝者如斯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這是朱自清《匆匆》一詩里開頭的.幾句。古往今來,對光陰易逝的感嘆在文學作品中不勝枚舉。南宋儒學家朱熹在《勸學》中也說:“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逼鋵崳@種感嘆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論語》里就出現了。
孔子在河邊感嘆說:“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息地奔流。”這話出自《論語子罕》,原文是: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后人從中提煉出一個成語“逝者如斯”,用來比喻光陰如流水,一去不復返。
見賢思齊
人們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從朋友身上往往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如果交到好的朋友,獲益匪淺;但如果交友不慎的話,很可能會給自己帶來不好的影響。我們遇到的人總有“賢”與“不賢”之分,那么在交友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呢?
孔子說:“看見德才兼備的人,就要努力向他學習,做到和他一樣;看見德行有虧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是否有同樣的缺點!边@段話出自《論語里仁》,原文是: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其實,“賢”與“不賢”這兩種人,為我們朝不同的方向打開了兩道門,而“思齊”和“自省”,則是我們自身不斷進步的動力。唐太宗李世民在這方面就做得比較好。他知人善任,舉用賢良,能夠從賢者身上汲取優點。他有著名的“三鏡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意思是說,以銅鏡自照,可以整理好衣帽;以歷史為鏡子,可以從中看清楚朝代興衰的緣由;把別人當成鏡子,可以從他們身上看到自己的優劣得失。
《論語》故事3
[拼音]:bàn bù lún yǔ zhì tiān xià
[釋義]舊時用來強調學習儒家經典的重要。
【出處】典出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趙普,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趙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 人言所讀僅只《論語》而已。太宗趙匡義因此問他。他說
【解釋】舊時用來強調學習儒家經典的重要。
【用法】作賓語、定語;強調學習儒學的重要
【近義詞】半部論語
[成語故事]:
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趙普為太祖出謀劃策,發動兵變,擁立太祖趙匡胤,被任命為宰相。宋太祖死后,趙匡義當皇帝,別人認為趙普一生只讀《論語》,不學無術,當宰相不恰當。趙匡義問是不是,趙普說我是以半部《論語》幫助治天下的。
[造句]:
(1)當真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么?大圣孔子尚被兩小兒所難,何況我等愚魯之輩。
(2)我大宋半部論語治天下足以,又如何要去學那些邪術奇巧淫技!朝廷應當取消新學恢復舊制科舉!
(3)宋朝宰相趙普以半部論語治天下,但如果你僅僅是要賺錢、買房子和娶媳婦,那對不起,我浪費了你半個小時的時間。
(4)這就是著名的'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的來歷,這一點倒很像王明前世宋朝的時候。
(5)趙普這個人,年輕時雖足智多謀卻不好讀書,年紀大了,名言卻變成了半部論語治天下,你知道是為什么嗎?
(6)趙錚早就認出了趙普就是那日的中年文官,不過到此刻才知道,他就是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
《論語》故事4
【拼音】huì rén bù juàn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孔子帶領弟子們周游列國,經歷新鄭之病,他們不得不在當地住了幾月,弟子樊遲問孔子怎樣干農活?鬃有睦锊桓吲d,一反誨人不倦的.習慣,承認不如老農。樊遲只好向當地農民請教,終于種出了葫蘆、扁豆等瓜菜。
【出處】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論語·述而》
【解釋】誨:教導。教導人特別耐心,從不厭倦。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耐心教導別人
【近義詞】諄諄教導、不厭其煩、循循善誘
【英文】betirelessinteaching
【示例】圣人說:“誨人不倦”,你又來問我,我豈有不說的理!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八回
【成語例句】
◎ 提倡"有教無類"、"誨人不倦"、"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體系。
◎ 劉仙洲教書素以勤奮、嚴格、誨人不倦而著稱。
《論語》故事5
5歲時,媽媽就教我學經典。那時侯,每天晚上我都會聽著經典入睡。漸漸地,我不僅能熟讀經典,并且喜歡上了經典。我曾經讀過的經典的有:《三字經》、《弟子規》、《論語》……
我學經典的過程是快樂的!墩撜Z》是我最喜歡讀的經典,每次讀《論語》時,我都會一邊讀,一邊悟,從中領悟每一句的'道理。有時候,媽媽還會提出問題讓我解答,如有答不上來的,我就會反復的讀,直到理解為止。
我還把從《論語》中學到的知識,用到了學習和生活中。比如學習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焙,我看到,我們班的班長學習非常好,而且身上的優點也多,上課坐的端正,積極發言,愛動腦
這些優點,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而有的同學上課愛做小動作,不聽講,不思考……這些毛病,我都要查看自己身上有沒有,如果有,我就會好好的反省自己,并改正。子曰:“過則勿憚改”。
經典告訴我們的都是最簡單的道理,經典能讓我們過上心靈所需要的快樂生活。
我喜歡讀經典,我不僅要把《論語》讀完、讀懂,還要讀更多的經典來提高自己,將來做對社會有用的人。
《論語》故事6
今年寒假,老師布置功課,要求背誦《論語》里的兩篇文章。《論語》里的話上下沒有關聯,又不像我們現在講的話,意思我又不太明白,所以很難背。當在《里仁》一篇中背到“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于比”時。突然眼前一亮,這好像在哪里聽過。仔細一辨認,我腦海里的印象漸漸清晰起來。
記得我小的時候,大概就是三四歲時,爸爸經常帶我出去玩。有一天,爸爸帶我到街上閑逛,他指著街道兩邊的廣告字牌或商店名號,教我認字。正教到興頭上,他突然想到點什么,就叫我背誦。記得是“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他反復教,我反復背。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爸爸也沒有解釋。因為不解其意,背了很久也沒有背下來。我的興趣沒有了,有心無心地跟著爸爸背,爸爸卻不厭其煩地教。后來我居然把“無適也,無莫也”,背成了“結膜炎,結膜炎”,爸爸很生氣,傻傻地看著我。見爸爸氣得夠嗆,我在那里好開心。之后的一段時間,我和爸爸玩耍,還拿這句話逗樂呢。
今天又碰到這句話,好奇心驅使我不得不問爸爸,這句話到底是什么意思?既然爸爸在我小的時候就教我背誦這句話,必定有他的道理。爸爸放下手上的活計,把我抱在腿上。開導我說,要說這句話包含的道理可深啊!今天,我就我的理解給你講一講。要說這句話的功用,可以這么說,理解了它,能夠按它說的道理去做,會受用一輩子的'。
爸爸說,這里有幾個關鍵字要注意一下,“適”就是“可以”;“莫”就是“不可以”;“義”是適宜的道理或舉動。整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君子對于天下的一切人和事,沒有一定要怎樣做,也沒有一定不要怎樣做,唯一行事取舍的標準就是要看它是否合于義”。也就是要依據“義”的標準,當取則取,當舍則舍;當進則進,當退則退。那么,“義”到底有些什么標準呢?“義”有大小。大義即是關乎國家、民族、集體的利益,如國家安全、經濟繁榮、社會穩定、民族昌盛等等;小“義”即是個人的事,如個人進退榮辱、家庭孩子、田舍財富等等。在取舍上要優先考慮大“義”,當小義與大義發生沖突時,則要取大“義”。
爸爸接著說,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義”,也就是有自己在各個場合和時機下適宜做或不做的事。就像工人叔叔要做工,農民伯伯要種地,那里自然而然的事。那我們小學生的“義”是什么呢?就是要按照《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要求規范自己的言行,自覺做到尊重老師、團結同學、好好學習,為將來適應社會的發展儲備更多的知識。
爸爸說了很多,我似乎聽懂了一些,但又好像什么也沒有聽懂。爸爸見我怔怔地看著他,似乎明白了什么。說你不懂不要緊,留給你以后自己去領悟。你現在不要知道的太多,只要記住一點就行了,就是一個人要圓融一點,對日常小事不要太計較,把時間和精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
爸爸說完這句話,我呆了一下,似乎想到點什么。接著“噗哧”地笑出聲來。爸爸問我笑什么,我只笑不答,爸爸也沒有追問,去忙自己的事去了。
我坐在凳子了,還沒有從笑聲中走出來,記得在我淘氣時,爸爸氣得臉色鐵青,嘴巴不停地說“你是個麻大煩的家伙”、“我打起人來可不得了”。他這叫“小事不計較”嗎?一想到爸爸生氣時的樣子,我心里就樂?磥淼览砗弥v,落實起來還真難啊。但不管怎樣,我還是很感謝爸爸的,他給我講的這些道理,或許在什么時候就能用上呢。
回過神來,看到茶幾上放著的《論語》,我知道自己現在的“義”。我翻開書,逐句朗誦起來,但不知為什么,和先前的感覺大不一樣了。
《論語》故事7
【論語其書】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唱響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的話,就出自《論語》的第一篇《學而》。開幕式上,那些頭戴長冠,手持竹簡,寬衣長袖的儒生,也是模仿當年搖頭晃腦地吟誦《論語》的儒生;而他們手中的竹簡,就是孔子曾經“韋編三絕”的“韋編”,上面就是用毛筆豎排書寫的《論語》。
《論語》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記錄老師孔子的一些善言的書。據國學家考證,《論語》不是一個人在一個時期里面完成的,而是不同的人先后完善而成,最后成書在戰國初期,據今天已經有兩千四百年了。
【論語名句】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解讀:學習的過程中,經常溫習,這不是很快樂的事情嗎。有朋友從遙遠的地方趕來,可以和我討論學問,這不是很愉快的事情嗎。這是《論語》首篇《學而》中的話。宋代的大學問家朱子分析說,《論語》將學習放在書的開篇,就是讓大家明白,學習是一切的基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解讀:學習但不思考,或者思考而不學習,都會變得迷惑、懈怠?鬃又鲝垖W與思不能偏廢,只有學思結合,方可成為有學識、有道德之人!墩撜Z》中多處言及學的重要,也有多處言及思的重要,都是根據具體情況而言的,但總體強調應將學與思適當地結合起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解讀: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的態度才是明智的。這是孔子告訴子路如何求知時說的,這說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對于文化知識,人們應當虛心學習,盡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識再豐富,畢竟有限,總有不懂之處,故應持實事求是的態度,承認不足,不斷學習,這才是明智之舉。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解讀:孔子主張博學,以文、行、忠、信四項內容教授學生。這里的“文”主要指文獻典籍,“行”主要指德行,“忠”指盡己,對人盡心竭力,“信”指誠實。孔子在教學中讓弟子博學于文,廣泛學習文化知識;注重德行,加強品行修養;主忠信,做到待人忠誠篤厚,與人堅守信約。
朝聞道,夕死可矣。
解讀:早上明白了道,就是晚上死去也沒有遺憾了?鬃舆@里所講的“道”,是君子的信仰,也是為人處世的最高準則?鬃又鲝垺笆恐居诘馈,要在尋求人生的大道上面努力,而不是只關心吃飯穿衣這樣的事情;還強調“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必須首先修養完善自身,才可能將道發揚光大;反之,只是以道來粉飾自身,嘩眾取寵,就不是真正的君子所為。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讀:三個人當中,必然有值得我學習的老師。學習他們好的方面,不好的方面,就在自己身上加以改正?鬃訉W無常師,經常隨時隨地虛心求教,他向老子學習過,也向路上的孩童請教過。他不僅要以正面的優秀的人為師,而且以不如自己的人為師,看到別人身上的不足,就反思自己是不是也存在這樣的情況,如果有,就趕緊改正。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解讀:智慧的人不會感到迷惑,宅心仁厚的人不會總是擔憂,勇敢的人不會感到害怕。作為君子,孔子認為其必需的品格有許多,智、仁、勇是重要的三個范疇。孔子覺得這三條他都沒能做到,但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具備這三德,成為真正的君子。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解讀:天下的人,都可以稱作是兄弟。當司馬牛憂愁地說別人都有兄弟而唯獨自己沒有兄弟時,子夏勸慰說你不要擔心自己是個獨生子,只要你對人有禮貌,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想要“四海之內皆兄弟”首先要自己做到對人有禮,處事恭敬沒有偏頗,也就是“恭而有禮”。
禮之用,和為貴。
解讀:禮的運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貴之處就在這里。但不論小事大事,若一味追求和諧,不以禮來加以節制,也就不可能行得通。在此,既強調禮的運用要以和為貴,又指出不能無原則地進行調和,而要以禮節制之。這與孔子的中和理念是一致的。我們所說的“和諧社會”也是出自這里,但并不是說任何事情都不追究,而是要按照禮來。
【論語故事】
君子不會走投無路
孔子帶著學生到處講學,有一次,被困在陳國與蔡國之間,接連七天不能燒火做飯,大家都又累又餓,但是孔子仍然在屋里撫琴唱歌。
弟子顏淵正在擇野菜,聽到同學子路、子貢說:“老師兩次被從魯國驅逐出來,隱退到了衛國,后來到宋國講學的時候,差點兒被人砍倒的大樹壓死,還曾經在周地進退兩難,現在又被圍困在這里了。那些要害咱們老師的人還在逍遙法外,也沒有人來替我們說句公道話。這種時候,老師還在撫琴唱歌,君子難道就這樣不把羞恥當回事嗎?”
顏淵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就進去直接問孔子。孔子把琴推到一邊,長嘆一聲說:“仲由(子路)和端木賜(子貢),看問題太短淺了。你去把他們叫進來,我跟他們說說!
子路和子貢進來了。子路憤憤不平地說:“像我們這樣在天下傳道,卻遭受這樣的困境,可以說是走投無路了!”
孔子說:“怎么這么說呢?君子能夠通達道義就叫做‘通’(左右逢源),不能通達道義才叫做‘窮’(走投無路),F在,我孔丘在這樣的亂世之中遇到憂患,是因為我堅持仁義之道。如果因為遇到憂患就放棄仁義之道,還能算君子嗎?既然有君子之道,就不能說是走投無路。”
子路和子貢認真地聽著,顏淵在一旁默默地聽著。
孔子接著說:“你們看到那些松樹和柏樹了嗎?無論天氣多么寒冷,霜雪多么凌厲,都是常青不謝,F在我們在陳蔡之間遇到了阻礙,從而可以考驗自己是否能堅持住道德仁義,這是一種幸運啊!
說完,孔子又把琴拿過來,繼續撫琴,子路也明白了老師的心意,高興地拿起盾牌隨著節拍跳起舞來。
子貢感慨地說:“原來我真的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啊!有道義才能上薄云天,有修養才能承載一切啊!”顏淵把孔子的話牢牢記在心上,琢磨著如何落實到自己的言行之中。
半部論語治天下
《論語》有多大的威力呢?歷史上有一個人只讀了半部《論語》,就敢說自己可以治理天下了。這個人就是宋代的丞相趙普。
趙普原先是趙匡胤手下的官。趙匡胤陳橋兵變,當上皇帝的事情,趙普也參與了,可以說是皇帝很好的朋友。趙匡胤做了皇帝,將國號改為宋,史稱宋太祖。后來,趙普又跟隨宋太祖東征西討,統一了全國。后來,宋太祖任命他為宰相。
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趙匡義繼位,史稱宋太宗。趙普仍然擔任宰相。有人對宋太宗說趙普不學無術,所讀之書僅僅是儒家的一部經典《論語》而已,這樣的人當宰相不恰當。宋太宗不以為然地說:“趙普讀書不多,這我一向知道。但說他只讀一部《論語》,我不相信!
有一次宋太宗和趙普閑聊,宋太宗隨便問道:“有人說你只讀一部《論語》,這是真的嗎?”
趙普老老實實地回答說:“臣所知道的,確實不超出《論語》這部本。我只是將這本《論語》從頭到尾都讀熟、讀透。過去臣以半部《論語》輔助太祖平定天下,現在臣用半部《論語》輔助陛下,使天下太平!焙髞,家人打開他的書篋,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論語》。
就這樣,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就流傳了下來。
《論語》故事8
【拼音】bàn bù lún yǔ
【典故】參見“半部論語治天下”。
【釋義】舊時對儒學經典之一《論語》的夸贊之辭,掌握半部《論語》,人的能力就會提高,就能治理國家。
【用法】作賓語;強調學習儒學的重要
【結構】偏正式
【相近詞】半部論語治天下
【同韻詞】一絲半縷、一介不取、羊腸九曲、檀郎謝女、離魂倩女、班師振旅、唯才是舉、紅男綠女、重規迭矩、三千珠履、......
【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趙普為太祖出謀劃策,發動兵變,擁立太祖趙匡胤,被任命為宰相。宋太祖死后,趙匡義當皇帝,別人認為趙普一生只讀《論語》,不學無術,當宰相不恰當。趙匡義問是不是,趙普說我是以半部《論語》幫助治天下的`
【示例】況且從前古人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就是半部亦何妨。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六十四回
《論語》故事9
孔子有個得意門生,名字很奇怪,叫宓子賤。宓子賤在魯國的單父這個地方任職前,去拜謁孔子?鬃佣谒骸安灰騽e人的意見與自己相反而輕易否決別人,更不要輕率許人,這樣容易喪失操守!
子賤在位期間,齊國進攻魯國,單父恰好在齊軍的必經之路上。此時正值秋收,田里的麥子成熟在望,但齊軍一來,糧食肯定會被敵人搶走。
單父的百姓急了,紛紛向宓子賤提議說,應該趕在齊軍到來之前,發動所有人搶收麥子。因為是非常時刻,也不要管誰種誰收,誰搶到就歸誰,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不能便宜了齊國人!但宓子賤早已拿定主意,前來請求的人都被他拒之門外。
齊軍很快攻到單父,田里的麥子被他們一搶而光。
過了幾天,魯國當政的'貴族季孫氏聽說了這件事,大為震怒:這宓子賤怎么能把糧食拱手相讓給外來侵略者呢?他親自向宓子賤興師問罪?慑底淤v說:“今年田里沒有收成沒關系,明年還可以再種再收。但如果我允許大家去搶收麥子,那么那些不種麥子的人就可以不勞而獲,他們會暗暗盼著明年還有這樣趁火打劫的機會。這樣一來,地方的民風就跟著變壞了。對于魯國來說,一季麥子是小事,但如果讓老百姓產生了靠敵人入侵而發財的念頭,他們就不會拼命抵抗敵人的侵略了,這才是魯國的大害啊!衡量了這個利害關系后,該放棄的還是一定要放棄!
聽了宓子賤的話,季孫氏慚愧地說:“我真是目光短淺,比不上宓子賤的智慧啊!
《論語》故事10
孔子的至理名言,比不上老子的意味深長,比不上莊子的逍遙灑脫,卻是一劑樸素的'靈丹妙藥,短短幾句,往往就能使人受益一輩子。
論語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幾則,莫過于“子欲居九夷;蛟唬骸奥缰?”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第一則說孔子想住九夷那蠻荒之地去,大家覺得奇怪,就去問他怎么去住那么落后的鬼地方呢?他卻答“君子住在那,又怎么會閉塞落后呢?”
此話又說到了兩個方面,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環境的好壞,畢竟自身內心的清凈重要于外界環境的清凈。二是人改變環境,還是環境改變人,有一則小故事說把胡蘿卜放到開水里,胡蘿卜變軟了,把雞蛋放水里,蛋清蛋黃都凝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開水里,水就成咖啡了,這足以說明三種對于外界環境的態度,是“窮忍著,富耐著,睡不著瞇著。”直到被環境慢慢改變還是與環境對抗,亦或者是如咖啡豆一般的改變環境,孔子正是說,君子能到九夷去像咖啡豆一般的改變環境,那里就不會閉塞落后了。
《論語》故事11
【注音】bàn bù lún yǔ zhì tiān xià
【成語故事】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趙普為太祖出謀劃策,發動兵變,擁立太祖趙匡胤,被任命為宰相。宋太祖死后,趙匡義當皇帝,別人認為趙普一生只讀《論語》,不學無術,當宰相不恰當。趙匡義問是不是,趙普說我是以半部《論語》幫助治天下的。
【出處】:典出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趙普,人言所讀僅只《論語》而已。太宗趙匡義因此問他。他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趙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趙普為太祖出謀劃策,發動兵變,擁立太祖趙匡胤,被任命為宰相。宋太祖死后,趙匡義當皇帝,別人認為趙普一生只讀《論語》,不學無術,當宰相不恰當。趙匡義問是不是,趙普說我是以半部《論語》幫助治天下的
每決大事,啟文觀書,乃《論語》也,此時稱小官以半部論語治天下。 ★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三折
【解釋】舊時用來強調學習儒家經典的重要。
【用法】作賓語、定語;強調學習儒學的重要
【近義詞】半部論語
【示例】每決大事,啟文觀書,乃《論語》也,此時稱小官以半部論語治天下。 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三折
成語辨析:
"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南宋朱熹(1130-1200年)謝世之后,首先是一個叫林駧(dòng)(具體生卒年未詳)的人所撰《古今源流至論》前集卷八《儒吏》所記:"趙普,一代勛臣也,東征西討,無不如意,求其所學,自《論語》之外無余業。"趙普所學的書籍,除了《論語》之外,沒有別的了。在這段話下面,有個小注,寫著這樣的話:"趙普曰:《論語》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
與這個典故有關的另一位人物是,與林駧生活在同一時代的人羅大經(約1196-1252年)。在其所撰《鶴林玉露》中有這樣的記載:"杜少陵詩云:'小兒學問止《論語》,大兒結束隨商賈。'蓋以《論語》為兒童之書也。趙普再相,人言普山東人,所讀者止《論語》……太宗嘗以此語問普,普略不隱,對曰:'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這個記載說明《論語》在當時"為兒童之書",當過私塾先生的趙普自然熟悉。羅大經在此比林駧在《儒吏》中所記載的話,除了前半句的文字有所不同外,還多了后半句"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并且說明了具體時間,是"趙普再相"后,聽到人們說趙普所讀的書就只有《論語》,于是宋太宗就此問趙普,趙普毫不隱瞞,并說出上面的話。
但是,羅大經并沒有直接說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將羅大經話的意思敷衍成"半部《論語》治天下"一說的,則始自元代著名戲曲作家高文秀(具體生卒年未詳)。他在其所著《好酒遇上皇》的.雜劇曲文中的第三折,有這樣一句話:"每決大事,啟文觀書,乃《論語》也,此時稱小官以半部《論語》治天下。"但是,《好酒遇上皇》寫的并非趙普的事跡,而且作為雜劇曲文,本不該作為討論歷史問題的依據,然而"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不但成為羅大經上述話語的衍生品,與趙普聯系在一起,而且借助雜劇這一大眾化的文藝形式,硬是廣泛流傳開來,以至于使得當今迷信《論語》的人們,競相對此津津樂道。
《論語》故事12
今天我終于讀完第一遍《論語》了。
《論語》是記錄兩千多年前中國偉大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好書。我剛開始讀時,覺得很枯燥沒意思,可爸爸總是逼著我讀,所以我討厭讀《論語》。但后來,我發現這里竟然藏著許多道理,也終于明白爸爸讓我讀《論語》的用心了。于是,我每天晚上睡覺前都會抽出一點時間來讀,就這樣堅持了將近一年的時間。讀《論語》對我來說,不僅鍛煉了意志,還收獲了很多的東西,比如做人的道理,做事的道理。
《論語》里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它的意思是:幾個人在一起,一定有我的老師。我們不僅要學習好的方面,而且還要改正不好的方面。這句話,在生活中有很有用。比如,在我們班,我就要向張依清學習熱情的性格,向祝天舒學習音樂。當然,在社會上有些人的行為我們就不要學習,比如隨地吐痰的,亂扔垃圾的'。這些言行不好的人也能當老師,因為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也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跟他們一樣,不好的就去加以改正。
還有一句是:“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這句話是在講:當學生的就要在家孝順父母,在外敬愛兄長,謹慎而守信,關愛別人。從這句話里我知道了孝順父母,誠實守信是中華美德。我們三年級的一位同學就做到“入則孝”這點,還被評為“小孝星”了呢!我們學校經常組織關于孝順的活動,讓我們給父母寫感恩賀卡,為家長做事情。我真心希望這兩點中華美德發揚下去。
雖然有許多話我還不太懂,但是,我想再多讀幾遍就一定能懂了。在這里,我希望有更多的小朋友都來讀《論語》!
《論語》故事13
我一進入小學,就開始按學校要求背誦《論語》?晌乙膊恢郎厦嬲f些什么,讀起來別扭,聽也聽不懂。
古人說:半部《論語》就能治天下。我聽了就覺得天下很大,《論語》應該是一種很有用的學問吧。我去問老師“《論語》怎么治天下呢?”老師說:那只是一種比喻,如果你能夠把它背熟,并結合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按照《論語》的要求檢查自己的行為,你就能治理好自己的“天下”了。
我很好奇,一有空閑,我就讀《論語》,慢慢的我就能把一些《論語》背會,背好之后并無感覺。爸爸就和我討論《論語》中《子路篇第十三》中,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對,亦奚以為?”然書讀得多,并未讀透。也沒有讀上身去。違背了《論語》中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我特別喜歡看武俠動畫片,經常是看得如癡如醉。爸爸就說:“那些武俠小說都要武功秘訣什么的,學了以后,馬上就可以增強自身能力,就可以打敗壞人,其實這些秘訣都是從中國的`經典里抄出來的,例如《論語》,《老子》等!蔽衣犃酥,背誦《論語》的興趣大增。
今年五一放假,爸爸給我買來了畫板,畫筆。我準備畫一幅可愛的小熊貓,我畫了兩天終于畫完了。累得我腰酸背疼,看到我的勞動成果,我高興極了。我決定買一只雪糕慰勞一下自己。等我回來一看,鄰居家的小妞妞正在看我的那幅畫,桌子上的那瓶顏料倒在我的畫上!兩天勞動成果全毀了,我氣壞了。我沖了過去對小妞妞大聲哼道:“你為什么把顏料倒在我的畫上!”她嚇得哇的一聲大哭了起來,邊哭邊說“不是我干的”!我怒道:“不是你干的還能有誰!”她哭得更厲害了。我突然想到《論語》上有這樣一句話:“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說的就是凡事太過火自以為是。我忙平息自己的怒火。我輕聲對妞妞說:“妞妞不哭,不是你干的就別哭了吧!”后來才知道是弟弟干的。弟弟干了壞事就躲了起來,所以當時沒有發現。
爸爸知道這件事情后就對我說:“王鳳至,你背誦《論語》沒有白背。
《論語》故事14
1.道聽途說 《論語.陽貨》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隨便聽來的話,又隨便傳說出去,那是不能修德的事。)
2.患得患失 《論語.陽貨》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未得到官位時,處心積慮謀取官位,得到官位則憂心失掉官位,那便什么事都做得出來。)
3.里仁為美 《論語.里仁》選擇風俗淳樸的居所,人才會如沐春風,德行才會有進步。
4.見賢思齊 《論語.里仁》遇到比自己賢能的人不應嫉妒,學習對方的優點,使自己改進向善,成為賢能的人。
6.先難后獲《論語.雍也》有仁德的人凡事總比別人先嘗苦頭,而對于應得的利益從不斤斤計較,這便是仁者的風度。
7.知者樂水《論語.雍也》有智慧的人欣賞流水悠然自得的姿態,他的心靈也如同水一般清瑩透澈。
8.仁者樂山《論語.雍也》仁者的心如同山岳的萬古堅貞,絕不因一時的利害和榮辱,而動搖自己的意志。
9.見義勇為 《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被利益所誘感或為保護自己而畏縮不前是沒有勇氣的人。)
10.既往不咎 《論語.八佾》對于己經成為過去的事,不要再苦苦追究、或說些悔不當初的話。
11.不恥下問 《論語.公冶長》遇到困惑難解的事情,恭敬地請教比自己年輕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并不是不件可恥的事。
12.聞一知十 《論語.公冶長》回也聞一以知十。(形容顏回十分地聰慧,有推演事理的能力。)
13.文質彬彬 《論語.雍也》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后天修養的文彩與天生樸 素的本質,兩相調和適當的人,才是名符其實的君子。)
14. 六尺之孤 《論語.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做人應該達到這種地步,把年幼的孤兒托附給你,而你能使對方放心完全信任你。)
15.溫故知新 《論語.為政》追溯過去并研討當時的情狀,作為發掘將來新思想、新方式的基石。
16.君子不器 《論語.為政》立志成為偉大人物,應避免自己變成像器皿一般只有單一用途的人。
17.行不由徑《論語.雍也》選擇快捷方式的人,往往因操之過急而走頭無路。
18.簞食瓢飲《論語.雍也》子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形容顏回飲食簡單安貧樂道。)
19.任重道遠《論語.泰伯》背負沉重使命,邁向遙不可及的旅程,以貫徹仁道作為自己終身的任務。
20.后生可畏《論語.子罕》年輕人只要肯發憤苦讀努力工作,將來的前途無可限量,是令人敬畏的。
21.苗而不秀《論語.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幼苗雖然發芽,不抽穗不開花,有的雖已抽穗但卻不結果實。喻人人稱其神童的人,長大成人后,可能變得平庸無能)
22.功虧一簣《論語.子罕》未成一簣,止,吾止也?(堆聚一座山只差一籠土沙即可完成,但半途而廢,則前功盡棄。)
23.過猶不及《論語.先進》道理應該力求中庸,不偏不倚,過與不及,同樣不合理。
24.非禮勿視《論語.顏淵》對待沒有禮貌的`人,應當避免接近他,一但人適應了非禮的事,便會漸漸失去坦白公正的心,不能主持公道。
25.克己復禮《論語.顏淵》克己復禮為仁(盡力克服私欲的誘惑,放棄以自我為中心的作法,凡事保持適度與社會民眾的精神合一,這就是實踐仁道的善政
26.暴虎憑河 《論語.述而》暴虎憑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赤手空拳與猛虎相搏斗,泅手渡河,死了也毫不悔悟,我不能和這種胡作非為有勇無謀的人同進同出。
27.舉一反三 《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用一個四角形作譬喻,列舉一個角而不能推想其余三個角的人,我是沒有興趣再教導他了。)
28.巧言令色 《論語.學而》巧言令色,鮮矣仁。(口頭上說些甜言蜜語奉承諂媚的話,是缺乏德性修養的人。
29.過勿憚改 《論語.學而》賢者勇于認錯勇于改進,并時時警惕自己不再犯同樣的過錯。
30.三十而立 《論語.為政》十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孔子言他三十歲的時候,不論在精神或物質上都能獨立自主,且合乎禮節的要求。)
31.知者樂水《論語.雍也》有智慧的人欣賞流水悠然自得的姿態,他的心靈也如同水一般清瑩透澈。
32.近悅遠來《論語.子路》近者說,遠者來。(治理國家道先使周遭的人士,對您的政績滿意歡愉,遠方的民眾也會感佩您的仁政來歸順你。)
33.行己有恥《論語.子路》對自己的過失,有羞恥反悔的心,隨時自我警惕。34.剛毅木訥《論語.子路》剛毅木訥,近仁。(公正無欲、果敢堅忍、性情質樸、言談遲鈍,是接近仁者的風范。
35.怨天尤人《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不埋怨上天對我苛薄,也不責怪別人不能體諒我。)
36.以德報怨《論語.憲問》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應該以公正報答仇怨,以恩惠報答恩惠。)《老子三章》報怨以德。(對于自己有怨讎的人用德來回報他,最后也會被感化。)
37.言不及義《論語.衛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惠,難矣哉。(一群人整天聚在一起,沒講一句正經的話,好賣弄小聰明,這種人不會有什么成
38.當仁不讓《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于師。(在為仁的大道理上,雖然面對師長,也不必謙讓。)
39.駟不及舌《論語.顏淵》一旦失言犯了過錯,縱使鞭策四匹馬的快車去追,也追不上了。一言即出四馬難追,講話宜特別注意,免得禍從口出。
40.升堂入室《論語.先進》子曰:「由之瑟,奚為于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升堂入室喻研究學問,已達高明精微的境界。但此句言子路未入室,即說明子路尚未達到孔子的理想境界。)(同豋堂入室)
《論語》故事15
在我的書柜中,一本淡黃封面的書籍已經默默地躺在那里很久了。自從學校開展經典誦讀活動后,我慢慢地了解了國學,愛上了國學,那本書——《論語》也就順理成章地跳入我的眼眶,走進了我的生活。
翻開書頁,第一頁導讀里寫著“修身立命,治國安邦的經典”。以前,我對這本書的內容一點兒也不感興趣,以致冷落了它多年。那天,不知道為為什么,我竟然一頁一頁地認真閱讀、體會、思考。也許我長大了,不再懵懂無知,一種和以前不一樣的感覺涌上心頭。
時間在流逝,思想在進步,書中智慧的火花啟迪著我,指引著我。我感覺我和它的距離越來越近。“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讓我感受到讀書的樂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讓我學會取長補短,而“吾日三省吾身”讓我重拾那份珍貴的友誼……
時間定格在那一刻,我和最要好的她鬧矛盾,雙方互不相讓,爭吵起來。一氣之下,我摔了她的文具盒,各種各樣的筆掉了一地,我的心似乎也跌落至谷底,我發誓永遠不再理她。我把她送我的筆還給了她,她把我送她的毽子還給了我。從此,我們像仇人一樣,即使見了面也從不正眼看對方一眼。可不知道為什么,過去的歡聲笑語總無法忘記。我總記起我們在燈下一起看書、寫字,課間一起踢毽子、跳皮筋的情景……我斜著眼偷偷地看她,她正在睫毛下悄悄地看我。我倆慌忙把臉轉開。!那一刻時間對我來說竟是那么長,我如坐針氈,我多想和她和好。此時,一個聲音在我耳邊回蕩:“吾日三省吾身!笔前,古人尚知“三省”,而我也應該反省、檢討自己啊。于是,我仔細想想我們鬧矛盾的原因,卻只不過是雞毛蒜皮的'小事,難道僅僅為了這點小事就要葬送我們的友情?想到這里,我鼓足勇氣要打破僵局。剛起身,就碰到了迎面而來的她,我和她異口同聲地說:“對不起,是我錯了!宾畷r,陰沉沉的的烏云散開,露出燦爛的陽光,我倆會心地笑了。
又是陽光明媚的一天,我從書包里拿出《論語》,與同學們一起分享,一起感悟智慧的結晶,一種從未有過的充實與輕松涌遍全身。
相信,不遠的將來,我能夠讀到更多的國學經典之作,從中汲取豐富的營養,提升自我的境界。學習經典,其樂無窮!
【《論語》故事】相關文章:
我與《論語》作文08-12
關于論語的反思09-01
關于論語作文08-28
悟論語作文08-12
《論語》導學案03-14
《論語》教學實錄03-13
問孝《論語》作文04-29
(優秀)我與《論語》作文08-13
論語讓我明白了作文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