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反思【經典】
在現在的社會生活中,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怎樣寫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課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語文課反思1
這篇識字的主題是軍事,把有關軍事的武器、術語串成一篇韻文。教學時初讀課文,重點點出容易讀錯的音,猩猩后一個音要輕讀;海疆疆是三拼音。理解詞語,讓學生圖文對照。看圖用上詞串中的詞,讓學生加深對詞的理解。當講到導彈時,不知自己怎么就給同學們介紹起導彈來,導彈可分為很多種,有飛毛腿導彈,愛國者導彈,洲際導彈等等,學生開始來點精神,我一見學生有興趣,不禁又開始滔滔不絕只要人們在自己家里,利用儀器控制,鎖定哪個目標,哪個目標就被擊中。關在家里就能打仗,多神奇啊!象伊拉克戰爭才說到這就有學生就驚呼:哦,伊拉克戰爭我在電視里有看過。美國人打伊拉克就是利用導彈進行打戰,伊拉克的武器設備太落后了,結果美國打勝了。所以只要同學們努力學習,將來發明先進的軍事武器,用來保衛祖國,就不怕被別人欺負。學生很認真地聽。使我不禁想到初中時教歷史的老師。
原先教歷史的老師不教了,換成鄰班的`語文老師教我們班歷史。聽他的課是一種享受,就像聽故事一般。至今我還記的他教金國打宋朝的歷史時,引經論典。還說金庸寫的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中,就是以這段歷史為背景的,寫郭靖去襄陽守城,阻止金兵入欺。講到最后他都會以一句:跑題了,跑題了。來結束話題。當時的我對武俠小說很迷戀,聽得津津有味。考歷史時從來不去背,稍微復習一下就能考很好。年少的我對他淵博的知識佩服得五體投地,只恨他不是我班上的語文老師。
一直追求自己的課也能讓學生有聽故事般地感受,可自己還有很多方面需要充實。偶爾跑題一下又何防?但只能是偶爾為之,太常就偏離本位了。
語文課反思2
作者:《彩色的非洲》是人教版第十冊第八單元“異域風情”的最后一課,是一篇描寫非洲色彩斑斕的自然景觀和多姿多彩人文景觀的略讀課文。
這篇課文有兩個特點非常明顯,一是表達。它在篇章布局、語言表達上的特色十分鮮明。結構上采用了先概述再分述最后又概括總結全文的方法。開頭“非洲真是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啊!”和結尾“啊,非洲,好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既首尾照應,呼應課題,又直接抒發了作者對非洲的贊美之情。課文不只條理清楚,層次分明,過渡也十分自然,如,過渡句“非洲不只植物世界是彩色的,動物世界也是彩色的”等,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使文章順暢自然。二是語言。課文的語言十分優美生動,作者聯想豐富,如,“金燦燦的陽光,映照得天空格外的藍,好似透明的藍寶石”,“……繁花似錦,綠海蕩波,滿眼是綠色,處處是花海”,無不體現著意境的色彩美和語言文字自身的美,讀來就像欣賞一幅幅五彩的畫卷,讓人回味無窮。
基于本文的特色以和略讀課文的教學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三點:
1.通過瀏覽全文,抓關鍵句了解主要內容,借助課題含義,觸摸作者圍繞主題進行選材的寫作方法,理清文脈,并體會文章首尾呼應和過渡句承上啟下的妙處。
2.通過自讀自悟,反復品讀,融情想像等方法,了解非洲彩色的植物世界,并了解作者的寫作方法,并通過圖文回旋等方法,感受非洲獨特的自然景觀與風土人情,體會作者對彩色非洲的贊美之情。
3.通過對非洲植物世界的學習,能遷移運用、舉一反三,自學非洲彩色動物世界、日常生活和藝術風采,積累好詞佳句。并能簡單復述非洲的彩色。
關于略讀教學,小語專家沈大安老師曾講過,可以分三步走:初讀知大意,再讀抓重點,三讀談感受。根據這一方法和略讀教學略教但不略學理念,我的課堂主要圍繞目標分兩個板塊來展開。第一板塊便是“列提綱,理文脈”,扶放結合,引領學生將全文進行梳理,讓學生真切地感受本文的表達特色。而后在粗獷的.音樂聲中讓學生從大量圖片中走進非洲,感受非洲的多姿多彩。緊接著,進入第二板塊“讀悟結合,感受非洲風情”教學,主要讓學生走進非洲彩色的植物世界,從文字中細細品味,用作批注的方法,讓學生與文本進行親密接觸。并能遷移運用,用做讀書卡的方式自學另外三方面內容。
課堂上,我始終貫徹了兩個主旨:一是精讀與略讀相融合。采用列提綱的方式來梳理本文的文脈,了解本文表達特色,給學生充沛的言語實踐時間和空間,體現著略讀教學略教而不略學理念。二是感悟與積累并重。采用作批注、讀書卡等方式讓學生感悟非洲的色彩斑斕并內化積累。
語文課反思3
今年是龍年,我們五年級第一單元的主題是“龍”。對于“龍”大家說陌生也陌生,因為對一這一生肖,大家都沒有見過;說熟悉也熟悉,因為每次說到我們炎黃子孫,都會說我們是龍的傳人。
在教學《大人們這樣說》時,首先讓學生根據課題進行質疑:為什么是大人這樣說?再引導學生學習第一小節,從而明白這是一個小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見過許多與龍有關的事物,從而引出的一個問題。大人們說了什么?這時我馬上引導學生從詩中找答案,讓學生自由發言。在學生的發言中引導學生理解龍的另一個象征意義——正在騰飛的'中國,從而使學生對龍有了新的認識。
特別是第五小節,媽媽說龍并沒有消失,那龍到底在哪里?從而引導學生創編課文。引導學生了解近幾年中國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有學生說:團團圓圓走進臺灣,那是龍的渴望;有學生說:青藏鐵路通車,那是龍在轟鳴;有學生說:天宮一號直沖云霄,那是龍在飛騰。這個創編是本節課的一個亮點。
本文是一首詩歌,教學中,重視朗讀。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也加深了學生對本文情感的理解。
語文課反思4
我的教學生涯開始了。這一個月,經過近期對學生的觀察以及課堂和課后的與學生的交流,我發現我的學生存在著這樣的問題。他們平時非常的散漫,而且根本做不到嚴格要求自己,在課堂上表現的也很隨意,針對這樣的問題,我想到了一個可以督促他們的方法:在開始講課之前,我會找到一個和本節課相關的典故或者講一個有趣的事件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然后導入新課的時候盡量的讓學生去說,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他們,讓他們來發現問題,先從簡單的開始以培養他們的自信心,當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到他們自己身上時,就相對的避免了課堂上互相說話的場面,課堂的`紀律也好很多。職業高中的學生,他們不是很重視文化課,由于他們的基礎知識較差,所以在理解知識內容方面表現的不是特別的積極。針對這樣的問題,我的解決方法是,在每一節課上都把生字和生詞用多媒體展示上讓他們去讀去寫,采取小學老師的教授方式,領著他們讀和記,然后在下一節課的時候隨堂考他們。今天在教學的時候我發現學生特別喜歡看小說,雖然題材都是些穿越的或是校園的,但是他們的興趣在這上面很濃,我就借著這個機會要求他們在看小說時把不認識的字查字典查會,并讓他們做一定的積累,畢竟讓他們認真的在課后完成一些學習任務有些困難,我就采取了這樣的方式,希望可以有一定的效果。我的學生中,總有人喜歡在課堂上睡覺,我就制定了一個課堂的規定,睡覺的學生就站起來給同學們唱首歌,我其實是想用這種輕松的方式打消學生的睡意,而且還可以鍛煉學生的自信,我的本意是想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讓學生充分的展現自己,但這個規定實施后,結果是沒有學生再睡覺了,因為他們都不想在同學們面前唱歌,雖然我有點意外,但效果還是達到了,現在只要是上語文課,不管是下午第一節,還是下午第二節,都沒有學生睡覺,我覺得這種方式針對職高的學生還是很有效果的。
經過這么長時間的教學,我了解到我的學生有好多人竟然沒有理想,他們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更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好像除了玩就沒有什么興趣和愛好。我在這個周一的時候專門上了一節課,讓他們談談自從來到職業高中后的想法和感受,以及他們的理想、愛好、特長。我的初衷是想借此來激勵他們自信,激勵他們積極向上,但我發現實際效果并不是我想的那樣。面對這樣的結果,我
雖然有一點意外,但還是很快的把自己的思路調整過來了,因為我覺得他們會表現出這樣的反應是和他們從前的學習和生活方式有關的。從生活方面來看,學生們的家庭大多是父母沒有什么文化,所以這些因素很大程度的影響到了他們的價值觀的取向,他們更重視的并不是學習,所以大多數人在初中的時候學習成績就不是很好,可能是當時老師的不重視、家長的忽視讓他們在學業上放任自流,在學習上沒有任何興趣和自信。面對這個問題,我經過一段的思考,我想通過讓學生改變自己的方式來激勵自己。比如,在以后的課堂上,我會針對他們的實際情況來調整課程的深淺度,一定要讓他們學得會,聽得懂,從基礎改變他們放棄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我覺得人如果沒有理想就缺乏動力,所以我要讓他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理想,可能在開始時會是我強制的,但是時間久了會形成一種心理暗示,這樣可以增強他們內在動力,有必要的時候我會請班主任幫忙加入到我的計劃中去。以后的每一節課,我都要找一個學生來談談自己的理想,要求他們先查找一些在理想支撐下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實例,然后對比自己,用理想來激勵自己。
我覺得,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做人,只有學會做人,才會有價值,希望在我的努力下能夠不斷提高我的教學能力,并且讓我的學生都可以成為有理想的人。
語文課反思5
黃厚江老師認為,當前語文教學存在浮泛化、狹隘化的傾向,主要表現:一是以傳遞結論為中心,課堂表現是老師提問題,學生找答案,似乎課堂就是學生在找老師問題的答案,教學只是通過問答活動去“尋找”某個結論,教學變成了驗證。二是以狹義的知識學習為中心,將學習零散的知識作為教學重點。三是以各種方法技巧為學習中心,認為方法最重要,學方法就是學知識,學會了方法就形成了能力。
黃老師的觀點不禁讓我反思自己的教學理念、教學行為、教學評價等。尤其是最近一年來,我所觀察的課堂教學(包括自己),或多或少地存在浮泛化、狹隘化的傾向,剛好今天聽了兩節語文課,越來越感覺我們的課堂出問題了,需要改變我們的課堂教學行為,切實進行深度閱讀,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下面針對今天二節課,談談自己的一些粗淺看法。
一、語文教學需要高品質朗讀
朗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通過朗讀調動各種感官,幫助學生對材料的理解。《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xx版)對第四學段(7—9年級)對朗讀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標對朗讀的要求有三個維度:正確朗讀、流利朗讀和有感情朗讀,至于怎么朗讀,尤其是有感情地朗讀最為困惑,因此也導致無要求、無目的的泛讀。朗讀最終成為教學的一個常規環節,即為了完成任務而讀。慢慢地,讀得浮泛化,讀得形式化。朗讀作為理解材料的手段,不是可有可無的形式,需要高品質朗讀,用朗讀助推理解材料。
1、讀得抑揚頓挫
“抑揚頓挫”的意思是聲音高低起伏,和諧而有節奏,要想讀得抑揚頓挫主要注意聲音的高低起伏,注意停頓,達到和諧的境界。比如《詠雪》的朗讀,具體標示如下: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陳述事件起因,讀得平穩)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讀好“欣然”,表現出謝太傅與兒女們在講論文義過程中,雪突然越下越多,靈機一動可以借此來詠雪時內心的喜悅)
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語速快,體現出胡兒急切表達的心理)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語速稍慢,同時讀好“未若”,體現兄女的自信)
公大笑樂。(讀好停頓“公/大笑/樂”,“大笑”是謝太傅的一種心理感受,“樂”也是一種心理感受,“大笑”是外在表現,“樂”是內在感受,分開來讀,強調了人物內在感受)
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陳述句式,讀得平穩)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的朗讀,具體標示如下: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結合標題中“左遷”,全詩的朗讀基調是低沉的、哀傷的,因此,讀得慢一些,聲音低沉一些。
“楊花落盡子規啼”,重點讀好“落”和“啼”,讀得輕一些,讀得哀傷一些。
“聞道龍標過五溪”,重讀“過”,突出作者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的消息后,他已經過了五溪,有些遺憾之感。
“我寄愁心與明月”,輕讀“愁心”,強調此時詩人的內心感受。
不是說將以上分析一股腦兒全部在課堂上完成,只是想展示教師利用朗讀體現對文本的解讀而已。課堂上根據自己的情況,適當選取使用。
2、讀得有層次一些
《詠雪》朗讀,可以分層次朗讀,以此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品析。
第一次朗讀:通過朗讀,體現你理解了文章的層次。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起:開端)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承:發展)
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轉:高潮)
公大笑樂。(合:結局)
這是古代文章常見的結構形式,按照敘事一般的格式構成。
第二次朗讀:讀出溫馨的家庭氛圍,讀好開端。
第三次朗讀:讀出看到雪越下越大內心的'喜悅。
第四次朗讀:讀出白雪不同的姿態,讀好高潮。對胡兒的話,讀得稍快一些,體現急切;對兄女的話,讀的慢些,讀得堅定一些,體現自信。
第五次朗讀:讀出謝太傅內心的喜悅,注意和“欣然”的區別:“欣然”讀得內隱,“大笑樂”讀得外顯。
第六次朗讀:在以上五次朗讀指導的基礎上,進行合讀,綜合體現以上五次朗讀成果。
二、語文教學需要思維訓練
平時教學中,我們發現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學生理解起來卻覺得困難無比,我們還一味地埋怨學生,其實是學生思維能力不好所致。語言是思維的外殼,任何一項活動都離不開思維的參與。語文教學需要不斷促進思維發展,提升思維品質。尤其是當前深度閱讀,更加需要高品質思維的參與。
比如在《詠雪》中,我們可以這樣來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
問題1:“俄而雪驟”在文中的作用。
問題2:“公大笑樂” 的意味分析。
問題3:謝太傅是否未對胡兒和兄女的回答做出評價,從文章中找出依據,并談談你的理解。
再比如《聞王昌齡左遷龍標》,我們可以這樣來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
體會“聞道龍標過五溪”中“聞”體現的作者復雜情感,借助資料來體會:
資料:早年貧苦,30歲左右進士及第,初任秘書省校書郎,而后又擔任博學宏辭、汜水尉,因事被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被刺史閭丘曉所殺。
體會“我寄愁心與明月”中“愁心”的意思。
以上兩個問題,其實均指向對詩歌情感的理解。
聚焦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發展的課程改革,體現立德樹人的價值取向,這種價值取向呼喚課堂轉型,即從學科知識的逐“點”解析,學科技能的逐“項”訓練走向情境性、體驗性和綜合性的語言實踐活動。單純的知識是不能轉化為核心素養,只有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中,重視學生的體驗,改變“教師高控”的課堂生態,進行課堂革命,才能尋得語文教學的一線生機。
語文課反思6
如何營造一個師生互動的課堂,使教師和學生成為學習的伙伴,是新課程改革以來我們教師研究的一個問題。今天,在這個教學片斷里,我發現了您思考的答案。您能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平等的地位上,向孩子暢開心扉說歉意,這既是新課程理念的實踐化,又體現了您對孩子的愛心和承認錯誤的勇氣。在您的真誠愧疚后,學生也情不自禁地暢談自己的不足,并且還談了自己的改進想法,這是觸動他們靈魂的一堂課。謝謝!
〖充分利用插圖〗
隨便拿起一本新課程的語文課本翻翻,你會發現,課本越來越精美了。不是嗎,幾乎每一課都有一兩幅細致傳神的插圖。這無疑更符合時代特征,也是教學新理念的一種體現。那么,教師應如何利用這一寶貴的教學資源,充分發揮插圖的作用呢?
《清澈的湖水》這篇課文延續的是第7單元“保護環境”的教學主題,文章中我們跟隨著小潔的目光,能欣賞到寫藍天白云,碧水青山,跳躍的“青蛙”、展翅的“雄鷹”、賽跑的“龜兔“等句子,這些句子把公園的景色描寫得栩栩如生,美不勝收。景色美與行為美的和諧是本文的主題,但也正因為如此,這些寫景的句子被分散在課文的各個段落中,穿插于小潔和小男孩的行為中,要學生把它們找出來并不容易。
如果能把這些句子找出來好好體會,則能和后面小孩扔香蕉皮后的景色有一個明顯的對比,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體會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我在教學時利用課文中的插圖契領,引導學生仔細看圖,首先用自己的話說說在圖上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色,再請學生自讀課文的1~3自然段,到課文中找到描寫圖上美景的句子。
學生看了圖后,有的找到了“一只游船在湖面上行駛……長長的波紋。”有的找到了“湖水像一面鏡子,……變幻的山巒。”還有的找到了“看,那邊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正在賽跑呢!”在插圖的幫助下,1~3自然段中寫景的句子都被孩子們一一找了出來。
圖文結合,圍繞著圖,學生再來品析這些句子,內容相對集中,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特別是其中的一句比喻句,我聯系圖再讓學生到圖中找找哪一塊石頭像青蛙,哪一塊石頭像雄鷹,學生熱情高漲,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不用多指導,學生自己體會到了比喻句的作用。
由于結合圖賞析了這些寫景的句子,第二課時中再讓學生體會香蕉皮扔下去后環境變得不美,學生的感受也就格外分明。再如《秋天的圖畫》一課,語句優美,我們也可以結合插圖來展開教學,通過看圖更容易體會文中比喻的精妙。
總之,課文插圖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不容小視。合理地利用這些美麗的圖畫會讓語文課堂變得更加美麗。二年級語文課堂《要好好學字》教學反思
要好好學字教學反思:《要好好學字》講述了毛主席教育兩位小八路要好學習寫字這樣一件普普通通而又平凡的小事,但其蘊含的意義卻是深遠了,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對年輕一代的關心。
本課的難點就是理解:“參加革命了,要好好學字啊!”在理解這句話時,我讓學生自己提問題,有的說:參加革命為什么要好好學字啊?有的說:他們打仗哪有時間寫字啊!這時我不急著讓學生回答這些問題。而是問:你覺得這2個小八路會寫字嗎?聯系課文第一段想一想。從而理解第一層含義,參加革命給窮苦的孩子提供了學習的機會。
接著我讓學生說一說認識字的好處有哪些?聯系自己,再想一想小八路識字又有哪些用處呢?從而理解認識字,學好文化可以更好地參加革命。這樣理解使學生體會到毛主席對小八路的關心。最后聯系現在,毛主席不僅對兩個小八路提出了希望,對全國的少年兒童也提出了“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殷切希望。進一步進行思想教育。
語文課反思7
從事幾年的教學工作,我一般將語文一篇課文的教學分成二到三課時,第一課時接觸新的課文,初讀文本;第二、三課時分析理解課文。
以前我一直以為語文課的重點是在二三課時,所以對第一課時一直沒怎么重視。后來漸漸意識到初讀環節是整體感知課文、理解課文的基礎,是培養良好語感的重要途徑。上好第一課時才是上好語文課的關鍵。
那么第一課時該如何上?上到什么程度?又使我產生了疑惑。但是又無從學習,因為無論是觀摩課,評優課,還是展示課,幾乎沒有人會執教第一課時。后來查閱資料了解到蘇教版教材主編張慶老師提出了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倡簡、務本、求實、有度”的八字方針;朱作仁教授提出課堂教學要三實:真實、樸實、扎實。這些觀念給我們以啟迪,扎實、有效讀通讀順課文并進行有效地識字,應當是第一課時的教學追求。幫助學生在掃清閱讀障礙的同時,初步了解課文主要內容,整體感知課文要向我們傳達的心聲、文意。從這個角度來看,第一課時教學就是要解決初讀和識字正音的問題,解決怎樣讓學生一步步讀出興趣,讀出疑問。
如何讓第一課時的初讀教學變得扎實有效呢?查閱了相關資料后,總結如下:
1、理解課題
文章的`題目能引人入勝,提示文章內容,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閱讀,首先要學會讀題目。文章題目就是學生展開閱讀學習的突破口。
2、讀通課文
讀通一些難讀的句子,記牢幾個難讀、難寫、難理解的詞,把課文讀通順。
3、初讀理解
中年級的學生應當初步養成預習的學習習慣,第一課時教學時需要對預習進行檢查、反饋。在預習中學生會有一些疑難,盡量通過讀課文內容來找到答案,在閱讀中發現新問題,他們會有成就感,那閱讀的興趣也就得到提高。接著再引導學生抓住一些關鍵詞,讀通一些難讀的句子,難理解的詞,學生就讀得很有興趣,不會覺得枯燥無味。為第二課時的學習作輔墊,激起更高的學習興趣。
4、介紹作者激發興趣
了解了作者相關信息之后再來讀課文相信可以成為作者的知音。讓學生讀課文,說出自己對課文的初步理解,再相機引導學生分段讀課文,達到讀通課文,掃除障礙的目的。這也是一個比較直接而有效的初讀方法。
5、抓住關鍵詞句,讓初讀讀得扎實有效。
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我們可以依據學生實際情況,有目的地進行字詞學法的指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6、抓住重點,質疑
第一課時在結束時,教師設置疑問,拋下話題,啟發思考,留下懸念,以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以此來引起學生細讀的欲望,為第二、第三課時的學習打下基礎,蓄足氣勢。達到課雖下,味還在,趣仍濃,思無限的藝術效果。
第一課時是上好語文的關鍵,我想,如果它真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真的讓每一個學生都讀通了課文,真的訓練了學生的寫字水平,那么我就覺得第一課時的教學就是成功的了。課堂教學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它,浸潤著我們的操勞和智慧;鐫刻著我們的惆悵和欣喜。在教學中,應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認知規律,不斷總結經驗,探尋思路,以使教學工作達到更好的效果。
語文課反思8
《錢學森》一課,生動地記敘了我國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在美國時,一刻也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國,以及回國后為我國運載火箭和導彈的研制及發射所作出的卓越貢獻,贊揚了他時刻不忘祖國的高尚情懷。
這是一篇寫人的文章,“言為心聲”,文章通過人物語言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強烈的愛國情懷,體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本文同時也是一首凈化學生靈魂的贊美詩,是一曲弘揚愛國主義主旋律的交響樂!因此,在本課教學開始我讓學生找出錢學森說的兩段話,讓學生聯系上下文和抓關鍵字詞來體會錢學森赤誠的愛國精神,始終將錢學森的語言作為學生閱讀、感悟的重點。學習第一段語言,我主要讓學生明白錢學森在說這段話時,他正享受著優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優越的工作條件,跟在馮卡門身邊的前途無量和“錢學森堅決要求回國”作對比,并讓學生想象如果他離開美國會怎樣,讓學生暢所欲言,使學生體會錢學森堅決要求回國意志的堅定,并讓學生比較錢學森當時所處環境的優越與回國后處境艱難,去觸摸錢學森那顆堅定的回國的愛國心。再通過教師的引讀,學生發自內心的朗讀,把它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從而激起學生對錢學森發自內心的敬佩。至此,學生的情感已經和錢學森一起經歷了一個艱難的抉擇,他們的閱讀過程,也正是他們的情感歷程。第二段話通過課文中錢學森 “我們是應當回去的。”這個“應當”也就是應該這樣做,任何人都能這樣做,這是每一個愛國華僑都可能做的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愛國的感情是沒有界限的。錢學森只是做了一件只要是一個中國人應當做的事情罷了,讓學生感悟到愛國是自然的,是每個中國人當然也包括我們理所應當做的事。進一步體會錢學森的愛國之情。用“假如你是錢學森,你會怎樣說這段話”,把學生帶入情境,引導學生感情朗讀,并通過聽《我的中國心》這首歌來豐富錢學森在學生心中的形象,更是讓學生進行了一次精神與情感的洗禮。但由于時間關系沒有來得及。再讓學生在一次次的閱讀感悟的基礎上讀這兩段話,層層深入體會他的愛國心。事實上,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感情得到激發,認識得到了升華,隨著一次次地讀,心靈也一次次受到猛烈的撞擊,提升了對錢學森的情感認識。
六年級的學生閱讀措辭直白的課文,已經能夠認識到錢學森的愛國情懷,但學生的認識也往往是漂浮于認知的表面,并不表明已經有了切身體會,并不表明
他們與錢學森有了靈魂的交會,此時的人物形象并未在他們的心靈里留下深刻的烙印。這個時候,需要教師想方設法引領孩子去體驗。在教學時,我讓學生通過整體認識到分部分理解再到整體感悟,使學生對錢學森的人物形象的認識是逐步構建、逐步豐滿。學生在一遍一遍誦讀,一次一次自主表達中,不由自主地接受了語言,走進了文本,更一步步體驗文中的情感主線——錢學森對祖國的熱愛。每一次的讀都不是一個簡單層面的重復,而是用巧妙的語言做搭設訓練感情朗讀,層層推進。同時,文中還有多處側面描寫,也能夠烘托人物的特點。在教學中我還努力做到多一些學習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積極地與文本對話,從文本的語句中挖掘文字背后的東西,讓學生逐步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真實是課堂的生命,在本課教學前,我讓學生認真預習課文,但并未做文章解讀、朗讀的指導,我要力求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由于學生理解的深入而使閱讀水平逐漸提高,我覺得本節課上還是有所體現的。教學后,我認識到自己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如課堂機智不夠、評價語言不夠豐富等,我還將繼續努力,也需要反復實踐!敬請各位專家、同仁多提寶貴建議。謝謝!
語文課反思9
上完了這節課,感覺意猶未盡,似乎仍沉浸在課上既緊張又愉快的氣氛中。回想這節課,無論是學生的合作交流,還是師生的互動,每個環節都較為順暢。這節課之所以能達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較好地落實了“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習慣基本養成,預習做得較好。在上課之前,學生已經基本能口譯課文,這樣就節省了大量的字詞教學時間,為課堂上進行多種能力訓練提供了時間的保證。具體授課過程中,十分注意將學生的獨創性融入其中,既有共性,又有個性。
2、與學生建立平等對話的關系
在課堂上,我視學生為一個個活潑的生命體,尊重學生,平等對話,允許學生發表自己不同的見解。在教學中,圍繞教學重點這一大方向,放手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又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3、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
誦讀是文言文教學的基本理念。在這節課中,我采用各種不同的方式讓學生讀,以讀促思,從讀中感悟,較好的體現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4、各種能力訓練滲透其中
雖然只是短短的一節課,但注意了知識的綜合,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系,重視積累、感悟與語感的培養,致力于語文素養的提高。如“說”的訓練,就有讓學生介紹名言,復述故事,談感想等。
但本節課由于教師的心理素質不夠好,以及對學情的預設不夠充分使整堂教學出現了許多的不足之處:
1、對重點生字的指導不夠。
比如學生幾次把“扳(pān)”讀成“bān”時,教師應及時出示“扳”通“攀”是通假字,既掌握了字音,又了解了文言知識。
2、在整個教學中,教師的激勵性語言太少。
七年級學生如果能恰到好處的進行表揚、鼓勵,會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如:當學生在疏通完文意后開始交流,有學生提出了“我想知道方仲永為什么由天資過人變為一個普通人?”對這樣的能體現課文主旨的問題教師應及時鼓勵,但教師只說等會再講,這樣勢必會挫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
3、教師的語調平淡、單一,不能做到抑揚頓挫。
語文課反思10
經過三年的教學磨合,高中語文新課程的實施已由浮淺的理解、機械的踐行階段逐漸轉入實踐基礎上的理性思考、科學求實的操作階段。隨著06年以來山東、廣東、海南和寧夏三省一區等“新課標高考試題”的陸續推出,大家對新課標和新高考的關系也逐漸有了更為明晰的認識。我省07年秋季實施新課改,至20xx年高考一輪教學結束。結合20xx年黑龍江新高考卷,進一步反思、總結新課程教學,使之走上科學、高效、理想的軌道更為必要。
課改現狀:理想與現實的碰撞
20xx年國家頒布高中課程標準,課改陸續展開。高中語文新課改的亮點和主要目標是,重新界定了語文學科性質,提出了四條基本理念,設計了新的課程思路和課程結構。意在實現四個方面的目標:1、轉變語文教育的觀念,改變過于重視知識傳授的傾向,在學習過程中注重能力、過程和方法,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2、改革課程結構,設置選修和必修兩大板塊,實行學分制。3、改變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強調對話式教學觀,提倡個性化學習、自主合作探究學習。4、轉變評價觀,實現以評價促進語文學習的轉變。
這種美好的理想和現實的撞擊,產生了怎樣的結果呢?三年課改的實踐來看,目標部分實現,有的做得很好,有的做得不夠,有的地方做得有點“過”。
1、觀念的轉變基本得以實現,對保守教師的思想產生了沖擊。但部分學校、個別老師理解機械,過猶不及,放任課堂,讓學生自由討論學習,教師的點撥、主導、引領缺失,美其名曰“自主合作探究”。學生動起來了,氣氛活起來了,交流熱鬧起來了,但學生學到什么了卻沒能很好的`關注。高中三年,教學效率低下,學生語文素養沒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學生感覺和沒學語文一樣。較之課改前,學生的語文素養沒有明顯提高。教學實施層面出現不少問題,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問題非常突出。
2、選修課程設置是本次課改的最大亮點,能滿足學生學習興趣和個性化學習的需要。必修立足于共同基礎,選修是必修基礎上的拓展和提高。但實際上各地做得普遍不好,選修已經陷入困境,學分制名存實亡。
當前條件下,受師資等條件的限制,選修課的開設不能體現學生的個性發展要求,難以達到預期的目標。據了解,幾乎所有學校的語文選修都沒有實行走班制,還是原來的教師、原來的學生,大家統一的教材、統一進度,同一時間內全年級均是如此。并且,絕大多數學校的選修課程驚人的一致,基本上都是《語言文字應用》《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等。根本就沒有選修這回事,更遑論個性化發展了。甚至有的學校必修五個模塊上完后,只上《中國現代詩歌》《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兩個選修模塊就轉入復習了,整個教學時間不到兩個學年。相對于課改前,應試化傾向有過之而無不及,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更是落空,令人擔憂。
其次,大部分學校選修課的教學方式和必修無異,基本上都是按照必修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進行。另外,必修模塊教學的基礎性強,高度不夠,要求較低,而選修的要求又較高,兩者有機結合的可操作性借鑒沒有。
3、教學評價觀,根深蒂固難轉變。日常教學中,評價仍是衡量學生的一把重要尺子;高考杠桿沒有實質的變化。
新高考新在何處?不外乎兩點:指導思想和命題立意方面——將更加強調基礎性、時代性、綜合性,強調學生基本科學素養的考查,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要求,強調試題的開放性、探究性和時代性,強調與現實生活的緊密結合,注重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際能力的考查,鼓勵多角度、創造性地思考和解決問題;試卷結構和形式方面——設必做和選做題,調整試卷板塊順序。當然,各省市不盡相同,以利于平穩過渡。
命題指導思想和立意方面的調整是毋庸置疑的。但試卷結構、內容和形式方面就值得商榷了。設選做題是否真的能實現檢測目標,學生在短短的兩個半小時是否真的有時間選擇,所選之題的難度、信度是否相當等都是問題。“選修課程的評價在注重基礎的同時,更多地著眼于差異性和多樣性”又如何體現?
新課標卷人文性強,“生活化”命題,重視思維力,這都提醒考生關注現實,關注人文,扎扎實實學好課本,高度重視綜合素養的提升。試卷引導高中語文教學重視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更警示教師要擴大學生閱讀面,發展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在日常教學中引導學生對文學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增強思維能力。
總而言之,剔除課程實施過程中“虛”“鬧”“雜”“偏”的因素,平平淡淡教語文,簡簡單單教語文,是一種境界;扎扎實實教語文,輕輕松松教語文更是我們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的追求。
語文課反思11
《大衛》一文刻畫了大衛這個少年英雄形象。教學時,我一方面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有關情節和重點詞句,體會大衛熱愛祖國、聰明機智和正直勇敢的特點,另一方面還引導學生感悟作者描寫人物的方法。本文作者通過描寫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和神態來刻畫人物,人物特點鮮明,形象生動。表現大衛熱愛生活,作者描寫了他的神態、外貌和動作。為表現大衛愛國、勇敢的特點,作者描寫了他與掃羅王以及歌利亞的對話。大衛請求應戰言辭懇切,充滿自信;還擊歌利亞針鋒相對,鏗鏘有力。作者還細致描寫了大衛交戰前、交戰時的一些行動,使得大衛這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真實感人。另外,作者還描寫了歌利亞這個人物的外貌、語言和動作,讓人體會到狂妄至極。在學生閱讀課文時,我既引導他們理解課文內容,又注意引導學生感悟作者的表達方式。
此外,我在課堂上還加強朗讀實踐,注意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讀中理解故事內容,體會人物特點。如課文第二自然段描寫大衛一邊彈琴,一邊唱歌的情景,適合訓練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就讓學生邊讀邊想象描繪的景象,從而體會大衛的生活是多么快樂,他對生活多么熱愛。再如課文第二部分描寫了大衛向掃羅王請求應戰的語句,讓學生邊讀邊體會大衛愛國、勇敢的精神和迫不及待的心情。大衛和歌利亞對話的語句,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在讀中體會歌利亞目中無人、狂妄自大,以及大衛針鋒相對、英勇無畏的人物特點。
語文課反思12
上周五,我們學習了《孫中山破陋習》一課。在讓大家讀熟課文的基礎上,我又接著讓大家從課文中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來。第一個同學就提出了“纏足陋習”這個詞。我讓大家查字典(雖然“陋”不是生字,但在課文中十分重要,)后弄清了其義:不文明,不合理的習俗。我就借此點出了課題:面對這種不合理、不文明的`習俗,應該怎樣做?是誰去做的呢?這時,我突然想到:我本來是想先把文中的生詞理解后再開始讀課文的,現在卻碰到了一個切入課文內容的機會。我想,這就是預設與生成的對立統一吧。
在指導同學們讀課文時,我告訴同學們,讀課文就要像平時講話那樣真情,那樣自然。可是,不管我如何地點撥,大家讀得總是不理想。我只好示范給他們。可當我的眼睛離開課本,面向大家,運足情感,準備“訴說”出文中的內容時,才發現自己根本就沒把句子背下來。我這時突然就感到一種深深的自責!我想起了一句話:機會永遠是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的。這“準備”的基本功是多么的重要啊!
語文課反思13
作為單元整組教學中的一節部分感悟課,我力圖以單元整組教學的理念來指導教學設計。如果說段老師的導讀課是屬于策略型的學習形式,學生通過學習交流補充,達成學法上的共識,為后面的學習做鋪墊,那么我的部分感悟課就是實踐和運用這學習的方法。基于此,我的這次教學設計從以下幾點進行落實。
1.以導讀課上的學習計劃展開過程。上課一開始便回顧出導讀課上制訂的學習計劃,并交流課前學習情況。課中圍繞學習計劃中的把握主要內容,體會人物情感,關注人物命運開展學習。在課快結束時引導學生關注學習計劃中的學習后策略展開活動。同時,教學過程總注意提醒學生積累學習方法,為《湯姆·索亞歷險記》、《口語交際》和《習作》積累經驗,以體現教材內容和學習方法的整合。
2.用讀“整本書”的要求進行指導。本課“作品梗概+精彩片段”的呈現形式,在以往的小學語文教科書中還沒有出現過,這一形式對于學生來說是全新的。其特點在于,引導學生在了解作品全貌的基礎上讀其中的精彩片段,由感知整體到深入部分,讀精彩片段后更想讀整部的作品,驅動學生讀“整本的書”。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通過學習梗概把握作品主要內容,通過學習精彩片段體會人物情感,并學會尋找梗概和精彩片段的連接點。這樣,課上讀梗概,讀片段,課后讀原著,不斷加強對讀“整本的書”的.引領力度。這些學習方法將遷移到下一課的學習中。
3.圍繞三維教學目標切入教學重點。精彩片段中“好處”、“壞處”對照表,是本課最具特色的表達方式。通過這一內容和形式,既體現了魯濱孫在極度困難的條件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又能幫助學生今后用這樣的方法克服困難。通過自讀自悟----對照比較---對讀感悟,落實知識、方法、態度三維目標的整體達成。這個教學重點的突破,也為學生在口語交際中“學會生存”的話題交流打下基礎。
課堂是活生生的,有靈性的,在實際的操作中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通過今天的試教我覺得幾個大的框架和流程走得比較順利,但是在發揮學生主動性,引導孩子深入會文,和真正激發學習興趣上做得還不夠。不知道是對三班的學生不夠了解還是自己的投入狀態不夠,這節課下來,覺得很多環節都沒有充分展開。在概括主要內容上花費了大量時間,居然還把比較“好處壞處”對照表,體會表達方式的環節遺漏了,真是很不應該。第三,感悟不是談出來的而是學生真真實實體悟出來的。比如在師生合作讀“對比表”的時候,太嚴肅,渲染氣氛的音樂過于悲壯,不能體現人物內心的斗爭和積極向上的自我教育。老師用教低沉的聲音朗讀壞處也給了學生一個示范,在學生還沒有走入那種內心斗爭,說服自己生存下去的情境時開始了朗讀,聲音過于低沉,情感過于悲傷,缺乏了積極的因素。
語文課反思14
《太陽》是一篇邏輯性很強的說明文,教學時,發掘其內蘊,采用適當的課堂教學結構:“讀思——引發——提議——寫練”,對訓練學生發明性思維將大有裨益。
一、讀思。
這是自學了解梗概,感知課文的過程。
“我們每個人都見過太陽,大家說說它有什么特點,與我們有什么關系”教師以這一問題導入課文,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并要求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考慮:(1)課文反映了太陽的一些什么情況,從中看出太陽有哪些特點(2)太陽與地球、太陽與人類有什么關系哪些地方是概括寫的哪些地方是從反面“假如沒有太陽”來說明的。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不加干預,放手讓學生自身讀思,有不懂的,相互之間可以討論;思而疑惑的或議而不明的留著質疑。
二、引發。
這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發掘課文內蘊,從而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根據課文特點,教學時,可作以下提問:
1.開拓思路的提問:課文開頭的傳說說明了什么問題太陽是個大火球,它會“發光”、“發熱”,還可以從哪些地方看出來
2.分析考慮的提問:煤炭是遠古時代的植物埋在地層底下變成的,這與太陽有什么關系
3.深化思維的提問:太陽的光和熱對地球上的自然現象有什么直接影響這對動物植物和人類的生存、發展有什么意義
4.總結歸納提問:你怎樣理解“沒有太陽,就沒有我們這個美麗可愛的.世界”
三、提議。
這是學生深入閱讀課文,質疑問難,討論理解,訓練求異思維以鞏固知識的過程。
教學中,教師不應該把學生限制在一個小圈子里,相反的,應該善于組織爭議,讓學生各抒己見,進行爭議,互相啟發,互相促進,在“爭”中明事理,在“議”中通文墨。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和發明精神。
為此,讓學生深入閱讀課文,然后提出問題,展開議論:
(1)提自身對本課內容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議太陽遠、大、發光發熱的特點和太陽與地球、與人類的密切關系;
(2)提文章結構層次上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議“地球一切生命的存在與發展都離不開太陽”這一課文內在聯系的主線;
(3)提課文寫作上弄不清楚的地方,議如何運用數字說明、比較烘托的方法說明某種事物的表示方法;等等。
總之,要讓學生大膽“提”,放開“議”,教師作適當點撥。只有這樣,讓“小小朋友得到言論自由,特別是問的自由,才干充沛地發揮他的發明力”(陶行知語)。
四、寫練。
這是學以致用,變知識為技能,提高學生獨立考慮、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發明性思維的過程。
為鞏固教學效果,教師可和時引導學生觀察一件自身熟悉的事物,想一想與自身的生活的密切關系,然后仿照本課的寫法,寫一篇短文。
在課堂教學結構的改革中,教師應樹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觀點,把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通過必要的指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肯學、會學,發揮發明思維的作用,去獲取知識,不時提高讀寫能力。
語文課反思15
一、質疑課題
教師板書課題,讓學生看課題提問題,同學們提出了一下問題:
1.誰的發現?
2.在哪里發現的?
3.發現了什么?
4.怎么樣發現的?
二、解決疑問
1.結合問題進行朗讀。
當學生在自主解決問題的時候,要求學生在文本里找出原句,并進行朗讀,這樣把讀的訓練與教師的講解結合起來,而沒有機械的分開讀與講,這樣的讀有學生個人主觀需要,學生讀的有目的`。比如,提問,你解決了什么問題?從哪些句子里找到答案?
2.感悟詞語方法多樣。
比如在理解“要么……要么……”,這個詞語用了引導說話來理解與運用,“反復觀察比較”用了追問的形式,問,達爾文是觀察比較一次嗎?生:不是,師:兩次嗎?生:不是。師連續追問,而后師總結,他用了幾十次,幾百次,這樣的反復觀察比較,
3.找到答案了。
“著名,逐漸”這兩個詞語用了替換的方法來理解詞語。注重因果關系復句的認識。低年級沒有必要對孩子們復句的理論認識,我用了說句練習讓學生感受到因果關系句子之間的相互關系,用文本的內容來說話訓練,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又進行了語言訓練。比如,第三自然段里三種昆蟲的不一樣的結果。
翅膀
刮大風
結果
沒有
大的
小的
用因為……所以……把這些句子連起來說說。
沒有翅膀的昆蟲,因為不會飛,所以就不大可能淹死。
翅膀大的昆蟲,因為能頂住大風,所以也生存了下來。
翅膀小的昆蟲,因為頂不住大風,所以就被風吹到海里,就逐漸消失了。
感悟: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并引導孩子們去解答是老師們應該著重思考的問題。
【語文課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課后反思03-09
語文課后的反思03-10
語文課的反思03-02
語文課反思03-25
語文課后反思(精)03-14
語文課后的反思(優選)03-10
語文課堂反思02-29
(精)語文課反思03-25
語文課后反思集錦15篇03-14
語文課后的反思(合集15篇)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