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戲教學實錄 推薦度:
- 《社戲》教學實錄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熱門】社戲教學實錄
每個人的童年都會有一些往事難以忘懷,這些事情都會給以后的人生留下印跡。魯迅的《社戲》,帶給他的不是看戲的意義,而是借著看戲這個名義他所享受到的童年樂趣。《社戲》執教過多次,有很多老師都留下了經典的教學案例。最近長文短教上癮了,還是那篇文章,還是那些知識點,我把課堂的教學結構重新編排了一下,用了一節課的時間,感覺上得很順暢。
這是一場怎樣的戲
導入課文后,直接提問:課文標題是“社戲”,文章圍繞“看戲”展開,這是一出怎樣的戲呢?具體而言,有哪些劇目?有哪些演員?看戲的感受如何?三個小問題構成的一個主問題。要求學生迅速瀏覽文章,從課文中歸納答案。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文章主要內容。
學生很快歸納:演員有鐵頭老生,小旦,很老的小生,小丑,花白胡子老生,老旦:劇目有打斗的戲,有小旦和小生的對戲,有丑角的玩笑戲,還有老旦的唱功戲;這些戲都不是他們想看的,覺得索然無味,但是離開后又有點不舍。
我總結:晚上的戲索然無味,是因為演員水平不夠嗎?顯然不是。因為伙伴們白天看戲歸來,繪聲繪色的講述足以說明演出精彩。當天晚上小伙伴們乘興而來,失望而歸,的確是生活的真實寫照,生活中很多事情本來就是一波三折的,正是有了波折,才有了多姿多彩的生活。于是繼續提問,進入到人物形象分析環節。
這是一群怎樣的人
人物形象分析進行的很順利,主要涉及到三個人物:雙喜,阿發和六一公公。無論哪位老師執教,這一環節是少不了的。我也記不清楚,這一知識點我講過多少次了,總之是根據文章內容分析人物的性格。”這次先由學生暢所欲言,然后展示人物性格和人物名字,讓學生連線歸納,最后總結:
雙喜心細如發,聰明伶俐,當“我”看不成戲,“急得要哭”時,雙喜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舉出讓“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的理由;鐵頭老生夜晚不翻筋頭,“我”很失望,雙喜又用“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來安慰“我”,表現了大哥哥般的親切體貼;他敢于負責,當老旦唱個沒完沒了,大家都已經厭倦但又不好說回去的時候,又是他提議回家;回程時大家偷阿發家的豆,雙喜勸止大家“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又表現了他善于為他人著想的好品質。
文章對阿發著墨不多,偷豆的情節主要體現他憨厚淳樸,心底無私,不拘小節。六一公公是《社戲》中的重要人物,對于孩子們偷他的豆,他只是責備“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聽說摘豆是為了請客,馬上說“這是應該的”,他并不是吝嗇的人;后來他又親自送豆,表現了他熱情好客的性格。“我”夸了他一句,“竟非常感激起來”,體現了他的老實厚道的農民本色。
這是一幅怎樣的風情畫
學生們平時做多了現代文閱讀,分析人物頭頭是道,張口就來,我執教這一環節時反倒有點索然無味。《社戲》中的環境描寫是重點,“月夜行船”和“午夜歸航”中的景物描寫歷來為人稱道,我帶著學生簡單品了“月夜行船”,告訴他們這種寫法叫做“五官描寫法”,然后引導他們從風景鑒賞風情。
讀此文很容易讓人想起陸游的《游山西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環境優美,生活安逸,村里忙著迎神賽會,感謝神靈的保佑,祈求來年的豐收。一群孩子可以獨自外出看戲,途中遇到夜漁的村民,一切顯得那么的平和美好。簡直就是桃源民筆下的桃花源,這是當時江南農村的真實寫照嗎?隨著問題的拋出,學生陷入了思考。我繼續談自己的看法,魯迅的童年時代,中國正處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據此推斷江南農村不該是如此場景,魯迅先生為什么要這樣描寫呢?學生若有所思。
我繼續介紹:《社戲》雖然選自《吶喊》,卻是回憶童年生活的作品,語言風格近似《朝花夕拾》,是溫馨的回憶和理性的批判。戲很枯燥,但是“我”難忘。那里有農村小伙伴們樸實、真摯的感情,有美麗的田野風光,有看戲、吃豆時所體驗看戲的親密和諧氣氛,這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因為是溫馨的回憶,所以作者在描寫時不自覺得過濾了一些東西。魯迅先生筆下的江南風情呈現了亦真亦幻的特點。這種亦真亦幻,如詩如夢的生活,也是魯迅先生終其一生所追求向往的,現實生活中不可得,就只能在回憶中呈現。《社戲》中的優美江南風光不僅是他的童年記憶,還是他理想生活在作品中的投射。
戲如人生還是人生如戲
接著,我和同學們分享了春節期間我去佛山祖廟祈福的經歷。正月初五,祖廟人山人海,萬福臺上也在演戲,戲臺正對祖廟大殿,即唱給人聽,也是酬神的。忠孝節義是戲曲永恒的主題,戲里是人生,戲外是教化。戲曲與人生有太多相通的地方,所以我們常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魯迅童年時家境優渥,少年時家道中落,盡管如此,依然能夠東渡日本,完成自己的學業,他的母親不可謂不愛他。然而正是愛他的母親,一手安排他的婚姻,親手葬送了兩個人的幸福,對于受過新式教育的魯迅先生而言,不知道他有沒有人生如戲的感受。他是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但是連自己的愛情和婚姻都無法主宰,自己好比戲里的傀儡,一切按照別人的安排在表演。
魯迅先生1922年寫完《社戲》,1923年兄弟失和,當事人諱莫如深,生活就是一幕大戲,永遠比臺上精彩和狗血。戲里是懲惡揚善,才子佳人大團圓,戲外是兄弟鬩于墻,老死不相往來。《社戲》營造的氛圍溫馨美好,但是現實生活冰冷殘酷的,生活中不如意處只能向夢中尋找,寫出來是文章,演出來是戲曲。水生火熱的清末在魯迅筆下猶如夢中的桃源,就不難理解了。
【社戲教學實錄】相關文章:
社戲教學實錄03-09
《社戲》教學實錄12-18
《荷花》教學實錄03-02
《坐井觀天》教學實錄03-02
《窮人》教學實錄03-02
《翠鳥》教學實錄03-02
《趙州橋》教學實錄03-03
《藏戲》教學實錄03-08
村居教學實錄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