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位數和眾數的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怎樣寫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位數和眾數的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位數和眾數的反思1
“先學后教,自主互動”教學模式,是我校向南平市審報的課題研究,本課題從立項至今已近兩年,課堂教學模式已形成規模,學生的自學能力已有一定的基礎,所以不管是觀摩課,還是考核課我都能習慣地采用這種教學模式。
課伊始,我從統計學生現在的平均年齡入手,引導學生想像十年后找工作的情景,緊接著從身邊的李叔叔找工作中看到的廣告讓學生在解讀廣告中獲取信息,進而引發出超市的工資表。這些都是貼近學生生活的事例,學生感興趣,又顯得親切自然,再從工資表與廣告的沖突,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當學生躍躍欲試時,教師提出要求給出自學方向,讓學生少走彎路。隨后學生按照教師提供的自學指導,進行有針對性地自學。匯報、交流后讓學生把“平均數、中位數、眾數”進行聯系與區別,再讓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解快如何比較準確表示超市職員月工資,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了問題,初次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為了檢測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同時也是為了滿足學生的挑戰心里,我設計了四道闖關題,這道四道題由淺入深,內容所涉及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其中第二關是為了全面考察學生對今天所學知識的掌據,又是把問題引向深處,挖掘出問題可能存在的特殊性,進一步加深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從而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
我認為本堂課有以下亮點:
1、導入新課貼近生活,讓學生感興趣,從興趣中引發認知沖突,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
2、為了讓課本知識與現實生活貼近,創造性地從廣告的年代著手,體現出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3、教師呈現給學生的自學指導,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扣緊教材。學生學起來順其自然,水到渠成。
4、匯報交流時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導在關鍵點,決不含糊,并讓學生舉例加深理解和辨析。
5、練習設計全面有梯度,既能抓住本課的知識點的普遍性,又挖掘出在解決問題時可能出現的特殊性,同時又考慮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現出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與生活。
遺憾之處再所難免,在鞏固練習環節的第二關時,為了讓每位學生都會找“平均數、中位數、眾數”,本環節給學生足夠的時間,以致于最后的一道題時間倉促,留下了遺憾。或許教學是一門永遠缺憾的藝術,只有缺憾才能不斷挑戰自我,創造出自我的課堂風格。
中位數和眾數的反思2
一、改造教材
本人認為,這節課在用教材方面有兩個特點:
第一、教材中的三個例題都是開放性的,學生很可能會大多指向平均數,從而忽視了中位數和眾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故本課僅采用了和學生生活最貼近的例.1(比較三人成績)來展開,同時增加了中位數、眾數的例子,把相關的知識點納入其中,既鞏固了知識點,有起到了以題激情,題情交融的效果。
第二、改變了例題與習題的界限和跨度。每一例題呈現后,我都安排學生有默讀的時間,讓學生獨立地在讀中研,在研中讀,有意識地使學生學會提取、處理和加工信息,培養他們的閱讀數學數據的能力,在這個基礎上再開展合作交流。老師主要進行方向性的引導,從而使例題的探究交流過程就是習題的解決過程,改變了例、習題之間單純的示范,記憶和模仿,加大例題之間的思維跨度,讓學生的思維不斷地產生認知沖突。
一、從關注教到關注人
首先、從關注教到關注學,小組討論時,我走進學生中間,巡問、點撥,“引而不發”,激發學生主動精神,讓學生始終保持求知欲,為了讓問題討論更加廣泛和深入,我及時刪掉了一個例題。整節課教師盡可能多地引發并適應學生的`觀念,參與學生開放式的探究,引領學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從而讓師生相互交流和啟發,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和經驗,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其次,從關注學到關注人。由于我在該班開展“指導——自主學習”的教學活動,同學的大膽質疑否敢于發表自己的想法,課堂氣氛相當活躍。課堂教學從關注學轉向關注人就意味著要求教師要改變學科本位觀,有更高的人文素質。既要關注每一位學生,多一些尊重和關心;還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用“心”施救,體現教師的人文關懷,力求從“目中有人”到“心中有人”;還要關注學生的人格養成,從而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豐富的人生體驗,讓我們的教學服務于“完整的人”的成長。
二、跳出模式,走向理念
為了讓課堂形式適合初一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更好地服務于教學目標和內容,我一方面改變了例題的呈現方式,把“效果評價”放入課堂,創設真實的學習環境,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積淀,一下子拉近了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另一方面盡可知多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經驗背景,設計有一定挑戰性、開放性的教學任務,通過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而非形式上的熱鬧,促使學生在較復雜的水平上理解這三種數,從而較好地達到了有效教學的目的。
另外,從構建探究性教學模式到超越模式,課堂教學更多地關注研究性教學的理念,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走向生活。課堂教學是創生問題的起點,不必過于追求探索教學的形式,更改地是問題與方法的遷移、發現,讓學生有進一步探究的愿望。
三、幾點不足
雖然我還是比較注意運用“延遲判斷”,給學生較充足的思考與發言的時間和空間,但有些地方還是過早地介入了學生的發言。
這節課對學生中的“弱勢群體”關心也不夠,新課程要求我們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我覺得學生評價老師的主要標準應該是他在課堂中有沒有真正的收獲。本課中雖然只有個別學生認為自己收獲不大,給老師打了80分以下的分數,但也足以說明我的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更多地關注了中上水平的學生,忽視了對困難生的關愛和幫助。
中位數和眾數的反思3
一、重視課前與學生交流互動。
由于我是借班上課,與學生是不熟悉的,為了盡快地讓學生接納我,我加強了與學生的課前交流。“老師初來太平湖,很高興,放歌一曲,讓學生給老師的演唱水平評判”,學生很感興趣。通過獨具匠心的設計,較好地與學生溝通,拉近了師生距離。評判的時候,讓學生分三組,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量化,將平均數、中位數、眾數等數學知識有機地滲透在引入環節,充分體現“數學味”。
二、重視數學問題的情境創設。
結合北京奧運會的大背景與“陽光體育”的開展等情況,從中抽出數學問題,充分體現“生活味”。課中,我引用了“我是教練”的方式,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勇于參與問題的探索。
三、重視學生的數學情感體驗。
“讓學生參與特定的教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征,獲得一些經驗”(數 學課程標準第4頁)。我的教學設計中充分體現了之一理念,由五個板塊組成,(在課前交流中體驗,滲透統計思想、在生活情境中體驗,培養統計意識、在數據整理中體驗,學會統計描述、在數據分析中體驗,找尋統計決策、在歸納總結中體驗,形成統計能力)將學生的數學體驗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統計能力。
四、重視數學課件制作與使用。
充分發揮課件優勢,集音像、動畫于一體,讓數學課堂豐富起來。我將龍門中心校的校舍、太平湖畔、牯牛降等風景的圖片放在課件中,在圖片上出題,學生眼前一亮,很是新奇。
五、重視幽默風趣的教學風格。
走進我的數學課堂你總能收獲到學生的笑聲,主要源于我一貫的幽默風趣的教學風格。當學生在探索“給太平湖景區的'經銷商提供好的信息時”,學生建議給斷碼的鞋多進貨時,我告訴學生:“你不是在幫助經銷商,你是在害他,你會讓他破產的!”學生哄笑。
最不能讓我原諒自己的是,我犯了一個低級的錯誤,那就是我忽視了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壓根沒有考慮到黃山區的課改沒有進行到五年級,而我使用的版本是新課改的,所以我差點栽了。好在,我所選擇的內容與以前所學的知識聯系并不太緊密,只與“平均數、中位數”有所聯系,課前,我對學生進行了短暫的“惡補”,雖然情況不是特好,但至少讓我的課堂還顯得流暢。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一定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脫離了學生,你的教學肯定不會走向成功。
中位數和眾數的反思4
新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所以本節課主要以“先學后教”、“小組合作”為主線開展課堂教學。
“中位數和眾數”安排在“算數平均和加權平均數”之后的一節概念與方法教學課,為“平均數、中位數與眾數的`選用”奠定基礎。本節課從實際生活中的氣溫引出已學過的平均數,再過度到中位數與眾數?由解決問題的過程得出概念、方法,再由一般情況到特殊情況,如:奇數個數據到偶數個數據的中位數的尋找方法,一組數據中有一個眾數到有多個眾數,沒有眾數的特殊請況;最后由方法到應用。在練習題目的設置上,有代表性、有層次性。由概念判斷到較易的找中位數和眾數,再到有難度的變式練習。其中,在課堂小結時,由學生表述當堂所學,教師給予肯定,讓學生體驗掌握知識的成就感。
但是,在備課時,對備學生這塊準備不足,課堂的應變能力有待提高,各環節的時間掌控也不甚理想,以致最后有兩道題未能在課堂上完成,而留著課下作業。課堂教學的目標應該是,當堂內容,當堂消化,盡量少留或不留課下作業,為學生減負。
不盡之處,望各位領導、同仁,不吝賜教。
中位數和眾數的反思5
回顧本節課,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通過猜一猜的游戲引起學生思考,使學生在認知結構上產生沖突,使之成為學生重新建構認知的良好契機,讓學生對本課有一定的求知欲望。再者眾數的學習雖然很自然很容易,但是我在練習中充分地利用這組數據,引導學生發現一組數據中的眾數可能有1、2個或可能沒有,使學生對眾數的認識更全面,最后通過學生主動探索、思考、發現過程中,體會到中位數的產生過程及實際背景。這樣,學生不但完成了對新知的整合與建構,而且把探索求知、發現新知的權利真正交給了學生。
此外,在本節課中,無論從概念的得出、問題的解決、還是決策的制定,合作與交流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通過組內討論、同桌交流體現了各層次學生對知識的不同理解;在交流過程中,每個學生的思維與智慧都與同學分享,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入。
遺憾和不足是:例如中位數在學生的生活中運用不是很多,如何通過豐富的事例讓學生感受到中位數和眾數在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還值得我們進一步去研究。
總之,整節課學生經歷著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發現,在發現中爭論,在爭論中提升的過程。我們把課堂真正還給了學生,師生在共同的研討、交流中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中位數和眾數的反思6
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是三種反映一組數據集中趨勢的統計量。在使用教材時,我對教材使用了如下處理:把兩個內容在一個課時上完,創設了一個用月平均工資來反映超市員工月收入水平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理解眾數和中位數產生的必要性,讓知識的產生聯系生活實際的需要。在探究新知部分,我拋給了學生一個思考題:你覺得用月平均工資來反映超市員工的月工資水平合適嗎?如何表述這個超市員工的月工資水平呢?通過學生的思考、討論,在此基礎上理解眾數、中位數的意義,怎么求中位數和眾數。緊接著通過三組練習題,讓學生了解到特殊情況下中位數和眾數的求法。最后一個環節就是鞏固運用,通過生活中的中位數和眾數運用的知識,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新知,最后我設計了生活中一個常見的記分法則的題,讓學生了解到,三種統計量各有利弊,生活中要靈活選擇統計量來描述一組數據。
從課堂教學效果來看,我能感覺到,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求知欲望強烈,能聯系生活來理解中位數和眾數,效果比較好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我自己也能感覺得到,由于時間的問題,最后一個練習題沒有達到我預設的效果,我沒有去挖掘這個題更深層次的意義,如果花兩分鐘,讓學生了解到,為什么不選用平均數?為什么不選用眾數或者中位數?而要選用這種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高分,再求其他評委的平均分作為選手的最后得分呢?那么效果會更好。
中位數和眾數的反思7
《中位數與眾數》腦子里最直接的反映是:什么是中位數,有什么應用價值。什么是中位數比較好理解,但是,為什么學習中位數呢?平時生活中,我們用得最廣的是平均數,對平均數的體驗也較多,要學生舍棄平均數選用中位數體驗的過程就需要相當地清晰。因此,我把課的難點定位為:理解中位數的意義,即學習中位數的必要性;教學的重點是理解中位數的意義,掌握求中位數的方法。然而眾數的概念更好理解一些。
一、創設情境,引發認知沖突。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才會思索,有了問題才可以引發學生認識上的沖突。一開課,我提供某公司技術部門有總工程師1人,工程師1人,技術員6人,見習技術員1人;現需招聘技術員1人,小范前來應征趙總經理說:"我們這里的報酬不錯,平均工資是每月20xx元,你在這里好好干!" "小范在公司工作了一周后,找到總經理說:"你欺騙了我,我己問過其他技術員,沒有一個技術員的工資超過20xx元,平均工資怎么可能是每月20xx元呢?"總經理說:"平均工資確實是每月20xx元。"下表是該部門月工資報表:
卻有疑問了。同學們經理是否欺騙了小范?
問題(1): 結合表中的'數據,計算該公司技術部門員工的月平均工資是多少? 問題(2): 平均月工資能否客觀地反映一般技術員工的實際收入?。
二、在分析討論中促進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中位數和眾數的概念,我沒有直接給出,主要讓學生通過小組的合作學習,交流討論,認識到不按順序排列,處于中間的數是不確定,而從小到大或從大到小排列后中位數是確定,從而理解求中位數時,數據應該排序。
通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在共享集體思維成果的基礎上逐步建構出這兩個概念,這樣做使學生逐步體會到這兩個統計量都反映一組數據的集中趨勢。
在教學中,對學生的各種回答給予肯定,各人從不同的角度理解會得到不同的結論。由于教材出現的一組數據的個數是奇數,直接找中間的數作為中位數。“老師,如果一組數據的個數是偶數,該怎么辦?”初二三班的張晉碩和四班的孫凱旋問道。多好的問題,這一問題引發起其他學生的思考。自學,看書上有沒有教我們。這時有學生讀出教材的方法:當一組數據的個數是偶數時,中位數取中間兩個數的平均數。根據這兩位學生的提問,我立即與學生一起構建求中位數的思維,幫助學生梳理求中位數的方法與步驟。
“中位數”中“中位”是指位置居于中間,即某個數據在按照大小順序排列的一組數據中,位置處于最中間的數。“眾數”中“眾”即多,也就是某個數據在一組數據中出現次數最多。形象語言的描述讓學生更易理解、掌握這兩個概念。
三、在學以致用中體會區別
練習時,在同一具體問題中分別求平均數,中位數,眾數,目的是為了比較三個量在描述一組數據集中趨勢時的不同角度,有助于了解三個概念之間的聯系與區別。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感到學生的參與交流、探索知識。需要強調的是:學生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教師不可一味的否定學生。教師要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過程,千萬不要代替學生思考,更不可強加給學生固定的思維模式。
中位數和眾數的反思8
我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設計認知沖突。“為什么老師跳得比平均數小,卻還能排在第二呢?”讓學生通過觀察,并通過老師設計的條形統計圖,形象地發現極端數據與其他數據之間的差距,強烈感受到:在這組數據中,如果出現了極端數據,這時用平均數作為這組數據的代表已經不太合適,需要選用新的數據作為代表,從而激發學生尋找新的數據代表的心理需求。
在第二個環節中,我讓學生尋找新的數據代表,我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充分經歷尋找新的數據代表的`過程,從中感悟中位數的意義。而且將中位數102與老師跳的107做比較,使學生初步領悟到中位數的作用,獲得認知平衡。
本課的練習設計,我分別設計了這樣幾道題。一平均數與中位數比較的練習,讓學生進一步感知什么時候用中位數代表一組數據的水平比較合適。二平均數與中位數比較,讓學生體會中位數與平均數相差不大的情況,如何選擇數據代表。三實際生活中選合適的統計量的練習,進一步明確各個統計量的意義和作用,感悟到它們之間的聯系與區別,逐步體會到要根據數據的特點,具體地分析數據,靈活選擇數據代表;要根據不同的需要,選擇合適的數據代表,做到具體數據具體分析,具體問題具體對待,不形成思維定勢。
中位數和眾數的反思9
一、教學內容分析
1.教學主要內容
本節課“中位數和眾數”是北師大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統計》的第三課時。
2.教材編寫特點
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理解并會求平均數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生在生活實例中體會中位數、眾數這兩個統計量的實際意義,初步體會數據可能產生誤導,使學生認識平均數、中位數、眾數的特點,根據問題,能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一組數據的不同特征。
3.教材內容的數學核心思想
本節課的數學核心思想是學生通過生活中大量的實例,認識、體會平均數、中位數、眾數在統計中的實際意義,根據實際需要,會求一組數據的平均數、中位數、眾數,并能解釋結果的實際意義,能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一組數據的不同特征。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掌握中位數和眾數的概念,會求一組數據的中位數和眾數。
(2)數學思考:通過實際背景,初步體會平均數、中位數、眾數三者的差別。
(3)解決問題:能結合具體情況選擇利用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
(4)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認真的科學態度,深刻體會現實世界離不開數學,同時培養學生合作意識。
二、教材內容及重點、難點分析
本著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了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中位數和眾數的意義和求法。
教學難點:對統計數據需從多角度進行全面分析
三、教學對象分析
1.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包括知識技能,也包括方法)
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理解并會求平均數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生理解平均數及其含義,能正確地求出平均數,對中位數、眾數這兩個統計量的實際意義,只有朦朧的認識,生活中有運用,但沒有被明確提出過。
2.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和學習該內容的經驗
對中位數、眾數這兩個統計量的實際意義,只有朦朧的認識,生活中有運用,但學生明確運用較少,沒有被明確提出過。學生該部分知識缺少生活經驗。
3.學生學習該內容可能的困難
學生認識平均數、中位數、眾數的特點,根據實際需要和問題,能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一組數據的不同特征。
4.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習方式和學法分析
求職,學生聽過見過,有一些這方面的經驗,從生活中的求職引入新課, 學生比較感興趣,發現問題時,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由學生討論解決,教師適時加以點撥,當學生理解后,將概念及時總結歸納整理升華,并加以運用,學生興趣濃厚。
5.我的思考:
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理解并會求平均數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生理解平均數及其含義,能正確地求出平均數,對中位數、眾數這兩個統計量的實際意義,只有朦朧的認識,生活中有運用,但沒有被明確提出過。學生缺少該部分知識的生活經驗。學生認識平均數、中位數、眾數的特點,根據實際需要和問題,能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一組數據的不同特征是學習的重點也是學習的難點,所以,本節課的設計從生活中的求職引入新課, 學生比較感興趣,發現問題時,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由學生討論解決,教師適時加以點撥,當學生理解后,將概念及時總結歸納整理升華,并加以運用,學生興趣濃厚。生活中學生還會遇到一組數據有多個眾數或沒有眾數的`現象,在設計課堂教學環節時予以了補充。
四、教學策略及教法設計
本方案中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我準備采用“以問題為中心”的討論發現法:即課堂上,教師或學生提出適當的數學問題,通過學生與學生(或教師)之間相互討論,相互學習,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發現概念,逐步建立認知結構。
具體說本節課由五個基本環節組成: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合作交流,構建新知——鞏固練習,尋找差異——實踐應用,鼓勵創新——歸納小結,反思提高。
本方案針對學生的各種學習心態,把教學內容中無法感知的事實、現象和過程,用多媒體形象的展現在學生面前,努力創設一種生動的情景,彌補他們在經驗和閱歷方面的不足。由于多媒體的使用,節省了教學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
五、教學媒體和資源應用設計
根據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和學生的情況,我在本節課的五個教學環節里都有多媒體的應用,力求創設一種引人入勝的教學情景,挖掘出趣味因素,最大限度地吸引學生的課堂投入,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識規律。
在第三個環節里面由淺入深設置問題串,使學生思維分層遞進,目的是突出本節重點,分解了難點;通過追問層層引導,啟發學生運用類比、歸納、猜想等思維方法探究問題,揭示概念的實質,不斷完善知識結構。
六。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課伊始,創設了小馬過河的情境,利用這個例子,是為了復習平均數的概念,同時說明有些數據利用平均數是反應不出問題的,為引入其他數據代表奠定基礎。
第一環節:合作交流,構建新知
這個環節創設小范應聘的問題情境,是力求創設一種引人入勝的教學情景,挖掘出趣味因素,最大限度地吸引學生的課堂投入,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識規律。并由此情境引出中位數和眾數的概念,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這一節主要是學生小組討論,合作交流,并回答問題。
在討論提問時,我對學生的各種回答給予肯定,各人從不同的角度理解會得到不同的結論, 目的是讓學生從表格中獲取信息,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和科學的判斷力;
組織學生們討論問題,目的是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從而引發學生提出問題:究竟什么數據能反映工人的真實工資水平?提出一個真實的問題,揭示學生認識上的矛盾,產生新的疑點,引起學生對“平均水平”的認知沖突。
在導出以上問題后,學生討論,各小組再拿出最能反映工人真實工資水平的數據全班交流。學生可能會用人數最多的工資1100元或中等水平工資1200元來回答,從而引出:今天要學習的內容————眾數和中位數。(板書)
第三環節:鞏固練習,尋找差異
通過求一組數據的中位數和眾數,讓學生觀察,分析,比較出中位數和眾數的一些特性,明確求中位數的方法,知道眾數不是唯一的,可能多個,也可能沒有,讓學生通過練習,鞏固了這兩個新概念。
最后進行小結,讓學生談自己的收獲和體會后,幫助學生進一步歸納總結提升,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區分掌握和運用。
教學反思:上完這節課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師一定要鉆研教材,熟悉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難點,中位數和眾數是一個新知識,就是以前我讀書時也沒接觸過,加上備這課我也比較倉促,沒很好的研讀教材,把大部分的時間放在如何設計課件,如何創設情境上,對教材的核心思想掌握不夠,在練習求中位數時,本來我設計的一題是要通過排序才能求出中位數,結果,在練習過程中,沒有一個孩子知道要先排序,我居然也忘了強調,結果這題學生就全做錯了,想到這里,自己就覺得很慚愧,在設計課件時,怎么就沒想到要設計一個先排序再求中位數的課件呢?這重點不去把握。難點不去突破,一節課都在關注無關緊要的環節又有什么用?情境是為教學服務的,教學重難點沒突破,這節課就是相當失敗的一節課,教師不能在課堂上及時發現問題(當時自己都沒意識到)及時的引導糾正,這對學生的后續學習是非常不利的,這等于說教師犯了學科性的錯誤,是不可原諒了,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結果,全怪自己沒有很好的理解知識,沒有把時間花在刀刃上,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我不磨刀更誤工,還誤了大工,得不償失,這結課給我的教訓是非常非常大的:做為一位數學教師,一定要非常熟悉自己所教的學科,一定要認真的鉆研教材,現在的新知非常多,很多都是我們剛剛接觸的知識,老師自己都沒搞懂,怎么讓學生懂?怎么把學生教會?在編寫教案時,自己不去動腦,只會到網上復制。粘貼,那有多少真正的粘貼到自己的腦子里?離開電腦真的是腦子一片空白,電腦好用,所需的知識要真的被我們人腦所用,才能體現出它的價值。我決定再去鉆研教材,重新設計,爭取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學效率,而且,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要更加努力,引以為戒,不再犯這樣的錯誤,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
【中位數和眾數的反思】相關文章:
《狐貍和烏鴉》反思08-18
《牛和鵝》反思03-03
《6和7的認識》反思02-29
《和時間賽跑》聽課反思12-03
小學《牛和鵝》課堂反思03-01
《牛和鵝》反思[集錦14篇]03-03
【通用】《6和7的認識》反思15篇02-29
《三角形的內角和》反思02-26
《三角形的內角和》反思[精華]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