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兩小兒辯日》原文、翻譯
《兩小兒辯日》原文:
列子〔先秦〕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曰:“我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兩小兒辯日》翻譯:
孔子向東游歷,見到兩個小孩在爭辯,就問他們在爭辯的原因。
一個小孩子說:“我認為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距離人近,而正午的時候距離人遠。”
另一個小孩子認為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距離人比較遠,而正午的時候距離人比較近。
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時像車的車蓋一樣大,到了中午時就如同盤子一般小了,這不是遠小近大的道理嗎?”
另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來時涼爽,到了中午的時候熱得如同把手伸進熱水中,這不是近的就感覺熱,而遠就覺得涼的道理嗎?”
孔子聽了之后不能判斷他們倆誰對誰錯。
兩個小孩子笑著對孔子說:“是誰說你智慧多呢?”
《兩小兒辯日》賞析:
此文通過描寫兩個小孩爭辯太陽在早晨和中午距離人們遠近的問題,反映出中國古代的人們對自然現(xiàn)象的探求和獨立思考、大膽質(zhì)疑、追求真理的可貴精神。
這則小故事用對話貫串始終。全文以孔子的見不能決為貫串線索,頗有條理地敘述了兩小兒辯日的過程。
先寫兩個小孩分別就太陽距離人的遠近鮮明地提出看法,引人思考。
接著又分別擺出根據(jù)。兩人互不相讓,都使用反問句式,扣住了題目中的“辯”字,增強了論辯性。
“笑”在原文中顯然有“譏笑”之意。至于該不該“笑”,也可以從多方面看。若從作者為道家,孔子為儒家來看,顯然要“笑”孔子;但若從孔子的態(tài)度來看,又不該“笑”了,因為孔子實事求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并沒有“強不知以為知”,為什么要“笑”他呢?“孔子不能決”告訴人們,做人就應該實事求是,不能不懂裝懂;“孔子不能決”還告訴我們,孔子那樣的大學問家,尚且有不能解決的問題,由此看來,知識是無窮盡的,什么人都應該不間斷的學習,不放棄探求。
孔子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面對兩小兒的爭辯而不妄加決斷,正體現(xiàn)了他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而兩小兒善于觀察常見的生活現(xiàn)象,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引發(fā)思考;也可以從兩小兒是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事物、認識事物,結果自然就不一致;說明他們平時注意觀察生活,感悟生活,具有多元化思維;同時他們也具有獨立思考、大膽質(zhì)疑的科學精神。本文同樣深刻闡述了“學無止境”這一道理。
事實上,現(xiàn)代科學已經(jīng)對這種現(xiàn)象有了科學的解釋:早上和傍晚,太陽角度低,穿透的大氣層很厚,受到大氣層梯度折射率影響很大,光路彎曲顯著,所以人看到的太陽就大;中午太陽角度大,穿透的大氣層相對較薄,受到大氣層梯度折射率影響較小,光路彎曲沒有早上和傍晚明顯,所以人看到的太陽就覺得小了。此外,當太陽在早上的時候是從地面升起,而遠處的屋子或山正和那大太陽成了一小一大的鮮明對比,而在中午周圍沒有任何東起跟它對比,顯然就會顯得小,這是我們的肉眼騙了我們。而且由于地球形狀、大氣層、運行規(guī)律等自然因素,簡單運用生活規(guī)律或生活常識去解釋是無法作出正確解釋的。但作出正確解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的正是“兩小兒”和孔子的這種獨立思考、大膽質(zhì)疑、實事求是的精神。
《兩小兒辯日》創(chuàng)作背景:
此文節(jié)選自《列子·湯問》第七章,文題是后人所加。此文記錄的是春秋時期,兩小孩與當時的大學問家孔子的故事。
作者簡介:
列子(大約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即戰(zhàn)國年間,享年75歲),戰(zhàn)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名寇,又名御寇(“列子”是后人對他的尊稱),華夏族,周朝鄭國圃田(今河南省鄭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道學者、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對后世哲學、美學、文學、科技、養(yǎng)生、樂曲、宗教影響非常深遠。著有《列子》,其學說本于黃帝老子,歸同于老、莊。創(chuàng)立了先秦哲學學派貴虛學派(列子學)。是介于老子與莊子之間道家學派承前啟后的重要傳承人物。
【《兩小兒辯日》原文、翻譯】相關文章:
諱辯原文及翻譯02-29
小兒不畏虎原文及翻譯02-27
小兒垂釣原文及賞析12-18
午日處州禁競渡原文翻譯及賞析12-18
《野望》原文及翻譯03-14
兼愛原文翻譯03-01
《鄭人買履》原文、翻譯03-01
端午原文及翻譯02-28
(經(jīng)典)對雨原文及翻譯02-28
箏原文翻譯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