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雁門太守行》導學案(八年級上冊)

時間:2024-02-29 22:34:41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雁門太守行》導學案(部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

  一、預習案

  (一)學習目標

  1.掌握詩歌的內容并背誦全詩。

  2.品位詩歌意境,領悟詩歌主題。

  3.領悟詩詞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二)學習重點

  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培養關注現實、關注民生的人文素養。

  (三)預習導學

  1.資料鏈接

  ★作者簡介

  李賀(790-816),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人,唐代詩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后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圣”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有《雁門太守行》《李憑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

  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一個代表者。他所寫的詩大多是慨嘆生不逢時和內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對當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人民所受的殘酷剝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背景透視

  《雁門太守行》作于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年)。當年唐憲宗以張煦為節度使,領兵前往征討雁門郡之亂(振武軍之亂),李賀即興賦詩鼓舞士氣,作成了這首詩。

  2.朗讀課文、劃分節奏。

  雁門太守行

  李賀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3.讀通詩意

  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二、探究案

  1.首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作用是什么?

  2.“甲光向日金鱗開”的“開”字有何妙處?

  3.第三、四句是從什么角度來描寫戰爭的?

  4.“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寫出了戰士們什么樣的精神狀態?

  5.詩的最后兩句,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認為詩的主題是什么?

  三、課堂小結

  戰斗在易水邊發生,就是今天的河北易縣,那里最著名的古跡就是黃金臺,相傳是戰國燕昭王所筑,為了招募人才,放了千金在臺上。“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李白也說過“感君恩重許君命”,李賀也是一樣,戰場上的戰士們也是一樣,為了報效國家,為了知遇的君恩,提攜玉龍寶劍去戰斗,何惜生命。

  這首詩不能歸入邊塞詩同,但這首詩里有英雄豪情。豪情如畫卷,有些墨重,有些墨輕,疏淡與濃郁這間,揮灑出每個人心中的英雄容顏。詩人以色彩斑斕的詞語描繪悲壯的戰爭風云,構成了奇特的意境。這也是李賀詩歌的風格,務求新奇,被人稱為“奇才”“鬼才”。

  四、拓展延伸

  戰爭歷來是殘酷的,在很多的詩詞歌賦中都有對戰爭場景的描寫,尤其是邊塞詩。請同學們看看這些詩人是如何描繪戰爭場景的?

  投影: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辛棄疾《破陣子》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北朝民歌《木蘭詩》

  參考答案

  一、

  2.péngxiāojìyān雁都

  3.

  敵軍似烏云壓進,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陽光照射在魚鱗一般的鎧甲上,金光閃閃。號角的聲音在這秋色里響徹天空;塞上泥土猶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濃艷得如紫色。寒風卷動著紅旗,部隊悄悄臨近易水;凝重的霜濕透了鼓皮,鼓聲低沉,揚不起來。為了報答國君的賞賜和厚愛,手操寶劍甘愿為國血戰到死!

  二、

  1.首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作用是什么?

  首句運用比喻和夸張的手法,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

  2.“甲光向日金鱗開”的“開”字有何妙處?

  “開”字形象地展示出將士們飽滿的情緒,與“摧”字相對,更反襯出邊防將士維護國家統一的無畏精神。

  3.第三、四句是從什么角度來描寫戰爭的?

  作者沒有從正面描繪兩軍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廝殺場面,而是從聽覺和視覺兩個方面來寫戰斗的激烈和悲壯。用嗚咽的角聲、紫紅的秋色,渲染悲壯慘烈的氣氛,寫激戰中邊塞風光的悲壯之美。

  4.“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寫出了戰士們什么樣的精神狀態?

  紅旗“半卷”是為乘夜偷襲敵營。抓住戰鼓“聲不起”寫寒冷至極,進而寫出了將士們不畏寒冷,不怕疲勞和連續作戰的精神,再現了作戰的地點和將士們不畏嚴寒英勇殺敵的情景。

  5.詩的最后兩句,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認為詩的主題是什么?

  詩的最后兩句運用典故,點明主旨,以抒寫官軍全體將士心愿的方式表現了詩人堅定的政治立場,即誓死報效朝廷的決心和愛國情感。這是一首政治抒情詩,詩人用極其簡潔的方式從總體上概括了這場戰爭的艱苦性,高度贊揚了官軍將士們艱苦卓絕的斗爭精神,給他們的斗爭染上了悲壯的色彩——從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這是一支振奮人心的戰歌。

【《雁門太守行》導學案(八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雁門太守行作文07-18

《秋天》導學案12-17

真正的英雄導學案05-05

濟南的冬天導學案02-28

《大自然的語言》導學案12-08

《聲聲慢》導學案12-10

《懷素寫字》導學案12-18

《壺口瀑布》導學案(答案)02-28

《馬說》導學案14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