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驚蟄時節保健養生的四大要點
每年的3月5、6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時節,今年是3月6日,也就是今天。這時候的天氣開始慢慢的變暖和了,很多人都開始出來活動了,但是驚蟄養生也是非常講究的,衣食住行這四點必須得注意,下面就由小編給大家詳細的介紹下驚蟄時節保健養生的四大要點,一起來看看吧!
驚蟄時節人體的肝陽之氣漸升,陰血相對不足,養生應順乎陽氣的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氣血也如春日一樣舒展暢達,生機盎然。
驚蟄時節保健養生要遵循以下四大要點
一、飲食方面
1、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新鮮蔬菜
驚蟄天氣明顯變暖,飲食應清溫平淡,并應順肝之性,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新鮮蔬菜,諸如春筍、菠菜、芹菜、雞、蛋、牛奶、鴨血、蘆薈、水蘿卜、苦瓜、木耳菜、油菜、山藥、蓮子、銀耳等食物。
2、多吃梨子
驚蟄時節,乍暖還寒,氣候比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梨的吃法很多,比如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等。
3、少食動物脂肪類食物
在飲食上,我們適宜吃一些清淡的食物,油膩的、刺激性的食物最好不要吃,實在要吃的話,一定要少吃,比如,辣椒、蔥蒜、胡椒等也得少吃。
二、預防疾病
正氣內存,邪不可干。”意思是說,在人體正氣強盛的情況下,邪氣不易侵入機體,也就不會發生疾病。所以,增強體質、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十分重要。
精神上要保持愉快、心平氣和的良好心態,切忌妄動肝火,否則肝氣太盛,易患頭暈、目眩、中風和精神疾患。
春季與肝相應,如養生不當則可傷肝。驚蟄時節,屬肝病高發季節,流感、流腦、水痘、帶狀皰疹、流行性出血熱等在這一節氣都易流行爆發,因此要嚴防此類疾病
三、運動方面
《黃帝內經》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行,廣步于庭,披發緩行,以便生志。”意思是說,春季萬物復蘇,應該晚睡早起,在室外緩緩散步,有助于身體健康。
所以,這個時節的運動,不宜太過激烈。畢竟人們是才從冬季的寒冷中舒緩過來,需要循序漸進。外出踏青、郊游、放風箏都是不錯的選擇。
四、起居方面
驚蟄過后,氣溫逐漸升高,氣候變暖,人們也就越來越會感到困乏,這就是俗稱的“春困”。所以只有保證良好的睡眠,才能有健康和精力充沛的工作生活。
1、在睡前半小時摒棄雜念,心情平靜,有利于入睡;
2、稍微活動一下身體,有利于身體的舒展和放松;
3、睡前洗臉、洗腳,按摩面部和搓腳心。可推動血氣運行,溫補臟腑,安神寧心,消除一天的疲勞,利于入睡。
驚蟄養生要“兩護”
3月6日是農歷年24個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驚蟄。此時人們的飲食應清溫平淡,增強體質以抵御病菌的侵襲,其養生要點是保陰護陽、補益脾肺、舒緩肝氣、調節情志、應沉著冷靜,增強體育運動。其重點在以下“兩護”。
護肝臟
中醫養生講“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是我們的祖先在四時養生的基礎上提出的重要養生原則。中醫很早就提出“春宜養肝”的說法。春季只有保持肝臟的生理功能,才能適應自然界生機勃發的變化。驚蟄時節,肝之陽氣升發,易動怒,因此此時要戒暴怒,更忌心懷憂郁,要做到心胸開闊樂觀,遇到事情,要控制情緒,忌妄動肝火。如體質特點為形體消瘦,手足心熱,心中時煩,少眠,便干,尿黃的陰虛之人。飲食原則要保陰潛陽,多吃清淡食物,如糯米、芝麻、蜂蜜、乳品、豆腐、魚、蔬菜等。有條件的人可食用一些海參、銀耳、雄鴨等,燥烈辛辣之品應少吃。體育鍛煉時不宜過激活動,太極拳是較為合適的運動項目。
護脾胃
驚蟄時節在飲食上應適當食用辛溫升散的食品,如麥、棗、豉等,而生冷黏雜之物則應少食,以免傷害脾胃。如形體肥胖,肌肉松弛,嗜食肥甘痰濕的人。飲食應該多吃健脾利濕,化痰祛濕的食物,少食肥甘厚味、飲料、酒類之品,且每餐不宜過飽。應長期堅持散步、慢跑、球類等活動,增強體質。
另外,春季萬物復蘇,應早睡早起,散步緩行,可以使精神愉悅、身體健康。 起居上應著重防止風、寒、濕邪致病,藥養上應以甘緩益氣、清輕疏肝或柔肝的藥物為主,如黨參、枸杞子、蜂蜜、百合、山藥、大棗、白芍、當歸、葛根、柴胡、香附、菊花之類。注意調理起居飲食可起到預防疾病的目的。做到早睡早起,以助生陽之氣升發,通過運動可達到增強體質、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
驚蟄養生三大注意點
3月6日,我們將迎來驚蟄節氣,此時各地天氣開始回暖,萬物復蘇,那么,驚蟄期間的養生要注意哪些呢?下面,跟小編一起來看看驚蟄養生三大注意點吧。
飲食要清淡多吃梨
驚蟄時節,乍暖還寒,氣候比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我國民間素有驚蟄日吃梨的習俗。專家稱,生梨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另外,咳嗽患者還可食用蓮子、枇杷、羅漢果等食物緩解病痛,飲食宜清淡,油膩的食物最好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蔥蒜、胡椒也應少吃。另外,春天肝氣旺易傷脾,所以驚蟄季節要少吃酸,多吃大棗、山藥等甜食以養脾,可做成大棗粥、山藥粥等。
穿衣應以捂為主
天文專家提醒說,驚蟄時節盡管天氣轉暖,但氣溫變化比較大,尤其是晚上和中午的溫差相當大,公眾在穿著上要注意保暖。
一些年輕人,尤其是姑娘們,往往在早春時節就穿起了五顏六色的裙裝,這種穿著其實對身體很不利。如氣溫太低,特別在陰雨綿綿的日子里穿裙裝,暴露在外的肢體會因為風寒的侵襲而出現發涼麻木、行動不靈、酸痛等不適,特別是膝關節外皮下脂肪少,缺乏保護,對冷空氣的侵襲較為敏感,受寒后更易發生局部麻木、酸痛等癥,久之會引發關節炎。因此,此時節在穿著上還是要注意保暖,以“捂”為主。
早睡早起去“春困”
“春雷響,萬物長”。專家稱,春天萬物復蘇,應該早睡早起,散步緩行,在春光中舒展四肢,呼吸新鮮空氣,舒展陽氣,以順應春陽萌生的自然規律,使自己的精神愉悅,同時增強體質,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保持身體健康。
驚蟄的重要意義
驚蟄雷鳴最引人注意。如“未過驚蟄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開”。驚蟄節氣正處乍寒乍暖之際,根據冷暖預測后期天氣的諺語有:“冷驚蟄,暖春分”等。驚蟄節的風也有用來作預測后期天氣的依據。如“驚蟄刮北風,從頭另過冬”、“驚蟄吹南風,秧苗遲下種”。現代氣象科學表明,“驚蟄”前后,之所以偶有雷聲,是大地濕度漸高而促使近地面熱氣上升或北上的濕熱空氣勢力較強與活動頻繁所致。從我國各地自然物候進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鳴的時間遲早不一。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聞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卻在4月下旬。“驚蟄始雷”的說法僅與沿長江流域的的氣候規律相吻合。
驚蟄和其他節氣相同,驚蟄日期也和農歷沒有必然聯系。
每年3月4日~7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為“驚蟄”。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蟲。
“春雷響,萬物長”,驚蟄時節正是大好的“九九”艷陽天,氣溫回升,雨水增多。除東北、西北地區仍是銀妝素裹的冬日景象外,中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到0℃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為3—6℃,沿江江南為8℃以上,而西南和華南已達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
農諺“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到了驚蟄,中國大部地區進入春耕大忙季節。真是:季節不等人,一刻值千金。大部分地區驚蟄節氣平均氣溫一般為12℃至14℃,較雨水節氣升高3℃以上,是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日照時數也有比較明顯的增加。但是因為冷暖空氣交替,天氣不穩定,氣溫波動甚大。華南東南部長江河谷地區,多數年份驚蟄期間氣溫穩定在12℃以上,有利于水稻和玉米播種,其余地區則常有連續3天以上日平均氣溫在12℃以下的低溫天氣出現,不可盲目早播。驚蟄雖然氣溫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卻有限。華南中部和西北部驚蟄期間降雨總量僅10毫米左右,繼常年冬干之后,春旱常常開始露頭。這時小麥孕穗、油菜開花都處于需水較多的時期,對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為影響小春產量的重要因素。植樹造林也應該考慮這個氣候特點,栽后要勤于澆灌,努力提高樹苗成活率。
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驚蟄,含義是: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驚蟄時節:春光明媚,萬象更新。通過細致觀察,積累物候知識,對于因地制宜地安排農事活動是會有幫助的。驚蟄過后萬物復蘇,是春暖花開的季節,同時卻也是各種病毒和細菌活躍的季節。
24節氣中驚蟄的由來
驚蟄,是24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為“驚蟄”。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蟲。蟄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促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
我國古代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描述已是桃花紅、李花白,黃鶯嗚叫、燕飛來的時節,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了春耕。
驚蟄有哪些傳統習俗
抒發內心不忿:
很多人都將“打小人”神化,其實此純粹是民間習俗而已,打小人的用意在于通過拍打代表對頭人的紙公仔,驅趕身邊的小人瘟神,宣泄內心的不滿,大部分人去打小人,一般目的是求新一年事事如意,冇小人搞搞震
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國的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常遭邪惡小人對你興波作浪,阻撓你的前程發展,引致百般不順。
“打小人”驅趕霉運:
驚蟄象征二月份的開始,會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霉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驚蟄養生藥膳有哪些
鮮土茯苓煲豬月展
功效:祛濕健脾。材料:新鮮土茯苓250克、豬月展肉500克、生姜3片。
烹制:鮮土茯苓洗凈。切片;豬月展洗凈,切塊。一起與生姜下瓦煲,加水2500毫升(10碗量),武火煲沸改文火煲2小時,下鹽即可。為3—4人量。
川貝母海蜇皮豬瘦肉湯
功效:去痰濕、止鼻鼾、消痰涎。材料:川貝母12克、海蜇皮80克、豬瘦肉200克、生姜3片。
烹制:川貝、海蜇皮分別洗凈,稍浸泡,晾干;豬瘦肉洗凈。一起與生姜下瓦煲,加水1750毫升(7碗量),武火煲沸改文火煲1個半小時,下鹽便可。為2—3人量。
綿茵陳蛇舌草煲鯽魚
功效:清肝熱、祛濕困。
烹制:各藥物浸泡、洗凈并蜜棗去核;鯽魚宰洗凈,煎至微黃。一起與生姜下瓦煲,加水2500毫升(10碗量),武火煲沸改文火煲2小時,下鹽、油便可。為3—4人量。
【驚蟄時節保健養生的四大要點】相關文章:
立夏時節怎么養生保健05-06
小寒時節怎么養生04-24
末伏養生四要點08-10
如何保健養生03-15
芒種時節該怎么養生04-27
驚蟄養生應注意哪些問題05-01
寒露的養生要點有哪些10-12
男性夏令時節養生的方法04-27
小滿時節我們應該如何養生04-26
春分時節如何養生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