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考二輪復習策略.第二輪專題復習二:經濟活動(2) 生產-政治試題
第二輪專題復習二:經濟活動(2) 生產
(之二:產業和勞動者)
【主干知識結構】
【重點理論精析】
1、三大產業: 把握好:三大產業及其關系;三大產業的現狀(成就和問題);如何調整產業結構(措施、目標)。
(1).三大產業之間的關系:
(2).問題及調整:
①問題:農業基礎薄弱,工業素質不高,第三產業發展滯后
②調整:
一是目標: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
二是具體措施:A優化結構 要大力加強第一產業,把農業放在發展國民經濟的首位;調整提高第二產業,繼續加強基礎工業,大力振興支柱產業,提高工業整體素質,并且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積極發展第三產業。
B提高素質 a優先發展信息產業,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的特點是科技含量高,發展速度快,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滲透和帶動作用強。)
b堅持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振興裝備制造業。(處于工業中心地位的制造業,特別是裝備制造業,是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是國家工業化、現代化建設的發動機。國民經濟各行業的生產技術水平和競爭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制造業提供的技術裝備的性能和水平。)
c加快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服務業的興旺發達是現代經濟的一個顯著特征。大力發展服務業是加快工業化、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這對于促進國民經濟協調發展、提高經濟效益和效率、擴大勞動就業、加快城鎮化進程、改善人民生活,都有著重大作用。)
2、農業: 農業的地位和作用;我國農業的現狀(成就和問題);發展農業的途徑和措施;
解決好三農問題,加快農業和農村發展,是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必然要求,是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必然要求。總之,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全局的重大問題。
(1)地位: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國家自立的基礎,農業的興衰成敗關系到國民經濟全局。沒有農業發展,就沒有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民經濟現代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把解決好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2)意義:農業的基礎地位是否牢固,關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會的安定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也是關系到我國在國際競爭中能否保持獨立自主地位的大問題。我們要高度重視農業生產,在經濟發展的任何階段,農業的基礎地位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強。
(3)現狀:成就:建國以來,我們在發展農業,增產糧食方面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
(4)問題:我國農業的基礎地位仍然比較脆弱,農業發展速度仍然相對滯后,農業仍然是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當前我國農業和農村工作面臨的問題:農民收入困難是當前最突出的問題;農業經濟結構不合理;農業資源短缺,基礎設施和農業生態環境脆弱;農村市場體制不健全,農產品的商品率低;入世后,農業面臨國際市場的巨大壓力
(5)發展道路、方向:要徹底改變我國農業基礎薄弱的現狀,必須走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道路。這是完成我國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過度,最終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加快農業發展,一靠政策,即堅持和穩定農村經濟政策;鞏固和完善農村家庭承包經營體制,推進稅費改革,實行更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農戶在承包期內可依法、自愿、有償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二靠投入,即逐步增加農業投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三靠科技,即依靠科技進步,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走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之路,切實貫徹科教興農戰略,提高農民的市場意識和科技素養。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實行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和相互促進的經營方式;五面向市場,調整農業產品結構和農村經濟結構這是當前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的關鍵措施和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途徑。六、積極推進城鎮化戰略,大力發展鄉鎮企業。七、發展我國農業的比較優勢,實施走出去戰略。八。積極促進農村勞動力的合理流動。九、堅持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以工促農,以城帶鄉。
3、工業: 工業的地位和作用;工業的現狀;發展工業的措施;新型的工業化道路(是什么、為什么、怎樣走新型的工業化道路)。
(1)工業化、信息化的含義及其相互關系
①工業化一般是指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它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不同國家實現工業化的標準和道路有所不同。我國現在還處于工業化的中期階段,工業化的歷史任務尚未完成。)
②信息化是指農業、工業、服務和科學技術等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深入開發、廣泛利用信息資源,加速現代化的過程。(信息技術在國民經濟各個領域的普遍應用,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降低了資源消耗和生產成本,減少了環境污染,已經成為促進生產力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新動力。)
③相互關系:
A信息化在工業化發展中產生倍增作用和催化作用,必須積極推進信息化,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離開了信息化的工業化,不是現代化的工業化。)
B信息化是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并隨著工業化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工業化為信息化提供物質基礎,對信息化發展提出了應用需求。因此,必須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離開了工業化的信息化,將缺乏必要的物質基礎。)
C只有將信息化和工業化融為一體,才能推進我國工業化、現代化的進程,完成工業化的歷史性任務。(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和主體。)
(2)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含義及其特點(“新”在何處?)
①含義: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體現時代特點、符合我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要充分運用最新科學技術和依靠科技進步的工業化,是提高經濟效益和競爭力的工業化,是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工業化,是能夠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的工業化。(即新型工業化道路,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道路。)
②特點(“新”在何處?)
與傳統工業化道路相比,新型工業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三個方面:
A“新”在充分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信息技術和科技進步提高經濟效益。(在完成工業化任務的過程中,推進信息化,而不是把信息化的任務推向未來。)
B“新”在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控制和資源、環境保護的關系,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把實現工業化納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而不是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壞后建設。大力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根本性要求,也是關系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長遠大計。西方發達國家在加速工業化發展的時期,往往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造成嚴重的污染,以后為治理環境付出的代價太大。)
C“新”在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我國人口多,就業壓力大,絕不能像發達國家那樣,以犧牲就業為代價來實現工業化。我們既要注重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的產業,也要注重發展勞動密集型的產業。不斷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使人力資源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得到充分發揮。)
(3)怎樣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①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把工業化與信息化結合起來。
②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大力發展信息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③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必須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大力推進科技的進步和創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改善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
④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還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計劃生育、保護環境和保護資源的基本國策。合理處理好工業化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考點角度透視]
<一>與經濟常識的結合點
(1)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重視科技創新和推廣,堅持可持續發展,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不僅有利于發展生產力,促進經濟發展,也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質量,這與社會主義的本質和根本任務是一致的。
(2)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進步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我國的科技水平、經濟實力與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要縮短與它們的距離,必須大力發展科技。這是科教興國戰略的要求,也是實現我國新型工業化的需要,同時,也是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保護和合理利用資源的有力支撐。
(3)科技進步和創新是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我國工業技術裝備水平低,經濟效益不高。為此,我們必須大力發展高新科技和信息產業,努力提高企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效益;同時,也必須注意經濟活動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
(4)市場機制與宏觀調控的關系。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要大力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但同時也要充分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 。政府要加大對科技進步與創新的調控力度,給予必要的支持;政府也要制定政策,統籌規劃,合理引導,積極促進經濟與人口、資源和環境協調發展,實現新型工業化的發展要求。
(5)運用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作用的知識,理解“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歷史性任務”;理解“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
(6)運用第三產業的地位、作用的知識,理解“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理解“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
(7)運用資源優化配置的兩種方式的有關知識和經濟效益的有關知識理解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基本標志和落腳點,即: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
(8)運用三大產業相互關系的理論,理解工業化任務是在三大產業的協調發展中完成的。
<二>與哲學常識的結合點
(1)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實踐和認識的關系)。走新型工業化道,是在總結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和我國工業化的階段性特點基礎上提出的,它充分考慮了我國的國情,符合物質決定意識(實踐決定認識),客觀決定主觀的道理。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一觀點的提出,對于促進我國科技進步與創新,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完成我國工業化的歷史任務,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這正體現了正確的意識、科學的理論(認識)對實踐具有重大的指導和促進作用。
(2)客觀規律性和主觀能動性的關系。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促進產業結構調整,這要求人們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和社會經濟規律,把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結合起來,促進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正是充分尊重客觀規律的表現。
(3)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科技進步和創新是經濟進步和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要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經濟建設與人口、資源和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關系。顯然,要實現我國的工業化,必須堅持聯系的觀點,注意處理好以上種種關系,這才符合新型工業化的發展要求。
(4)事物是變化發展的,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科技的進步和創新,必然促進科技水平的提高,必然會促進我國的工業化,這體現了發展的觀點。工業化的進程,經濟的發展,必然要看到它的當前,也要考慮它的未來,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很顯然也是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5)運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論要求,理解在不同體制下,在工業化的不同階段,可以有不同的發展道路和模式;理解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新型”表現及特點。
(6)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提出,也說明人的認識在不斷深化、擴展和向前推移。
(7)樹立科學的生態價值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注意保護生態環境,堅持可持續發展,這實質上是要求人們樹立科學的生態價值觀,把經濟發展與保護環境、控制人口、節約資源結合起來。
<三>與政治常識的結合點
(1)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的十六大提出要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這對于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充分體現了黨真正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說明了黨的性質的先進性。
(2)國家性質決定國家職能。大力發展科技,進行科技創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離不開政府的管理引導和支持。同樣,走新型工業化道罰??(3
【高考二輪復習策略.第二輪專題復習二:經濟活動(2) 生產-政治試題】相關文章:
淺談政治高考第二輪復習及應試策略04-29
09年高考語文第二輪復習策略與重點04-30
09高考語文二輪專題復習教案204-30
09高考語文二輪復習策略04-30
高考第二輪復習計劃(精選12篇)05-21
《世界近代現代史》第二輪復習策略04-27
2010年高考語文二輪復習專題教案204-30
09年高考語文二輪專題復習教案204-30
高考第二輪的復習計劃(通用8篇)08-29
09高考語文二輪專題復習教案7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