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浪底移民工程的環境保護及管理論文
摘要:小浪底工程及所涉及的20萬移民,因其工程規模及利用世行貸款等因素而備受世人矚目。數年來,接受國際的先進管理經驗,結合我國國情,艱辛地探索一條與國際工程管理模式接軌的新路,也正是在這種挑戰和實踐中摸索出了一套滿足世行要求、有利于項目執行、有利于工程建設、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管理辦法。
關鍵詞:小浪底移民工程環境保護環境管理
1 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及移民項目進展簡介
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地處黃河中游最后一個峽谷的出口處,壩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積69.4萬km2,占黃河流域面積的92.3%。水庫總庫容126.5億m3,其開發目標是以防洪、防凌、減淤為主,兼顧供水、灌溉、發電。主體工程于1994年動工,現已基本結束。
建成后的樞紐工程,正常水位275m,水面面積272km2;淹沒涉及河南、山西兩省8縣(市)、29個鄉(鎮)、動遷年移民人口18.8萬人;施工區涉及兩縣(市)、12個村9932人。安置區分布于河南、山西兩省14個縣(市),20萬移民均以大農業安置為主。其中,出縣遠遷安置約6萬人,本縣近遷安置約11萬人,后靠安置約3萬人。根據工程進度要求庫區移民分三期實施,現已完成了二期265m水位下人口18.5萬人的搬遷安置,今年汛前將完成三期275m水位下1.5萬人的搬遷準備工作,全部安置工作于2003年完成。
小浪底移民是我國第一個利用世界銀行移民專項貸款的獨立項目,項目執行過程中需嚴格遵循世行的有關規則和貸款協議。而世行對項目環境保護的基本要求甚高、甚嚴:要先于工程、重于工程、并貫穿于工程始終。因此,小浪底移民項目作為國內首家高標準開展環境保護管理工作,其獨具特色的工作內容和管理模式有待于探索。
2小浪底移民工程環境保護工作的管理體系及模式
小浪底的環保工作始于20世紀80年代,共完成內容涉及水庫淤積形態、庫岸穩定、誘發地震、水質水溫、陸生生物、水生生物、局地氣候、環境衛生、文物景觀等專題研究報告22份。并在此基礎上編制完成了小浪底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通過國家環保局審查;為爭取世行貸款,五易其稿、1992年通過世行評估。正式揭開了小浪底環境管理工作之序幕。
根據工作需要、為落實世行關于小浪底工程一期貸款評估報告有關要求,1994年成立了小浪底移民局,并組建了由局長任辦公室主任的環境管理辦公室(EMO),下設一處三室,分管大壩(施工區)和移民工程(庫區、安置區)的全部環境管理工作1998年為加強環保工作的力度,響應世行小浪底項目二期貸款環境評估報告的要求和國際環境移民專家組的咨詢意見。撤銷原小浪底移民局資環處的職能,同時成立小浪底建管局“工程資環處”和小浪底移民局“水庫移民資環處”,分別分管小浪底施工區大壩和庫區、安置區移民工程的環境保護工作。
小浪底移民工程的環保工作涉及河南、山西兩省14個縣(市)的各級移民機構及近300個移民村、千家萬戶的移民和搬遷、安置所涉及的生態平衡、文物保護、環境監測、環境監理、衛生防疫等多個部門和多個專業領域;同時,要開展的工作內容較多,從搬遷到安置所涉及的規劃、設計、實施及對全過程的環境監測、監理等。
環境保護管理工作的主要協作單位有:黃委會水資源保護局(承擔環境監測),黃委會設計院(承擔環境監理),黃委會黃河中心醫院和河南省防疫站(承擔衛生防疫及監測工作);同時,我局要求小浪底各級移民機構均需明確專人或部門負責環境管理工作,并在移民村設村環保員。即以兩省各級移民機構為依托創建移民環保管理體系。兩省移民部門分別負責組織本省下屬有關市(地)、縣、村的各項環保工作;河南、山西兩省文物局分別承擔兩省各自境內的文物保護工作;世行檢查團和小浪底工程移民項目國際環境移民咨詢專家組,每年各兩次的檢查、指導,為我們能夠在國內工程移民的實施中,首家開創環境保護管理工作之先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環境管理工作內容
3.1安置區的環境管理
移民安置是一個被世界公認重大而敏感的問題。是工程建設過程中面臨的最復雜、最困難、處理費用最大、社會性很強的系統工程。其中,不僅安置區的環境質量和移民村的選點、規劃和建設,直接決定和影響移民搬遷后的生存狀況,是能否實現“搬得出、穩得住、富得起”的關鍵;而且,移民干群環境保護意識和管理能力的樹立和普及程度,也將會直接影響項目的執行過程和結果的質量水平。
3.1.1普及和提高環保意識是環境管理工作之關鍵
幾年來,我局曾組織舉辦大規模環保培訓班4期,培訓對象為兩省各級移民機構的所有環境管理工作者和各移民村的環保員。培訓中除為學員發放各種有關的文件和學習輔導材料,并為各移民村發放了飲用水余氯監測儀器。培訓內容主要是通過宣講我國有關環保法律、法規、世行的有關環保要求及我局制定的環境管理《辦法》和《移民安置區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細則》等文件和規定;并講解有關環境監測、監理和衛生防疫的知識、意義。在普及環保知識、增強環保意識的基礎上,使學員掌握環境管理的觀念和要求。并通過課堂演示,使學員牢固掌握飲用水加氯消毒及余氯監測的方法和村環境月報填報的技能。
3.1.2對安置區的環境管理從規劃和移民村選址入手
規劃伊始,首先注重的是安置區的環境質量。對移民村選址的基本要求是:各安置點要具有穩定的地質條件和良好的供水條件、留有適當的發展余地、不僅要保證移民搬遷后的生存發展條件優于原水平,并且還要保證不影響和降低安置地群眾的原有水平。除設計人員進行多方案的環境質量和容量分析,社會、經濟比較,并要求地方政府和移民代表參與,經反復研究和嚴格審批而最終選定。
3.1.3強化移民村的基礎和環保設施建設
移民村的基礎和環保設施如:供水、供電、通訊、道路、排水等,均組織進行了統一的設計和實施;并為移民提供可供選擇的住宅房設計圖紙及學校洗手池、村建垃圾池(場)、戶用雙甕廁所等有關基礎和環境設施設計圖紙。各村都打有深水井、建有水塔或水池、已做到了水、電進戶,村村有路及排水設施,絕大部分村都建有學校和一個以上的村診所、使學齡兒童和移民群眾均可享有就近上學和就診的便利,各村都建有村內垃圾池和村外垃圾場,多數移民戶已告別了傳統的旱廁、使用上了干凈衛生的雙甕廁所
3.1.4移民村的環境管理
各移民村都設有村環保員,并全部經歷過兩次以上環保培訓和考核。移民村內飲用水管理、排水溝清理、垃圾等廢棄物處理、環境月報填報、衛生防疫等各項環境保護工作的宣傳貫徹、組織管理工作,均由村環保員專職負責,村醫、管水員等協助。
3.2遷建和新建移民企業的環境保護
對于受淹的移民企業進行合理補償之后,隨著移民的搬遷安置,其日后的發展工作,已全部納入安置地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日常管理工作軌道之中。尤其對于遷建、新建移民企業的環境保護問題,不僅要求其按照我國的基本建設程序逐級報批,履行有關環保法規、接受安置地地方環保部門的審批和監督。同時,還要求派員參加我局舉辦的環保員培訓,并接受我局委托的環境監理工程師的檢查監督。
3.3淹沒區的環境管理工作
對淹沒區的環境管理,我們最為關注的是庫底清理工作。庫底清理即是一項直接關系工程整體進度和質量的重要工作,也是防止水庫水質污染的重要環保措施。小浪底275m水位淹沒影響涉及河南、山西兩省的8縣(市)、29個鄉(鎮)、174個行政村、787家工礦企業、房窯743.17萬㎡、土地41.68萬hm2(其中耕地20.07萬hm2、林地3.29萬hm2、園地2.65萬hm2)、公路1022.4km、高壓線917.3km、廣播線893.4km、通訊線路777.6km;另外,庫區局部地區蘊藏有豐富的煤礦和硫磺礦。有硫磺冶煉窯1100多座、需清理處理的硫磺冶煉窯窯襯約1.58萬t。因此,如何切實搞好移民搬遷后的庫底清理,成為移民工程環保工作的一項重大課題。配合工程進度已進行的階段性庫底清理有:截流前一期180m下、下閘蓄水前二期180~215m、215~235m和235~265m共4次。經驗收和蓄水后,對庫水水質進行的跟蹤檢測證實:庫底清理不僅通過了驗收;而且確保了小浪底庫水的水質質量。
3.4 文物保護工作
小浪底工程的文物保護工作,有河南、山西兩省文物局具體負責、組織實施。自1992年起兩省文物局牽頭組織、以兩省下屬各級文物保護部門為主,聯合中國歷史博物館、西北大學、中山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考古研究所、中科院地質研究所、古脊椎動物與人類研究所、植物研究所等單位。歷經千辛、克服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和險阻,尤其在庫區移民搬遷后缺水、斷電、無房、無路等十分惡劣的條件下,仍按計劃開展和如期完成小浪底工程涉及區域的文物搶救和考古發掘工作。數年來眾多文物工作者風餐露宿、不辭辛苦。如河南省境內的長泉、麻峪、班村、西沃、交兌;山西省境內的垣曲商城、寨里等遺跡、遺址及古黃河棧道的發掘和發現,充分證實和填補了自新石器時代七、八千年前裴李崗文化起、經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一直到商、周時代,黃河中、下游小浪底庫區這一區域文化的古跡、經濟的發達及在歷史長河中曾經擁有過的輝煌,并再次證實了黃河流域作為“中華民族文化搖籃”的當之無愧。其中如:河南境內位于黃河中游峭壁之上的西沃石窟的整體搬遷、妯娌遺址、黃河漕運建筑鹽東遺址及山西境內商城遺址、寨里曙猿化石、寧家坡陶窯等項目的發掘、發現及搬遷,均在我國考古界產生了很大的轟動影響,部分成果分別被評為當年的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3.5 工作概況簡介
3.5.1 環境監測工作
移民項目的環境監測工作始于1995年,有黃委水資源保護局承擔。除每年對三門峽壩下小浪底庫區內黃河干流地面水水質、安置區各移民新村生活飲用水水質,每年至少進行兩次的定期監測外,同時還根據需要對必要項目進行不定期的抽檢;并承擔庫底清理后庫水水質的跟蹤監測工作。對于監測中發現的問題,我局通常采取兩種措施解決:對于嚴重問題一般通告有關機構和兩省移民辦,責成有關部門采取必要的方法防范和改進;一般問題通過加強監理監督改善。環境監測的應用,不僅為環境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和措施制定提供了科學依據,并為科學管理起到積極的監督作用。
3.5.2環境監理工作
環境監理始于1995年,是我局在國內首家引用于工程建設項目之中,由黃委設計院承擔。其工作方式為每季度一次定期巡回監理,主要是利用監理的機會不斷強化宣傳環境保護的要求和知識,監督檢查移民村各項環保設施實施狀況,各項環保措施執行落實的效果,收集、審查和幫助村環保員填報新村環境月報,并把監測和以往監理過程中發現的問題作為監理的重點給予關注。在季報中總結狀況和反映問題,協助我局采取措施、督促有關部門加強管理、落實解決。環境監理工作的開展,加強了環境管理工作的力度,并對環境水平的改善和提高起到了積極的監督、推動作用。
3.5.3衛生防疫工作
移民的衛生防疫工作正式開展于1996年,由黃委黃河中心醫院承擔、并有河南省衛生防疫站協助完成。主要對于庫區、庫周和安置區的動態疫情調查、鼠、蚊密度實施定期監測,對于移民和安置地不同人群每年定期進行健康跟蹤體檢。為掌握和推進衛生防疫工作的開展,提供和奠定了科學決策的依據和基礎。并通過多年工作,客觀的證實了:由于我國對衛生防疫工作的重視和民眾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加之防御措施得力,避免和最低限度的控制,減少了因小浪底工程建設對周邊環境和對移民群眾健康狀況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衛生防疫工作開展和應用,有力的配合和支持了小浪底環保管理工作。
4結束語
在小浪底移民工程的環境管理中,我們主要通過不懈的宣傳和培訓移民干群,普及和提高環保意識,并創造性的在移民村推行村環保員和環境月報制等措施。在發動全體移民干群有效地參與環境保護和管理及實施工作之同時;我們還開拓性地將環境監測、環境監理、衛生防疫等機制,應用于項目的環保管理工作之中,借以強化和監督管理效果。我們的工作成效正如世行副行長卡奇的評價:“小浪底移民項目是世界銀行合作的典范,為其他國家利用世界銀行貸款建設大型水利設施和妥善處理移民問題開創了一條路子”。
以上的淺議,是眾多小浪底環保工作者多年在實踐中開拓、探索、不斷完善升華的嘗試和總結,更是小浪底移民項目世行檢查團和國際咨詢專家組鼎力幫助和指導的結晶。現介紹給大家,僅供工程和移民環保工作的同仁們借鑒。
【小浪底移民工程的環境保護及管理論文】相關文章:
總監負責制與小浪底工程監理實踐論文04-30
公路工程環境保護論文04-26
環境工程與環境保護論文04-25
公路工程環境保護論文04-26
小浪底作文03-10
三峽移民工程稽察評價方法工學論文04-30
工程移民決策支持研究04-30
建設工程管理探微論文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