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生態環境建設與水環境保護研究論文
1.生態環境建設現狀
小麥秸稈還田率達90%,全市林地面積達69.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0.5%,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68.2km2,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67.6%。萬元GDP綜合能力達1.84t標準煤,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達1.82t標準煤。共減少徑流60%,減少水濁80%,減少大風揚沙60%。城區空氣環境質量達到及優于二級天數313天,二級天數達標率為85.6%。
2.生態環境建設與水環境保護措施
2.1強化水資源保護,奠定生態建設基礎
一是大力開展灤河綜合治理工程。投入巨資,實施了灤河綜合開發工程,形成了14km2的水面和20多個大小不等的島嶼。這一工程使過去的風沙之源,變為了全市的“綠肺”和“天然氧吧”,城區夏季溫度平均下降了2℃,空氣濕度增加了20%,空氣負氧離子增加了20%,地下水位恢復到了上世紀80年代水平,成了白鷺、灰鶴和白天鵝等20余種野生鳥類的棲息地,被評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二是深入開展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實施綜合治理,本著“因地制宜、因害設防、集中治理、綜合防治、注重效益”的原則,深入開展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共投入資金7364萬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68.2km2,水土流失治理率達到55.8%,土壤侵蝕量由1998年的166.27萬t減少到127.11萬t。三是加強水源的保持。科學編制了《遷安市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規劃》,為第一、第二供水廠建立飲用水源地保護區,劃分了一級、二級保護區及準保護區,并在全市19個鄉(鎮)全面啟動了鄉(鎮)水源地劃分工作,同時深入開展了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專項整治,城市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穩定達到100%。四是全力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共完成新打水源井545眼,配套620臺套,安裝變頻器573臺,鋪設各型地下輸水管道383萬m,共解決了448個村及16所農村中小學校51.75萬口人的飲水不安全問題。
2.2保護地下水資源,支撐生態環境建設
緊緊圍繞河北省、唐山市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工作實施方案確定的指標,建立和健全“三條紅線”的長效機制,進一步優化水資源配置,強化責任和措施,深化各項目標的貫徹和落實,通過以總量控制定額管理為核心的水資源管理體系建設,以低耗水高產出為目標的經濟結構調整體系建設,以計量設施安裝和污水處理回用為重點的工程與技術體系建設,以政府指導與公眾參與為主的監督規范體系建設,力爭到2020年全市建成現代節水型社會,以水資源的永續利用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2.3保護和恢復濕地與河湖生態系統,創新生態建設格局
著力開展中小河流治理。一是計劃實施遷安市西沙河治理工程,工程總投資30182.95萬元。二是計劃實施遷安市灤河生態防洪治理工程。工程總投資21958萬元,主要對灤河上下游河道進行新建堤防和河道清淤疏浚。工程完工后可以保證河道水流通暢,可使沿岸百姓生命財產及耕地得到保護。三是灤河青龍河口段遷安市防洪治理工程,工程總投資750萬元。
2.4完善農田生態系統,確保農業資源利用最大化
一是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根據突出重點、統籌兼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則,進一步加快以節水灌溉工程為重點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步伐,分步推進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水利項目,完善項目建設管理投入機制,穩定資金投入。計劃2015年農田灌溉水利用系數保持在0.7,力爭2020年農田灌溉水利用系數達到0.7以上。二是堅持以生態、高效、富民為主線,充分發揮農業生態效益功能,積極拓展農業功能,大力發展休閑農業,積極構建現代農業綠色產業體系,建成遷安生態綠色屏障,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雙贏。三是大力提倡以免耕、深松為代表的保護性耕作,盡量保護土壤團粒結構。
【生態環境建設與水環境保護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區域水資源水環境保護治理的研究論文05-04
談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論文04-30
談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論文04-28
生態環境建設的問題研究04-28
寧夏生態環境建設分區研究04-29
生態環境保護的論文06-08
生態環境保護論文03-04
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可持續發展研究論文05-04
論公路的水環境保護問題論文04-28
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好家園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