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禮樂哲學論綱
當今世界正處于一個既文化多元又趨向全球化的時代,但任何民族若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與其他民族在文化的交流碰撞間保有并大力發展本民族文化的特質仍然至關重要。而一個民族文化的繁榮及其特質的彰顯,關鍵要素就是該民族的哲學。哲學的發展雖然具有適合于全人類的普遍性,但不同民族的哲學體系又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高清海先生曾撰文指出: 哲學是民族之魂。哲學標志著一個民族對它自身自覺意識所達到的高度和深度,體現著它的心智發育和成熟的水平。因此,高先生強調: 中華民族的未來發展需要有自己的哲學理論,而激發中國傳統哲學的生機對此意義十分重大。這一哲學的時代課題就內在地要求我國哲學界在本民族已有文化與哲學成就的基礎之上,讓老樹開出繁華絢爛的新枝,建構真正屬于自己的哲學。
一、禮樂哲學的形成
禮樂起源于上古時期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其萌芽、發展與成型則是人類生存智慧的歷史積淀和無數古圣先賢提煉加工的結果。在我國的西周時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變革與發展,人類認識水平和文明程度已有了大幅提高。原始禮樂經過夏、商兩代的因革損益,到此時已是 郁郁乎文哉,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從西周直到春秋戰國時代,統治者都較重視禮樂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如 《左傳》中多次提到 禮,王之大經也 ( 《昭公二十五年》) , 禮,國之干也( 《襄公三十年》) , 《國語晉語四》也強調禮,國之紀也,等等。與此同時, 王者功成作樂,治定制禮。其功大者其樂備,其治辯者其禮具。( 《禮記樂記》) 禮樂也是考察統治者國家治理狀況的重要依據。因此,禮樂一直都是統治者培養人才的基本教程,為 六藝的一部分。如 《周禮地官》說: 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 六藝: 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 ( 御) ,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國語楚語上》則談到禮樂于貴族子弟的教育作用:教之禮,使知上下之則; 教之樂,以疏其穢而鎮其浮。故而孔子指出: 不學禮,無以立( 《論語季氏》) ,明確道出了禮樂在培養統治人才、教化社會風習中的意義。而文、武、周公的時代,從孔子等人的追懷與歌頌來看,似乎也是一個文治武功均相當完美的禮樂社會,成為了后世儒家政治理想的化身。爾后的各個歷史時期,禮樂都蒙受了思想家們的重點關注。 《漢書禮樂志》說 六經之道同歸,禮樂之用為急,得到了歷代統治者和思想家們的廣泛認同。
二、禮樂哲學的概念與性質
那么,何謂 禮樂哲學呢? 我們認為,一切基于禮樂的立場或以禮樂為研究對象作出的哲學闡釋與發揮,都可名為 禮樂哲學。它是對傳統禮樂的哲學意蘊及相關哲學思想的高度概括,其內容既包括關于禮樂起源與發展的哲學探討,也包括對禮樂經籍、歷代思想家的禮樂思想之哲學蘊涵的發掘與升華,還包括對諸如具體的禮樂名物制度、禮樂實踐行為及禮樂文化現象等的哲學依據與內涵的辨析提煉,等等。
三、禮樂哲學之內容體系建構
禮樂哲學的主體內容是: 在由禮、樂所構成的思想世界里,古人關于自然與社會、人倫與物理、現實生活與精神世界等問題的本質和關系的認識。中和則是禮樂哲學的本體性概念,并貫穿于這一內容體系之中。如 《禮記樂記》反復強調: 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論倫無患,樂之情也; 中正無邪,禮之質也。可見,中和實乃禮樂的核心精神,禮樂為 中和理念與精神的主要載體。 而 《禮記中庸》道: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作者從人類道德心理與情感之 中的不偏不倚、勿過勿不及,到人類社會行為之 和的合禮中節、和諧有度,再到由之而成的天地萬物的秩序井然、共存共榮,在儒家禮樂文化及禮樂思想的大背景中建構起來了一個以 中和為大本與 達道的心性 (喜怒哀樂之未發) 、社會 (發而皆中節 天下) 及宇宙(天地萬物) 三位一體的觀念體系。在此,中和無疑是生發和建構這一觀念體系的最基本的理論依據和價值準則,乃 華夏民族生存智慧與人文理性的高度凝練和展現。而在禮樂哲學的具體范疇里, 中和必然也是貫徹其始終的。
四、禮樂哲學的演化與研究范式
fanwen.unjs.com【查字典范文網】
禮樂哲學作為禮樂文化背景下的中國哲學之主干內容之一,它的發展演化既是哲學的,也是歷史的,完全符合整個中國哲學與哲學史的發展演變規律。楊國榮曾說:從中國哲學的演化來看,每一時代的哲學家總是以已往的哲學系統為前提、背景,并進而通過自己的創造性思考而形成新的哲學觀念。相對于已有的、歷史中的形態而言,這種新的觀念系統首先具有哲學的意義; 從兩漢到明清,中國哲學家往往以注解已往經典的方式闡發自己的哲學思想,這種注釋過程同時構成了其哲學思考的過程。另一方面,相對于后起哲學家的思考而言,每一歷史時期的哲學系統又構成了哲學的歷史。在哲學與哲學史的以上演變與互動中,歷史上的哲學系統本身也具有了哲學與哲學史的雙重身份。楊國榮認為,中國哲學與中國哲學史的演化,正是由哲學家們對于經典的義理詮釋而來。但這種義理的詮釋又非簡單的意義迭加,而是在不斷地繼承與創新的周復循環中開拓前進。這一段話就清楚地闡釋了中國哲學發展演變的歷史與哲學軌跡。而禮樂哲學作為中國哲學的核心內容之一,毫無疑問,這一發展軌跡同時也正是禮樂哲學的演化過程。
【淺談禮樂哲學論綱】相關文章:
網絡哲學論綱04-30
哲學價值論論綱04-29
廣義心靈哲學論綱04-30
哲學方法論論綱04-30
荀子禮樂同構論04-28
徐復觀論禮樂04-29
文化進步論綱04-27
江海文化論綱04-26
行為美論綱04-26
我們的馬克思哲學觀--實踐人道主義論綱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