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論文]政治課教學中的穿插藝術
在政治課教學中,圍繞教材中心內容,適當拓寬知識,開闊視野,進行穿插教學,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既能使課堂中充滿生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加深學生的對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穿插教學是否搞得巧妙靈活,便是教學藝術的展現。
一、定量滲透,適當擴展
穿插的內容一定要與本節教材內容密切相關,圍繞教學目的要求選擇恰當的課外材料,或滲透歷史知識,或穿插現實生活內容,或補充科普知識,面向社會、面向時代、面向生活,在內容上可以多方位,多側面;在數量上要適當,不能喧賓奪主;在質量上要精彩切貼,不能脫離教材。如講到“政治的核心問題是政權問題”時,我穿插了一段歷史故事:1949年,蔣介石下野。途經杭州時,為盡地主之誼,浙江省主席陳儀借西湖樓外樓飯店設宴。席間,陳儀見蔣介石心情不好,便進言道:“委座,凡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蔣介石聽后,大怒,擲筷拂袖而去。陳儀也因此招致禍災,于1950年在臺灣被蔣介石所殺。穿插這段歷史故事,既說明政權的重要性,又使學生認清了蔣介石的反動本質。通過滲透歷史知識,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基本觀點。
穿插教學不等于舉例。舉例是以具體事例說明某一觀點或原理,而穿插教學是拓寬知識面,培養能力,提高覺悟,根據教學內容發展的需要而決定取舍,有較大的靈活性。如講“運動是物質根本屬性”這一知識點,要求我們在生活中要把握好各種“運動”。此時,可以穿插創立了“泛系理論”的吳學謀編的一首“動字歌”:“人生在于悟動,生命在于運動,機緣在于活動,創業在于行動,開發在于優動,改革在于巧動,致富在于勤動,衰敗在于懶動,創新在于主動,挨打在于被動,災禍在于盲動,罪過在于亂動,離心在于私動,無為在于不動。”這一穿插,不僅加深了對運動的理解,而且使學生懂得了許多人生的道理,達到提高覺悟,培養能力的效果。
二、點撥到位,恰到好處
在穿插教學中要學會“點撥”功夫。“點”,就是點中要害;“撥”,就是撥開疑惑。言簡意賅,分辨清晰,所用時間不多,但效果甚佳。例如,講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矛盾斗爭時,階級矛盾只能用“緩和”一詞,不能用“調和”一詞。“緩和”是指程度,“調和”是指性質,兩者意義不同,“點”得清楚,就不會誤用。又如,“辯證唯物主義”與“唯物辯證法”兩概念,要點明哪一個是中心詞,哪一個是修飾詞;要明白若是詞序顛倒了,意義就完全不同。
中國古代有許多包含哲理的寓言故事,在教學中若能適當穿插,就會使學生加深對原理的理解,獲得新的認識。如講對立統一關系時,穿插“暴君與床”的故事:“暴君在哲人面前夸口,說他對任何人擁有生殺大權。哲人卻說:‘陛下雖擁有生殺大權,但夜里也只能睡一張床。’暴君聽后十分生氣,便命人造了一張天下最大的床,讓哲人看。哲人說:‘陛下的床愈大,陛下顯得愈渺校”哲人用大與小的對立統一關系揭穿了暴君的愚蠢。這種穿插既深刻地闡明了原理,又有新鮮感,恰到好處。
三、巧妙捎帶,水到渠成
穿插教學在思想教育(www.xfhttp.com-上網第一站xfhttp教育網)中有著特殊的作用。在教學中,我們把思想教育(www.xfhttp.com-上網第一站xfhttp教育網)融合于教材內容中,既不會牽強附會,又不會生硬死板,會達到融情于理、水到渠成的功效。如講“聯系”觀點時,有人總是用“名牌”來顯示“身份”。在教學中不妨讓學生思考:“名牌”與“身份”是不是客觀的聯系?社會上有些人好像沒有名牌服裝穿在身上,身份地位就掉價一樣,名牌似乎成為人們追求的對象。然而,穿名牌鞋的人,不一定就走正道,帶名牌手表的人,不一定就愛惜時間。如果名牌可以顯示身份,那么這身份也是虛假的身份。一個愛惜時間的人,即使沒有手表也能爭取時間。這段巧妙的穿插捎帶,說明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