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中的朗讀探討的論文
朗讀是一種傳統的行之有效的語文教學方法。雖然我們許多教師均認為其重要,但在實際教學中,卻重視不夠,往往為繁瑣的課文分析或大量的書面練習所代替,越來越聽不到瑯瑯的讀書聲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對朗讀的真正意義認識不足,或進行朗讀教學的能力較弱,而忽視了這一重要的教學方法,導致學生的語文素養欠缺了朗讀方面的內容。所以,筆者就此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朗讀教學的意義
1.有利于學習效率的提高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人的各個感官能互相溝通,互相作用,共同完成應激、反應任務。并且人體的感官調動越多,大腦得到的信息越多,學習的效率就越高。讀課文時,口腔首先得運動,眼睛要緊盯文字,讀出聲音后,耳朵又聽出了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語音,這些信號又刺激大腦進行運動:分析、綜合這些信息,最后沉淀知識,形成能力。可見,朗讀是增強學習效果的好方法。
2.有利于語感的培養和訓練
語感是一種語言直接的感悟,或者說是直接的思維。是對具體語言材料的分析,學生在朗讀中既要了解語言的表象意義,又要了解語言的隱含意義。朗讀過程指的是語言文字所反映的信息的理解、分析過程。漢字是音、形、義的結合體,看著漢字的形體,讀出語調、語氣來,意義自然會明白許多。有時一個難句子,第一遍讀不順,需讀第二、第三遍,而且一定要讀出聲音來才能懂得它的含義。文言文中這種現象就很常見,如《馬說》“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邪。”句中,前一句要讀出上揚的反問語氣,后一句要讀出下降的陳述語氣,才能表達出作者對“不知馬者”的辛辣諷刺,表達出作者懷才不遇的極度憤慨之情。
每一篇文章,學生通過課前朗讀,一般都能理解60%左右的內容,有些感情豐富的文章,甚至不用老師的講評,反復朗讀就能理解文章飽含的感情,把握文章整體內容。
3.有利于聽、說、讀、寫能力的全面提高
朗讀不僅能提高“讀”的能力,還能使聽、說、寫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發展。
“入口成章,才能出口成章”,朗讀訓練多了,積累的語言材料就多,形成的語感也強,碰到相同情景,就可以“出口成章”,提高說話能力,增強說話信心。
通過朗讀,可以積累寫作素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寫作的“米”從哪兒來?很多一部分就靠朗讀得來,看看魯迅、郭沫若、茅盾這些大文豪,寫起文章來,引經據典,信手拈來,這些“經”、“典”就源于他們深厚的國學底子,源于私塾先生教會的朗讀、背誦。通過朗讀,還可以學會寫作的技巧。語言的運用,結構的布局,有時都得益朗讀得到的直感。仿寫句子,就是很好的例證。在學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后,讓學生仿照“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單是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的趣味”。這一段話,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就……”句式寫話,結果學生都寫得很好,改變了他們一往只寫單句的現象。
同時,朗讀時的聲音訴諸耳朵,大大提高了聽力水平,強化了聽力訓練。
二、朗讀教學的實施
1.錄音范讀
現行的中學語文教材都配有朗讀磁帶,這給教學帶來很大方便。特別是播音員那純正流利的普通話,抑揚頓挫的語調,飽含著充沛的感情,給人以很強的感染力。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課的朗讀帶中,雄渾圓潤的男中音,聲情并茂的朗讀,一次次撥動著同學們的心弦,使同學們感受到了鏗鏘有力的節奏美和抑揚頓挫的音韻美,仿佛置身于遼闊、空曠、奇寒的邊塞地區,似乎看到了樹枝上落滿的積雪,并把她想象成那盛開的梨花。錄音放完后,同學們情不自禁地發出嘖嘖贊嘆聲,充滿了萬丈豪情,他們臉上綻開了燦爛的笑容,想象的翅膀張開了。
2.教師范讀
再好的磁帶也代替不了教師的朗讀,因為經常使用錄音,學生沒了新鮮感,少了刺激,而教師的范讀則會讓學生感到親切,更能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例如:在教《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筆者就采取范讀的方法,把自己融入了清澈明亮的月色中,幾經轉折,幾經曲折,感情隨文章內在氣韻波動著,流轉著,同學們也仿佛置身于這如詩如畫的人間仙境中。朗讀完了,同學們才從這寧靜的意境中醒悟過來。
另外,教師生動的朗讀,既能傳達出作者對課文中人物、事件、景象的情感,也能傳達出教師本人相應的情感。教師所表達出來的鮮明的愛憎,強烈地影響著學生,使他們的思想感情和教師發生共鳴,從而激發他們對課文中人物、事件、景象產生鮮明的愛憎,這就是朗讀教學中教師范讀所產生的情感教育效果。
3.學生朗讀
學生是教學中的主體,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好課文,才能完成對課文的誦讀教學任務。怎樣對學生的朗讀進行訓練,筆者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首先,加強普通話語音的訓練。
讀準普通話的聲、韻、調是朗讀練習的前提,另外,還要注意音節、音變等內容。教師在訓練前必須對自己學校所在區的方言作全面地分析,找出與普通話的區別,然后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普通話語音訓練,糾正學生不正確的發音。如筆者所在地區前鼻韻“en”“in”“un”“ün”與后鼻韻“eng”“ing”“ong”分不清楚,我便先進行發音方面的語音指導:第一,前鼻韻是在主要元音發完之后,舌尖靠在上齒齦上;后鼻韻是發完主要元音之后,舌根靠在軟腭上。第二,發主要元音時,軟腭不可下垂,要盡量堵住鼻腔的通道,讓氣流全部從口腔流出。元音發完后即接上一個后續鼻音韻尾,即將舌尖抵在上齒齦上,或將舌根靠在軟腭上。另外記住常用的字,或借助漢字聲旁類推來加強記憶。
其次,準確把握文章思想內容。
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是對學生朗讀的最起碼的要求,如果朗讀了半天,連自己都不清楚內容是什么,聽者當然更不明白了。因此,理解作品內容是朗讀成功的基礎,無論讀什么作品,都要從作品的思想內容出發。也就是說,要用正確的觀點對作品進行深入地分析,仔細分析作品的思想內容,了解創作背景,弄清詞句關系,理清結構脈絡。只有全面把握作品的內容、形式、語言特色,才能確定朗讀的基調,才能使朗讀具有表現力。如讀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就要以沉痛、壓抑、悲涼的感情基調來朗讀;讀《皇帝的新裝》一文,要以詼諧、幽默、諷刺的感情基調來朗讀;讀《蘇州園林》一文,要以自豪、驕傲、贊美的感情基調來讀。
再次,強化朗讀技巧的訓練。
朗讀的技巧主要表現在語調的把握上。語調包括重音、停頓、快慢、高低等方面,教學中必須對這幾方面進行強化訓練。
①找準重音
重音是一句話的主要詞語,重音的位置直接影響著句子的感情及意義的表達。如:
他在教室里學習。 (他在教室里干什么?)
他在教室里學習。 (他在哪兒學習?)
他在教室里學習。 (他在不在教室里學習?)
他在教室里學習。 (誰在教室里學習?)
②高低起伏
音調是影響抑揚頓挫效果的重要原因。音調是聲音的高低變化,像音樂中的曲調一樣,它是最能找到感情支點的地方。不同的語調可以表達不同的感情。如:
“地球是圓的。”宜用陳述語氣,語調平直,是要告訴別人一件事,或講述一個道理。
“地球是圓的嗎?” 宜用疑問語氣,語調上揚,表示有所詢問。
“不許動!” 宜用祈使語氣,語調下降,表示命令、禁止、要求、請求等意思。
“啊,太好了!” 宜用感嘆語氣,語調下降,表達贊美、熱愛、感慨之情。
③注意停頓
朗讀時的停頓分兩種情況:一種是邏輯停頓,即根據句子的成分自然停頓;一種是語意停頓,即根據句子表達的意思進行停頓。如:
李商隱《無題》中“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一句。根據七言律詩的節奏,朗讀時要處理為“二二三”停頓,即“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樣的停頓是邏輯停頓。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中,“遠遠的街燈明了”一句的停頓是這樣的:“遠遠的/街燈/明了”。停頓根據讀者對作品理解而設置,叫語意停頓。
④張馳有致
朗讀時的語速也影響情感的表達,一般敘述的內容,往往用平均語速,這樣顯得從容不迫,富于表情,易于使人領會。情感越復雜,語速越千變萬化。心情緊迫,或者語氣帶有命令式,或者為加強語勢,往往語速要快。
古詩文朗讀時語速普遍較慢,也要注意張馳,如《題破山寺后禪院》最后一聯“萬籟/此都寂,但余/鐘——馨——音。”最后三個字語音延長,才能表現萬物之音響全部消寂,而僅有禪院的鐘馨之音裊裊不絕,似乎永恒地吟唱著,它使這寂靜的禪院更為空寂,它使這肅穆的世界更為莊嚴,它使一剎那成了永恒……
在朗讀中,語調的重音、停頓、快慢、高低諸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緊密配合的整體存在。因此,朗讀時應綜合運用,統籌安排。
最后,糾正不正確的朗讀方式。
學生中普遍存在著“念字式”“念經式”“學生腔式”的不正確的朗讀方式。
念字式:表現為無論課文何體裁或題材,一律一字一頓,且間歇時間相等的讀書方式。這樣的讀法,語調平直無變化,節奏呆板呆滯,無重音,更無感情的表達可言,是一種無層次的、無分析理解的單音節朗讀法,要堅決加以糾正。
念經式:表現為聲音低、語速快、吐字不清、語調單一的讀書方式,這種方式沒有停頓,沒有重音,更沒有感情和聲音上的變化,聽起來讓人有昏昏欲睡的感覺。長此下去,只能導致學生讀書的興趣大減。所以,教師要及早發現,及早糾正。
學生腔式:表現為音調固定,節奏固定,語氣不自然,矯揉造作的讀書方式。這種方式好像讀書時的專用腔調,給人以虛假、討厭之感。在低年級時最為常見,教師要及時糾正,做好朗讀教學的養成教育。
總之,有效地實踐朗讀,是成功進行語言教學的重要內容,可以使學生在體會語言美的同時,學會運用語言的方法,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
【語文教學中的朗讀探討的論文】相關文章:
語文朗讀教學論文01-15
書聲朗朗之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探討論文02-19
芻議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朗讀論文12-14
試論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論文02-25
電教在高中語文朗讀教學中的應用的論文07-18
小學語文朗讀教學論文論文05-06
淺談語文教學中朗讀能力的訓練研究教學論文11-24
淺談小學語文朗讀教學 -論文01-01
讓語文朗讀教學豐富起來論文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