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語文課不需要粉飾論文
雖然《語文教學大綱》幾經改動,但語文作為工具學科的基礎地位和培養學生的良好語文素養的基本精神從未改變,《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頒布更是明確了五方面的發展目標,積累與整合、感受與鑒賞、思考與領悟、應用與拓展、發現與創新,進一步說明語文的著力點在于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統一。目前各式各樣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紛紛出現,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大旗高高飄揚,殊不知這里面有一些教學模式卻是以表演為構架的,完全是為了聽課的需要而粉飾課堂,弄得華而不實,不倫不類,讓人啼笑皆非,不置可否。
一、把課堂完全變成表演的舞臺
語文課堂應該是學生吸收知識營養、提升思想境界的主陣地,但是有一些老師卻利用課堂大搞表演劇。曾經在外地某校聽過一節語文課,講的是高中語文必修第二冊的《詩經·氓》,在教師簡潔的導入課之后,學生的表演拉開序幕,共分三組表演,第一幕是“真誠求愛”,先是一位精心打扮成古裝樣子的一位男生首先登場,先唱了一首《大求愛》,極致煽情,然后手搭涼棚向遠處張望,含情脈脈的樣子,口誦道“娘子,你在哪里?”此時,一位紅衣古裝女子翩然而至,兩人作相向奔跑狀,似乎是電影里的慢鏡頭,然后握手落淚,男生從懷里掏出一團絲線,說到“我會向你提親的”,那女子含羞地答道“就在秋天吧”然后四目對視,暗送秋波,垂淚分別。第二幕是“終成眷屬”,那位男生換了一身紅色長袍,身后拉一輛獨輪小車,車上坐著紅衣女子,頭上插有一朵紅花,車上還放有一個包袱,男子唱著《愛相隨》款款從場邊走來,唱罷就是兩人的夫妻對白:“娘子,我們會恩愛到白頭,海枯石爛,永不變心。”“夫君,我會舉案齊眉,操持好家務,讓我們比翼齊飛。”——然后是纏綿相擁。第三幕是“背信棄義”,女子著一身青衣唱著《無言的結局》幽怨登場,含淚控訴:“你這同床異夢的負心漢,我為你家付出了那么多,你竟然這樣對待我,蒼天吶,不公啊,你的海誓山盟呢?你的承諾呢?我命苦啊!但殘酷的生活依然需要我堅強啊——”最后教師總結,整堂課熱鬧非凡。《詩經﹒氓》敘述的是一個古老的、至今還在無數次重演的生活事件:癡情女子負心郎。誦讀之中本該能聽到女主人公催人淚下的悲愴呼聲,但是通過這樣一堂表演課的展示,給人的感覺卻是啼笑皆非。近代意大利美學家克羅齊說:“無論是創造藝術的藝術家,還是欣賞藝術的觀眾,都只需要普遍與特殊,或者說得更精確些,都只需要特殊化的普遍,即全歸結和集中到一種獨特心境的表現上那種普遍的藝術活動。”這樣一堂鬧劇式的表演著實沒有讓我們感到藝術的吸引力,反而與教材的理解感悟等基本要求大相徑庭。
二、把討論變成課堂出彩的必需
課堂討論是教學運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手段,只要本堂課的知識難度需要同學們小組交流討論,那么就該大力使用,這樣對于學生理解接受知識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則會橫生出做戲之嫌,既浪費了寶貴的課上時間,又使學生一無所獲,最后得不償失。前些時日,聽一節觀摩課,老師講的是《荊軻刺秦王》,在整個課堂上共設計了三次學生討論,第一次是討論五分鐘,討論內容是導學案中關于本課基礎知識,主要包括課下字的讀音。關于《戰國策》的填空常識等,都是教材已經明確給出的東西,卻還要花些時間來進行討論,有畫蛇添足、多此一舉的味道,為了設置討論而討論,造勢嫌疑明顯。第二次是討論十分鐘,討論的內容是課后第三題的古今異義詞情況,一共六個詞,像“涕”“郎中”一類的極其簡單,學生卻討論得津津有味、眉飛色舞。第三次是討論六分鐘,討論的內容是通假字情況,“秦王必說見臣”“愿大王少假借之”等三個句子,除了課下已經明確給出的,就是極其簡單的。每次老師下達討論命令后,學生馬上行動,聲如潮涌,如饑似渴狀。實在不敢恭維和茍同這樣的無謂的犧牲式討論,討論的內容根本就不需要討論,討論的東西根本就沒有難度價值,似乎以這樣討論的方式來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來彰顯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殊不知,不恰當的運用討論反倒使課堂教學流于形式主義的怪圈。
三、高效課堂教學必須立足實際
評價一堂好課,有兩個角度:“教”——“教有實效”;“學”——“學有成效”。
“教有實效”就是要做到精教精學,不要浪費學生的時間,做到“扎實”、“充實”、“豐實”、“平實”和“真實”。“扎實”指的是“好課”是有意義的,它的意義性體現在“好課”是符合當前課程標準要求的,符合相應的教學任務和要求的,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的;“充實”指的是有效率的,即在教學條件有限的情況下,教學可以充分地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豐實”指的是教學是富有成果的,這種成果是生成性的,教學相長可以說是它的具體表現;“平實”則強調了“好課”是常態下的課,“原生態”的課,它不是擺設,不是修飾,而是具有非常強的普適性,“好課”的原則或者理念,不需要特殊的條件支持就可以實現;“真實”則主要是提醒我們必須關注“好課”的缺點。“好課”應為常態下的有待完善的課。
“學有成效”指學習的過程應該是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保持有效互動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為學生主動建構提供學習材料、時間以及空間上的保障,使學習者形成對知識的真正理解。使教學過程成為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與轉化、課程意義不斷建構與提升的過程。具體為:1.高效率地完成學習任務,在課堂學習、答問、操作或其它方面體現出已經掌握所學知識或技能,要以發展的眼光,既看學會的程度又看會學的提高度;2.課后組織檢測學習目標的達成度,效果較好;3.課后組織問答調查,學生能提出更深層次的問題,并且表現出對探究更深層次問題的濃厚興趣和能小結本節課的收獲。
【語文課不需要粉飾論文】相關文章:
粉飾的近義詞04-30
論上市公司的粉飾行為及其審計風險論文05-01
現金現金流量表的粉飾與識別論文04-28
語文課堂的美麗境界論文04-28
小學語文課改論文提綱04-30
懸念在語文課上的運用論文04-27
淺談上市公司會計報表粉飾的動機分析論文04-28
探究小學語文課本插圖的意義論文05-01
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提問論文05-01
有效使語文課堂綻放異彩論文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