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農村中學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論文
我們早已提出,基礎教育改革要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就語文教學而言,就是要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素樣,指以人的先天稟賦為基礎,在后天的語文環境和語文教育的影響下,通過學習主體的學習活動形成并發展起來的內在的、較為穩定的、持久的影響人的語文活動的特征。然而這一概念在廣大經濟、教育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并沒有一個清楚的認識,農村中學的語文教學,仍然還在應試教育的泥潭中苦苦掙扎,因此,改變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使語文教學面向未來,為新世紀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是每一位語文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在語文教學中,進一步提高認識,培養學生語文素養已迫在眉睫。
那么,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從何做起呢?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要更新教育觀念。
應試教育是片面教育,是扼殺人才的。因為,它只重視少數尖子生,卻忽略了多數中差生,它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卻輕視能力的培養,而素質教育要求語文教學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必須注重提高全體學生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因此,我們的語文教師必須更新教育觀念,必須認識到我們的語文教學應是全體的全面的教育。
其次,要注重能力的培養。
傳統的語文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文講解分析為基本活動模式,以課文結論和知識傳授為基本內容。這種教學模式充斥教壇,實際上教師是中心,學生是容器,只能跟隨老師的思維轉,語文“最基本的能力反而被沖淡了”(于漪語)。這種重知識傳授、輕視能力培養的教學觀只把學生培養成了“知識的書櫥、書口袋”。它嚴重制約著語文教學所肩負的新世紀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著名語文改革家魏書生的話應成為農村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他說:“語文教學必須‘應試教育’變為‘素質教育’,以提高學生思想素質、文化素質、身心素質為目的,全面發展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
這才是語文教學改革的唯一出路。”
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并不是課文,課文僅僅是同任何一份試卷上的閱讀材料一樣的一篇范文,一個個例而已。在具體教學中,不是因為學什么課文而設定教學目標,而是先定教學目標然后再來選取與之相適應的課文作為范例。事實上,學習語文應該把一學期、一單元、一篇課文所涉及到的聽、說、讀、寫的知識和技能一一地羅列出來,而我們教師則是將這些內容形成系統,將聽、說、讀、寫的各項能力的學習目標、學習要求和學習的方法詳細地安排好,實現知識和技能的系列化教學。同時讓學生明白,語文課不是學課文,而是學知識、學技能、學運用。
第三,要加強學法指導。
發展是學習的結果,沒有學習就沒有發展,學習是學生的活動,學生的主動性是學習的最重要的保證。因此,教師要懂得學生學習規律,教師要以指導學法為依據,以此去設計課堂練習或教學,教師只有具備了點撥的能力,才能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例如,語文教師教一篇課文,在泛讀時,教給學生自讀方法,讓他們運用工具書,以舊帶新,溫故知新,精讀時,學生就會用已掌握的方法解決問題,同時,教師要加以點撥,解決疑點、難點。這既培養了學生動托運國腦能力,又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總之,教師要教給學生“點金術”,要“授之以漁”。讓學生由原來的“要我學”變為“我要學”,使他們終身受益。
第四、還要注重課文內容的教學與課外語文活動想結合。
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興趣,拓寬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課外知識,僅靠幾冊課本和一天一節的語文課是很難時現的。語文教學只有在社會大課堂的廣闊背景下,在學生廣泛的閱讀中才會產生活力。對于農村中學學生更要加強課外語文閱讀的總量,諸如讀書、看報、聽廣播、看電視節目等。如果把學生課外語文學習也納入語文教學軌道,這對提高學生的語言素質大有裨益。因此課外活動這一塊絕對不容忽視。
筆者相信,每位語文教育工作者,如果能真正認識到這幾點,并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身體力行,那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將不再會是一句空話。
【淺談農村中學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論文】相關文章:
培養學生語文素養淺談04-30
淺談培養學生語文素養不要忽略范本論文05-02
淺談中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04-29
誦讀經典培養學生語文素養論文05-02
初中語文活動課中學生語文素養培養論文05-02
中學生語文課堂人文素養的培養現狀論文05-02
淺談小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的策略論文05-02
淺談中學生耐挫能力的培養的論文04-27
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素養論文05-02
中學生信息素養信息能力培養芻議的論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