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尋求語文教學改革的突破教育論文
語文教學改革亟待深化,尤其是在大面積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實現(xiàn)語文教學科學化方面還缺乏實質(zhì)性突破。目前,這已引起了廣大語文工作者的普遍關注和期待。本文擬運用心理語言學的知識對此問題作一些粗淺的探討。
一、母語第二次習得
母語第二次習得是筆者根據(jù)心理語言學中的語言學習、語言習得等術語提出的一個概念。“心理語言學認為,每一個人的第一語言(一般指母語)都是在他一歲半至六歲之間,隨著發(fā)育成長而在周圍環(huán)境的作用下自己獲得的,這就稱為語言習得(language acquisition)。”而語言學習(language learning)“一般都需要在正式場合(課堂)進行,而且學習有成有敗,不像第一語言那樣都能習得。”(《心理語言學》,桂詩春編著,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顯然,語言習得不同于語言學習。不過,要指出的是,這里語言習得指的是兒童的母語口語習得;語言學習指的是外語學習,當然,其含義與語文學習大體相當。
人類習得自己母語的迅速、高效與學習語言(包括母語書面語和外語)時的困難重重形成了鮮明對照,這引起了心理語言學家們的極大興趣,他們對母語習得提出了種種解釋,希圖借此提高人類學習語言的效率(主要是外語),目前已有不少收獲。其中,美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喬姆斯基提出人類具有先天的語言習得機制(language acquisition),所以能夠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nèi)迅速習得自己的母語這樣一套復雜的行為。這個觀點已為很多人所接受。然而,這套先天的語言習得機制到了人類學習母語書面語或外語時卻不那么靈了。有人曾認為外語學習不具備母語那樣的語言環(huán)境,因而難于習得。但母語書面語并不缺乏母語口語那樣的語言環(huán)境,為什么學起來同樣困難重重、效率低下呢?筆者認為,關鍵就在于在母語書面語學習中沒有像口語習得那樣啟動人類先天的語言習得機制,若能啟動這套語言習得機制,母語書面語也應和口語一樣,可以有效地習得。簡言之,兒童母語的口語習得完成之后,隨著初步的閱讀能力的獲得,還有一次類似于口語習得的書面語習得,可以把它看作是母語的第二次習得。它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一)它是指從兒童認識足夠的漢字,獲得初步的閱讀能力開始到完全獲得正常的語文讀寫能力的一段過程,這一過程可與語言學習者的思維能力、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同步。
(二)它是一種不同于語言學習或一般語言訓練的獲得語文能力的過程。它以獲取語言材料的內(nèi)容為中心(或為手段),通過語言學習者自己在大量的、真實的語言活動中啟動語言習得機制,培養(yǎng)語感,從而自然地獲得語言運用能力。
(三)它和語言學習或語言訓練雖不相同,但并不對立。一方面在語言學習或語言訓練中也包含有母語第二次習得的因素;另一方面語言學習或語言訓練也可以幫助提高母語第二次習得的效率。
目前,有的心理語言學家,比如克拉申就已經(jīng)明確指出:“人們使用語言的能力(包括使用外語的能力),主要不是通過學習(learning)獲得的,而是習得(acquisition)的。”(《中小學外語教學》1993年第4期)那么,我們有理由認為,人們獲得母語書面語的能力,也主要是通過習得,而不是學習,雖然語言學習有很重要的輔助作用。
這里需要補充說明一點,母語第二次習得的概念與俄羅斯(前蘇聯(lián))心理語言學界的“直覺掌握”和我國語文學界目前廣泛使用的“語感訓練”這兩個概念在意義上有很大的一致性,但內(nèi)涵并不完全一樣。
二、母語第二次習得的特點
(一)大量的。母語第二次習得的特點之一就是要求語言學習者自己通過大量的語言讀寫活動獲得語言能力,尤其是大量閱讀。在這方面我國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有很多寶貴的經(jīng)驗,現(xiàn)代語文教學在這方面也有不少行之有效的作法,在此不贅述。這里要強調(diào)的是以下幾點:
(1)語言能力的提高首先依賴于大量的語言輸入,語言輸出也必須在有足夠語言輸入的情況下完成。所以,在語言能力發(fā)展的某些階段,語言輸入和語言輸出是既不同步,也不等量的。過去語文教學中的讀什么就寫什么的讀寫結合法值得商榷。
(2)大量并不是指無限量或越多越好,事實上這也是難于做到的,因此必定有一個足以引起語言能力變化提高的基本量或足夠量。
(3)有人認為,課本內(nèi)容已難于完成,還能夠再增大閱讀量和寫作量嗎?其實,既然語言能力的提高主要靠學習者自己從語言實踐中習得,那么,大量削減不必要的講授,減少低效率的訓練,就可以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大量的語文讀寫活動。而增大閱讀量或?qū)懽髁糠炊鴷䴗p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效率的理論又為不少語文或外語教改實驗所證明。
(二)真實的。所謂“真實的”是指語言學習者只有在輸入(或輸出)了含有真實信息的語言材料之后才能實現(xiàn)語言能力的習得。具體地說,它包含如下內(nèi)容:
(1)所提供的語言材料應該是略高于語言學習者水平并為其所接受的。在心理語言學上有人稱之為“可理解的輸入”或“吸入”。多年來,我們的語文教材大多是文質(zhì)兼美的一流文章,而學生似乎并未“取法乎上而得其中”,對此,我們是否要作一些反思呢?
(2)語言學習者主要關注材料的內(nèi)容而不是語言形式。研究表明:語言交際能力“只能在語言信息和心理信息同時傳遞、同時加工的交際活動中形成。”(《教育研究》1992年第11期)而“理解語言表達意思的過程就是習得的過程。”(《中小學外語教學》1993年第4期)在這方面,語文教學中似乎也不合其例。例如,幾乎所有的作文尖子都認為他們良好的寫作能力主要得益于課外,得益于課外自由的閱讀和寫作。不少作家也有類似的經(jīng)歷。這種現(xiàn)象的確耐人尋味。
(3)語言能力最容易在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中習得。這是因為真實的語言活動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語言學習者的語言潛能,從而更快、更有效地發(fā)展語言能力;而且,語言能力的提高最終要在真實的語言活動中得到檢驗。就這一點而言,母語第二次習得論與大語文教學觀以及語文教學要面向社會、引入時代活水等認識完全一致。
(三)反復的。與母語的口語習得不同,母語第二次習得不是一種純自然的習得,這首先是由于母語第二次習得缺乏口語習得那樣的自然反復,其次是由于書面語的復雜程度和能力要求要大大高于口語。所以,在母語第二次習得中,要求選擇一些典型的語言材料適當?shù)姆磸烷喿x(或精讀),這種反復不是對語言材料進行抽象分析,而是對語言材料的直接感知。它有如下幾個方面的意義:
(1)通過多種形式的必要反復,可以培養(yǎng)語感,實現(xiàn)語言能力的內(nèi)化,變對語言材料的短時記憶為長時記憶或直覺記憶。
(2)反復還可以加強語言學習者對語言材料意義的理解,進而把握其主題、結構、風格等更高層次的東西,達到古人所說的如出于己之心,如出于己之口的境界,即同化進自己的認知結構中去。
(3)通過反復達到記憶、積累語言材料的目的,它可以使語言學習者在更大范圍內(nèi)選擇最恰當?shù)谋磉_方式、表現(xiàn)技巧等,并能進而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語言。中國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的誦讀法就是可供借鑒的一種基本方法。
(四)漸進的。這一點是借助心理語言學中口語習得順序和中介語理論確立的,其內(nèi)容有:
(1)母語第二次習得和口語習得一樣,也有一個習得者大致相同的習得順序,確定語言能力的發(fā)展目標應遵循這個順序。
(2)在語言學習者的語言能力發(fā)展過程中存在“中介語”,即語言習得者所必須經(jīng)歷的語言不成熟階段,研究者們把它視為“前進路上的里程碑”,隨著習得者語言水平的發(fā)展,這些語言錯誤會逐步消失。顯然,對學生作文中出現(xiàn)的語言毛病等我們應持寬容態(tài)度,不是有錯必改,而是通過大量的讀寫實踐促使其自行消失。
當前,我國語文教學改革面臨著如何進一步深化的問題,深化的關鍵就在于找到語言學習的內(nèi)在規(guī)律,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科學化。只有做到了這一點,才能最終達到大面積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目的。提出母語第二次習得的概念,就是在這個問題上作的一點探索。
【尋求語文教學改革的突破教育論文】相關文章:
第二次習得-尋求語文教學改革的突破04-30
尋求改進和突破優(yōu)秀作文04-30
從價值鏈末端尋求新突破04-26
激發(fā)興趣語文教學改革的突破口04-29
真實的閱讀:語文教學改革的突破口04-30
·真實的閱讀:語文教學改革的突破口04-30
電子垃圾處置:尋求中國式突破04-28
秉承優(yōu)勢尋求突破塑造石都新形象05-01
網(wǎng)絡教育教學改革探索論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