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基本課文”的幾點認識
《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修訂本)》規定了初中語文課本中的100篇基本課文, 《九年制義務教育初 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規定了108篇(首)基本課文。從近幾年的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來看, 規定基本 課文確實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這是不可否認的。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形勢的發展,特別是初中語文教學改革 的深入,規定初中語文基本課文已產生一些消極影響。
一、基本課文的組合存在一些弱點。
作為整個初中語文的基本課文,應形成一個較為完美的組合,教師才好教,學生才好學。不管是前100篇還 是后108篇基本課文,在文言與白話、文章與文學、漢語作品與翻譯作品等組合方面,是較為理想的。但在以下 兩個組合方面,卻顯出一些弱點。
(一)在反映古代、現代和當代生活方面,組合不當。
基本課文既要反映古代生活,也要反映現代和當代生活。《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 試用)》中指出:“要重視選取反映建國以來的社會生活和時代精神的現代文。”在前100 篇基本課文中,除 反映國外生活的11篇文章外,另89篇中,反映辛亥革命前生活的為23篇,辛亥革命至建國時的為38篇,反映建 國以后生活的只有28篇。在后108篇基本課文中,除去反映國外生活的9篇外,另99篇中,寫辛亥革命前生活的 為37篇,寫辛亥革命至建國時生活的是42篇,寫建國后生活的是20篇,約占20%。從統計中可以看出,基本課 文中反映建國以來生活的課文所占比例過小。
(二)在訓練功能方面,組合時的層次性、系統性不強。
不管是訓練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還是訓練小說、散文、詩歌、戲劇(實際是劇本),基本課文應體 現出分層次、成系統的組合功能,不能成為彼此不相干的、雜亂無章的大雜燴。細究前100 篇基本課文或是后 108篇基本課文,發現它們在訓練功能方面,層次性、 系統性不強。如劇本類的基本課文,前100 篇中是《〈 白毛女〉選場》《〈龍須溝〉選場》,后108 篇中將《〈龍須溝〉選場》改為《陳毅市長》(第五場)。以上 所選的都是屬于多幕劇,而教材在介紹戲劇知識時提到了獨幕劇、喜劇、舞劇等知識,如將其中一篇換成另一 類的,層次性、系統性就強一點了。又如,基本課文中有10多篇說明文,都是屬于事物說明文或事理說明文, 程序性說明文沒有一篇,明顯地表現出訓練功能的不全。
二、基本課文中易于學生寫作時模仿的文章較少。
初中語文基本課文,應體現兩個特色,一是利于學生閱讀訓練的需要,二是利于學生寫作時模仿、借鑒的 需要。 從總體上看, 所規定的100篇或108篇基本課文,基本體現了第一個特色,但不能很好地體現第二個特 色。
《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修訂本)》規定,初中學生要“能寫簡單的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和一般 的應用文”。《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規定,學生要“能寫記敘文,簡單的說 明文、議論文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