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年級課外閱讀能力評價的研究
一、評價原則
1.模糊性原則。課外閱讀是一個開放式的不受時間、地點、形式約束的語文學習方式。對它的評價不能按照課內閱讀那樣運用語感、語素等要素進行細微評價,而要采用模糊評價的方式,從總體方面對課外閱讀開展情況進行評價,如對課外閱讀量、閱讀面進行評價等。由于課外閱讀具有開放性、廣泛性,所以又不能強行對每一位學生統一要求、統一步調、統一內容,評價的標準不能一刀切,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只要能夠最大限度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消除學生的自卑感,增強自信心,評價的目的就達到了。
2.重過程原則。從課外閱讀的過程來看,它是一個“積累于現在,得益于未來”的過程,其效果很難在短時間得到收效。因此,我們的評價要注重課外閱讀的過程的評價,收集能夠反映學生閱讀過程和結果的資料,淡化課外閱讀結果的評價。
3.導向與激勵性原則。課程改革目標之一是改變過分強調評價和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課外閱讀評價是建立在導向性與激勵性基礎上,通過建立科學評價體系,引導學生達到《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的閱讀量,對其進行課外閱讀的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價,使其愛讀書、多讀書、讀好書、會讀書、善讀書,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二、評價內容
(一)愛讀書──興趣與習慣
1.建立《學期課外閱讀計劃》。(學期初完成)
2.建立與語文課程學習內容有關的《周課外閱讀計劃》。(每周一完成)
3.建立《課外閱讀登記卡》。(記錄每天閱讀情況,每周閱讀量不少于1.5萬字)
(二)多讀書──內容與范圍
1.在《學期課外閱讀計劃》中,選擇適合自己讀的健康有益的書。魯迅先生曾說過:“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專看文學書也不好。”要博覽群書,要涉及名家名篇,現代、當代文學作品,科普讀物,報刊,天文、地理、歷史等方面的書籍。對新發現的好書進行閱讀,可以申請更改《學期課外閱讀計劃》,將其列入《學期課外閱讀計劃》當中去。
2.《周課外閱讀計劃》,可以按照教師推薦的書目進行閱讀,也可自行尋找與本周學習課文有關的文章、書籍、報刊等。
3.上課時間每周閱讀量不少于1.5萬字,寒假或暑假每周不少于2萬字,總體閱讀量每學期不少于25萬字。
(三)會讀書──技巧與方式
1.“得法于課內,得益乃至成長于課外。”學生要上好課外閱讀指導課,并能運用精讀、泛讀、瀏覽、速讀等多種方法開展課外閱讀
[1] [2]
【高年級課外閱讀能力評價的研究】相關文章:
城市災害應急能力評價研究04-30
水環境承載能力及評價方法研究04-25
基于AHP的維修能力綜合評價方法研究04-30
關于高年級課外閱讀情況的調查05-01
臨沂市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研究04-29
基于ANP的企業績效管理能力評價研究04-27
課外閱讀與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05-02
武漢市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的初步研究04-28
科技型創業者素質與能力評價方法研究04-27
基于可拓的大學生創新能力綜合評價研究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