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禪與個性化創造詩論
內容提要
本文是作者的《佛學與中國古典詩學》系列研究之一,文章從審美體驗的角度探討了古代詩學中個性化的審美理論。中國古典詩學中雖然沒有體驗這樣一個范疇概念,卻多有關于審美主客體融合體驗的描述。嚴羽的“妙悟說”就屬于一種個性化的審美理論。禪宗所講的“頓悟”,是指個體的直接體驗,不是靠理性思維或因定傳授模式所能達到的。禪宗主張求佛不應向外覓求,而是對自身佛性的體驗與發現,實際是一種獨一無二的個性化體驗。以禪喻詩正是借禪悟的個體化特征來喻詩歌的個性化創造特征,以打破舊的詩學范式。詩的審美體驗與禪宗的宗教體驗有相通之處,一是隨機性,二是超語言性。宋代的詩論家即往往受禪學的濡染啟示,借用禪學的一些觀念構建其詩論。
中國詩學的發展歷程,不妨視為舊的審美范式的突破與新范式的創立之不斷交替的過程。由于詩歌特質所決定,詩的藝術表現形式是十分重要的。詩人的情緒、感受,對于生活的獨特體驗,都要通過藝術表現形式的外殼表現出來。一種藝術范式初步形成之后,要通過許多詩人的創作實踐,使之逐步完善,臻于成熟。但依一種范式進行寫作太多太濫的時候,就會造成一種陳腐的氣息。缺乏創造性的詩人(往往是一些“匠氣”十足的文人),更多地依賴于這種形式上的規范。如西昆派、江西派之末流,所以多遭譏彈,主要原因恐在于此。這種藝術范式的高度成熟,孕含著其衰落的因子,造成了某些詩人忽視內心的審美體驗,而過多地依賴于形式框架。這就易于形成“千篇一律”的詩壇局面,使欣賞者產生一種審美上的疲憊感。
舊范式的成熟與萎頓,則呼喚著新范式的破土而出,以其蓬勃的生命力來取代舊范式。一些富有創造精神的詩人,心中郁積了許多新鮮的、獨特的審美體驗,舊的范式往往難于表現這些個性化的審美體驗,于是,便自覺不自覺地突破舊的范式,寫出面目一新的作品,給人以新鮮的審美感受。新范式的出現是以詩人獨特的審美體驗作為最終動因的。
一
審美體驗,是審美創造的開端,同時也時貫穿著審美創造的全過程。沒有審美體驗,就談不到藝術創作,充其量只能是一種“制作”。審美體驗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融而為一的過程,具有高度的個性化特征。從西方哲學的意義上看,“體驗”是一種跟生命活動密切關聯的經歷,它的最根本的特征就是類似“直覺”的那種直接性,它要求意識直接與對象同一,而擯除任何中介的、外在的東西。“在體驗中所表現出來的就是生命”,“包含有一種獨特的與這個特定生命之整體的關聯”[①],伽達默爾對于“體驗”的闡釋抓住了它的本質。
審美體驗作為一種特殊的體驗形式,是在審美活動中產生的對于審美價值的體驗。在審美體驗中,審美主體和客體已無法分辨,構成一個一體化的世界。蘇軾描寫文同畫竹時的情景“與可畫竹時,見竹不見人,豈獨不見人,嗒然遺其身。其身與竹化,無窮出清新。”[②]正是一種審美體驗。再如清代畫家石濤所說:“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脫胎于予也,予脫胎于山川也。搜盡奇峰打草稿也。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也,所以終歸之于大滌也。”[③]也是一種主客融合、物我不分的審美體驗。審美體驗是體驗者生命整體的投入,正如伽達默爾所說:“審美體驗不僅是一種與其它體驗有所不同的體驗,而且它根本地體現了體驗的本質類型,就象作為這樣的體驗的藝術作品
[1] [2] [3] [4] [5] [6]
【禪與個性化創造詩論】相關文章:
閱讀的個性化與創造性04-29
個性化教育與創造性人格的培養05-03
弘揚個性化教育培養創造性人格04-29
張船山詩論美學思想簡論04-27
水與禪04-27
禪的故事05-01
水與禪04-27
禪的雅量05-02
論創造與創造觀04-28
讀《戰國楚竹書·詩論》札記(之二)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