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論文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論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借助論文可以達到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目的。怎么寫論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數學論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論文1
今天,按計劃進行《三角形的內角和》的教學。事先進行了較充分的準備,我帶著三角形等各種教具、學具走進了教室。
“今天,我們在了解三角形特征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三角形的內角和。”一上課,我就直奔主題。
“不就是180°嗎,沒什么意思。”還沒等我按預設的方案展開,快嘴的王瀚文就插了一句嘴。
“哦,你知道的還不少嘛!”對這個“小快嘴”我還真是有些無奈。“我也知道。” “我也知道。” ……看到“小快嘴”得到了表揚,一個個“小快嘴”便爭先恐后起來了。
看來我的精心預設是落空了,學生都知道,我該怎么辦?一個閃念,我決定干脆就往后退,讓這些小快嘴們唱大戲。
“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我再次問道。
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180°。”
“確定嗎?”
“確定!”
“為什么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你能說說理由嗎?”我把皮球踢了回去。果然,剛才還舉得老高的小手一大半縮了回去!我乘機挑釁:“不是都知道嗎?”
一陣遲疑后,顧嘉婧發言了:“我可以舉例證明,這把三角尺的三個內角分別是90°、60°、30°,加起來正好是180°。”
“對,另外一把三角尺也是。”許多同學也隨聲附和。
我不慌不忙:“兩把三角尺也只能代表兩個三角形的情況,能代表所有的三角形嗎?”這下可把他們給問住了,一片沉寂,繼而竊竊私語…
過了一會兒,李聿童舉手發言:“老師,你課前不是布置我們每個人都做了三角形嗎,我們只要用量角器量出每個角的度數,再加一下就可以證明了。”
這個建議得到了許多人的認可,張其樂還補充說:“我們有54個同學,每個人做的三角形都不一樣,各種三角形都有,就能說明問題了。”
還沒等我發表意見,許多性急的同學都已開始嘗試了!不一會兒,各種議論聲相繼發出,有的說:“對,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和就是180°。”有的驚訝:“我加起來怎么是185°啊?”還有的說:“比180°少!”在請了十多位同學匯報了自己的度量結果后,我悠悠地問:“你們不是都說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嗎,怎么實驗結果千奇百怪?” 這下可真把他們給問住了!
教室里安靜了足有一分鐘后,黃婧琦說:“我覺得我們還是對的,有十幾個同學的結果都是180°。”
我說:“那還有更多的人不是啊?”
許文睿接道:“我發現他們的結果雖然不是180°,但都相差不多,也應該算!”“我認為是他們量的時候不夠細心,有誤差!”“還有的人三角形做的不標準,邊都不是直的!” ……
“你們自己做的三角形,自己度量,自己計算,明明那么多人得出的結果不是180°,隨便找個理由就想蒙混過關?”我心中竊喜,嘴上卻故意刁難!
“不需要量每個角的大小,把三個角剪下來,拼一拼就行了。”曹奕霄突發奇想。
“其實不要剪,只要折一折就能說明問題,也不會產生誤差!”不知是誰在下面插了一句嘴。立刻就有人應和:“對,書上就有!我看過書,我會折!”……
不一會兒,剪角的,翻書的,折角的,互相討論的……教室里熱火朝天。當下課鈴聲響起時,他們還意猶未盡。而我這“悠閑”了一節課的.老師,內心卻充滿喜悅!
在數學學習上,學生的認知起點常常超越教材的邏輯起點,他們已有的認知經驗、思維方式也時常出乎我們的意料。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該怎么辦呢?
首先,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原認知”。學生不是一張白紙,但這張紙上到底涂抹了什么“底色”,勾勒了哪些“線條”,在平時的教學中卻往往容易讓人忽視,或是被我們憑經驗想當然的確定!教學不能無視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簡單強硬地從外部對學生實施知識的“填灌”,而應當把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生長新的知識經驗。信息加工理論認為,教學不是信息的簡單傳遞,而需要學生對信息的主動加工、處理和轉換。教師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原認知”,重視學生對各種現象的樸素認識和理解,傾聽他們的想法,思考他們這些想法的由來。弄清學生知道什么、知道多少、如何知道、還有哪些不知道。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的“知道”固然有真實的一面,但這種“知道”在一定程度上往往是表面的、零亂的、淺層次的,大多處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或有意會而口不能言的階段。對此,教師要有清醒的認識和準確的把握。充分開發學生已有的認知資源,關注學生認知中存在的問題和障礙,課前的學情分析是有效的途徑。談話交流、抽樣調查、嘗試問題解決、分層摸底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次,要真正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換而言之,就是教師要有“退”的意識。從建構主義角度而言,數學教學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主動建構的活動。也就是說,既強調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學生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因而在教學中,我們切不可沖鋒在前,遇水搭橋,逢山開路,而要適時而“退”,擇機而“退”!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讓學生充分展示、表達,并在展示、表達的過程中,暴露問題,分析原因,從而深化認知,掌握方法,提升能力。但教師的“退”不是漫無目的、不講原則、不設底線的退,教師要成為學生建構意義的幫助者,就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創設適當的教學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線索,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要提出適當的問題以引起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在討論中設法把問題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要啟發誘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自己去糾正和補充錯誤的或片面的認識。教師的“退”,是為了在學生自主建構學習的過程中,不喧賓奪主,是為了更好地凸顯學生的主體作用,更巧妙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換個角度看,這又何嘗不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深入探究能力的重要策略?這樣的“退”,實質上就是以“退”為“進”。教師的“退”,是為了學生的“進”;戰術上的“退”,是為了戰略上的“進”;今天的“退”,是為了明天的“進”!
“以退為進”,這也應是一種教育的智慧吧!
小學數學論文2
一、科學合理進行教學目標分層
任何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都擁有著一個前進的方向和目標,對于小學數學教學而言,也是這樣。實行分層教學法時,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不同的情況,科學合理地制定分層教學目標。具體操作可以依據對教學大綱和教材特點,結合所要教學的具體內容和學生實際分層制定出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分層目標的制定有助于優化教學效果,最終使得后進組能夠學到數學基礎知識,中等組在掌握相關基礎知識之外,還能獲得一定的提高,優秀組學會并掌握更加綜合、復雜的數學知識和相關應用。
二、優化課堂教學環節,實施分層教學
分層教學法從提出到運用,每個環節最終都要落實到具體的教學實踐當中。教師在實施分層教學過程中,除了要堅持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以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之外,還應該注重每一個教學環節,并對課堂教學環節實施有效優化,以促進分層教學得以貫徹落實。
1.教學內容分層
上述我們提到,在小學數學分層教學課堂中,教師要客觀地將學生分成優秀組、中等組以及后進組。進行學生分組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能更有針對性、更有效果地展開教學,因此針對不同水平組的學生,教師所教學的內容也應當有所區別,應當根據學生組的學習基礎、能力和水平,教之與其情況相符合的知識內容,使課堂教學更有效果,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學有所得。在作者的分層課堂中,對教學內容進行分層所采取的方式一般為:后進組學生以識記和模擬為主,中等組學生在識記基礎上加入一些提高性內容,優秀組學生則更多的.以多知識點和綜合性強的知識為主。教學內容的分層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接受、吸收并將知識內化,最終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2.教學方法分層
教學目標的實現需要良好的教學方法支持,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分層教學時,要把握“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要得法”這一原則。努力實現教學方法運用上的靈活多變、別具創新,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施以不同的教學方法。一般地,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在課堂提問、習題布置、教學評價等環節都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以此來有效調動起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培養學習數學主動性和積極性,最終實現小學數學課堂分層教學的預定目標。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開展分層教學,有助于提高不同層次學生的數學知識積累和能力,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與其能力相匹配的課堂收獲。同時,也有助于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質,對實現素質教育大有裨益。
小學數學論文3
一、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激發學習興趣
“感人心者先乎于情”,教師應加強與學生感情的交流,增進與學生的友誼,關心他們,愛護他們,熱情地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做學生的知心朋友,使學生對老師有較強的信任感、友好感、親近感。當教師的情感灌注在教學內容中,激起了學生的學習情感時,學生就能夠更好地接受教師所教的數學學科上了,達到“尊其師,信其道”的效果。和諧的師生關系,能產生情感期待效應,使每個學生都感受到教師的期待,教師對學生深切的愛,從而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每一節課,教師要滿腔熱情,讓學生從教師的“精神”中受到激勵,感到振奮;要熱愛關心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使每個學生都感到“老師在期待我”,提倡“微笑教學”要用自己的眼神、語調、表達對學生的愛,創設一種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
二、注重直觀教學,誘發學生的興趣
根據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初中生正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在數學上,他們比較喜歡認識具體和形象的事物。重計算,輕概念,重記憶,輕理解。如用“字母表示數”,由于字母在表示數字上的任意性和不確定性,具有“代”和“變”的抽象性,他們原有的對數的認識就感到不太適應,所以教師根據這一思維特征對數學概念的引入法則的說明,特別注意加強直觀形象和具體的教學,把教學內容處理成符合學生原有認識上的東西,用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數軸”概念的教學,教師是拿著實物溫度計上課,溫度計上有刻度,根據溫度計上液面不同位置就可以讀出不同的數,測量不同的溫度;與溫度計類似,我們可以在一條直線上畫刻度,標出讀數和方向,用直線上的點表示正數、負數和0,那么這樣的直線叫什么?于是引出了數軸的定義,這樣的講解生動具體使學生看有實物、想有形象、記有特征,不但使他們學得有感、記得牢固,而且使他們理解得也較為準確和深刻。這樣處理教材的例子是相當多的,任課老師如果加以充分利用,會取得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同時教師也注意到直觀形象教學的局限性,不能濫用,要特別注意類比的`事物與新的概念法則間的內在聯系,慎重考慮他們之間比較的科學性。
三、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激起學習興趣
好奇是學生的天性,是人自發認識客觀事物的一種意向。好奇心是創新的動力是創新意識的萌芽,學生的好奇往往是表現在對一些新鮮事物,自己不懂的東西有一種突如其來的感覺,他們總愛問個為什么,或者異想天開,教師要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求知欲,這是學生主動觀察、思考探索事物的強大動力,是興趣的先導。
1.利用他們的好奇心,教師把一些教學內容轉化為有趣的問題,吸引住學生,從而激發他們的求知欲
如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共同搞了這樣一個游戲:讓同學每人都默記住一個數,先將這個數乘上5倍,再將所得結果加上25并除以10,最后將結果告訴老師,那么老師即能猜出你默記的哪個數。為什么?許多學生覺得老師很神,此時教師將其中的奧妙是解了一個一元一次方程講給學生,他們恍然大悟,對學習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興趣更濃了,新教材中安排了許多有趣味的數學典型故事和游戲,如“填幻方”,以及古代數學家丟番圖的“墓志銘”“代數的故事”等等,教師都用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新鮮感,使他們的求知欲在好奇心的驅動下,由潛伏狀態轉入活躍狀態,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2.利用好奇心,收集圖片資料,利用模型實物,激發學習興趣
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教學中,新教材中配有不少教具,提供了大量的立體圖形、平面圖形。目的是讓學生通過直觀感知、操作確認等實踐活動加強對圖形的認識和感受。在配套教具的基礎上教師不妨收集一些世界著名的有代表性的建筑物的圖片,如金字塔、清真寺、中國的古塔等等,再搜集生活中的一些規則的和不規則的物體,如乒乓球,易拉罐、玻璃杯、底面呈六邊形或八邊形的茶葉筒、魔方等等。讓學生感知這些建筑物都是由許多幾何圖形組成的,從而認識到學習這些知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時盡可能地讓學生多觀察各種幾何體和實物圖,通過大量的模型、實物例子形成對各種幾何體的直觀認識,這樣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認識和理解數學概念的同時,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好這些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例如,在課本中有一個例題,要求畫水管的三叉接頭的三視圖,如果教師準備了實物教具,讓學生從正面、上面和側面仔細觀察所看到的平面圖形,學生就有了一個直觀的認識,在實踐中體會了物體的不同呈現方式,這樣,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3.利用學生的好勝心理,教師經常在教學中安排一些小競賽
如講完“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后,教師將相同類型的課后練習題一次布置給學生,只要求他們列出應用題的方程即可,看誰列得既快又對,教師作為平時成績給予打分,對答得快和對的學生進行鼓勵。平時,教師在教學中,特別注重師生間的感情交流,培養他們學習上的爭強好勝心決不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我深深體會到教學中多給學生提出思考問題,并引導他們從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努力做到讓學生思考問題力求讓學生獨立思考,并以鼓勵為主、努力創造課堂教學和諧的氣氛,對待學生作業,教師每次及時批改,通過迅速的反饋了解自己教學效果,對學生作業中普遍出現的錯誤,教師首先要從自身中找毛病,然后師生共同分析,加以糾正。對待差生的作業,教師總是精心批改,抱著滿腔熱情的期望分析錯誤的原因,排除其學習的障礙,使其保持對數學學習的信心,進而逐步產生對學習的興趣。
4.利用學生的好勝心理,激發他們學習成功的欲望
我們教師特別重視用課外時間因材施教,讓優生和差生在數學上都有所進步,培養數學優生,成立數學競賽輔導小組,每周活動一次,出一些有趣味的習題(包括新教材中的閱讀思考、教學活動的內容)讓學生解答。輔導數學差生,班級成立了幫差小組。教師特別注意喚起他們學習的自信心,除了在課堂教學中加以關照外,還給吃“小鍋飯”,對于他們,教師給予他們的關心和贊揚更多,讓他們也享受到成功的樂趣,得到心理的尊重和滿足,逐漸對數學產生興趣。
【摘要】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要獲得持久不衰的學習數學的動力,就要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然而,中學階段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的課堂上存在一種可怕的危險——這就是一些中下學生坐在課桌后面無所事事,課堂對他們來說是多么的索然無味,我們的教師也認為他們的大腦像一潭湖水,平淡無奇、不可開竅,這些學生整天就生活在這種惡性循環中,日復一日。針對這種教育現象筆者痛心疾首,極力呼吁同行們共同努力,拯救這些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他們的僵化的數學思維。
小學數學論文4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從本質上來講就是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也就是說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牽著學生走。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這也是踐行新課程理念的重要標志。那么如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筆者認為如何引入數學新知識就顯得尤為重要。重視數學新知識的引入教學,是我們每一位數學教師都必須認真深入思考的問題。那么,如何引入數學知識呢,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思考。
一、從生活實例引入
數學來源于生活。我們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可以盡量將一些大家熟悉的生活情景景引入課堂來,結合生活實例引入知識是數學知識教學的一個很好并且非常有效的途徑。它可以讓數學變得簡單易懂,變得生動有趣,從而使學生喜歡學習數學。舉個例子來說一下:教學一年級“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可以利用課件呈現幾組生活情景讓學生仔細觀察。情景一:幾個小朋友一起用積木組裝房子等,突出不同的積木。情景二:一些中學生在操場踢球,突出球。情境三:超市里的一堆堆的礦泉水。教師可以提出問題:1.剛才你在屏幕上看到了什么?2.你能給這些物體分分類嗎?這些熟悉的生活情景不僅喚起了學生對生活的回憶,而且會激發學生探索求知的欲望,為學生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
二、從動手操作引入
讓學生動手操作,可以讓學生借助動作思維,獲得非常明顯的感知。如:教學一年級“5的.分法”,可先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用5根小棒擺一擺,看看有幾種不同的擺法。讓幾個學生說一說,通過實際操作從而使學生認識到:5的分法有幾種。再用這種方法教授其它數的分法即可。
三、從已學知識引入
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十分緊密,隨著數學知識的不斷學習,許多知識可以通過聯系已經學過的相關知識直接引入。例如:“小數加減法”的教學。學生在一年級就已經學習了100以內的加減法,知道并掌握了進行整數的加減時相同數位要對齊的原則,所以在教學這部分知識時可以從復習整數的加減法入手,再引導學生觀察比較,他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點?這樣利用引入已學知識來學習新知識的方法,學生就會較好的理解這部分知識,從而輕而易舉的掌握這部分知識,也就解決了新知識的難點。
四、從設置問題引入
設置問題可以讓學生產生特別好奇的心理,具有很大的誘惑力,能激發學生探索、追求新知識的濃厚興趣。從一開始上課,教師就合理巧妙地設置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對新的數學知識的強烈探究欲望,從而把學生帶入有趣的數學學習中。例如:在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時,老師先寫出幾個相同的數相加“2+2+2+2”,問一個學生得數是多少,經過計算后,學生回答:“8”。然后老師再出幾個類似的加法問題,讓幾個學生說出結果。接著讓學生來考考老師,幾個同學說不同的算式,看看老師不用計算,能不能迅速算出它們的結果。這時,教室里學生都動了起來,大家似乎都想難倒老師。但老師對學生所說的算式都能快速準確地得出結果,學生們感到十分驚訝。接著,老師進一步提出問題:“大家能快速準確地算出這類題的結果嗎?”學生們一個個搖搖頭,都被難住了。這時候,掌握新知識便成了學生們最大的愿望。所以,巧妙的設置問題可以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愿意學。
五、從探究過程引入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應設計一些具有探究性的數學問題,把課本中的已有的結論轉化成學生探究的素材,讓靜的知識點變成動的知識點,用新穎的思路來探究新的數學問題,用獨特的方式來解決新的數學問題,讓學生一邊學一邊用,而不是讓學生接受了新知識已有的結論后通過單純的復習去鞏固掌握這些結論。如:教學青島版五年級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可通過讓學生自帶長方體和正方體物體,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探究:1.它們各部分名稱?2.各有什么特點?通過探究學生自主認識到長方體和正方體的一些特點。在這里,教師講得不多,而是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仔細觀察、思考、交流等活動,讓學生逐步認識正方體和長方體各部分的特點。整個過程讓學生主動地、創造地學習,使學生的聰明才智和學習興趣得到了充分發揮。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討論、合作交流等方式,把抽象、枯燥的數學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更加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特點。
總之,引入數學知識的方法很多,有時需要結合使用不同的幾種方法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這需要每個教育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摸索、總結。只有將這些方法巧妙地結合運用,才會讓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有趣,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學會數學知識。
小學數學論文5
摘要: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好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技能,提高學習效率的重要保證。小學低年級是基礎教育的起始階段,是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應讓學生養成聽、說、讀、寫的好習慣。
關鍵詞:小學數學;低年級;學習習慣
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了解數學的價值,激發好奇心,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初步的創新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好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技能,提高學習效率的保證。小學低年級是基礎教育起始階段,更是培養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我們經常聽到一些教師埋怨學生“不會說”、“不會聽”、“不會想”,沒有想到如何使學生“會說“”會聽”“會想”。還有的教師認為學生說得不完整,“浪費時間”,“不如我說給他們聽”,剝奪了學生說、聽、想的權利。課標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為學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條件。“教師要選擇適當的方式,因勢利導、適時調控,努力營造師生互動、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形成有效的'學習活動。”已有許多教師寫文章指出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重要性,也列舉出培養哪幾方面的良好習慣,值得借鑒。在小學數學低年級的教學中應該培養學生哪些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怎樣培養呢?具體到課堂教學又應怎樣操作呢?
一、會聽
聽是學生首要任務。聽什么,怎么聽?剛入學的小學生在這方面是不了解的,教師要注意培養。1.聽老師在講什么?讓學生學說一遍。聽老師講錯什么?讓學生指出來(說出來),這樣培養他們專心聽講的好習慣。2.聽小朋友們在說什么?讓學生學說一遍。聽小朋友哪里講錯了,你有什么不同意見?你想怎樣說?這樣養成專心聽講的好習慣。3.在聽的培養訓練中,教師切記:教師說話的語速要慢,使學生感到親切;語句要短,學生容易掌握;學生回答問題,教師認真聽,認真記憶,不打斷學生的說話。對學生的語言,要有明確的要求,并及時給予評價。“聽”的習慣培養要貫徹到教學的每個環節、每一堂課中。
一、 會說
“說”在課程總體目標中有明確的闡述“: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對低年級的具體要求:“提出一些簡單的猜想”“,表達自己的想法”,“體驗與他人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說”“、想”“、聽”不是互相獨立和割裂的,而是一個密切聯系、相互交融的有機整體。總之,“說”功的訓練,由學生不知從何說起、不會說、不完整、不準確地說,通過教師的輔導、引導,使學生逐步地會“說”,能“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二、 會寫
低年級的寫字很重要。教室的板書和范例是楷模,教師寫得怎樣,學生就寫什么樣。寫字要認真,不是一句空話,這要教師一筆一畫地教,不但要工整清楚,而且要正確無誤。一個數字、一個符號都不能馬虎。不能隨隨便便找一張紙來寫,有的學生寫完就扔掉,這種習慣很不好,不但浪費了紙張,也忽略了在草稿紙上計算也應養成的良好習慣。
三、 會做
“做”指的是操作。1.操作不僅有利于動作思維、形象思維,也有助于抽象邏輯思維,促進大腦兩半球的和諧發展。通過操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2.操作不是可有可無的,有的教師認為學生操作浪費時間,不好組織等,這就需要教師更新觀念。學生的操作就是動手活動,學生觀察某物體或操作某學具,認真思考,通過討論和交流,從活動的過程中,學習有關數學知識,使之不斷提高,增進理解力。3. 操作要注意方法的指導。操作前,教師要講清操作的目的、操作的方法,操作要選擇恰當的內容,操作要和語言相結合,操作中可以互相交流,通過有序的操作后,要啟發引導學生對操作的結果進行抽象概括,得出結論。操作要適時、適量和適度,使學生在豐富的表象基礎上,及時抽象概括,使感性認識逐步上升為理性認識。
總之,小學低年級是基礎教育的起始階段,是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應讓學生養成聽、說、讀、寫的好習慣。
小結:只有給學生更多讀書、動腦、動手、實踐、探索的機會,才能培養出更多有思維能力的創造型人才。
小學數學論文6
摘要:21世紀的基礎教育,應該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充分展現學生的主體性,追求個人的全面發展。在課堂教學中,要打破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角”,學生是觀眾或聽眾的弊端,使學生主動深思理由,成為學習的主體。這就要求教師合理運用學習策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去發現理由,分析理由,并且解決理由,讓他們從發現中尋找快樂、主動獲取知識、體會學習的樂趣,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教師如何引導與推動學生自主學習呢?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探索。
一、培養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的特點是:有求知 ,但大部分人求知欲不夠強烈,經不起挫折的考驗。如果一個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欲并能付諸于實際行動——學習,那么還有什么理由使他成為一個失敗的學生呢?鑒于此,我們教師所應該作的,就是激發求知欲,并引導學生保持和加強求知欲,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
1.創造情境,激發興趣
數學雖然是一門抽象學科,但數學也來源于生活。尤其是小學數學,與現實生活的接軌更加明顯。因此,情境教學,不單可以讓學生更好的記憶知識,尤其重要的是可以給予學生較好的'認知形象。小學生愛玩,抽象的道理無法理解,但形象的實體卻能激發興趣。
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可以這樣設計:請學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并仔細聽老師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2)個月餅,平均分給小明和小紅,請用手指個數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學生很快伸出2(1)一個手指。教師接著說現在有一塊月餅,要平均分給小明和小紅,請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這時許多同學都難住了,有的同學伸出彎著的一個手指,問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說,因為每人分到半個月餅。教師進一步問:你能用一個數來表示“半個”嗎?學生被問住了。此時,一種新的數(分數)的學習,成了學生自身的 。
2.肯定深思,給予表揚
每個人都有被別人肯定的 ,小學生尤其如此,尤其希望得到老師的肯定。得到老師的表揚,是每個小學生心底的愿望。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對于任何同學的理由,哪怕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只要他們自己動腦筋深思了,我都會給予肯定,給予表揚。
二、合理引導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的第一作用就是傳道。何謂“道”?“道”,是策略,是認識理由,分析理由,解決理由的方式策略。因此,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首先要傳道。
1.注重學法指導,培養學習能力
在課堂之上,要讓愛動,愛玩的學生集中精神,積極深思,就必須在使他們有效地把耳、目、腦、口利用起來。教給他們科學的學習策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發展他們獨立學、思、用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地喜歡學習,主動學習。主要就是四會:會聽,會看,會想,會說。
會聽:讓學生聽講時要邊聽邊記,抓住重點。不僅要認真聽老師講,還要認真聽同學發言、聽同學發言中存在什么理由;會看:主要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觀察習慣;會想,首先要肯想;會說:語言是表達思維的重要方式,要說就要去想。在課堂上盡量讓學生多說,就能推動學生多想。
2.培養獨立解決理由的意識
一定要讓學生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學習知識,學會多少知識,都是自己的財富,跟同學,家長無關。面對理由,不愛動腦,稍有困難就求助老師同學,是沒有作用的。要想有所得,必須要經過自己的深思。雖然,有些同學現在不明白這個道理,但為人師者,必須培養學生獨立解決理由得意識。
三、分類要求
課堂教學目標要有層次性、針對性。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有不同的要求。練習題一般分為基礎練習題,如教材后的“做一做”,可讓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去講和做;變式練習題,如教材中的練習題,讓學習基礎一般的學生去講和做;綜合練習題,如教材中帶星號的練習題,讓學習基礎好的學生去講和做。這樣,全體學生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真正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以上三點,是我在教學中的一點心得體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以學生為本,處處為學生著想,以學生為本,努力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熱情高漲地自己動手、動腦、動口,學習知識,鞏固知識,拓展知識,學生才能不斷獨立,不斷自主地學習新知,也只有讓學生積極參與,才能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小學數學論文7
一、教育資源均衡發展對小學數學教學的促進作用
教育均衡發展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尤其城鄉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需要實現區域教育層面的均衡發展,城鄉之間都要統籌規劃,應用信息技術促進義務教育階段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在以多媒體和網絡為基礎的信息化環境中實施數學教學活動,實現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和數學教學內容的有機結合,優化教育、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當然,實現均衡發展包括區域內部學校之間的均衡發展。對某一特定群體,要實現教育均衡發展,即教好每個學生,提高整體教學水平,這是實現區域資源均衡發展的具體目標和現實需要。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人人平等,作為全民義務接受教育的基礎教育必須公平,而當前邊遠地區的農村、牧區由于條件限制,仍然存在教育資源不均衡的現象,短期內要提高學校硬件設施和師資力量不太現實,只有運用信息技術,盡可能地為他們提供適應信息時代要求的優質教育,才能有效促進教育公平發展。從學生未來成長的角度考慮,新時代的人才需要充分享受新技術帶來的方便,需要接受更豐富而廣闊的信息資源。信息技術的應用效益對所有社會成員都應該均等,信息化應用的不均衡是區域教育資源發展的瓶頸,主要表現為區域之間的發展不平衡,城鄉之間的差距拉大,學校與學校之間信息化技術應用程度的不同,最終導致學生個體信息素養的差距,這是實施城鄉教育資源均衡發展的現實需要。在當今競爭日趨劇烈的信息社會中,人人都有獲得信息的平等機會,信息技術的優勢是沒有時空的限制,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實現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
另外,每個學生都能根據實際情況,通過信息技術自主地選擇學習時間和空間,并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學習方向,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與相應的學習內容,無需關心這些教育教學資源來自何方。總之,現代信息技術已將每個學生的發展和他所面臨的接受教育問題,客觀地置身于整個社會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有了充分享受和選擇的機會,運用信息技術促進教育資源公平發展,已經成為貫穿教育事業發展全過程的基本問題。
二、運用信息技術優化小學數學教學效果
在促進教育資源向優質化均衡發展的過程中,切實采取措施,充分發揮城鎮優質學校資源優勢,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把課程內容和方法與信息技術、信息方法、信息資源進行有機結合,實施鄉村等薄弱學校的信息化改造工程,優化農村中小學布局,開展優質學校與農村薄弱學校的重組、整合工作,加強對薄弱學校的改造,實現城鄉教育資源共享,不斷推進教育事業發展。通過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大力支持農村學校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加強農村學校圖書室、音樂教室、美術教室等多媒體設施建設。現代信息技術在數學課程教學中的廣泛應用,極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時空,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下的課堂教學結構,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效率和主動性。積極推進校園網和教育局域網建設,實現義務教育階段區域資源均衡發展,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的良好局面。在把信息技術運用于基礎教育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構建與教學內容相適宜的教學情境,豐富了傳統意義上的呆板單調教學方法。通過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教師把傳授知識和提高學生的能力統一起來,使學科教育與素質教育有效結合起來。在應用信息技術的過程中,一些基層教師存在認識誤區,教學實踐中存在盲目追求新媒體的現象,原本用低檔次電教媒體就能完成的教學任務,卻刻意使用高檔媒體,其目的似乎不在于提高教學質量,所以特別要注意信息技術使用的有效性。在教學實踐中,建議將傳統教育教學方法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相結合,相促進,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多媒體課件的有效應用應該從多方面激發學生的興趣,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宜的教學情境,配以聲音等動態畫面,活躍課堂氣氛。多媒體信息技術與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結合,有利于創設最佳教學情境,增強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三、結語
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有效促進了傳統數學教學方式的改變,能夠促進區域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實現先進教學技術共享。改革傳統課堂教學方法,通過信息技術整合各種教學方法,有效增強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數學實踐應用能力,使教學形式更靈活生動,教學效果得到進一步增強。信息技術為廣大教師提供了更先進的教學手段,使先進的區域教育資源得到共享,有效推進了邊遠地區教育事業的整體發展,突破了區域的限制。
小學數學論文8
“簡潔而有活力,扎實而有實效”是一種理念,也是一種手段,又是一種預期的效果。新課改以來,我們的課堂曾經一度活力有余而偏煩冗,一個導入像講故事一樣從盤古開天辟地開始,大量的時間都被無效的情景所占據,使數學課缺少了數學味;我們的課堂也曾經一度民主有余而少實效,學生喜歡怎么做就怎么做,缺少對知識脈絡的構建和解題方法的優化。盡管老師們很努力,但由于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在做課件上,而缺少對教材、對學生、對教學方法及練習作業的研究,結果課堂停留在“低效”甚至是“無效”的境地。那么如何營造有效的數學課堂呢?
有效地研讀教材
研讀教材,其實就是我們平常備課中常談到的對教材的分析、理解。我們在說課的時候經常要求分析教材的地位、作用、前后聯系,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難點。這并不是一種形式,而是檢驗一位教師對教材解讀專研的程度,把教材鉆研得越深,課上起來就越簡單、越得心應手。名師名家常把復雜的內容教得很簡單,而平庸的教師卻會把簡單的課上得很復雜,原因就在這里。只有真正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才能吃透教材的精神,也才能實現對教材的必要超越,有效教學也才不至于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但部分老師在研讀教材中往往對兩塊內容進行曲解:其一,對例題的曲解。大家可能會認為例題只是一個載體,換成其它事例而不改變數據,例題的作用不會改變,因此常有老師把它改換成與學生生活更貼近的事例。對這節課而言,改換確實無可厚非,但對整個單元來說,改換例題是典型的不了解編者意圖的做法。這一單元第一節“口算”中的一個例題,第二節“筆算”中的'三個例題,都是以各種交通工具的速度、時間、路程之間的關系作為事例,那么“速度×時間=路程”這一數量關系的概括也就水到渠成了。其二,對三種算法處理上的曲解。有老師認為教材中的三個學生分別用估算、筆算和計算器計算,那是體現算法多樣化,學生喜歡哪種方法都可以,殊不知這是計算題的估算、計算和驗算的三個過程。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對題意的理解和已有的知識進行估算,如果要比較準確可以用筆算,然后用估算的算理作為筆算的算法,并把筆算結果與估算結果進行比對,觀察是否接近,最后可以用計算器驗算筆算的正確性。因此,只有有效地研讀教材,才有可能營造“簡潔而有活力,扎實而有實效”數學課堂。
小學數學論文9
暑假開始了,我和爸爸一起去報了游泳班、圍棋班和夏令營。
我們先去取了錢,第一次取了3000元。第二次取了20xx元,第三次取了20xx元,問:一共取了多少錢?3000+20xx+2000=7000(元)答:一共取了7000元(條件、關系)。
我們先去了游泳館,我們先找到訓練負責人,我們報了游泳班,花了530元。問:還剩多少錢?7000—530=6470(元)答:還剩6470元(條件、關系)
報夏令營花了20xx元,問:還剩多少錢?6470—20xx=4470(元)答:還剩4470元(條件、關系)。
報圍棋訓練班花了800元,問:還剩多少錢?4470—800=3670(元)答:還剩3670元(條件、關系)。
暑假生活費1000元也要算上,問:還剩多少錢?3670—1000=2670(元)答:還剩2670元(條件、關系)。
取的7000元就這樣只剩下2670元了。哎,錢真不經花啊!
小學數學論文10
摘要:
素質教育不斷加深的今天,現代信息技術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就小學數學教學而言,教學中不斷的使用多媒體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既有利于提高教師教學的有效性,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以及實踐能力,因此,多媒體成為新形勢下教師以及學生廣泛接受的輔助教學方式。那么,要如何利用多媒體輔助小學數學教學呢?本文主要從以下幾點展開論述,希望能給相關教育工作者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
多媒體平臺;輔助教學;小學數學;課堂實效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育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教學中要不斷的轉變傳統落后的教學模式,切實更新錯誤的教學理念。目前,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使用得最為廣泛的輔助教學方法就是多媒體,因為多媒體具有生動形象的畫面,可以讓學生在一個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下理解、掌握數學知識,這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及主動性,也可以活躍課堂氛圍,為學生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運用多媒體,不斷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是學生學習路上的引路人,在學生的學習以及生活中有至關重要的地位,這就要求教師要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不斷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探索之心。具體教學中,教師不能一味的灌輸給學生知識,也不能將自己定位為信息傳遞者的角色,因為這只能是阻礙學生自我能動思維以及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為此,教師必須去引導學生,讓學生從簡單的數字排列以及規律中去猜測、聯想、識記,去發現不同算式之間有可能存在的聯系。比如教師在講授學生乘法口訣時,就可以引導學生在背誦的時候體驗數字間的聯系以及規律,而不是一味的背誦口訣表上的計算結果。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口訣表形成的動態過程,這時學生就可以在體驗過程中發現二二得四到四四十六是經過了基數翻倍,所以結果要翻四倍。中國有這么一句古話: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運用多媒體輔助小學數學教學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眼球,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運用多媒體解決教學中遇到的難點,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
相關研究表明,小學生大多喜歡自己動手操作東西,大部分的學生愿意接受生活中的實物,而不是虛擬的東西,這就要求教師要積極的將生活中的數學素材不斷的引進到課堂教學中去。從學生的生活習性以及興趣愛好出發,盡可能的展示生活中學生能夠接觸到的數學問題,比如生活中的圖形、字母、數字以及數學規律等,這些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教學材料,不斷的滿足學生的實踐欲望,同時,這還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最有效的手段。比如,教師在講授有關多邊形的面積時,就可以先利用多媒體展示動畫的課件,將多邊形分割成多個規則的圖形,這樣,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就會覺得清晰、直觀、明了,也就可以輕松的化解教學中的難點。
三、運用多媒體,不斷的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數學是一門抽象的學科,教師教學中如果一味的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會嚴重限制學生的發展,而教學中要想真正意義上的實現學生思維的發展,就必須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積極的引進多媒體這種先進的教學方法,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教學,只有這樣,才能不斷的幫助學生領悟數學思想以及數學方法。比如教師在講授分數的意義一章時,為了更好的幫助學生了解教學的目的,教師可以設置一個有趣的課件:在森林里面,有一顆蘋果樹,蘋果樹上有4個蘋果,有6只小蜜蜂在采蜜,總共采了12桶蜂蜜。這時教師可以提問:(1)題目當中總共出現了多少個單位呢?(2)6只小蜜蜂總共采了12桶蜂蜜,平均每只蜜蜂采多少桶呢?讓學生充分的展開思維去學習數學,就能夠不斷的培養學生的積極性以及主動性,從而實現學生的`綜合發展。
四、運用多媒體,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
評價教學標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看教師能夠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也就是看學生是否能夠全面、全身心的參與到教師的教學中去,是否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不斷的啟發自己的積極思維、思維廣度以及深度。受各種各樣因素的影響,小學生會顯得好玩、好動以及好奇,這時候學生知識的積累大多是在無意間完成的,特別是在小學低年級階段。為此,教師必須在教學設計時就迎合學生的需要,讓學生感受學習的興趣,最終增長學生的知識,陶冶學生的情操。比如教師在講授《分數的基本性質》時,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插放一些與分數的基本性質有關的故事或者是情節,這樣的設計不僅符合小學生從直觀形象思維到邏輯思維過度的特點,也能夠調動學生的眼、耳、口、鼻,讓學生帶著興趣投入到教學中去。
五、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學中利用多媒體這種全新的輔助教學方式勢在必行,它帶給學生的不僅是直觀、生動、形象的感覺,還能帶動教師,讓教師不斷的改革相關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使學生真正意義上的成為學習的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作用,最終促進中國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丁才星.關于多媒體輔助小學數學教學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xx,13:2.
[2]辛桂賢.多媒體技術輔助小學數學教學[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xx,16:2-4.
小學數學論文11
根據當今國內教育形勢發展的需求,國家相關教育部門以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教育思想為指導,為適應時代需要和實現初中素質教育教學目標,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相關實驗工作漸漸地逐步進行了科學、有效的實施,并將在此基礎上全面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教學過程是有效地實施課程的基本方式所體現。就數學教學過程而言,從教學過程來看存在著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對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過程進行相應的探討,尤其是初中數學高效率的教學過程,對于實施新課程,有效推動素質教育具有及其重要的意義。
其高效率體現在傳授知識的有效性、學生模仿老師做題的快速性和準確性,對付考試的靈巧性。本人認為,新課程理念下高效率的教學過程不僅是有效傳授知識的過程,而且是特殊形式的認識過程,是教師、學生、教材三者之間相互制約,統一協調的過程,是在最少的時間里使學生的知識、技能、智力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和有效提升的過程。如何提升初中數學教學過程的高效率呢?本人就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得出了以下研究成果和結論。
一.對學生實施有效知識教育、科學規范的研究數學新課程
教材曾經簡單、單一的一度被理解為規范性的教學內容。教師在教學中只要按教學大綱傳授教材內容就可以了。然而,現如今初中數學教材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已經做出了很大的改動,就連課程體系都已經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這對所有教師與學生來講意義是不同的。而且就數學本身而言,數學學習中的“再發現”比其它學科難。所以需要教師以“學生發展為本”重新有效地研究新課程,重組、活化教學內容,以滿足學生不同階段的成長需求、發展需要。
二.師生密切配合,提升數學教學創造性
如何正確處理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老師教與學生學的關系,是長期以來教學理論屆長期議論的話題,也是值得進一步探討、鉆研的問題。以前的教育學者總是把教師擺在中心位置,過分聲明教師的主體地位和領導作用;現在的實用型學者則把學生擺在中心位置,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和主觀能動性。其實在教學與學習的過程中無論是以老師為中心還是以學生為中心,都要遵循學圍繞教轉的原則,實際上,教學效果如何完全取決于教學過程中師生間的互動效果。
三.讓學生獨立思考、自覺體驗
傳統的初中數學教育把教育目標單一地理解成是傳授專業知識與訓練學科技能,如此一來學生課堂的一切盡在教師掌握之中,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往往因此而被泯滅、無法真正的發揮出創造性和應有的情感性。這也成了往屆初中生在考試過程中出現了高分低能的原因。新課程強調把“思考還給學生”,目的是讓學生經歷知識發生、發展和形成結論的`豐富、生動的思考、探索過程,從而在這個過程中有效培養和鍛煉數學思維能力,獲得積極地情緒生活和愉悅的情感體驗,提高綜合素質。
四.在新授中有效發輝學生潛力
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學生知識拓展,認知結構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第二個階段是學生數學學習素質的提高。第三個階段是學生的應用、創造、發現等綜合能力的發展。我國不少數學教師只重視理論卻忽視了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新課程數學教材中出現了很多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的內容,因此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老師們要轉變舊觀念,在實際教學課堂上培養學生應用能力。對于學生的創造和發現能力的培養,不能停滯不前。新課程中,出現了研究性課題,這些對學生動手、動腦能力的培養是有百益而無一害的。老師克服惰性心理、積極鉆研教材,將一些新穎的生動的生活實例帶入課堂新授部分,啟發學生思考問題、自我提問、集體解答,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進而讓學生對每一堂新授課都有不一樣的深刻記憶,從根本上讓學生學會知識的運用。
五.對學生實施德育、智育、美育,促進身心協調發展
結合數學教材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初中數學教材中如勾股定理、楊輝三角等都是反映愛國情懷的典型例子。教師應緊抓這些內容,向學生介紹我國古今數學家的事跡以及他們的光輝成就,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利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對學生進行辨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從教材內容看,數學體系中常見的如:一次函數與二次函數、方程與不等式,通過講解它們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培養學生對事物間存在的聯系轉化等觀點。由此可見,數學教學中不僅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讓學生接受辨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結合數學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性、頑強性、創造性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現如今科技對人類的要求更高,需要學生具備有科學態度和創新精神。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數學學科的特點,鼓勵學生扎扎實實地系統學習知識。同時,通過幾何證明題的訓練,可以培養學生刻苦鉆研、獨立思考以及嚴謹、有條不紊的科學態度。在數學學科教學中,美育是以人為對象和載體,體現了“育人”功能與目的內在統一。
數學理論的簡單性、統一性;結構系統的協調性,對稱性;數學方法、數學結論的奇異性都是數學美的具體內容。在數學教學中實施美育,可以培養發展學生的數學美感,使之形成對數學科學的愛好,能夠啟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最佳動機,促進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也能促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實事求是,聯系實際,善于引導,就能行之有效地進行德、智、體、美全方位滲透。
小學數學論文12
摘要:在小學的課程中,數學教學占有重要的位置,其內容相對比較抽象,在教學中需要根據數學學習特點進行教學。數學的學習在小學期間就開始打基礎,并對學生進行邏輯思維的訓練,在教學中需要以小學生為教學中心,根據小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教學,同時還要結合學科特點、教學特點以及學生特點構建科學合理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以促進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順利開展數學教學。針對小學數學的教學特點對教學產生的影響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同時提出改進措施,提升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影響;教學特點
小學階段是整個學習過程的基礎階段,在此階段內小學生初次接觸到邏輯思維,并將邏輯思維應用到學習中,邏輯思維的形成和應用為以后的學習過程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小學數學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小學教學中需要根據小學數學的學習特點進行調整[1]。由于小學生初次接觸到數學,沒有完整的思考方式,教學中需要結合小學生的特點以及學習能力進行教學,因材施教,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合理的小學數學教學方式能夠培養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升教學質量,降低教師在教學中的誤差率,提升小學生的學習能力。本次調查針對小學數學的學習特點進行了調查,并分析了其對教學的影響。
1小學數學學習內容特點
1.1小學數學學習內容具有典型的形象性和抽象性:小學數學是學生接觸數學的基礎階段,其主要的特點是具有形象性和抽象性。由于小學生對于數字不能夠完全理解其表達的意義,教學中會以兒童化的卡通形象來表達數字的概念,這樣一方面保留了數學的高邏輯性,同時有趣的卡通形象又能夠向學生展示數字的意義[2],教材在內容安排上兼顧了邏輯性和趣味性,由此可見,形象性和抽象性是小學數學學習內容的一個顯著特征,比其他學科表現的更加明顯,這就說明,小學數學的內容展現上是抽象的,但是在展現形式上確是具體的,能夠讓學生對數學內容有充分的理解,同時也展現了小學數學內容抽象性與小學生心理發育水平的相互影響。1.2形象性與抽象性特點對于小學數學教學的影響:小學數學的形象性與抽象性對小學生的學習產生了很大的制約作用,因為在教學中既要求老師表達明確、形象,又要兼顧其抽象性,需要調節好抽象性與具體性之間的關系,在實際教學中需要注意一下問題。1.2.1合理的體現數學的抽象性以及具體性:在教學的表現形式上可以結合小學生的特點進行講解,例如以生動活潑的.卡通形象進行展示,表達出小學數學內容的具體性,同時也要顯示出其抽象性,避免過度展現其形象性而忽略了抽象性,降低了小學生對于數學的理解。課堂上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大部分來自于內容上豐富多彩的體現形式,此時,老師需要提取內容中存在的抽象數學知識,并將抽象性的知識結合到生活中來[3],將生活中相關的數學內容提升為具有科學性的數學知識。例如在“等式性質”的講解中,課堂上老師會拿出天平作為教具,展示天平兩邊放有同樣質量的物品時,天平是平衡的,此時學生對天平的平衡狀態產生了很大的興趣,但同時教師需要強調平衡的原理,讓學生理解為何會平衡,而不是天平上物品的形象。1.2.2讓學生認識數學的實質:小學的教學內容中經常應用的一種方式就是結合具體例子表現數學的概念。在教學中避免學生機械性的使用數字和符號,需要學生理解了數字和符號的含義后,利用自己的思維邏輯性運用符號,只有理解了符號的概念后才可以運用到學習當中,這樣也提升了學生對于數學的理解。
2教學中的系統性與漸進性
2.1系統性與漸進性在教學中的體現:在小學的教學過程中,首先需要系統化的學習過程,在過程中循序漸進,讓學生充分的理解教學內容。首先系統化教學是數學教學中的本質要求,但是在小學數學的課程中,需要觀察學生的理解能力行為進行系統教學,由于小學生的心理和邏輯性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4],導致教學中必須循序漸進的進行講解,如果不然,不僅教師課堂進展會受到制約,學生還理解不了教學內容。所以說系統化以及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是教學中的特點。2.2系統性與漸進性在小學教學中產生的影響: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遵循系統性對課程進行合理安排,包括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確定教學方案之后根據學生特點進行漸進性的教學。首先系統性教學內容要遵循數學本身的邏輯,另外還需要結合學生的認知順序進行安排,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前詳細分析教材中的內容[5],清楚其教學思路,然后研究出最佳的教學方案。漸進性在教學是在系統性教學的基礎去逐步實現,在課堂上將教學知識逐漸分解,分部進行,通過每一節課,每一個細節來完成整體教學。
3探索性和接受性的學習方式
通過學習,小學生邏輯思維逐漸完善,在學習過程中能夠自行探索一部分比較簡單的知識,但是大部分知識不能夠通過探索的學習的方式來完成,都是以接受性的學習方式進行,根據老師在課堂上的講解進行學習。探索性和接受性的學習方式對小學數學教學的影響:在學生的探索性學習過程中,學生不能夠確定學習內容,老師需要掌握學習內容的難易程度,并做出適當引導,避免學生進入誤區,接受性學習,是學習的主要方式,教師需要做好教學規劃,保證學習內容的科學性。
4總結
小學數學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老師需要注重教學質量,保證小學生能夠掌握學習內容,并對數學產生學習興趣。小學數學學習特點具有形象性、抽象性、系統性、漸進性、探索性以及接受性,老師需要根據特點設計教學方案,以保證學生能夠聽懂并理解。其教學特點對教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是在教學中,需要兼顧小學生在數學中學習的特點以及心理發育和理解能力,做到合理科學的設置教學內容,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更登格西.關于小學數學學習特點對教學的影響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6(29):111-112.
[2]笪鴻明.小學數學學習的思想方法之例談[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4(2):139-141.
[3]李洪毅.基于小學數學學習特點的教學影響研究[J].新課程,2016,(02):236-237.
[4]董智娟.小學數學學習特點對教學的影響研究[J].新課程,2016,(04):12.
[5]高立紅.小學數學學習特點及對教學的影響[J].考試周刊,2016,(41):63.
小學數學論文13
一、問題現狀
現狀一:作業形式單一,缺乏操作性。目前的作業本類型有同步探究、補充習題、課堂作業本三種。以基礎練習為主:形式基本是口算、計算、解決實際問題。缺乏數學閱讀、數學審美、動手操作、撰寫數學日記等綜合實踐性作業。
現狀二:反饋形式單一,教師以作業批改為主。作業反饋形式單一表現在批改符號單一、缺乏激勵性語言。對開放性的、動手操作性的作業,缺少反饋評價。
現狀三:形成惡性循環,作業正確率不高。學生的數學作業量大,形式單一,對他們來講缺乏挑戰性,感覺作業枯燥乏味。對于老師布置的作業,學生只求寫完,至于審題習慣、書寫習慣、驗證習慣等沒有得到培養和提高。一旦形成這種惡性循環,作業的正確率就不高了。
造成這些現狀的主要原因是:教師缺少相關的數學課程理論學習,把教學設計重心全放在課堂教學上,忽略了對作業的精心設計,作業設計在教師教學設計中還屬于一片空白。這都說明教師缺少以學生為本的意識,忽視了學生在作業過程中情感與態度的發展。處理好作業數量與作業質量、作業內容與作業形式、作業結構與作業效益的關系,使作業成為一種有目的、高效的活動。怎樣設計出有效的作業這個問題擺在了我們面前。基于此,我們提出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策略研究。
二、什么是有效作業
就作業本身來說:有針對性(針對課堂教學;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有層次性(難易層次),多樣性(基礎題、應用題、思考題、知識閱讀、實驗報告、調查報告、數學日記、口述、小作品)。就學生來說:有效作業是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的規律,能使其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的,具有趣味性、探索性、可操作性。充分考慮學生基礎差異,不造成學生負擔的(適量的、適時的`)作業。就教師來說:有效作業是學生完成的作業速度快,質量高。就小學數學學科特點來說:有效作業應體現數學學科的基礎性、應用性、實踐性。
三、設計出有效作業的途徑
1作業設計
⑴建立以備課組為單位的作業設計小組。⑵教師根據每堂課的教學設計思路,設計出有針對性的、符合知識建構原理的練習。⑶根據學生的年齡和認知規律,設計適量、適時的作業。低段以操作性作業為主,書面作業為輔。時間控制在15分鐘以內。中段高段作業書面作業和實踐應用作業相結合,時間控制在30分鐘以內。適時的作業。根據遺忘規律,老師布置的作業一般應與當天的教學內容相關。⑷參照《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設計出有層次的作業。⑸加強理論和實踐的聯系,設計出生活中的應用性作業。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其發揮自主創新能力:學生自己設計作業。⑺激發學生興趣的作業練習。創設情景:整篇作業設計成一個情景或闖關活動。數學作業與游戲結合,數學作業與美術結合。游戲和美術都是小學生感興趣的內容。⑻合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練習效率。運用多媒體進行分層練習,增強訓練密度(時間短,效率高)。課堂上,運用多媒體設計練習,省去教師板書和學生書寫的時間,能在較短時間內向深度、廣度伸展,練習容量大大增加,生動有趣地鞏固了新知。運用多媒體完成作業,對于某些抽象的練習內容,可以進行形象具體、動靜結合、聲色兼備的演示,起到了點撥、疏導的作用,使學生一目了然。
2作業反饋設計
優化批改符號,保護學生自尊心。我們普遍存在的批改方式,如:星級、年月日等,這樣單一的評價,讓學生對自己好的地方得不到賞識,不足的地方得不到改進,我們可以先將這個符號換一換,比如用圈△。評語評價,從批改走向對話。寫上老師的贊賞、感受、鼓勵、教誨、批評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寫上學習的感受以及對老師想說的話,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評價以鼓勵和建議為主。
評價形式多樣化。面改和教師批改結合。適時也可以將學生自評、同學互評、小組評價等評價方式相結合。評價標準多元化。我們面對的學生沒有完全相同的心理傾向,更沒有相同的智力,他們擁有自己獨特的學習風格。反映在作業活動中,不管學生如何努力,他們都將做出水平各異的作業來。我們在評價學生作業的時候,就應該實行評價標準多元化。同樣一道題,一位學生完全做對。一位學生解題思路是對的,計算有錯,比起之前的作業算是進步,那后者的作業也應該給予一定的肯定。
四、總結
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策略需要老師從教學實際出發,在教育現實情景中去發現、研究和解決學校自身遇到的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學生作業低效的問題。教師不再是單純地布置作業讓學生低效地鞏固知識,教師參與研究設計高效作業,并進行反思。作業設計的直接目的都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和學生共同發展。
小學數學論文14
在生活中,各式各樣的事情都能從一個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小事變成一個個既生動又引人深思的數學題。我們常做的應用題,就是在生活中取材,再稍加改編而成的題目。這不,我又在做數學題時發現了一道趣題:
在一個游泳池內,有一艘小船,上面有許多石頭,現在把石頭全部從船里扔到水中,請問,游泳池內的水位會上升、下降,還是不變?
乍一看題目,我便疑惑不解:這道題似乎和數學沾不上一點關系啊!這下該怎么做呢?我不氣餒,努力思考,不一會兒便理出了頭緒:當石頭扔到水中后,船的重量減輕,便會上浮,水位也會下降,但石頭在水中占了一部分空間,水位又要隨之上升。因為這都是同一堆石頭,所以上升與下降的幅度也應該一致,水位當然保持不變啦!可爸爸看了,卻說是下降,我很不服氣,決定與他打個賭
可是,用什么來證明我的猜想正確與否呢?這時,抽象的想象就沒有真實的操作好了。于是,我便在爸爸的協助下作了一個實驗:由于我能力有限,沒法從外面搬來一個游泳池,也沒法去造一艘小船,只好把題中的條件按比例縮小了。游泳池變成塑料盆,小船變成肥皂盒,石頭則變成了五塊橡皮。我先在塑料盆里倒進一些水,再把裝著五塊橡皮的肥皂盒放入水中,然后用直尺量出水位是20厘米。最關鍵的時刻到了,我把五塊橡皮小心翼翼地從肥皂盒中取出,再全部投入水中,最后用直尺量出水位--天哪!竟然只有18厘米,是下降了!我錯了!
雖然事實證明,水位是下降了,但我還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水位怎么會下降呢?
我苦思冥想了好長時間,草稿紙上全是一幅幅演示圖,可我還是一籌莫展。我急得團團轉,可越急腦子越亂,反而想不出了。就當我即將放棄的時候,我突然想起了數學家陳景潤孜孜不倦,夜以繼日算題目的故事,血液中仿佛充斥著一股勇往直前的力量,任何困難都擋不住我。果然,不出半小時,這道題我終于想通了:當石頭在船上時,上升水的.重量=石頭的重量,而石頭的密度比水大,因此同等重量的水和石頭,水的體積大于石頭的體積。當石頭被投進水中后,水便下降了石頭的重量,而石頭在水中要占空間,因此,石頭扔進水中后,水上升的體積=石頭的體積。而同等體積的水和石頭,水的重量小于石頭的重量。綜合以上幾點,得到:石頭扔下去后,水位下降的重量大于石頭的重量,水位上升的重量小于石頭的重量,也就是下降的水的重量大于上升的水的重量,于是下降的水的體積便大于上升的水的體積,水位當然下降了。就這樣,一道難題便迎刃而解了。
其實,仔細觀察,這道題與數學密不可分,其中的體積、重量、密度,都屬于數學的范疇之內。你瞧,一個生活中的小事也能變成一道數學題,數學是無處不在的,讓我們熱愛數學,學好數學吧
小學數學論文15
得出余數應該是0.2而不是2,在豎式上的余數2表示2個十分之一,即每次除后的余數數位與商的數位一致。
再如學完了“圓的面積”,出示:一個圓,從圓心沿半徑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長方形,已知長方形的周長比圓的周長大6厘米,求圓的面積(下圖)。乍一看,似乎無從下手,但學生經過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長方形的周長不就比圓周長多出兩條寬,也就是兩條半徑,一條半徑的長度是3厘米,問題迎刃而解。
教師作為教學內容的加工者,應站在發展學生思維的高度,相信學生的認知潛能,對于難度不大的例題,大膽舍棄過多、過細的鋪墊,盡量對學生少一些暗示、干預,正如“教學不需要精雕細刻,學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讓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去自己研究、發現,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在體驗中主動建構知識。
二、實踐操作——讓學生體驗“做數學”。
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學做合一”的觀點,在美國也流行“木匠教學法”,讓學生找找、量量、拼拼……因為“你做了你才能學會”。皮亞杰指出:“傳統教學的特點,就在于往往是口頭講解,而不是從實際操作開始數學教學。”“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學。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
在學習“時分秒的認識”之前,讓學生先自制一個鐘面模型供上課用,遠比帶上現成的鐘好,因為學生在制作鐘面的過程中,通過自己思考或詢問家長,已經認真地自學了一次,課堂效果能不好嗎?如:一張長30厘米,寬20厘米的長方形紙,在它的四個角上各剪去一個邊長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圍成的長方體的體積、表面積各是多少?學生直接解答有困難,若讓學生親自動手做一做,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體驗長方形紙是怎樣圍成長方體紙盒的,相信大部分學生都能輕松解決問題,而且掌握牢固。
再如“將正方體鋼胚鍛造成長方體”,為了讓學生理解變與不變的關系,讓他們每人捏一個正方體橡皮泥,再捏成長方體,體會其體積保持不變的道理。在學習圓柱與圓錐后,學生即使理解了其關系,但遇到圓柱、圓錐體積相等,圓柱高5厘米,圓錐高幾厘米之類的習題仍有難度,如果讓學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許學生就不會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學會邏輯地思考。
對于動作思維占優勢的小學生來說,聽過了,可能就忘記;
看過了,可能會明白;
只有做過了,才會真正理解。教師要善于用實踐的眼光處理教材,力求把教學內容設計成物質化活動,讓學生體驗“做數學”的快樂。
三、合作交流——讓學生體驗“說數學”。
這里的“說數學”指數學交流。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合作交流,能夠構建平等自由的對話平臺,使學生處于積極、活躍、自由的狀態,能出現始料未及的體驗和思維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因為“個人創造的數學必須取決于數學共同體的‘裁決’,只有為數學共同體所一致接受的數學概念、方法、問題等,才能真正成為數學的成分。”因此,個體的經驗需要與同伴和教師交流,才能順利地共同建構。
例如學習“分數化成小數”,首先讓學生把分數一個個地去除,得出1/4、9/25、17/40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
若像教材上一樣再將各分數的分母分解質因數,看分母里是不是只含有質因數2或5,最后得出判斷分數化成有限小數的方法,這樣哪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呢?學生的表情是木然的,像機器一樣跟著教師轉,如此沒有興趣的學習,效果又能如何呢?可以先讓學生猜想:
這些分數能化成有限小數,是什么原因?可能與什么有關?學生好像無從下手,幾分鐘后有學生回答“可能與分子有關,因為1/4、1/5都能化成有限小數”;
馬上有學生反駁:“1/3、1/7的分子同樣是1,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數?”
另有學生說:“如果用4或5作分母,分子無論是什么數,都能化成有限小數,所以我猜想可能與分母有關。”“我認為應該看分母。從分數的意義想,3/4是把單位‘1’平均分成4份,有這樣的3份,能化成有限小數;
而3/7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7份,也有這樣的`3份,卻不能化成有限小數。”
老師再問:“這些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的分母又有何特征呢?”學生們思考并展開討論,幾分鐘后開始匯報:“只要分母是2或5的倍數的分數,都能化成有限小數。”“我不同意。如7/30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數,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數。”“因為分母30還含有約數3,所以我猜想一個分數的分母有約數3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數。”“我猜想如果分母只含有約數2或5,它進能化成有限小數。”……可見,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達、爭辯,在體驗中“說數學”能更好地鍛煉創新思維能力。
四、聯系生活——讓學生體驗“用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體現生活性。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教師要創設條件,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
要善于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應用于生活實際,既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又能讓學生切實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到數學的價值。
如簡便運算125-98,可讓學生采用“購物付款的經驗”來理解:爸爸有一張百元大鈔和25元零錢,買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樣付錢?營業員怎樣找錢?最后爸爸還有多少錢?學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給營業員,營業員找給他2元,爸爸最后的錢是25+2=27元。引導學生真正理解“多減了要加上”的規律。以此類推理解121–103、279+98、279+102等習題。
學習“圓的認識”后設計游戲:學生站成一排橫隊,距隊伍2米處放一泥人,大家套圈。學生體會到不公平,應站成一圓圈或站成縱隊才公平,更好地體會“在同一個圓內半徑都相等”。學完“用字母表示數”后,隨意取出一本書,問它有多少頁?學生們起先一愣,有的搖頭,有的茫然,過了一會兒恍然大悟:“這本書有X頁。”“有a頁。”“有b頁。”……我們的教學要給學生一雙數學的眼睛,不斷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使學生真正體驗數學的魅力。
再如:紅梅公園的門票每張10元,50張以上可以購買團體票每張8元,我們班一共有45人,該如何購票?學生們通過思考、計算,得出了多種解法:4510=450(元),508=400(元),508-58=360(元),508-510=350(元),在比較中選擇最佳方案。
體驗學習需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在體驗中思考,鍛煉思維,在思考中創造,培養、發展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當然,創設一個愉悅的學習氛圍相當重要,可以減少學生對數學的畏懼感和枯燥感。讓學生親身體驗,課堂上思路暢通,熱情高漲,充滿生機和活力;
讓學生體驗成功,會激起強烈的求知欲望。同時,教師應該深入到學生的心里去,和他們一起歷經知識獲取的過程,歷經企盼、等待、焦慮、興奮等心理體驗,與學生共同分享獲得知識的快樂,與孩子們共同“體驗學習”。
【小學數學論文】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論文07-15
小學數學論文15篇02-02
小學數學論文精選15篇06-13
小學數學論文(15篇)06-13
小學數學論文范文 -論文04-27
數學論文作文10-19
初中數學論文07-29
數學論文的作文12-11
關于數學論文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