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郭沫若的文化選擇及其“生命底文學”
中國新詩的形態和發展是在特定的文化語境中展開的。這一特定的文化語境就是中西 文化的碰撞與誤讀,傳統與現代的矛盾與重塑,它既是中國新詩的生地,也可能是中國 新詩的死地。正是在這一復雜的文化困境中,中國新詩的文化選擇成為影響其形成和發 展的重要原因。鑒于此,探究作為中國新詩奠基之作的《女神》在文化選擇上的特點以 及形成這種特點的深層原因,或許會給我們的新詩研究帶來一些饒有意義的啟示。一
談郭沫若的詩歌必須從五四時期新詩所處的文化氛圍談起。簡約地講,這一文化氛圍 的核心命題就是如何應對西方的沖擊。在抉擇路徑的區分中,形成了不同的立場和思潮 ,如全盤西化和文化守成之類。盡管對于中國新詩來講,它的至深的生長動力恐怕并不 在于其文化資源的純凈。然而,由于中國新詩在其發生期正處于中西文化的大碰撞中, 應對西方文化沖擊的焦慮使得人們對它的文化身份異常的敏感。《女神》出版后,聞一 多、梁實秋、朱自清等都曾指出《女神》主要受的是西方的影響,聞一多更是明確表示 了對郭沫若詩歌的“歐化”傾向的不滿。聞一多在1923年的《女神之地方色彩》一文中 ,以《女神》為批評個案,對中國新詩的文化選擇與文化身份問題提出了至今仍深有影 響的論述。針對新詩的歐化傾向,他指出:“我總以為新詩逕直是‘新’的,不但新于 中國固有的詩,而且新于西方固有的詩;……他要做中西藝術結婚后的產生的寧馨兒。 ”在對東方文化的“恬靜底美”的贊美中,他不無遺憾地指出,《女神》過于“醉心” 于“西方文化”,“《女神》的作者對于中國,只看到他的壞處,看不到他的好處。他 并不是不愛中國,而他確是不愛中國的文化。我個人同《女神》底作者底態度不同之處 是在:我愛中國固因他是我的祖國,而尤因他是有他那種可敬愛的文化的國家;《女神 》之作者愛中國,只因他是他的祖國,因為是他的祖國,便有那種不能引他敬愛的文化 ,他還是愛他。愛祖國是情緒底事,愛文化是理智的事。一般所提倡的愛國專有情緒的 愛就夠了;所以沒有理智的愛并不足以詬病一個愛國之士。但是我們現在討論的是另一 個問題,是理智上的愛國之文化底問題。”在這里,聞一多關于中國新詩的思考就是以 其文化選擇和文化身份為第一要義的,因為詩歌是“理智上的愛國之文化底問題”。而 關于“中西藝術結婚后的產生的寧馨兒”的設想更是影響深遠。這是他基于新詩“不但 新于中國固有的詩,而且新于西方固有的詩”的性質所做的設計。在一定程度上,聞一 多對新詩性質的判定是犀利和準確的,而他“中西藝術結婚后的產生的寧馨兒”的設想 卻只有有限的合理性。中國新詩實質上存在著文化身份歸屬上的尷尬。因為它已經無法 原汁原味地回到傳統,它也不可能完全真正地西化,它的幸運在于它同時擁有了中與西 、傳統與現代兩種資源,然而它也必然同時遭遇中西兩種詩歌及文化資源的撕扯,而這 一點更為重要。聞一多的“中西藝術結婚后的產生的寧馨兒”的設想對這一點顯然估計 不足。其實,他貌似公允的設想里卻潛伏著新詩在形式和審美趣味上回歸傳統從而喪失 其發展動力的危機。從根子上講,中國新詩想成為“中西藝術結婚后的產生的寧馨兒” 只是一個心造的幻影。恰恰相反,它必須在體認中與西、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矛盾的文化 困境里獲取自己發展的動力。
二
五四時期,“白話詩的難處正在于他的自由上面,在詩上面,白話詩與白話的分別, 骨子里是有的。”(注:俞平伯:《社會上對于新詩的各種心理觀》,《新潮》,第1卷 第4期。)檢閱一下當時的新詩,白話詩的詩味的流失是普遍的,白話詩人的焦慮在于在 對古典詩詞音律句法的老調厭棄后,并沒有得到詩的自由。正是在這種普遍的不自由中 ,郭沫若酣暢淋漓的“絕端的自由”愈加令人瞠目結舌。而且,在郭沫若這里,并沒有 許多五四作家在文化選擇和生命感受上的對立與糾纏。五四一代知識分子在自己的生命 感受中,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在情感與理智上承受在中與西、傳統與現代之間選擇 的焦慮。例如,魯迅的生存感受很大程度上有著對自己所居屬的文化空間的反抗,其反 抗的激憤使他在文化選擇的態度上主張“文化偏至論”。郭沫若在五四時期,既和魯迅 等激烈地抨擊傳統文化不同(他對孔子的別一種理解和推崇甚至可以說頗有點出人意外) ,又和學衡派那種文化守成主義者不同,在他這里,似乎沒有中西文化以那個為本位的 問題。在五四知識分子關于東西文化異同的思想論戰中,郭沫若的態度確實是別致的。 以動靜之別去區分中西文化,他是不同意的,也不盡同意胡適那種高揚西方文化精神的 做法。
在郭沫若自身的文化譜系中,既有莊子
[1] [2] [3]
【論郭沫若的文化選擇及其“生命底文學”】相關文章:
論郭沫若的文化哲學04-27
編輯文化選擇論04-27
論郭沫若的宇宙觀05-01
論異化翻譯及其文化意義04-27
論凸顯期的文化矛盾及其化解04-27
論城市文化品牌及其戰略管理04-30
論李大釗文化選擇的開放性04-29
論習語的跨文化差異及其傳播04-27
農村文化建設的困境及其路徑選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