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欣賞教學和審美評價論文
內容摘要:美術欣賞課是頗受高校重視的素質教育課程之一,是當前高校素質教育中藝術教育的關鍵。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的情操得到了熏陶,審美和評價能力也得到了培養和提高。
關 鍵 詞:美學 欣賞教學 審美評價
美術欣賞活動是欣賞主體與客體發生的一種審美關系,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美之所以使人感到可愛,美的形象中之所以含有感染力量,是因為美的形象中蘊含著人的本質,蘊含著人的最珍貴的特征——人的自由創造;另一方面,美并不是純客觀存在的,而是人通過感覺器官去感知的。因為人有不同的層次和修養,所以他們對美的看法就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在欣賞活動中,主體對客體的審美會顯示出多樣性。
一、認識和理解作品所固有的審美價值
在美術欣賞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地容納學生(主體)對美術作品(客體)審美的多樣性,并正確地加以引導,以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引導學生認識和理解作品所固有的審美價值,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由于美術作品固有的審美價值,學生對其的感知與體驗必然表現為評價性。只有經過評價,作品的審美價值才能被認識和理解。當然,這里的評價又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教師對作品的評價;學生對作品的評價,教師對學生評價的再評價以及學生相互之間對評價的再評價等。但無論是哪方面的評價,要使其評價與作品的審美價值吻合,我們就必須具有相應的美學理論知識。
從教師的審美評價角度講,評價除了要充分體現作品的審美價值之外,評價的本身還要能引起人的美感。要使評價具有美感并能感染學生,教師必須具有一定的美學知識和文化修養。比如,教師在講形式美時,當談到物質材料所產生美感的時候,引用美學家桑塔那耶的一段話:“假如雅典娜的神殿巴特農不是用大理石砌成,王冠不是用黃金制造,星星沒有了火光,他們將是平淡無力的東西,在這里物質材料的物質美對于感官有更大的吸引力,在刺激我們的同時,它的形式美也是崇高的,它提高而且加強了我們的感情。”在美術欣賞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評價是學生理解作品審美價值的主要途徑,盡管教師的評價無須表現出權威和終極性,但可以陶冶學生情操,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要達到這一目的,教師就必須具備較高的美學修養和文化修養。
二、評價標準與作品的審美價值
在欣賞教學中,作品在學生心中的地位和認可程度都依賴于學生的評價標準和情感態度。欣賞教學的目的就是逐漸使學生的評價標準與作品的審美價值吻合。很顯然,學生評價標準的提高要經歷一個由感性經驗上升到理性,并使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的過程,即在欣賞中不僅能感到作品的美,而且要了解它為什么美,再用這一“為什么”去感知其他作品的美。為了使學生完成這個過程,教師必須在教學中向學生更多地滲透美學知識(在中學的教學中,則可以較為深入地向學生傳授美學知識、高校的審美意識。美學知識的教育培養則需要更系統地、辯證地、理性地去講授和引導)。比如,在欣賞阿格桑德羅斯的'雕塑《拉奧孔》時,學生對這件作品的藝術價值是認可的,許多學生都會被作者精湛而準確的形體塑造感染,尤其會因作者對拉奧孔父子三人被巨蛇纏身時,肌肉處于高度緊張狀態下的精確塑造而感到震驚。這時學生的認可其實是指對作品的形體美而言,他們體會到的只是作品形式產生的美,是被藝術家高度的藝術技巧所打動。
在美術欣賞教學中,教師除了要對作品形式進一步分析之外,還要在講述作品內容時著重談到悲劇給人帶來的崇高美,從而使學生認識并體會到美的類型除了優美之外還有崇高美和悲劇美。這樣學生就會漸漸地進入審美的空間,去思考和分辨。如果這時,我們帶領學生去欣賞抽象派藝術大師畢加索的作品《格爾尼卡》,學生便不難體會到它的美感了。藝術家通過恐怖的形象、傷感的色調、大畫面的視覺沖擊力以及立體主義表現手法,使作品產生了悲劇的震撼力。如果學生僅從優美的角度去欣賞,是感受不到這種美的。這時教師再結合這種美感去進一步分析作品的形式美,那么學生就容易接受。不難想象,學生這時對作品的審美評價要完整得多,更容易自覺地把作品的內容和形式結合在一起去感知和評價。當我們在欣賞羅中立的油畫作品《父親》時,如果只談他的寫實主義和畫面上父親臉上布滿的皺紋、半干開裂的嘴唇和迷茫而又帶著渴望的目光,以及長著老繭的手指、陶制的大碗和耳朵夾著的用過無數次的筆,而不談作者對“衣食父母”的無限熱愛與崇敬,這便是膚淺的。或者談到了作品所表現出的農民勤勞善良和堅忍不拔的崇高品質,而不提及美與善的關系和美與真的關系,那么,我們欣賞的深度將會受到一定的限制。
綜上所述,美學知識掌握的多少將直接影響學生審美價值的水平,也決定一節美術欣賞課的質量。美學知識是人的審美評價發生質變的根本因素,是欣賞課教學質量提高的必由之路。目前很多中學由于“應試教學”,而對素質教育有所忽略,筆者所在院校美術學專業培養的是中學美術教師,學生必須要有足夠的美學知識和修養,才能擔負起素質教育中對學生審美觀念的建立的任務。在高校美學欣賞教學中,我們應直接深入地向學生傳授美學知識(如美的類型、美與真、善的關系、美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美的辯證關系等),提高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美學知識的滲透和學習有助于學生正確審美觀的形成。席勒曾說過:“把感性的人變成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徑就是先使人成為審美的人。”可見審美教育在提高人的素質上的作用,學習審美是提高審美教育質量的需要。
俄國宇航之父季托夫曾說:“一個不懂得藝術的工程師是蹩腳的工程師,不善于幻想的設計師不配做設計師;一個缺乏詩情畫意的學者不過是一個欺世盜名之徒。”隨著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各行各業的生活領域都出現了美的要求,人們對生活的追求與評價都需要美學知識來引導。在未來的社會里能進入大學深造的人可能是大多數,我們不應該讓他們的美學修養方面成為空白。
參考文獻:
[1]孫美蘭。藝術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楊辛,甘霖。美學原理新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3] 楊辛,謝孟。藝術賞析概要。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美術欣賞教學和審美評價論文】相關文章:
高中美術欣賞教學與審美評價01-20
多層次審美評價對美術欣賞教學的促進09-03
分析高校音樂欣賞課程的認識和審美評價論文12-16
美術欣賞教學一二三的論文04-16
小學美術欣賞教學探究的論文04-16
中學美術欣賞論文01-15
有關美術欣賞小學美術論文09-13
藏傳美術的發展和教學論文12-29
淺談美術欣賞課在美術教學中的作用論文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