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電子商務面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存在的問題
問題一:目前的中國網絡發展的規模決定了其市場容量和商業機會的有限。中國現有不到600萬的網絡人口中,真正具有消費實力并能形成購買力的群體,依然遠不足以與現實生活中的傳統商業模式相匹敵,同時,目前網絡人口的結構也決定了只有少數商品可能馬上在網絡上銷售。
問題二:直到目前為止國內依然缺乏系統化、專業化的全國性貨物配送企業,現有的物流企業體現出分散的多元化格局,導致社會化大生產,專業化流通的集約經營優勢難以發揮,規模效益難以實現,設施利用率低等問題。商品的長途運輸或者郵遞的巨大成本以及時間上的延遲足以使消費群體望而卻步。而在關于電子商務的諸多討論中,幾乎所有的理論探討實際都在這個方面采取了回避的態度,但在實際運行中,這個問題卻是致命性的。以往那些到網絡上開店賣東西,想借電子商務撈點實惠的"網絡投機"行為之所以無不以徹底慘敗而告終,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無法從最基本的要求上,滿足消費者在等待訂購物品的發送時間和代價上的要求。
問題三:中國的消費市場一向缺乏信用消費的概念的支持,與此相關的就是貨幣電子化進程的緩慢。其實從消費者的心理來看,我們沒有理由認定中國的消費者就一定會比外國的消費者更抵觸信用消費,那些出國定居的中國人在國外也會象當地人一樣采用信用消費的方式購買商品,之所以形成國內外的巨大消費行為反差,其根本的原因就在國內金融體系的呆板和缺乏服務意識上。銀行與銀行之間、銀行與消費者之間的畫地為牢,迫使那些想嘗試信用消費的人必須為此付出額外的巨大精神和財力代價,于是當電子商務這種新型商業模式出現時,我們的消費者根本無所適從,而消費者的反應冷淡反過來又給了那些金融部門以口實,其結果就是形成了一個"因為沒人做,所以沒人用;因為沒人用,所以沒人做"的怪圈。這個怪圈一天不打破,中國的電子商務就不可能取得根本性的突破。
解決的方法
針對問題一:盡管600萬網絡居民只是勉強可以達到一個中等城市的消費人口規模,但如果將這個中等城市的消費需求都通過網絡滿足,則已經是本質上的大飛躍了,也就是說現在的網絡消費市場雖然很小,但絕對不是根本沒有。那么,有需求就會帶來商業機會,就有可能形成利潤空間,就會給未來的消費市場帶來最初的奠基之作。更何況經過網絡本身的篩選,這個"中等城市"規模的消費群體是中國前所未有地集中了高密度的受教育程度高、對新事物敏感同時又具有一定消費能力的人群。面對這樣一個具有特性的消費群體,我們一方面可以瞄準他們的需求進行網上營銷,更重要的是,借助政府對電信和Internet政策傾斜的助推力,一旦在這樣的一個原始群體中形成的消費定勢輻射到正在每天高速增長的新網絡用戶之中,那么其迸發出的能量必將是驚人的。
針對問題二:國外電子商務物流解決方案方面有著值得借鑒的成功經驗。物流中央化的美國物流模式強調"整體化的物流管理",是一種以整體利益為重,突破按部門分管的體制,從整體進行統一規劃管理的模式。在市場營銷方面,物流管理包括分配計劃、運輸、倉儲、市場研究和為用戶服務五個過程;在流通和服務方面,物流管理包括需求預測、定貨過程、原材料購買、加工過程等。由此演化而來的全新的,適合電子商務的物流模式是物流代理(Third Party Logistics)。從廣義的角度及物流運行的角度看,物流代理包括一切物流活動,以及發貨人可以從專業物流代理商處得到的其他一些增值服務。物流代理公司承接倉儲、運輸代理后,為減少運行費用,提高服務質量,同時又要使生產企業覺得有利可圖,就必然在整體上盡可能的加以統籌管理,使物流合理化。
針對問題三:最后,在電子結算方面,我們應該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靈活地對待這個棘手的問題。因為使電子商務實際真正具有價值的是網絡交易行為,而從中國目前消費者的具體情況看,網絡交易行為本身并不絕對地等同于網絡貨款結算,實際上貨款的結算只是交易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