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著力解決“三農”問題 加快實現“兩個率先
農業、農民、農村問題是關系到我國農村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首要問題。鄉鎮黨委處于農村工作的最前沿,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最直接的組織者和實踐者。三農問題,根本是農民,核心是增收,關鍵是發展。在當前的歷史條件下,鄉鎮黨委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把實現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作為自己首要任務和工作重心。近幾年來,烏江鎮黨委在明確工作重點的基礎上,以發展為主線,排除一切干擾,一心一意謀發展,把發展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以“兩個率先”總攬全局,緊緊貼近本地區經濟發展的實際,不斷改進領導方式,轉變工作作風,逐步增強領導農村和農業工作的能力。 一、改進領導方式,以“服務”求發展 幾年前,在農業結構調整過程中, 烏江鎮黨委政府曾沿用過去的老辦法搞整體推進,個別村甚至采取簡單粗暴的方法讓農民種這種那。這樣做一方面侵犯了農民的經營自主權,容易引發不穩定因素,另一方面還造成了農民的逆反心理,出現軟抵抗,結果常常事與愿違,難以收到預期的效果。事實證明,用簡單的行政命令的方式,領導當前的農村工作在很多情況下是行不通的。鄉鎮黨委必須轉換工作的運行機制,在服務二字上下功夫,要通過服務,求得廣大農民群眾對自己的依賴和支持。在農村和農業工作中,烏江鎮黨委明確地提出了要建立服務型黨委、政府的口號,通過不斷加強村級領導班子和涉農站所的建設,逐步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服務體系。在具體工作中,著力做好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服務。 1、政策服務。農業結構調整是富裕農民的必由之路。農業的結構調整離不開黨委、政府的政策支持。為推動全鎮的農業結構調整,烏江鎮早在幾年前就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全鎮農民進行結構調整的優惠政策,努力在全鎮營造一個有利于農業結構調整的寬松的環境。如為推動林蒲蔬菜基地的發展,黨委出臺扶持政策規定,農民每新增一畝大棚蔬菜,當年免收農業稅費并補助500元用于基礎設施的建設,外地有技術的農民來烏江鎮發展大棚蔬菜除享受以上優惠待遇外,還由所在村支部幫助解決戶口遷入、宅基地安排、子女入學等方面的問題。通過政策引導,不但激發了本鎮農民大力發展蔬菜生產的積極性,還吸引安徽和縣一大批種菜能手來鎮落戶。他們帶來了新的品種、新技術,大大地提高了本地蔬菜生產的水平和效益。由于引導得法,林蒲的蔬菜基地在較短的時間內由原來的一千多畝快速發展到三千多畝。 2、科技服務。鎮黨委責成有關部門根據本地農民生產的需要,每年舉辦各種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班都在十五期以上。每年培訓農村基層黨員干部及養殖專業戶3000人次以上。其次,依托農業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對全鎮的農副產品生產進行規劃,努力創名牌,通過實施農副產品名牌戰略,提高本鎮農副產品的市場效應,幫助農民增收。2003年,烏江鎮分別有大棚蔬菜、乳黃瓜、茶葉和草雞蛋四個農副產品向國家工商局申報了品牌,并獲得批準。三是經常組織農業科技人員到田頭、塘邊、圈頭為農民上門服務,及時幫助農民解決在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受到了農民群眾的歡迎。 3、流通服務。在農業結構調整過程中,農民一是不知道該種什么,二是擔心農產品收上來后賣不出去。為解決這兩個問題,烏江鎮黨委、政府一是組織信息員隊伍在周邊大中城市跑市場,把最新的市場需求信息及時反饋給農民。二是把培養和造就農民經紀人隊伍作為一件大事來抓。先后在林蒲村和五一村分別培養了一支近百人的蔬菜和苗木營銷隊伍。鎮還抽出一批營銷能手成立了烏江鎮農副產品營銷公司。同時還投入30多萬元,在林蒲村建成了蔬菜批發市場。通過以上一系列的運作,基本解決了農民最擔心的農產品賣不出去的難題。今年鎮有關部門通過市場信息,為林蒲村菜農引進了伊利沙白小香瓜新品種,取得了大豐收,產品投放市場供不應求,盡管受非典影響,還是取得了全村戶均收入3000元以上的好收成,是其他糧食收益的二十多倍。 二、發揮“三個效應”,以“帶動”富農民 講一千道一萬,不如做出樣子讓農民看。要讓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農民取得經濟上的最大收益,關鍵是要有一批帶頭人領著他們干。烏江鎮黨委、政府在過去幾年中,努力在示范、規模、帶動六個字上下功夫,讓農民進行農業結構調整方向明確,心里踏實。 1、培養排頭兵,發揮示范效應。鎮黨委通過積極組織精心謀劃,并通過一定的激勵措施動員廣大黨員干部和科技示范戶領辦或創辦示范基地。一個新的項目引進以后,黨委、政府明確要求村組干部、共產黨員要帶頭示范。以示范基地良好的經濟效益,給廣大的農民樹立樣板。通過多年的努力,目前烏江鎮現已形成科技示范戶300多戶。典型示范的作用是任何行政命令都不能替代的。林蒲村現在的幾千畝大棚蔬菜,最早就是在村支部的幾個黨員創辦的八九畝示范園地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2、精心規劃,發揮規模效應。如果沒有鎮黨委政府及村兩委的引導,農民單一的首創精神和積極性不會長久,很容易自生自滅。在成功示范的基礎上,烏江鎮黨委、政府十分珍惜農民群眾可貴的創新精神和發展經濟的熱情。他們在看、算、干三個字上下功夫。首先是看,發動組織群眾和村干部到示范點去參觀學習,觀摩生產和銷售的全過程;其次算好經濟效益這本賬;第三因勢利導,以市場為導向,搞好近期、中、長期規劃,強化區域布局,搞好生產規劃;第四在精心規劃的基礎上,投入必要的資金,搞好基礎設施建設。例如農莊經濟在烏江鎮原先只是幾個城里人在農村承包幾十畝荒地搞種植和養殖,剛開始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但隨著其逐步發展,在市、區領導的指導下,鎮黨委、政府一班人敏銳地認識到其潛在的巨大生命力,及時加大了農業對外招商引資的力度,引導了一大批農業開發企業和城市個體工商戶來鎮進行農業開發。經過兩年多時間,先后有三十二家農業投資企業和個人來烏江興辦農莊,共流轉土地一萬三千多畝,總投資近3000萬元。形成了沿寧烏路連片開發、獨具特色的十里農莊經濟開發帶。從去年開始,鎮黨委、政府依托南京農業大學及省市有關部門對十里農莊進行了整體規劃,并加大了基礎設施的投入,其規模經濟的效應日益顯現。 3、通過建立合作經濟組織,發揮帶動效應。黨委、政府發揮穿針引線作用,以招商引資的方式,通過利益和市場的牽引,讓種植、養殖大戶或農業生產和周邊分散的農戶建立一種互助合作關系,從而帶動農民致富,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化解農民種養生產過程中所帶來的風險。例如,烏江鎮九九年以來就由鎮農副產品營銷公司和揚州三和醬菜廠合作,大面積生產乳黃瓜,由農副產品營銷公司向農民保護價收購,為農戶取得了可靠的經濟收入。烏江鎮帥旗農莊在抓好自身生產的同時,向周邊輻射,帶動周邊村民養殖肉鴨20多萬只,種植林、果、苗木、花卉300多畝,并和農民簽訂合同,保證收購和銷售。金盛田公司在烏江鎮大力發展意楊種植,帶動全鎮農民利用家前屋后、拾邊地及責任田種植意楊3000多畝。 三、多項措施齊頭并進,以統籌促繁榮 三農問題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解決三農問題必須多項措施齊頭并進,以統籌的方法加以解決。富裕農民的根本出路是減少農民。如何減少農民,實現共同富裕是能否按時實現兩個率先的關鍵,也是鄉鎮黨委必須著力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烏江鎮地處蘇皖交界,工業基礎相對薄弱,針對本地實際,鎮黨委近年采取了四項措施,在富裕農民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績。 一是解決好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輸出問題。鎮年初制定工作計劃,把勞動力輸出作為考核指標下達到各村支部,每年按照20%的速度遞增,據不完全統計,全鎮共輸出農業剩余勞動力4000多人,占全鎮勞動力總數的32%,這些輸出勞動力每年可創經濟收入2500多萬元,戶均近5000元。 二是通過發展農莊經濟解決農民就業問題。全鎮現有農莊32家,農莊經濟的發展,使廣大農民成了在自己家門口打工的農業工人,據統計,全鎮農莊每年用工250多萬個,可為周邊農民創收800多萬元。 三是大力發展工業經濟,吸納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成業企業工人。烏江鎮黨委、政府把大力發展工業經濟作為富裕農民的重要手段。幾年來,共投入3000多萬元用于工業園區建設,先后引進了烏江消防、東佳船業、豐利興化工等一大批知名企業,先后吸納本鎮剩余勞動力2000多人。目前尚有一大批較大生產規模企業已經正在準備來鎮工業園區投資建廠,通過對外招商,引進企業來鎮落戶,近年內可望徹底解決全鎮農業剩余勞動力的出路問題。 四是加快城鎮化進程,促使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小城鎮轉移。黨的十六大關于農村工作的部署中,明確要求,要把全面繁榮農村經濟和加快城鎮化進程結合起來,這充分顯示了中央統籌城鄉發展戰略加快解決三農問題的決心,同時也指明了加快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在加快城鎮化的過程中,烏江鎮結合地處沿邊的特點,積極實施邊貿小城鎮戰略,先后投資近千萬元用于集鎮建設,同時結合戶籍改革和居民點縮并工作,出臺了一系列鼓勵農民進入集鎮發展第三產業優惠政策。經過幾年的努力,使烏江的鎮區面積由原來的1.3平方公里擴大到2平方公里,鎮區人口由原來的不足千人發展到6000多人。目前,鎮黨委、政府正按照要讓全鎮80%的人口住到集鎮上來的要求,對烏江的小城鎮建設進行了新的規劃,同時進一步加大鎮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提高集鎮人口的生活質量。《最近中文字幕mv免费高清在线,国农村精品国产自线拍,国产自产在线视频一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著力解決“三農”問題 加快實現“兩個率先】相關文章:
加快城鎮化進程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05-02
解決“三農”問題不妨做做“農退”文章05-01
新時期的“三農”問題與解決思路05-04
農業現代是解決“三農”問題重要舉措05-01
農商一體化解決”三農”問題04-29
統籌城鄉發展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04-28
高新技術對解決三農問題的作用05-02
推動科學發展加快率先跨越04-29
解決三農問題需抓好幾個重大而實際的問題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