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發展中國家資本項目的自由化
20世紀90年代,金融危機接二連三地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發生,給世界經濟發展帶來了相當嚴峻的挑戰。綜觀影響較大的三次金融危機(1992~1993年的歐洲貨幣體系危機、1994~1995年的拉美債務危機和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盡管它們爆發的具體原因千差萬別,貿易收支的長期失衡和投機資本的無序流動卻是基本的共同點。深入探討貿易收支和短期資本流動在金融危機形成中的作用機理,對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防范金融危機的再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脆弱的貿易收支平衡是發展中國家發生金融危機的經濟基礎
在虛擬經濟運行日益獨立于實體經濟的今天,金融危機的發生固然有金融市場運行自身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仍然是實體經濟的失衡。從貿易收支在國民經濟運行中的地位和作用來看,只有保持貿易收支的平衡,發展中國家的國內經濟資源才能確保繼續參與到全球資源的重新配置進程中去;如果能長期保持貿易收支順差,則意味著通過參與國際分工,發展中國家加強了對本國經濟資源的利用,其經濟增長、充分就業和幣值穩定目標的實現將更有保障。這種情況下,金融危機在發展中國家發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問題在于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收支極不穩定,貿易平衡通常很難實現,全球也只有少數幾個國家和地區做到持續的貿易收支順差;相反,貿易收支逆差成為發展中國家的常見現象。持續的貿易收支逆差使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資源大量閑置,導致國內經濟全面失衡,并進一步引發金融危機。從這個方面看,脆弱的貿易收支平衡已成為發展中國家發生金融危機的內在原因。
發展中國家貿易收支的不穩定性來自于其所擁有的競爭優勢的相對性。當前,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過程也就是其經濟全球化的過程,發展中國家必須遵循比較優勢的原則參與全球資源的重新配置,這就決定了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分工中所獲取的只能是一種相對競爭優勢。這種相對競爭優勢與發達國家所擁有的絕對競爭優勢相比,具有以下三個明顯的特點:
第一,相對競爭優勢本身具有一種內在的不穩定性。與絕對競爭優勢相比,相對競爭優勢具有極強的可替代性。依靠這種競爭優勢所取得的成本優勢、質量優勢和效益優勢等隨時隨地會被其它國家和地區的競爭對手奪走,因而在擁有相對競爭優勢的國家和地區之間,競爭非常激烈。
第二,相對競爭優勢所帶來的比較利益有越來越少的趨勢。比較利益的存在是以生產要素的不流動為前提條件的。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水平的提升,生產要素的流動性大大增強,比較利益的空間明顯地受到壓縮。在缺乏足夠效益支撐的情況下,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收支更有可能出現惡化的局面。
第三,相對競爭優勢的不穩定性常使發展中國家貿易結構跟不上比較優勢的變化。隨著經濟理論的成熟和實踐經驗的豐富,發展中國家為發展經濟而展開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這大大縮短了比較優勢和相對競爭優勢變遷的時間。當比較優勢發生變化而經濟結構調整滯后時,發展中國家貿易收支出現赤字就不可避免。
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分工格局中只能擁有相對競爭優勢,而相對競爭優勢具有內在的不穩定性,這并不意味著發展中國家在貿易收支上必然處于長期逆差的狀態,而是僅僅提供了這種可能。事實上,真正摧毀發展中國家相對競爭優勢并使發展中國家貿易收支長期處于逆差狀態的是伴隨著資本項目自由化而來的短期資本無序流動。
二、短期資本的無序流動是發展中國家發生金融危機的外部原因
所謂資本項目自由化,盡管國際上對其還有爭議,但目前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它指“國際資本交易本身及其支付和轉移均不受限制,并且不僅支付和轉移的作出,而且居民接受非居民的支付和轉移也可自由
[1] [2] [3] [4]
【論發展中國家資本項目的自由化】相關文章:
論貿易自由化對可持續發展原則的影響04-28
論中國投資基金的改革與發展04-28
從區域發展論中國西部城市開發04-29
論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與發展的制度缺陷04-28
論發展與發展的度量04-28
論新的發展階段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04-26
論中國證券市場的未來發展思路04-30
論中國領導科學學派的創建與發展04-27
論中國領導科學學派的創建與發展04-26
論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經濟的發展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