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股市與國際股市的差距比較
以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改革開放為大背景,借助大量統計數據,從縱向與橫向的八個主要方面,綜合論述了我國股市(特指大陸股市)的現狀特征,并指出了它與經濟發達國家或地區股市相比之下的差距之所在,及其在未來改革與發展中的總體趨勢。
一、上市公司規模
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報告:1998年,中國工業500強的總資產平均值為7.11億美元,銷售收入平均值為3.98億美元,分別僅相當于當年世界500強平均規模的0.88%和1.74%。1998年中國最大工業企業的銷售收入為61.13億美元,僅相當于同年世界500強最小企業銷售收入89.02億美元的68.7%。即使以中國工業100強同世界500強比較,差距也仍然是顯著的。1998年中國工業100強的總資產平均值折算成美元為19.48億美元,銷售收入平均值為10.89億美元,分別僅相當于當年世界500強平均規模的2.44%和4.75%。
1999年我國四大全資國有商業銀行首次全部進入世界500強,但相比之下,它們在其中的表現卻是“大而不強”。其中的原因不言自明:我國四大全資國有商業銀行的龐大規模是政府過去用巨額財政資金和壟斷經營政策做大的。因此,我們的國有銀行雖有世界級大銀行的外殼,但尚缺乏跨國大銀行的內在素質,當然也就不能算做名符其實的世界500強。
不難想象,從上述企業中產生的上市公司,其規模也必然會是偏小的。以上市公司的總股本規模為例,上海30指數所含30只成分股的可流通股本規模普遍都是偏小的。以2001年4月底的統計數據為準,在30只成分股中,可流通股本不足1億股的就有2只:1億~2億股有12只;2億一4億股有8只;4億~6億股有6只;6億股以上有2只。從統計結果看,有近一半成份股的可流通股規模不足2億股,而且沒有一只股的可流通股本達到10億股。即便從這30家上市公司的總股本來看,公司規模也是偏小的。其中,總股本大于20億元的只占2家;而總股本不足7億元的則占18家;總股本介于7億~20億元之間的有10家。
再以香港股市為例,在香港恒生指數所含的33只成份股中,大多屬于藍籌股,它們的總股本(即可流通股本)規模現狀是:5億股以下只有1只;5億~10億股有6只;10億一20億股有7只;20億~30億股有12只;30億一50億股有4只;50億股以上有2只;100億股以上有1只。
二、上市公司股本結構
依世界各國的先例,股本一般只有普通股與優先股之分,而我國上市公司總股本卻異樣地分割為國有股、法人股和社會公眾股三大塊,而且,只有社會公眾股才能上市流通,可流通股占總股本的比重僅30%多一點。原本偏小的總股本規模,當其中的60%以上又不能上市流通時,至少會引發以下后果:
1.由于股市的實際股本流通量狹小,易于大戶操縱控盤,從而形成“投資不足、投機過剩”的格局,最終導致股價失真。曾經制造中國股市“天價奇跡”的億安科技,為何能與其業績如此不符地沖上126元的“天價”?后來人們從證監會的公告中才得知,原來是南方四個大戶聯手操縱的結果。其實,只要看一下億安科技的股本結構,我們就不難發現問題所在:7000多萬元的總股本已是夠小的了,而可流通股更是少得可憐,僅有3500萬股。正是由于流通股本太小,易于操縱,因此,經常的現象是,大戶“坐莊”,散戶“抬莊”,賺者投機,套者投資。
2.由于上市公司總股本不能整體上市流通,尤其是處于控股地位的國有股和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一方面,它不僅造成了上市公司與上市股本的不對稱,而且還導致了流通股與非流通股的不平等待遇以及市場并購的難度加大;另一方面,它不利于國有資產的存量活化與結構調整,易于造成國有資產的沉淀與流失。換言之,上市公司總股本不能整體上市流通,嚴重阻礙了股市的資源配置功能,同時,退化了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機能。
3.國有股與法人股的不能上市流通,易于形成內部人控制下的“一股獨大”。由于股權的過分集中,監督與決策機制失衡,經常發生的現象是,與上市公司控股股東不正常的關聯交易經常發生,強制上市公司為控股母公司擔保,私分上市公司財產,抽逃上市公司資金,甚至大肆掏空上市公司,中飽私囊或滿足小集體的利益。
我國上市公司這種特殊的股權結構,是我國股市在特定條件下形成的歷史遺留問題。實際上,國家股東和法人股東要想轉讓股權,目前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經證券主管部門批準,與合格的機構投資者簽訂轉讓協議,可以一次
[1] [2] [3] [4] [5]
【中國股市與國際股市的差距比較】相關文章:
中國股市操作體會04-25
股市04-30
淺析中國股市泡沫問題04-30
中國的改革促進股市的繁榮05-01
股市危樓04-28
中國股市:泡沫之后還是泡沫04-27
兩會會診中國股市05-02
股市諺語11-18
中國股市轉軌綜合癥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