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學前教育史論文

時間:2022-12-28 18:23:44 教育論文 我要投稿

關于學前教育史論文(精選7篇)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大家都跟論文打過交道吧,論文寫作的過程是人們獲得直接經驗的過程。相信寫論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學前教育史論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于學前教育史論文(精選7篇)

  學前教育史論文 篇1

  摘要:在《中外學前教育史》課程教學中,根據我校學前教育(師范)131班的班情、學情,依據一定的組建原則,我們組建了教育講古、案例教學、課堂討論、模擬上課、成果展示等五個課程學習團隊,取得了預期的教學成效。

  關鍵詞:《中外學前教育史》、教育講古團隊、教學實施

  《中外學前教育史》是我校學前教育(師范)專業設置的一門專業平臺課程,28個學時,2個學分。開設該門課程,旨在引導學生了解并掌握中外學前教育制度的發展情況,掌握中外主要教育家的學前教育思想,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和方法考察、分析學前教育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學以致用。作為該門課程的主講教師,我一直重視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成功申報了紹興文理學院第五批課程教學模式改革項目。現將該改革項目的一個成果――“《中外學前教育史》課程學習團隊的實施”推介如下,以求教于各位專家學者。

  團隊是指為實現某個共同目標,完成某個共同任務,由兩人或兩人以上所組成的相互依賴、影響和促進的集體。學習團隊是指為了實現某個特定的學習目標、教學目的,完成某個特定的教學任務,兩名或兩名以上學生通過分工協作而開展的形式多樣的集體性的學習和教學活動。《中外學前教育史》課程教學模式改革項目的實施對象是我校學前教育(師范)131班,該班有41個學生。根據該班的班情、學情,依據學習目標明確性、學習態度端正性、學習方法正確性、學習興趣廣泛性與學習能力互補性的組建原則,我們組建了教育講古、案例教學、課堂討論、模擬上課、成果展示等五個課程學習團隊,不斷培養學習型學生,促使學生合作共贏,和諧共享,博采精華,吐故納新,勤思善學,學用結合,成長成熟,異質互補,提升超越。每個課程學習團隊的實施情況有同有異。

  一、教育講古團隊的實施

  該團隊要求學生能夠流利流暢、聲情并茂地講述中外古代兒童教育故事,能夠從這個故事中提煉出思想精華與現實啟迪,能夠聯系中國和外國的歷史與現實、古代與現代,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組建該團隊,重點培養學生的語言與文字表達能力和幼兒故事講述能力。

  (一)選編教育故事

  學習中國學前教育史時,學生選編了“孟母三遷”、“曾子殺豬”等經典兒童教育故事;學習外國學前教育史時,學生創編了“柏拉圖的教育故事――論堅持”、“昆體良的教育故事――論游戲”等多種寓意深刻的教育故事。

  (二)講述教育故事

  學生事先將教育故事制作成課件,熟悉教育故事內容,用5分鐘左右的時間脫稿講述教育故事,概況該教育故事的啟迪或價值。一個學生講述“曾子殺豬”時概述:“古人教育幼兒時非常注重言傳身教,注重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為孩子塑造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用自己言行一致的處事原則為孩子提供一個學習榜樣。希望大家今后無論是為人父母還是為人師長,都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三)評價教育故事

  教師事先將“教育講古評分參考標準”分發給學生,師生對照標準,既要評價講古者的基本功、表現力和創意,發現其優點,找到其缺點,指明其今后努力的方向,又要評價教育故事主題的鮮明性、人物的獨特性、情節的曲折性、結構的完整性、內容的豐富性、語言的質樸性與啟迪的教育性。

  (四)開展總結反思

  講古者要總結教育講古的優點與缺點,反思所得、所失、所疑、所難。一名講古者寫道:“優點是講述教育故事較流暢,聲音較響亮,語速較合適,表情和動作較適當。缺點是教育故事與現實啟迪銜接不恰當,現實啟迪概括不全面。”通過總結反思,力爭探索出教育講古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二、案例教學團隊的實施

  該團隊要求學生能夠精選案例,研析案例,例證理論或觀點,能夠從各個案例中分析、比較各種成功經驗和失敗經驗,概括出某些一般性的教育原理。組建該團隊,重點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其獨立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精選案例

  案例是實施案例教學的基礎和前提。精選案例是有效進行案例教學的良好開端和重要保證。教師要求學生閱讀中外教育名著,如朱熹的《童蒙須知》、張雪門的`《幼稚園教育概論》、陳鶴琴的《兒童心理之研究》、昆體良的《雄辯術原理》、福祿培爾的《人的教育》等,選擇具備一定典型性或代表性的案例。

  (二)研析案例

  研析案例是案例教學的主體部分。教師是研析案例的設計者、組織者和促進者,要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分析、討論各種案例,引導他們剝去各種案例的非本質屬性,揭示其內部特征及案例與教育理論之間的必然聯系,促使案例教學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三)例證觀點

  教師引導學生善于用各種經典案例驗證學前教育家的各種教育理論觀點,揭示出案例與觀點之間的關系,使案例和觀點成為有機的統一體,使教育理論產生令人信服的邏輯力。如學生用各種經典案例驗證了陳鶴琴的“小孩子好游戲”、“小孩子喜歡合群”、“小孩子喜歡被稱贊”和“小孩子都喜歡野外生活”等兒童心理特征。

  (四)總結評價

  案例教學結束后,學生和教師都應進行總結評價。學生既要總結評價自己的優點,又要總結評價自己的缺點,增強反思性學習能力,提高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創見,充分肯定各種見解的合理性,同時指出其不足之處,讓學生自己補充糾正,切忌簡單公布“標準答案”。

  三、課堂討論團隊的實施

  該團隊要求學生能夠充分準備,深入研討,解答疑惑,總結反思,能夠從討論中更全面地解析問題,更深刻地掌握知識,更系統地表達結論。組建該團隊,重點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交流溝通能力、隨機應變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和創新精神。

  (一)設計討論題目

  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及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設計討論題目。陳鶴琴是中國現代一位杰出的學前教育理論家和著名的學前教育實踐家,其幼兒教育思想是系統和深刻的,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陳鶴琴的幼兒教育思想,我們設計了多個課堂討論題目,現舉例如下:“陳鶴琴是如何找到適合中國國情的幼兒教育方法的?”“陳鶴琴列舉的當時中國普通幼稚園存在的四種弊病現在還存在嗎?為什么?”“陳鶴琴幼兒教育的內容與現在幼兒教育的內容有何共同點?有何不同點?原因何在?”“陳鶴琴詳細記錄了他兒子陳一鳴言語發展的情形,總結出兒童一般言語發展階段。你認為這合理嗎?為什么?你覺得應該怎么做?”上述討論題目角度獨特、新穎別致,容易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點燃其思維火花。

  (二)提出討論要求

  為了深入開展討論,保證討論的有效和高效,教師提出以下四個討論要求:“班級分若干小組,每小組討論1個問題。”“每小組選定主持人、記錄員、質疑者、發言人和總結人。”“每小組課前準備好討論的各種事宜,上課時開始發言(8分鐘以內),然后提問與答疑。”“每小組討論后進行反思與總結,提出改進措施。”

  (三)做好討論準備

  首先,學生應審好題目。審不好題目,無法實施討論。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白題意,理清思路,理解重點問題。其次,要充分準備角色。如主持人、記錄員、質疑者、發言人和總結人等各個角色,既要做好必要的物質準備(如發言稿、攝像機等),又要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如克服怯場心理、害羞心理等)。

  (四)組織討論活動

  討論開始后,主持人主持本組討論,介紹小組內的任務分工等;發言人就本組討論的題目發言,表達觀點;質疑者反駁發言人的觀點,發言人再次論證自己的觀點,雙方激烈討論與爭辯;總結人系統總結本組討論的得失,贊成與反對的觀點;記錄員真實客觀記錄本組討論的實情。教師全程指導學生的討論,及時調整討論的重點、形式、方法與方向,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全面的討論,不斷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

  (五)開展討論總結

  課堂討論團隊的主持人全面總結了“陳鶴琴幼兒教育思想課堂討論”的優缺點,推動討論教學的改進與完善。教師開展了討論總結,概括為:“準備充分,資源豐富;全員參與,多向互動;問難答疑,論辯激烈;優缺并存,揚長補短。”

  四、模擬上課團隊的實施

  該團隊要求學生能夠做好備課、上課和評課等活動,能夠從中學會精選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了解教學對象,調控教學環境。組建該團隊,重點培養學生的課堂教學技能、創新能力,形成學生的實踐智慧,塑造學生的教師角色。

  (一)認真備課

  模擬上課主要是教師指導學生就學前教育制度史的某些教學內容模擬上課。學生備課與教師備課的內容要協調一致,分工合作。如學生認真準備“中國封建社會的學前教育”,教師認真準備封建社會時期“顏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朱熹的兒童教育思想”等。學生認真準備“古代希臘的學前教育”,教師認真準備古代希臘時期“柏拉圖的學前教育思想”、“亞里士多德的學前教育史想”等。教師要修改學生的教學課件,學生完善教學課件后才能夠上課。

  (二)精心上課

  學生運用恰當教學方法,精心講授教學內容,整體設計教學過程,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落實三維教學目標,完成預定教學任務。學生上課時教學語言規范,儀表舉止得體,教態自然親切,教學互動適度。

  (三)科學評課

  教師課前將“模擬上課評分參考標準”分發給學生,師生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素質、教學效果與教學創新等方面進行科學評課。美國著名的教育評價學者斯皮爾伯格說:“評價的目的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一次務實的科學評課會使施教的學生改進不足,使聽課的學生獲得啟迪,不斷提高學生的課堂教學技能。

  (四)總結反思

  葉瀾教授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的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現在的學生要成為將來的名師,只有不斷總結反思。一個施教的學生善于總結反思,撰寫了以下感言:“優點是流暢地講完了封建社會的學前家庭教育,詳略得當,條理清晰,課件精美,圖文并茂;缺點是聲音不夠響亮,板書不夠工整。”字數雖然不多,但句句是肺腑之言。

  五、成果展示團隊的實施

  該團隊要求學生能夠及時記載與分析教育講古、案例教學、課堂討論、模擬上課等團隊成員的表現,適時展示各個課程學習團隊的成果,能夠從中學會解析教育文獻,整合教育資源,凸顯教育成果。組建該團隊,重點培養學生的信息獲得與處理能力、語言與文字表達能力和審美能力。

  (一)及時記載

  該團隊成員選用相機、攝像機、錄音機等設備,或利用鋼筆與紙張等文具,將深刻的教育講古、精辟的案例教學、激烈的課堂討論和精彩的模擬上課及時記載下來,保證其完整性、系統性與真實性。上述文獻以文字、圖形、符號、聲頻、視頻等技術手段呈現出來,是最基本的信息源。

  (二)認真分析

  該團隊成員運用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等方法,認真比較對照上述各種文獻,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為作鑒別、下判斷、得結論、制展覽提供確鑿有據、可靠可信的信息。

  (三)適時展示

  該團隊成員在期中和期末兩個階段,依據科學性、教育性、技術性與藝術性的標準,將教育講古、案例教學、課堂討論和模擬上課等團隊成員的成果制作成板報、墻報或多媒體課件,適時展示出來,供師生賞析與品評。

  (四)總結反思

  該團隊成員善于總結反思,善于改錯糾過,善于認識、提高與完善自己。一名成員進行了中肯的總結反思:“優點是做成果展示時思路較清晰,結構較合理,框架較明朗。缺點是拍攝的部分圖片比較模糊,視頻剪輯技術不高。今后要掌握攝影技術與視頻剪輯技術,制作更加精美的成果展示,不負眾望。”

  五個課程學習團隊實施后,我們設計了“《中外學前教育史》課程教學模式改革問卷調查表”,其他教師發放并回收了41份問卷調查表。從問卷調查情況看,五個課程學習團隊的實施取得了預期的教學成效。

  學前教育史論文 篇2

  摘要:隨著社會發展的不斷進步,人們對自身生活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所以出現了大批農民工進城打工的現象。這樣就使得很多孩子留守在家里,形成了農村留守幼兒這一特殊群體。家庭對幼兒監護程度的弱化和缺失,導致幼兒在生活、心理以及在學習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和缺陷。因此,這一特殊群體在教育方面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本文通過對當前留守幼兒在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留守幼兒;教育問題;探究分析

  當前,大部分的留守幼兒大約在0~6周歲之間,這一階段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對幼兒的成長和學習生活起到非常重要的影響。但是由于父母長時間外出,導致幼兒在家庭方面的教育存在一定的缺失,很容易造成幼兒孤僻、自閉的性格。同時,幼兒園在留守幼兒的教育方面重視力度不夠,老師缺少對幼兒的特殊關心和教育引導,導致幼兒出現行為習慣差、溝通交往能力弱等現象。因此,我們應該高度留守幼兒的教育問題,從多方面及時采取措施解決留守幼兒的教育問題。

  一、當前留守幼兒在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家庭教育缺失。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對幼兒的心理和行為方面都有著很大的樹立作用,但是幼兒父母工作繁忙,缺少對幼兒在家庭方面的教育和引導,缺少對幼兒的關愛,使得幼兒在身心成長方面的發展存在一定的問題[1]。一是父母在外打工,和幼兒之間接觸少、交流少,相互之間的感情比較陌生;二是當前大部分留守兒童都是隔代監護型,祖孫之間存在很大代溝,思想上存在很大差異,所以在感情的溝通方面也比較少。因此,很多幼兒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和關愛,人際交往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較差,容易出現性格孤僻、自閉等癥狀,不利于全面健康成長。

  (二)幼兒園以及教師對幼兒的關愛不周。在農村幼兒園中,留守幼兒占有整個幼兒園人數的很大比例,他們缺少父母的關愛,沒有得到充分的家庭教育,所以很多幼兒家長將孩子的成長和教育都寄托在了幼兒園的教學上[1]。因此這一特殊群體給幼兒園的日常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壓力,要求幼兒園及老師拿出更多的精力和時間來照顧這些孩子,彌補他們在缺少父母關愛方面的缺陷,在幼兒的生活上、心理上、學習上進行更加細心的引導和教育。但在很多農村幼兒園中,幼兒園設施和教學軟件、硬件、教學管理等不是很完善,保教的配置也不夠,而且班額偏大,使得老師不能夠及時有效地了解每個留守幼兒的發展特點和異常,從而也就不能給予留守幼兒精心的照顧和引導。

  (三)幼師教育教學水平有限。在農村中,很多幼兒教師有的從小學抽調,有的由幼兒園自主招聘,具備幼兒教師資格證的極少。她們缺乏相關的幼兒教育理論和方法,專業素質和業務能力較低,“保姆式”的看管和“小學化”的教育傾向非常明顯,以識字、寫字、算數作為學習的主要內容,教學形式單板,忽視幼兒行為習慣、性格情感、交往溝通等方面的培養,特別是對兒童智力開發、心理輔導等有助于留守學前兒童健康發展的知識存在欠缺,導致很多留守幼兒身心發展不健康,認知過程嚴重破壞,過早地對學習產生恐懼和厭煩,直接影響了幼兒未來的發展。

  二、解決留守幼兒教育問題的策略

  (一)注重家庭教育,加強父母對幼兒的關愛和照顧。父母是幼兒出生以來接觸最多的.人,是幼兒模仿的對象,所以父母要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發揮家庭教育的優勢,為幼兒營造一個健康快樂的生長環境。首先,父母不要一起突然地離開幼兒外出打工,最好留下一人在家照顧孩子,等孩子長大或心里成熟之后再慢慢放手。其次,父母離開后要特別注重和幼兒的互動與交流:定期給幼兒打電話或網絡視頻,及時了解幼兒的需求和想法;在通話中對孩子進行教育和引導,增進情感的交流。這樣就算父母不在身邊也能夠讓幼兒充分體會到父母的關愛。

  (二)幼兒園加強對留守幼兒的關心和管理。學校應該提高對留守幼兒教育的重視力度,改變傳統的應試教育觀念,加強對留守幼兒的心理教育和關愛,充分發揮學校的教育功能引導幼兒全面健康發展[3]。一是加大投入,完善幼兒園的設施設備,建立農村學前教育規范制度。二是提高農村幼兒教育的師資力量,定期組織業務培訓,教授幼兒心理疏導等方面的知識。三是成立留守幼兒關愛小組,對留守幼兒進行特殊的照顧和關愛,幫助幼兒疏導心理障礙,引導留守幼兒健康發展。四是建立健全留守幼兒成長檔案,記錄留守幼兒的家庭狀況以及監護人的聯系方式和相關信息,詳細記載這些幼兒在幼兒園中的學習、表現和心理發展情況,及時與家長溝通交流,使其了解孩子的學習、個性發展和心理需求,有效地做好留守幼兒的教育工作。

  (三)幼兒教師要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由于留守幼兒缺少父母的關愛和照顧,所以其成長和教育的責任在很大程度上都壓在了幼兒老師的身上。因此,老師要盡可能地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和行為規范,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充分利用幼兒模仿能力強的特點,用自身的行為來潛移默化的引導留守幼兒的行為[3]。同時,加強相關知識的學習,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科學合理地安排一日生活,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教學活動。另外,加強與留守幼兒及其監護人的溝通,及時了解和反饋幼兒的情況,有意識地增加留守幼兒與其他小朋友的交流與互動,促進留守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

  三、結論

  總而言之,當前農村留守幼兒越來越多,所以這一特殊群體的教育問題日益被重視。除了注重家庭教育,完善學校教育外,還可從政府的教育政策方面為留守兒童創造良好的教育條件。例如完善相關保護幼兒的法律,在農民工較多的地方建立學校,適當地給農民工子女在學費上給予一定的優惠等等。只要全社會共同關心和幫助,留守幼兒一樣能全面健康發展。

  學前教育史論文 篇3

  這學期學習了邵曉芙老師的《中外學前教育史》,收獲頗多。使我對中國學前教育史以及外國學前教育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中外教育史的結合有利于我們全面理解,把握學前教育發展的規律。同時此書對學前教育有關的杰出人物也做了非常詳細的論述,對這些人物的思想進行了總結,有利于我們更好的吸收歷史杰出人物的好的教育思想,對今后的工作實踐有很大的幫助,所謂有了扎實的理論功底,才能更好的實踐。邵曉芙老師將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她的教學方法也使我們更好的吸收了《中外學前教育史》的精華。

  此次,我將從以下兩個方面對這學期上的《中外學前教育史》做一個總結:

  一.中外學前教育史的發展

  此書闡述了從中國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到當代中國學前教育的發展以及思想,其歷史發展的軌跡使我們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國的學前教育,像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的學前教育屬于萌芽和開創階段,對中國的學前教育史來說,具有重大意義,原始社會一直以社會公育形式進行兒童教育,在后期,產生了最原始的教育機構,成為學校的萌芽。奴隸社會逐漸產生了學校教育,也意味著與之相對應的學前教育也開始出現。奴隸社會是我國古代學前教育的奠基階段。接著又經歷了好幾個時期,到了1903年,在湖北武昌,中國第一個公共學前教育機構產生,蒙養院。蒙養院產生以來,中國學前教育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出現一批學前教育專家,陶行知,張雪門,陳鶴琴,張宗麟等是教育家中的典型代表,他們好的教育思想一直沿用至今,為中國學前教育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同時在1958—1965年,我國學前教育發展非常曲折,出現了盲目發展,教育質量大幅度下降,但隨著一些教育家的堅持,對幼教事業的忠誠,學前教育事業也得到了回升。20世紀90年代,中國學前教育進入穩步快速發展的階段,接下來我國的學前教育發展在不斷上升整改,使幼兒擁有更加美好的未來。

  外國的學前教育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世界文明古國產生的,外國的學前教育也在一步一步的發展中,期間也出現了許多偉大的教育家,為學前教育事業做出了杰出貢獻,蒙臺梭利,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福祿貝爾,夸美紐斯,洛克,盧梭,杜威等都是杰出代表人物。同時中國的一些教育家會學習國外教育家好的學前教育思想,取其之精華,將思想應用到中國的教育身上,如杜威曾經就在中國進行游歷講學,他選擇五四時期最有利的時機來華講學,使他的實用主義哲學在中國廣泛傳播,并產生了信奉其思想和學術的胡適、陶行知、張伯苓等一批有作力、有號召力的名家。所以國外的學前教育思想對中國也是有深遠的影響。近代是學前教育發展的重要時期。盧梭的近代兒童觀為學前教育找到了出發點,同時,他關于生來具有學習能力的嬰幼兒不是通過語言和文字,而是通過經驗并利用自己尚未成熟的器官進行學習的主張,對后世學前教育思想的發展有重要影響。福祿貝爾繼承和發展了夸美紐斯和裴斯泰洛齊等主張,系統的提出了幼兒園教育理論,在使學前教育學成為教育學中的'一個獨立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20世紀初,世界各國的學前教育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杜威和蒙臺梭利提出了現代派學前教育理論,重視兒童的活動過程和自我教育,對學前教育思想產生了久遠的影響。當代西方的學前教育發展處于領先水平,很好的運用了之前教育家的學前教育思想,讓學前教育思想與方法在不斷的進步中。

  我們應該將中外學前教育的思想融會貫通,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各個偉大教育家的好的教育理念融入到實踐中去。

  二.幼兒園實踐中感受到的學前教育思想理念(主要從幼兒一日教學以游戲的教學形式展開)

  現在的幼兒園大多是以幼兒為主,游戲化的教學模式,教育內容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各領域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其實,在之前,陳鶴琴先生就有指出,幼兒園課程結構以“五指活動課程”為基本成分,為“健康,社會,科學,藝術,語文”

  這學期我去了仙巖幼兒園進行了為期一個星期的見習,就充分感受到了教師設的教育內容包括了五大領域,并且很好的融會貫通。我見習的班級是小班,他們的一天都是在游戲中學習的,福祿貝爾認為,隨著幼兒期的到來,兒童進一步的運用他們的身體,感官,和四肢,并力求尋找內部和外部兩者的統一,這一點特別應當通過游戲來實現。因此,游戲是幼兒期兒童生活的一個要素。早晨入園,可以自主選擇各區域中的玩具,如建構區的積木,這也是非常受歡迎的一個玩具,可以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創造能力,以及思維能力。接下來就是晨間鍛煉和自由活動,晨間鍛煉一周中每天都是不一樣的,在游戲中使幼兒的身體得到很好的鍛煉,就像福祿貝爾把游戲分為三類,一就他是身體的游戲,主要就是為了鍛煉幼兒的身體。二是感官的游戲,既可以是聽覺的練習,也可以是視覺的練習。三是精神的游戲,主要為了訓練幼兒的思考與判斷。晨間鍛煉教師會帶領著小朋友去玩平衡板鉆山洞呼啦圈等游戲,自由活動時間教師和幼兒一起搬器材搭建活動區域,團結合作,小班的小朋友由于年齡比較小,所以大部分的器材還是由老師們來搭建,小朋友們可以幫助老師拿一些小的器材,搭建的器材可以鍛煉到小朋友身體的各個部位,還可以鍛煉到平衡能力,膽量等,接下來就是做早操時間,小中大班的操都是不一樣的,根據其年齡特點定制一系列的早操,是身體能得到很好的鍛煉,陳鶴琴也主張課程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兒童的健康,幼兒園應該注意幼兒的身體健康,這也是3-6歲幼兒發展的關鍵。早操結束后,小朋友們就回到教師進行主題活動,這時,你會發現,教師大多數都是以游戲的形式給幼兒傳授知識,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這次見習,我印象最深的主題活動就是語言活動“小熊醒來吧”教師就是通過輕聲叫醒小熊的游戲的形式讓幼兒理解本節課的知識點,同時課堂也不會枯燥乏味,小朋友也會感到非常有趣。接下來還會有一個戶外自由游戲活動時間,教師主要還是帶領小朋友在游戲中鍛煉身體以及各種能力。下午的時候,小朋友睡醒,吃好點心,又會有一個戶外自由活動時間,接下來就是區域活動,主要也是讓小朋友在游戲中學習,比如娃娃家,小朋友通過角色扮演的游戲,了解一家中爸爸媽媽的職責與責任,體會爸爸媽媽帶小孩兒的辛苦,醫院則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游戲體會醫生們的偉大與辛苦,所以說,通過游戲活動,還可以讓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體會父母的辛苦與各職業的責任與辛苦。為什么一日教學中戶外活動時間會這么多呢?陳鶴琴發展幼兒園的主張中有一條寫道幼兒的戶外活動要多。因為戶外活動是保證和促進幼兒健康的有利措施。

  通過這次以及之前的見習,我都充分感受到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在游戲中體會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同時,《中外學前教育史》書中的許多教育家福祿貝爾,陳鶴琴,皮亞杰等也主張幼兒園應采用游戲式的教學方法。玩中學,學中玩。

  通過學習《中外學前教育史》讓我們了解中國與國外學前教育的發展,讓我們看到了歷史,看到學前教育在不斷的進步中,就像前言中寫道的“學習中外學前教育史,通過對兩種發展史的比較,批判與反思,就更能幫助我們全面把握學前教育現象,正確認識學前教育規律,有利于我們探尋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科學的,健康和諧發展的學前教育之路,使我們的教育實踐少些波折”同時,中外各教育家的學前教育思想理念也能運用到我們的工作實踐中去,借鑒教育家的思想,通過自己的熱愛與努力,讓幼兒能快樂健康的成長。

  學前教育史論文 篇4

  摘要:準幼兒教師(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應建立與職業需求相適宜的職業人格,學前教育史課程的歷史分析、古今中外縱橫比較、尊重事實史實、多元比較等特質恰好能促進學生養成理性、批判質疑、實事求是、科學嚴謹、兼容接納、開放等現代社會所需的人格特征,是培養其職業人格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人格教育、學前教育史課程教學、職業人格

  人格是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受先天遺傳因素與后天生活環境因素的影響,形成了比較穩定的和獨立的行為模式。它與人的知識、能力、情感、意志、興趣、動機和信念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為了適應當今社會高科技、高效率、高競爭的現狀,在市場經濟大潮涌動下,面對各種意識形態傳入中國其社會形勢復雜多變,動蕩不安的今天,如何加強高職院校在校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塑造他們健全的人格以適應和諧社會發展的要求,已經成為我們高職院校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僅從學前教育史教學這一個側面,談一下粗淺認識。

  一、對學前教育史課程教學中職業人格教育認識

  在學校的課程教學活動中,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培養符合國家和民族需要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我們進行職業人格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在教學中,我們要把學前教育史的社會教育功能與人的人格發展教育功能緊密結合起來。受教育者在教育史的課程學習過程中情感得到了洗禮和升華,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喜悅、憤怒、悲哀、崇敬、感動、震撼、寬容、痛恨等心境,通過對學前教育史的學習,他們能夠樹立遠大的理想抱負,增強其民族意識、國家意識,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使他們養成健康的心理,擁有博愛寬容的心靈、成為國家需要的擁有健全人格的人。

  人格教育除了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外,還包括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上顯現出來的心理體驗、情感震撼、精神升華和外人無法感知到的內在特殊性的教育引導,教師在學前教育史課程教學中引導學生獨立感受思想家、教育者的教育思想,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塑造崇高人格品質,形成正確的教育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意識。那么如何在進行學前教育史的教學過程中實現人格教育功能呢?這是我們每一位高職院校的教育者值得深入挖掘的問題。

  二、把握學前教育史課程教學中的人格教育的特點,因勢利導

  1、學前教育史課程教育具有依附性,應依史實進行人格教育,以史為鑒

  在教育史課程教學中的人格教育離不開史實,總是依附于、寓存于對教育史實和思想教育觀念的認識、理解和評價上,因此對一起歷史中教育事件、政策的學習,對中外教育名家思想的深刻剖析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啟發他們對將來自己所從事的事業進行深刻的思考,認知。例如在學習蒙臺梭利教育思想時,學生們對蒙臺梭利的思想進行了深刻的剖析,感受到蒙氏教育思想對現代學前教育的`價值所在,從而培養了他們的理性思維,對任何人事物勇于理性評判質疑的科研態度。同時他們也被蒙臺梭利的研究精神所折服,從而對為學生形成正確的教育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了榜樣,為形成健全的職業人格打下堅實的基礎。

  2、學前教育史教學中的人格教育具有蘊含性,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知、行、意

  在學前教育史課程教學中,對情感態度價值觀具有內隱性,它是學生內心的體驗與感受,不能只靠說教灌輸、牽強附會,應該像春雨潤物一樣,在教學過程中滲透著職業人格教育,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一言一行,這才是一種“無為而為,無言而言”的教育藝術。在這里值得注意三點:一是師生關系是一種平等的交流,相互啟發的關系,特別是高職院校的學生,他們的人格比較脆弱,對人性是非對錯的辨別能力比較低,我們更應該循循善誘;二是在學習教育史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其自悟,從而自覺規范自己的言行;三是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允許學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發表不同的觀點,從而發散學生思維,海納百川,兼容并包。

  3、學前教育史課程教學中的人格教育要循序漸進,不斷升華,不可操之過急

  人格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點點滴滴中不斷積累的教育過程,教師要依據教學材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適時點撥,滴水穿石,逐漸促進學生健全職業人格的形成。例如:學習《顏氏家訓》時,對顏之推的兒童教育思想從各個角度進行全面的剖析理解,這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古文理解能力,還激發了他們的民族自豪感,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又如學習陳鶴琴的教育教育思想理論,引導學生對其教育理論進行分析,學習教育家的先進教育思想的同時,培養了學生求真務實,科學嚴謹的科研態度,促進學生樹立獨立探究科學知識的職業人格。

  三、學前教育史課程教學中滲透人格教育應該充分尊重歷史,深刻理解思想,切忌主觀臆測

  在學前教育史學習過程中要根據史實,實事求是,不可主觀臆測,特別是在教育事件、教育思想的學習中,要充分了解事件發生、思想產生

  學前教育史論文 篇5

  古語有云:“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社會的發展對學前教育人才的培養目標不斷提出新的要求,越來越多的聲音呼吁高校學前教育增強課程理論與實踐性的結合,從而對傳統上更偏向理論研究與探索的教育史課程提出了新的需求:更好地發揮該課程的優勢,讓學生能系統建構知識框架形成濃厚歷史底蘊繼而發揮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在高校教育中,過時的觀念、枯燥的課堂、缺乏趣味的教學內容及脫離實際的教學,都使得學前教育史學課程日益失去往日的魅力,變得“陳舊”且“雜亂”,“枯燥”而“乏味”。基于此,筆者通過對韶關學院韶州師范分院學前教育史學課程的執教,以相關理論依托及具體實踐的積累,進一步分析該課程在教學當中的問題及思考突破困境的路徑。

  一、“中外學前教育史”課程教學困境

  1、輕視課程價值。曾幾何時,“讀史使人明智”一度被人們信奉并推崇為至理名言,歷史的價值不言而喻。然而,在現實功利主義思想的影響下,教育界包括學前教育界的相當一部分人對中外學前教育史研究的性質和功能存在著片面認識,由于教育史學課程立足于理論性和歷史性,伴隨著強烈的時代文化背景效應,對應與時俱進的社會發展,往往使人感覺歷史本身的滯后性和脫離性。對當前的教育研究、教育發展、教育改革沒有實際的效用。更有甚者誤認為研究學前教育史就是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簡單的概括和篩選,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記、背這些古老的理論,是當代提倡自由、個性學習的樊籠。加之學校對課程開設的認識良莠不齊、組織管理不規范、教學內涵界定不清晰等極大地影響并制約著本門課程的開展,這也導致學生受到這些思想的影響而對學習本門課程持消極態度。《中外學前教育史》是我校學前教育(師范)專業設置的一門專業平臺課程,本科共51個學時,3個學分。專科共30個學時,2個學分。從課程設置課時分配來看,學校更重視本科學生理論知識的建構。這也符合學前教育對本、專科培養目標上的區別。

  2、僵化的教學模式蔓延。中外學前教育史的課堂教學出現了應然與實然的背離,課堂不能很好地體現該課程原本價值,其中重要的一環即傳授方式出現了較大問題。史學課程教學模式的僵化一直遭到詬病,老師們往往在課程的講解中趨向對知識的陳鋪直敘、對問題樂此不疲地解釋分析,卻很少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去搜集資料、探索原因、理解知識內容,更鮮有對知識的驗證,辯證思考問題僅成為教師的口頭禪,實踐教學趨向形式化。因此出現課堂上要么是教師獨角戲的表演,要么是教科書的重復,教學難以擺脫條條框框的禁錮與束縛,學前教育史課堂教學在對實際生活的影響功效有無作用的搖擺中偏向了無用的一方,某些學生失去了對其探究的動力。近年來,盡管有各種教育模式大行其道,但往往教師在運用的過程中一味地照抄照搬,導致課程教學學科領域內知識特殊性的簡單化、形式化。最終只能導致課程教學從一種僵化到另一種僵化的換位,而不能真正讓教學走向靈活,更少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種一廂情愿的標準化,最終師生們的問題意識、質疑精神、創新能力逐漸單薄甚至消弭。

  3、教師對教材文本的超越不足。中外學前教育史的內容不僅囊括各個時代學前教育的發展,還包含國內外不同國家學前教育的前進歷程,涉及的領域可謂學前教育史學知識的饕餮盛宴。因此,教師應以更加寬廣的視野來支撐“靜態”教材的不足。在課堂中,教師普遍存在尊重教材文本有余,而超越不足的現象,局限于教材的條條框框,畏懼理論聯系實際所產生的矛盾。例如在講某位教育家的思想時,僅停留于教材內容,忽略時代背景及其思想與實際情況的辯證思考,導致學生學習不深刻,無法產生與所學知識的共鳴。實際上,尊重教材是對知識完整性和邏輯性的傳承,而超越教材是為了謀求學生的發展性和創造性,二者并不矛盾。教師首先要充分利用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達到各科目之間知識的融會貫通,其次應幫助學生對有經驗進行結合,理論指導實踐,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4、基于經驗主義知識教學思想濃厚。教師在教學中往往由于對學生已有經驗的了解不夠,因此對于同一知識點的把握程度或疑難點的認識情況出現南轅北轍的現象。于是教學中經常充斥著老師這樣的話語,“這個問題比較簡單,粗略理解下”;“該問題所涉及范圍太廣,我們看看書就好了”。事實上,老師對于知識重難點的把握大多來源于自己經驗的判斷,教師所認為的簡單,或許是很多學生的疑惑,教師費勁盡心思解釋的內容,恰是學生認為毫無價值可言的形式。問題的本質實則為學生的經驗已然超過了教師預測的范圍。學前教育史的知識,需要的是知識的積累和思考后所碰撞出的火花,教師過于自信于自己的判斷而遮蔽了學生的真實體驗,讓學生的現實生活與教學內容漸行漸遠。所以,教師絕不能成為孤獨的“說書人”,應與學生建立共同合作、互相溝通交流的教學關系。

  二、“中外學前教育史”課程教學生成路徑

  中外學前教育史學是史學的一個分支,其教學的目標就是讓學生掌握古今中外的'學前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活動在歷史演變中的過程,探究學前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教學當中對史學知識的傳遞更需注重學生辯證思考能力,而不是讓學習淪為考試的“附庸”。面對以上困境,如何轉變對課程的認識、加強實踐教學的課程化、提升教師教學設計的能力是所有教育者的工作重點所在。

  1、根植于社會實踐中的價值教學。教育史學家滕大春曾經對“教育史”的價值給予了高度評價:“教育史能培養人們較為遠大的教育眼光和對教育課題的領悟能力,而這種眼光和能力往往會產生人們意識不到的威力。”一方面,課堂教學作為文化傳承的載體,學生在學習中外學前教育史的過程中能夠感受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積淀和底蘊,形成一定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社會發展所帶來的新鮮事物對傳統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帶來挑戰,因而教師應聯系教學內容,引導解決學生深層次的認知與價值觀沖突。諸如學習一些教育名家的觀點、理論時,受歷史背景的局限,一些做法并不完全適用于今天的教學環境,那就應該讓學生“變通”領悟新時代賦予其的新特點。像盧梭的“自然教育”、蒙臺梭利的“兒童之家”,以往更強調親近自然、社會,而實際上很多城市中的幼兒園并不能滿足需求,這就需要幼兒老師們能領悟理論的實質,而不是對教育史書本課例的照抄照搬。樹立正確的教育史學觀念,不是新瓶裝舊酒式新包裝下依然老套的基礎層次學習,而是賦予史學知識新的時代感和使命感。

  2、秉承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的靈活方式。教學方式是聯系教師與學生的重要紐帶,是完成教學任務、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條件。目前在教學中教師往往更容易關注學科的基本概念、原理等知識的掌握,而忽視該學科內隱的思想方法的提升訓練,因此在教學方式上容易程序化甚至僵化。有些老師由于自身知識經驗的不足,講課時容易照本宣科,課堂毫無生氣可言。還有一些教師上課時更多采用講授法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填鴨式”的知識灌注,認為偏理論性的東西就應該一遍兩遍不厭其煩地去解釋和記憶等。針對以上情況,除了老師本身要拓展知識面外,還應關注學生的情緒狀態,多與學生進行互動,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教學方式上可借鑒其他課程的教學特點,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摒棄傳統簡單說教的方式,多利用諸如進行合作問題探索、討論、結合重難點講授及實踐活動等方式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關注學生的興趣、需要,使得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

  3、依托教材設計的深度教學。教師對教材的駕馭能力是評價教師素養的重要指標。學前教育史學課程因其固有的理論性、歷史性、階段性,對教師的文化素養提出更高的要求。歷史的發展離不開當時政治、經濟、文化背景,所以教師必須拓寬自己的視野,從時代的發展脈絡來理清學前教育的發展。要理解中外教育史內容研究,需以廣而博的“量”為基礎才會有精且深“質”的飛躍。一直以來,教師墨守知識的“客觀性”、“確定性”、“繼承性”,而未發現課程實則是一個待開發的資源。所以教師要做到的不是墨守成規地把課本上的知識奉為神圣不可侵犯的至寶,而應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如根據本、專科學生知識的深、廣度的不同,合理組織教學內容,依照不同班級學生的興趣合理設計知識框架,激發學生積極的學習欲望。

  4、回歸學生生活經驗的反思教學。學習的過程即是學生個體“生活經驗”的重新改造和改組。因此,教學當中教師應密切聯系學生的實際經驗,從學生具體的生活領域尋找價值,而非從個體以外尋找意義。理解學生學習史學過程的疑問,重難點的分析不以教師主觀臆斷為標準。學生只有回歸自己的“生活經驗”,才能在反思中獲得現實生活的深刻性和未來精神的解放。早在二十世紀90年代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教育應該培養人的批判精神,培養對不同思想觀念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應該激發他發揮其特有的潛力。”中外學前教育史課程當中很多教學理論,如陳鶴琴提倡的以大自然為活的教材,那怎樣才能體現呢?可以直接讓我們的學生在大自然中實踐,從大自然提供給我們豐富的資源中去探索,既積累經驗又能拓寬視野,更重要的是加深對理論的理解。杜威的“學校即社會”向學生提供了學校是否是遠離喧囂塵世的“象牙塔”的另一種思維,因此,應緊密聯系實際且加深對現實的反思。

  學前教育史論文 篇6

  摘要:在基礎教育中,幼兒教育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因此,對于幼兒教育來說,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與教學理念,為幼兒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就主體性而言,幼兒教育是促進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的核心階段,因此,在幼兒教育中開展主體性教育就顯得極為重要了。基于此文章針對在幼兒教育中開展主體性教育進行了簡要闡述,并提出幾點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關鍵詞:主體性教育理念;幼兒教育;應用分析

  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與創新,對傳統的教育已經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尤其是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下,使得學生的主體性與個性化受到了影響,因此,針對這一現象,要做好教育的改革與研究工作,同時還要從學生的主體性發展上出發,做好主體性教育。

  一、主體性教育

  對于主體性教育來說,就是要堅持從社會發展的基礎上出發,保證滿足現代化教育的需求,同時還要求教師為學生創建出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通過啟發與引導來滿足學生的內在需求,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增強學生的主體性。在主體性教育的影響下,還可以塑造好學生的人格,促進學生實現全面的學習與發展。但是還應明確的是,主體性教育要求在開展教育工作的過程中,要堅持以接受教育的人為主體,同時還要尊重與承認其主體地位[1]。作為一種現代化的教育理念,主體性教育是對傳統教學的一種創新,同時也要順應培養人的教育規律,以此來滿足社會的價值取向。從靜態的層面上來說,開展主體性教育可以有效實現教育的目標;從動態的層面上來說,則是一種相對特殊的認識與實踐活動,有著屬于自身的理念,注重幫助學生生成主體性,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所以在幼兒教育中,由于幼兒存在著一定的向師性,因此,教師要給予學生一定的主體性學習形式,培養好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幼兒的終身發展。

  二、在幼兒教育中應用主體性教育理念的措施

  (一)保證教學形式的主體性

  通過調查可以看出,由于這一階段的幼兒受到年齡等方面的影響,其認知能力與目的性行為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因此,教師在開展主體性教學形式的過程中,就要做好引導工作。

  1.創建出游戲教學情境

  對于幼兒園教育來說,要注重幼兒的身心發展,從幼兒的學習特點等方面出發,幫助幼兒積累經驗,以此來引導幼兒在生活與活動中主動地去接受學習。所以,想要促進幼兒實現主動學習,就要掌握好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明確學習上的優勢。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就要掌握好幼兒的學習特點,這樣才能承擔起教育的責任。通過調查可以看出,由于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疲勞等現象,所以也就使得其認知過程存在著隨意性等特點。因此,教師就可以借助游戲來進行教學,通過游戲的影響,有效吸引幼兒的目光,幫助幼兒完善知識結構,讓幼兒成為學習中的主人[2]。

  2.開展模仿練習

  對于這一階段的幼兒來說,他們正處于學習與模仿的階段,且存在著好奇心與可塑性,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通過模仿來增強其感性認知。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利用這種教學形式,有針對性地選擇好可以讓幼兒進行模仿的.對象,同時還要不斷地觀察幼兒,及時調整教學進度,對一些存在模仿不良行為的幼兒教師要及時進行教育,以此來促進幼兒的發展。

  (二)幫助幼兒生成主體性

  由于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幼兒存在著一定的個別性與特殊性。因此,教師在開展教育的過程中就要深入掌握好幼兒的實際情況,做好指導工作,幫助幼兒實現主體性的生成。

  1.挖掘出幼兒潛在的素質

  教師在開展主體性教育的過程中,要為幼兒創建出適宜的條件,以此來促進幼兒潛能的發展,同時還要確保教育的意義,健全幼兒主體性。教師要堅持從幼兒的實際發展出發,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潛能,保證幼兒發展的有效性。

  2.促進幼兒個性化的發展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培養好幼兒的個性。一方面,教師要具備一顆包容心,沖破傳統意識上的影響,以開放的心態來看待幼兒的發展。另一方面,教師在開展教育工作的過程中還要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幫助幼兒在實際教學中形成自己的個性。如幼兒在選擇玩具的過程中存在著傾向性的選擇,所以教師就要做好研究與分析工作,培養好幼兒的個性[3]。主體性教育就是要堅持以幼兒的發展為基礎,分析好現階段中幼兒的實際情況,同時還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與教學理念,正確地引導幼兒,為幼兒創建出良好的學習氛圍,以此來影響幼兒,促進幼兒的長遠發展。

  學前教育史論文 篇7

  摘要:隨著學前教育專業的蓬勃發展,不斷填充著幼兒教師的人力市場。但是從這近年來畢業的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后,在幼兒的藝術領域教育教學中發現她們還面臨著很多的問題和不足,尤其是在音樂素養方面,學生欠缺的東西更多。本文針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音樂素養;理論課程的重要性;綜合能力

  由于用人單位對幼兒教師的急需,造成學前教育專業的紅火,社會上一些學校爭先恐后開辦學前教育專業,致使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能力參差不齊,以至于用人單位不時反饋現在的幼師學生動手能力不足,尤其是彈唱技能和音樂素養知識欠缺尤為突出。針對這一現象,本文經過分析得出以下幾點原因,首先,學生的底子薄,在入學時對音樂的相關知識了解太少,在校學習時間較短,不能很好的將所學的知識進行徹底消化吸收;第二,學生對理論課程的認識不足,入學后對理論課程不夠重視,造成缺少理論知識的支撐最終對技巧能力的影響較大;第三,學校針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課程設置存在一定的問題,音樂素養的相關課程安排較少。目前很多的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在校期間一般強化的是兒歌彈唱的能力,殊不知兒歌彈唱是一項綜合能力,包括對音樂的感知,對歌唱的要求,對鋼琴彈奏知識的了解,對聲音美的追求,和對手指與肢體的協調能力的配合等等各方面,并不是每周一節聲樂課、一節鋼琴課就可以解決的。而學生音樂素養能力的綜合提升必定可以對她們的彈唱能力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

  一、音樂素養

  音樂素養是一門音樂知識的綜合學科,它并沒有一個專業的學術解釋,但卻是學習音樂的學生的一門基礎課,也是必修課,而且音樂素養能力的高低,決定了這個學生的學習音樂的能力和動力。目前對音樂素養的普遍認識是:音樂素養是一門包括讀譜、視唱、聽音、節奏、和聲、寫作創編、音樂賞析和中外音樂史等多方面的綜合理論基礎的課程,是我國各個藝術院校、師范院校音樂系各專業的入學必考科目和入校后的必修科目,同時也是目前器樂考級開始要求逐步增加的音樂理論基礎,是培養學習音樂的學生的全面音樂素質提高的一門重要學科。當前,在學習音樂素養上還存在認識上的不足。在老師方面,認為一節課時間有限,大部分時間用在樂器演奏教學上,哪有時間去指導學生學習音樂素養?這種想法,容易產生演奏能力與音樂素養能力嚴重脫節的現象,隨著學習程度的加深,它直接表現出學生識譜速度慢,識譜錯誤率高,對音樂內涵不能領會,致使練琴效率變低,學琴周期拉長,壓力增大,興趣消失。在學校方面,如何快速培養一個零基礎的孩子在短短的幾個學期內達到可以勝任幼兒園兒歌彈唱教學的需要,是培養機構的責任和重中之重,因此,培養機構和院校往往比較重視技能教學,以便快速的完成培養目標。在家長和學生方面,忽視音樂教育規律,拔苗助長,不顧孩子的實際水平,一味要求老師趕進度,趕級別,只為了拿到證書而努力,致使老師只能舍棄音樂素養課程的教學,即使考級通過了,或是比賽拿了獎,也只能停留在會彈或唱一、二首曲子,其他什么都不會,造成這種情況是學習音樂者極大的不幸,也是老師和家長在培養孩子學習時間上的一種浪費。使得學生未來的工作學習以及發展缺少動力和創造性。

  二、理論課程的重要性

  目前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課程設置一般是一周一節聲樂課,兩節鋼琴課,這樣的課程設置偏重于技能技巧的練習,重在讓學生掌握了彈唱能力,而忽視了音樂理論課程的支撐,殊不知任何技能技巧都離不開理論知識,就像大樓的根基一樣,只有根基牢固了,才可以在此基礎上建造高樓大廈。而幼師學生將來面對的是幼兒學前教育的教學,根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要求可以看出幼兒音樂藝術的培養目標主要從感受與欣賞和表現與創造兩個方面進行制定,因此幼師生的培養和教育不應該僅從彈和唱兩個方面進行教學,而更應該重視音樂素養的綜合教育能力的培養。理論課程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基礎樂理知識、音樂賞析的方法、中外音樂的發展歷史、音樂的和聲結構、音樂的創作編輯等各方面。針對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講,從他們入學的水平層次以及在校學習的時間和精力,和走向工作崗位的實際情況而言,學校和教師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除了要培養她們的技能技巧以外,還應該在理論知識方面給予她們一定的補充,音樂素養的相關課程和知識也一定要給予足夠的重視的課程比例,便于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能夠更好的提高學習效率,以及將來走向工作崗位之后還可以有更多的可發展性,能夠更好的.進行自主學習和創作。尤其是基礎樂理知識,兒歌創編、和弦編配以及音樂賞析的相關知識,有了這些理論知識的支撐,才可以更好的服務學生的技能技巧能力的學習,也才可以更好的在幼兒園音樂教學、幼兒音樂藝術培養的過程中得到充分的運用。

  三、綜合能力

  總的來說,一個學習音樂的人,不學習音樂素養就等于是一個機械地彈奏和歌唱的機器人,他就無法去理解音樂、欣賞音樂、表現音樂。所以,學習音樂素養是為了全面提高學員的音樂綜合素質,并且以此促進學員對專業科目的學習,增強對音樂的感悟、理解和創造能力。對于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兒歌彈唱能力的提升也是一個綜合能力的提升,需要各個理論課程的支撐和鋪墊,僅僅依靠每周一次的鋼琴技能課堂是無法很好的解決問題和提高學生的彈唱能力的。因此需要我們學前教育專業的學校和院系共同努力,從課程設置到課程安排以及實踐課程訓練等全方位的重視和提升,從而提高學生的兒歌彈唱能力技能。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彈唱技能和音樂素養課程知識的學習除了要重視技能技巧的訓練和各科理論知識的學習以外,還應結合幼兒三至六歲的發展特點,重點培養幼師學生的對音樂的理解和表達表現的能力,運用肢體動作、或節奏韻律等方面,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在幼兒教學過程中成為一名合格的幼兒學習音樂的引導者和領路人。

【學前教育史論文】相關文章:

關于學前教育史論文08-05

學前教育史心得體會(通用16篇)08-09

學前教育論文11-04

學前教育論文15篇11-11

學前教育論文(15篇)12-05

大班幼兒入學前的準備論文04-30

學前教育畢業論文開題報告11-18

教師讀書筆記《外國教育史》04-26

學前教育畢業論文開題報告范文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