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以市場為導向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論文
論文關鍵詞:高等教育 教育質量
論文摘要:高等教育質量與社會需求休戚相關。高校應樹立以市場為導向的教育質量觀念,通過建立學科專業結構調整的市場適應機制,優化專業課程體系,改造學科專業內涵,強化大學生在教育質量保障體系中的地位等措施,提高教育質量,積極響應市場對人才需求的變。
在經歷過規模的跨越式發展之后,提高質量逐漸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目標。高等教育質量與社會需求休戚相關,只有符合社會需要、滿足學生發展需要的教育,才有可能是高質量的教育。因此高校必須轉變教育質量觀念,提高教育質量,適應市場對人才需求的變化。
一、轉變教育質量觀念,樹立以市場為導向的教育質量觀
近幾年,我國大學生規模連續增長,基本實現了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高等教育進人了由數量擴張向質量強化的轉型期。現行以“學校滿意度”為目標的大學生培養質量保證體系雖然也是對社會需求的反映,但這種間接的表現形式還難以全面如實反映社會需求的真實信息,表現為高校培養的大學生質量不高,不能有效的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高校應更新傳統教育質量觀念,而樹立以“學生滿意”和“社會滿意”為目標的教育質量觀。只有符合社會需要、滿足學生發展需要的教育,才有可能是高質量的教育。
因此,作為高等教育供給主體的高校就必須面向勞動力市場,既要滿足高等教育機會需求者的要求,又要對勞動力市場中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的變化作出快速的反應。高等教育只有成為完成上述雙重使命,對兩個市場做出良好的反應,才能使供給達到合理的狀態并轉化為有效供給,高等教育質量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實。
目前我國高校大多尚未樹立真正的市場觀念,對大學生的要求和勞動力市場的變化反應相對比較慢,沒有很好的滿足大學生和用人單位的要求,這才是造成目前大學生就業難的真正原因。
二、建立學科專業結構調整的市場適應機制
高校培養的人才,最終要走向社會,接受勞動力市場的考驗。因此高校學科專業規模和結構是否合理,最終的檢驗尺度是市場。這就要求高校必須主動面向市場、適應市場。在學科專業結構調整中引人市場機制,主要應從以下兩方面人手:
第一,研究市場規律,了解市場對人才的需求變化。這就要求高校需要對人才市場需求的總體情況進行跟蹤研究,要分析國家經濟政策、產業結構發展和調整的政策,把握其基本規律和走向,確定學科專業的人才培養及發展方向,并不斷進行適應性調整和建設,從而確立科學的人才培養規模和結構。
例如:由于產業結構的變化,一些新興的行業誕生,不具備市場發展前景的傳統行業解體,這些現象都在畢業生的就業上有所體現,具體表現為各個學科專業的畢業生的就業率存在較大差異。
學科是專業形成和存在的基礎,而社會人才需要是專業存在的條件。因此,高校在設置新專業或者調整老專業時,都必須充分考慮到本校的學科基礎、社會需求、所提供的教育資源能否滿足專業教學需求、現有專業是否在國內同專業中具有比較優勢等問題。有些學校的專業設置和專業調整往往不是面向市場需求,而是單純立足于自身師資條件等,結果造成專業特色不突出,方向不明確,培養的學生無特長,造成人才產品不能“適銷對路”。高校要積極面對市場,做好市場凋研,確保培養的學生能適應市場對人才的要求。
第二,建立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反饋機制和預測機制。
如果說人才預測重在人才培養之前,那么,高校畢業生就業反饋則是側重在培養之后。這樣做的目的是能夠準確客觀地把握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流向和就業率,以便及時調整人才培養計劃和結構,更好地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畢業生的就業趨勢是最有效的市場信號。如果某一學科專業人才畢業生就業率低,流向的崗位不是本學科專業的適用崗位,那么就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高校培養的某類人才供大于求,這類人才的培養就要慎重;反之,如果某類學科專業畢業生就業率很高,或者持續增高,就意味著市場需求量大,供不應求,就可以適當擴大此類人才的培養規模。
當然,就業流向和就業率等反饋機制需要和人才預測機制等緊密結合起來,如果從多方面所獲信息具有高度一致性,那么決策就更容易做到科學和有效。高校要樹立現代信息觀念,建立一個高效、靈敏的信息情報系統,及時、準確獲取勞動力需求信息并進行科學預測,保證高校在市場競爭中“耳聰目明”、正確決策。
三、優化專業課程體系,改造學科專業內涵
由于學科專業及其人才培養具有周期滯后性,即使有再靈活的高等教育制度,學科專業經常調整,也不可能完全跟得上市場變化的節奏。而且教育與經濟、學校與企業、人才培養與商品制造,畢竟是性質不同、領域不同的活動形式,完全用商品經濟、市場經濟法則來調節人才培養活動,也可能會給高等教育帶來災難性的后果。優化課程體系無疑是解決這一矛盾的辦法和出路。高校可以通過優化課程體系,改變學科專業內在的品質來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形勢。
高校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體現在課程設置上,就是增加自己優勢領域的相關課程的比重,適當降低其他課程的比重,從而培養出各具特色的具有競爭力的學生。高校可以組織有關專家對專業的培養方案進行診斷,科學合理的安排專業基礎理論課程和專業主干課程。同時要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構筑一個合理的實踐能力體系,并從整體上策劃實踐教學的每個環節。通過這種實踐環節的培養和訓練,培養學生扎實的基本技能和實踐能力。
四、強化大學生在教育質量保障體系中的地位
大學生作為教育服務的消費者,除了受教育權之外,作為“消費者”,還應享有“知情權”、“監督權”和“參與權”等。這就是說,大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過程中,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對學校及教師的教學效果、教育過程、教育資源的投入與使用等發表意見,充分體現學生消費者在受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從我國高校本科教學質量保障的現狀看,政府在評估中發揮了主導作用,雖然高校、市場和社會的力量已逐步參與到質量保障中來,但其保障主體所發揮的保障力不大,也缺少足夠的積極性。高校在政府評估的指向下,按市場需求去提高教育質量的壓力和動力不足。因此需要強化高等教育的消費者——大學生的主體地位,打破原有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
2005年3月新出臺的《普通高校學生管理規定》從學生管理的角度做出了具體的解釋。即“學校應當建立和完善學生參與民主管理的組織形式,支持和保障學生依法參與學校民主管理。”從法律條文的角度保障了學生的參與權。但是該規定沒有進一步明確學生參與學校管理的具體內容和形式。因此有必要進一步完善現行的《普通高校學生管理規定》,切實保障大學生的主體地位。
五、引入市場機制,提高高校的責任意識和質量意識
在市場競爭條件下,企業只有通過提高自己的產品或服務質量,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才能生存。同樣,在高校中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適應社會需求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強化了高等院校的責任感和危機意識,促使其通過不斷的改革提高整體辦學質量和效益。
在高校中引入市場機制,關鍵在于落實高校辦學自主權和建立高校自我約束機制。我國高等教育改革歷史上,也有過幾次政府放權的嘗試,結果都以失敗而告終,形成所謂權力“放就亂,收就死”的怪圈。究其原因,關鍵是政府在下放權力的同時,沒有讓高校承擔起相應的責任。當高校有了辦學自主權后,還要把質量約束交給市場、交給社會.由市場機制來調節高校的服務面向和人才培養質量。在市場條件下,教育質量不僅是被界定為“符合規定”,它還必須“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因此,如果高校不關注大學生和社會的需求,其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即使達到了高校內部設定的質量標準,也不過是“合格的廢品”,不可能有市場和生命力。
【論以市場為導向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論文】相關文章:
提高素質教育質量科研是重要導向04-29
試論以就業為導向,促進高等職業教育發展05-02
以市場為導向的大學生培養及就業體系研究04-26
論測量導向系統優缺點04-28
以市場為導向的高職高專教學改革研究04-29
高等教育質量自我監控機制的探析04-29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將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04-27
論比較教育依附論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啟示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