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美術館與大眾美術教育藝術論文
從社會文化、政治生活以及傳播的角度上看,當代社會的公共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當今大眾傳媒時代的某種媒介特征,美術館以公開展示美術作品的方式去表述和傳達社會公共領域的種種信息、意向、文化理念和審美觀念,把物化的文化理念和藝術美感伴隨著服務社會、造福公眾的理想訴諸社會公眾,它在大眾美術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美術館作為一種公共傳播空間與媒介,主要傳達公共審美文化。公共審美文化是指由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形成的普及審美文化知識、傳播先進文化藝術、提供精神和藝術食糧,滿足人民群眾審美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眾基本審美文化權益的各種公益性文化機構和服務的總和。美術館是開放性的公共空間,其根本目的在于體現一個社會的公共審美精神及公共審美利益。美術館雖然是一個專業的審美展示空間,但是它擔負的卻是普及藝術、提高大眾審美水平的美術教育任務。大眾美術教育以提高大眾審美能力、欣賞水平為宗旨,是精英美術教育和專業美術教育的有力補充。正是由于美術館的存在,才使大眾美術與精英美術之間的隔閡得以消解,從而在二者之間建起溝通的橋梁。
大眾美術教育是一個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的有效工具,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代社會,美術世界已滲透在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眾美術教育可以使人們更全面、更具體地感受到現實生活的美學意義。大眾美術教育的這種意義在今天顯得尤為重要,這是因為在當代社會,由于社會分工的專門化,人們已越來越容易被固定在一個非常有限的工作崗位上,這種情形容易片面發展人的本質力量的某些方面,而其他一些本質力量(比如對美術的審美能力)則因抑制而得不到發展。這樣,人也就容易喪失對生活全面的、具體的感受力而成為一個“單面人”、片面的人。而要提高全民的美術教育,其中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讓大眾走進美術館。美術館和其他媒介(電影、電視、互聯網、報刊、廣播)相比,它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夠使觀者直接面對美術原作,使他們能身臨其境地欣賞美術作品,得到美的享受,受到審美教育,從而凈化心靈,提升精神境界。
大眾美術教育是美術返回社會生活和人民大眾的必由之路。美術家們并不是單純為了反映生活而去從事美術創作,他們的最終目的還是希望通過對生活的反映來干預、參與甚至重構我們的社會生活。但是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通過大眾的美術接受與消費環節,美術作品才能在返回社會生活的過程中去完成干預、建構社會生活的使命,這就要求美術家的作品通過大眾的審美接受,實現美術的社會功能、教育功能和審美功能,也就是說美術館在一定程度上擔負起使藝術家個人的美術作品成為社會文本以及實現社會審美功能的重任。依據接受美學,再好的美術作品在沒有經過大眾閱讀時只能是未成品,只有經過大眾的審美接受才能成為真正的美術作品,美術家的作品通過美術館這種獨一無二的媒介,使個體的創作通過大眾欣賞、閱讀形成強大的社會審美效應。美術館作為大眾審美接受的主要環節就是要通過它的特殊展示功能,實現美術品的教育功能、社會功能和審美功能。這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美術返回社會生活就內在于美術的大眾接受和消費形式之中。從創作主體——美術家和接受主體-人民大眾的數量關系來看,接受主體要大大多于創中國論文聯盟www.lwlm.com整理作主體。人民大眾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主體,他們的社會實踐,他們的情感、思想、信仰,構成了豐富的社會生活內涵和感性形式,成為美術家反映的對象,所以,當美術作品通過美術館這一舉足輕重的社會傳播中介而與廣大的人民群眾發生審美關系時,就意味著作品已返回社會生活。
二、美術的大眾接受與消費使美術重返社會生活還表現在它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和構造新的社會生活上。從接受的角度看,美術作品所構造的現實生活還僅只是潛在的,它必須通過大眾對美術作品的接受,大眾接受者不但被作品所構造的新的現實所感動、從而以新的態度,新的眼光,重新審視、理解現實生活,而且還能在現實生活中通過社會性的實踐活動把精神力量轉化為物質力量,在社會實踐中重新構造我們的現實,而這一切都有賴于美術館的展示、傳播功能。
其三,進入后現代以來,美術由崇高逐步走向大眾與通俗,美術由作者中心論、作品中心論轉向了讀者中心論,大眾的審美取向會直接影響到美術家的創作傾向,由此大眾美術教育成為一個不可回避的社會問題。美術家在美術館展示美術作品就是檢驗大眾對作品的態度,從而了解大眾的審美取向,進而調整自己的創作走向,盡最大可能地創作出符合大眾審美需求和大眾喜聞樂見的美術形式。這就是說大眾的審美態度必然會對美術家的創作起到客觀的推動作用或阻礙作用。當藝術家的美術作品得到大眾的首肯,符合大眾的審美口味時,大眾就成為美術家創作的助推器,反之就成為美術家創作的障礙。美術史證明只有那些既有鮮明藝術個性又深受大眾喜愛的藝術家才最終名垂千古,而那些所謂“曲高和寡”的藝術作品由于只有極少數人喜歡,所以難以被時代所認同,齊白石就是一個不可置疑的正面典型。
中央電視臺在2003年冬季舉行的傅抱石畫作現場拍賣直播中,主持人王小丫公布了關于傅抱石先生的民意測驗結果:近百人中僅有一人知道傅抱石,倆個人進過美術館,這意味著大眾的美術教育還非常薄弱。為改變現狀,國家必須通過多元的方式和渠道,讓更多的人進入美術館,享有欣賞美術的權利,使美術能融入個人的生活世界。只有人人都能從美術中體味快樂、分享創作者的藝術世界和精神世界時,美術館、美術事業、美術市場才能走向繁榮昌盛。
美術館作為一個開放的文化機構,承擔著收藏、研究與陳列文化產品,進行文化傳播的功能。在我國,美術館作為新形勢下的公共文化機構,其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公共文化服務,它的服務水平直接關系著美術館在公眾心目中的地位。由于各種原因,中國的美術館在很大程度還沒有真正走進大眾視野,許多人都認為美術館是給專業人士看的,離自己的生活很遠。這就要求美術館必須不斷創新服務手段、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為完成當前這個迫切的任務,中國美術館近年來在公共教育方面的一些探索頗有借鑒價值:
一、通過藝術講座使大眾了解藝術
2010年以來,中國美術館已經圍繞展覽相應舉辦了20多場形式各異的活動,包括專家講座、觀眾體驗活動、少兒美術夏令營等,其中,學術講座已成為中國美術館影響和引導觀眾審美的一個重要形式。
“建構之維——2010年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首次大規模地將體量巨大的當代藝術品搬進了國家級美術殿堂。當代藝術雖然目前炙手可熱,廣受市場追捧,但不能不承認,X對于普通大眾而言,仍然充滿了陌生感,面對具有前衛色彩的當代藝術作品,有許多人由于不了解或不理解而難以接受,那些看慣了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等傳統藝術形式的公眾,對于如何欣賞當代藝術,感到束手無策、一籌莫展。
讓真正好的藝術走進大眾,這不僅是藝術家們共同的心愿,也是許多美術館努力的目標。圍繞展覽舉辦講座是以學術的方式加以引導的重要方式。
《怎樣欣賞當代藝術》就是中國美術館特邀藝術理論家、北京大學教授朱青生舉辦的專題講座。朱青生教授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傳統藝術到當代藝術的發展歷程,也與聽眾分享了他對當代藝術的認識,他還與聽眾們一起參觀展覽,并鼓勵參觀者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賦予作品不一樣的意義,講座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許多聽眾改變了對當代藝術的看法。
此外,中國美術館還邀請新聞媒體參與講座,并就展覽和講座內容與專家學者進行互動交流,這種通俗易懂的方式對傳播、普及藝術也大有裨益。如在吳冠中紀念展期間,該館從吳冠中的人生、藝術等不同的方面分別舉辦了專題講座、報告會,讓大師的風采真正深入聽眾心中。“澳大利亞土著藝術展系列講座”“科學與藝術的互動——新媒體藝術在中國”等專題講座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二、以美術活動開啟美術教育
進行大眾美術教育必須從幼兒園和中小學抓起。國外的中小學經常將課堂搬進美術館,這樣的好處是既能讓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熱愛藝術的習慣,又能讓學生直接面對美術經典作品得到美的熏陶,從而把抽象、生硬的美術教育變得生動活潑,讓中小學生在愉快、感性和形象的氛圍中接受藝術的洗禮,使他們的精神得以陶冶和凈化。我國的中小學校也應該借鑒國外的教育模式,多讓中小學生走進美術館欣賞美術作品,從小就培養他們的美術興趣,提高他們的美術修養。
這就需要中小學校長、教師多與美術館的公共教育部取得聯系,二者的合作與互動對提高中小學生的藝術鑒賞力大有裨益。
對孩子進行有意識有策略的藝術教育也是中國美術館公共教育的一個重點。針對六一兒童節,中國美術館每年都開展不同形式的公共教育活動。2010年,該館結合正在展出的“捷克雕塑藝術展”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兒童節,我們一起做雕塑”親子活動。孩子們不僅通過展覽了解雕塑的材料、形態、內容等,還親手體驗了雕塑的制作過程,各自創作了一份獨具視角的泥塑作品。為了達到較好的效果,美術館特地請來了雕塑家張寶貴為孩子們示范雕塑的方法,之后,孩子們利用美術館準備好的工作臺、凳子、膠泥、石膏、顏料等工具和材料快樂地捏制、上色等,接近尾聲時,家長們也進入工作室,和孩子們一起加工完善,分享快樂。這次活動不僅在快樂中感受藝術、體驗藝術,而且也加深了父母與孩子之間濃濃的親情,對家長的藝術知識也是一次普及,因此得到了家長們的一致好評。
類似的活動有很多。2010年的國際博物館日,中國美術館就策劃了一系列的活動,如與景山街道辦事處合作組織社區觀眾走進美術館的體驗活動,與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師生圍繞“美術館和教師教育”進行交流研討活動,配合博物館日主題,向路人和觀眾發放精美宣傳折頁和贈票,以鼓勵更多的人關注美術館、走進美術館等等。
2010年6月,中國美術館還結合澳大利亞土著藝術展和館藏皮影藝術展推出了“教育套餐”,包括系列學術講座、土著舞蹈表演、志愿者講解員培訓、志愿者義務講解、中英文語音導覽、發放兒童繪畫卡等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和服務,受到各界歡迎。
中國美術館有場地、平臺、作品的優勢,它對于孩子提高美術教育水準和文化素養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讓孩子參與美術活動也是培養未來的觀眾群。推廣兒童美術教育,為孩子打造藝術教育的第二課堂,是美術館應該探索的一項重點工作。
三、公共教育形式的多元化與多樣性
藝術教育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中國美術館嘗試了很多方式,比如,結合朱德群回顧展,他們不僅邀請該展策展人——原法國國立集美亞洲藝術博物館中國藝術部專家戴浩石做講座,還邀請中央音樂學院教授、著名大提琴家朱亦兵舉辦《色彩與旋律——大提琴家朱亦兵談朱德群回顧展》講座和音樂會,朱亦兵教授和他的中國大提琴愛樂樂團為觀眾們獻上了一場視聽相遇、音畫互感的盛宴。
在“建構之維——2010年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中,除《怎樣欣賞當代藝術》學術報告會外,美術館和公共教育部還舉行了“與藝術家對話:理解中國當代藝術——葉永青、展望、邱志杰三人談”活動。活動以酒會和座談的形式,為聽眾提供了與藝術家面對面對話交流的難得機會。
2010年,中國美術館主動加入“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并組織了以館藏作品為主力的“20世紀中國畫”和“20世紀中國油畫”兩個主題展,向大學生介紹現代以來中國美術的發展。雖然,為數不少的經典作品給展覽的安全保衛工作帶來了難度,但中國美術館想方設法添置設備、組織人員,使得大學生在校園里面能欣賞到名家經典。進校園的活動在清華大學、首都師范大學等北京4所高校開辦,受到大學生的熱烈歡迎。這其中,不僅因為作品選擇有分量,更重要的是,對于每一次“高雅藝術進校園”的展覽,中國美術館都將其按照館內展覽的標準來進行展廳設計,這樣不僅讓大學生欣賞到內容,還感受到美術館水平的展示效果,真正形成了高雅的藝術氛圍。
中國美術館還嘗試贈票、舉辦夏令營等活動,并取得了寶貴的經驗。作為國家級美術殿堂,中國美術館的公共教育工作一直走在大多數美術館的前面。
此外,上海美術館打造“上海美術大課堂”系列活動,2010年,上海美術館結合上海世博會的主題,開展“流動的美術館”活動,并出版“口袋里的美術館”系列叢書,通過配合上海世博會的舉辦,把美術館的活動更多地面向社會,與世博會的文化氛圍融合,這是一種新的構想。
廣東美術館則組織了以“普及美術史”為主題的美術展,這樣的角度十分新鮮。更重要的是,該館將展覽舉辦地從大學拓展到村鎮,把有關藝術史普及、藝術欣賞和名家作品推介的展覽送到農村。“文化下鄉”讓農民得到了實惠。
陜西省美術博物館在2010年舉辦了“樂在美中”系列活動,把外國美術展、民間展和社會公共教育結合在一起,邀請藝術家與公眾面對面。陜西省美術館與西安市的30多個居民社區、20多所大學和30多所中小學簽訂協議,將服務社區、組織活動和美術館的活動結合在一起,組織藝術家指導社區的藝術活動。
除了在公共藝術教育的內容、形式上有所拓展,2011年,各個美術館在免費開放上繼續進行一些探索。美術館的免費開放為了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也是政府的文化惠民政策的體現。免費開放是為了響應中央關于美術館面向社會免費開放的總精神,但還需要逐步探討適合于美術館情況的免費開放。
一個新型的美術館,應該將關注人、重視人的問題提升為美術館的戰略職能,思考如何具有公眾意識,運用相應的方式和手段為公眾服務,了解公眾的想法,具有公眾的思路和相應的政策方式。在美術館的全部活動中,藝術教育是一種出發點和歸宿點,也是各種美術活動的意義所在,這應該成為許多美術館的共同認識。
隨著社會發展和文化進步,作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術館的審美教育功能在當代也越來越豐富。要充分實現美術館的公共教育和公共審美的功能,既需要在形式和手段上的創新,更需要在內容質量上的提升。審美教育要立足于展覽自身的質量和影響,要通過公共推廣等手段吸引更多的觀眾走進美術館,公共教育要著眼于所有觀眾,立足于展覽展示手段的整體利用與開發,而不是只著眼于參加活動的有限對象。現在大家開始關注美術館對大眾審美教育的作用,關注美術館公共文化服務的性質,這是一個進步。美術館界自身認識到除了要服務藝術家,更要服務民眾,這也是一個進步。
為了充分發揮美術館的各項職能,提升美術館在整個美術生態中的作用,作為文化主管部門,文化部開展了一系列工作:首先是開展了全國重點美術館評估,這次評估的目的在于以評促建、以評促管,一方面通過評估推出一批做得比較好的美術館,在今天起到一個引領和示范的作用,推動美術館自身專業化建設,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引起社會各界對美術館事業的關注,提升對美術館重要性的認識。其次是實施了全國美術館發展扶持計劃。2010年重點對美術館的優秀學術研究成果和公共推廣項目給予了獎勵性的扶持,重在引導美術館關注自身的專業化建設,尋求自身合理的定位。以后計劃每年評一次,扶持項目也會圍繞著美術館的主要職能拓寬至美術館專業人才培訓、展覽策劃、學術研究、公共推廣等幾個方面。2011年,重點加強對國家重點美術館的扶持,開展全國美術館館長培訓。通過幾年的扶持引導,一定會提升美術館自身專業化建設的水平。再次,加大對全國美術館專業委員會的扶持力度,加強和美術館專業委員會的合作,進一步強化行業管理。近期擬在全國重點美術館評估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委托專業委員會進一步聽取意見,研究制定美術館工作規范,同時開展民營美術館發展專題調研,力爭在“十二五”期間完成《美術館管理條例》的制定,實現美術館管理的法制化。最后,加強對美術館收藏的管理,首先對重要美術館已有的收藏進行普查,建立國家美術收藏數據庫,在此基礎上組織專家制定收藏規劃,完善捐贈獎勵機制,加大對20世紀代表性美術作品的搶救性收藏。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政府也在轉變職能,更多的不是行政干涉,而是在宏觀政策的制定以及管理監督方面發揮作用。所以說,美術館評估和扶持計劃都是手段,它不直接介入美術館的業務,是立足于建立起一個機制、形成良好的生態關系。
美術館是普及大眾美術教育的有效途徑,美術館作為公共文化設施應當義務承擔藝術審美教育功能。美術館是提高全民素質和實現美術教育的大課堂,美術館通過策劃一系列的大眾教育活動,將自身轉化成為大眾可望可及的學習場所,并成為大眾接受文化傳承和領會藝術的殿堂。普及美術,是美術館的重要任務,應把美術館變成為大眾增強美術鑒賞和娛樂活動的地方,通過教育活動使美術館與學校,家庭、社區互動起來,從而使美術館打破學術壟斷,讓美術走進大眾的美術教育領域,走近大眾的社會生活,同時耐心引導大眾的審美取向,提高大眾的美術鑒賞力。
美術對于人格形成的影響,已是一個備受人們關注的問題,在大眾美術教育功能凸顯的今天,成人美術教育、群眾藝術館等是培養大眾文化素養的重要途徑,而且對大眾美術教育的作用日益重要。大眾美術教育只有扎根于廣大市民才能得以實現,美術館作為公共文化機構,它所提供的各種審美教育活動對大眾美術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推進了當代大眾美術教育事業的發展。隨著大眾美術的蓬勃發展和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傳承的普及提高,群眾美術教育的內涵也越來越豐富。為了進一步推動群眾美術教育的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和諧文化,美術館應積極探索大眾美術教育改革思路,努力宣揚中華民族文化,將精英美術教育與大眾美術教育雙管齊下,為全民藝術素質的提升多做貢獻。
20世紀末葉,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已經成為我國知識界和社會有識之士的共識。民族文化素質的高低是衡量一個國家強弱的重要標志,要想實現現代化目標,必須提高整個民族的文化素質,而大眾美術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的重要內容,也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必須大力提倡大眾美術教育,提高全民族的審美接受能力和欣賞能力。大眾美術教育對繁榮美術事業、提升中國在世界范圍內的文化地位具有積極的戰略意義。強化大眾美術教育對于提高中國的文化軟實力、文化競爭力,增強全體人民的國家認同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這對于世界了解中國、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以及促進中華民族價值觀的國際認同,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大力開展大眾美術教育對展示中華民族的古老文明和悠久歷史,提升國民的文化素養和文明程度,對增強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特別是向全世界傳播中國文化理念和中國藝術精神大有裨益,也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國文化魅力的重要手段,對增強中國文化藝術的國際影響力與競爭力,具有不可代替的現實意義,而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美術館擔負著不可推卸的重要使命。
【美術館與大眾美術教育藝術論文】相關文章:
關于美術高考熱對美術教育的思考藝術論文05-03
大眾04-30
大眾文化與大眾的文化、文化的大眾化04-27
何為大眾?04-27
對大眾文化消極功能的再認識-大眾與大眾文化關系的探討04-27
《大眾哲學》的啟示04-28
科學大眾作文04-28
游美術館總結10-12
美學與藝術論文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