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新媒體環境下創新大學生黨員教育途徑研究論文
關鍵詞:
關鍵詞:大學生黨員、教育途徑、新媒體環境
新媒體的出現顛覆傳統信息傳播渠道及溝通模式,體現出信息的快捷性、即時性和共享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生黨員培養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但網絡的虛擬性、共享性和多元化交流方式,為大學生黨員群體帶來更多的信息與選擇,影響他們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傳統的教育方式必須變革,才能夠繼續發揮教育與指導作用。本文以新媒體環境為背景,對大學生黨員教育進行研究,提出了新媒體環境下創新大學生黨員教育的途徑。
一、大學生黨員教育的現狀
在新媒體出現之前,大學生黨員的主要教育模式是以黨課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等方式進行,適當組織報告會、座談會、參觀見習等載體加深教育效果,但受時間和空間限制較大,無法做到全程覆蓋、無縫鏈接。加之傳統黨員教育以“填鴨式”為主,重理論灌輸,輕實踐操作,使得對黨員教育效果的評價,往往存在一定的主觀性,在公平性和合理性上存在不足。黨員組織生活定期開展,通過書面或者交流的方式,全面了解掌握大學生黨員的思想,但這種評價方式顯然有失偏頗,而且教育資源存在陳舊性、理論化和空泛性特征,讓部分大學生黨員感覺晦澀難懂,產生厭煩情緒,這些都對大學生黨員教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與挑戰。
二、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黨員教育優勢
新媒體在人們的生活、生產、學習和辦公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已經進入人人都是自媒體的微時代,網絡的開放性、共享性、互動性和公平性,為人們提供平等的交流機會、海量的信息資源和不設防的信息環境,這些符合大學生黨員的心理需求,但缺乏法律和制度約束的網絡空間,使得部分大學生黨員的思想產生蛻變。
(一)新媒體拓寬大學生黨員教育平臺
新媒體的互動性,使教育和溝通方式變得更加靈活,教師不再是坐而論道,而是平等交流,學生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去抒發自己內心的感受,而教師能夠作到時時傾聽和解答,真正為大學生黨員教育拓寬了平臺。黨員教育在堅守課堂主陣地的同時,更要充分發揮新媒體優勢,使教育真正實現全程指導、全面覆蓋、全員納入和全時監督,更好的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二)新媒體完善大學生黨員教育內容
對于黨員的教育資源一直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舊的內容較多,新的內容較少,比如優良傳統教育、黨性原則教育等,大學生成長在新時代,但教育資料很多都是使用黨史、軍史以及其他相關史料,適當的學習歷史是必要的,但要控制比例,不能將教育內容全用傳統教育資源,這樣會使大學生黨員教育效果下降,必須要針對大學生黨員身心發展特點,依托新媒體,使教育內容向新、實、全方向發展。
(三)新媒體增強大學生黨員教育效果
新媒體是基于網絡環境產生的新型媒體形式,具有時效性、自由性和共享性特征,依托此平臺進行交流的大學生黨員群體也會具有同樣的特點。雖然,信息的即時性讓他們第一時間接觸到新的信息,只能靠自身的政治敏感性和洞察力去鑒別,但能增強他們自我完善能力,使教育效果更加突出。歷史證明,“閉關鎖國”并不能帶來永久的和平,網絡空間也在進行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大學生黨員也是其中的戰士,必須要通過增強教育效果,提高他們應對復雜環境與局面的能力。
三、創新大學生黨員教育途徑
(一)搭建新媒體平臺,拓展教育空間
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須要充分認清形勢,積極轉變教育方式,在保持傳統的課堂教育、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和主題活動的基礎之上,及時利用BLOG、微博、論壇以及各大政府站資源等新媒體平臺開展教育,使教育形成更為廣闊的空間。
(二)加強互動性交流,凈化網絡環境
網絡的交互性為大學生黨員教育提供更為多元的選擇方式,通過特定的媒體平臺,可以進行“一對一”、“多對一”和“多對多”等方式的交流,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解決大學生黨員的思想困惑。要針對大學生黨員需求,建立專業的思想教育網站,為大學生提供交流和學習的平臺。要建立信息監督機制,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使大學生黨員能夠有一個健康的交流空間。
(三)利用實時性特征,開展組織生活
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讓大學生黨員參與理論學習、討論發言和在線互動,可以采用匿名方式,進行投票表決,體現出更大的民主性和公平性。網絡新媒體可以成為大學生黨員展現自我的平臺,把對黨的熱情與感情及時發表到網絡上,使更多的大學生獲益。
參考文獻:
[1]徐振祥.新媒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與挑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06).
[2]姜恩來.新媒體環境下
【新媒體環境下創新大學生黨員教育途徑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研究論文05-02
新媒體下的媒體環境巨變09-27
全媒體環境下高校德育工作創新教育論文05-02
小學教育工會活動創新途徑研究論文05-03
淺析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創新04-30
新媒體下英語教育的創新發展對策論文05-02
新媒體環境下提升記者的職業素養論文05-02
新媒體環境下網絡安全研究論文05-02
新媒體時代藝術教育的策略創新論文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