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書院作為現代社會通識教育的形式:以古典書院為例
毋庸諱言,今天討論教育問題的背景是:現代大學已經墮落為職業培訓公司和學術工業制造公司。在學生眼里,學校理所當然是就業培訓服務機構;在學校眼里,教師是雇員,學生是客戶上帝,監管雇員為上帝服務成為大學管理的主要工作。理工科的研究生管導師叫“老板”,更是直接暴露了現代大學的本質。現代大學已經喪失了教育的古老責任。這是近年來大學古典通識教育和民間傳統文化通識教育興起的背景。
在大學古典通識教育方面,劉小楓和甘陽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中山大學博雅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古典班、重慶大學博雅學院、清華大學新雅學院相繼開辦,已經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形成了可供借鑒推廣的模式。2015年11月27日至29日在重慶舉行的“中國比較古典學學會第三屆年會”以“《理想國》的教學與研究”為主題,有百余名古典學者和一線大學古典通識教育教師參加,展現了大學古典通識教育開展的盛況。不過,這些古典通識教育實踐僅限大學體制內,有待面向更加廣闊的社會空間展開。
另一方面,民間傳統文化通識教育近年來也開始蓬勃發展,形成所謂“國學熱”、“讀經熱”。不過,由于缺乏引導和規范,目前形勢并不樂觀,總的來說是問題多于貢獻。當前民間開展的傳統文化通識教育主要分兩類:商業性的和準宗教性的。它們存在的問題都很大,人們必須檢討。這些機構的出發點雖然是好的,但它們共同的問題都是低俗的。相對而言,商業性的還稍好一點(有些是高校面向社會開辦的“國學班”),雖然格調不高,旨在牟利,但還算有一定社會教育意義。準宗教性的模式提倡愚昧讀經,貽害無窮。
在這種處境中,同濟復興古典書院想嘗試一種新的可能性,依托高校學術資源,面向社會開展嚴肅的古典通識教育。同濟復興古典書院正式建立的時間并不長,2015年元旦開始招收第一批學員。但在書院開辦之前,筆者以道里書院的名義已經做過十年的探索,積累了面向社會開展古典通識教育的經驗。現在談談筆者對現代書院教育的思考和辦學實踐,請關心古典通識教育的人士批評參考。
科舉制度早已取消,我們失去了傳統書院存在的土壤。不過,科舉制度對于古代書院的負面刺激功能,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從體制內教育得到。醉心于功名利祿的科舉和致力于職業培訓的現代教育有異曲同工之妙。無論在科舉制度下,還是在現代職業教育背景中,書院作為一種社會通識教育的形式都是必不可少的。社會邊緣自覺擔當主流責任,古今中外往往而然。
古代書院的存在形式既非官辦,亦非商辦,也沒有采用宗教組織的形式,而是真正的“民非”:民辦非企業機構,無論注冊沒注冊。今天,最適合書院的存在形式仍然是“民非”。古典書院在學員的努力下注冊了民非,這既是適應現代社會組織形式的需要,也是繼承古代書院傳統的需要。以民非的形式與官辦體制教育、商業和宗教都保持有距離的互動、有張力的合作,以非官方、非商業、非宗教的形式承擔社會通識教育的責任:這既是古代書院一直在做的事情,也是未來書院應該繼續做的事情。
但書院的教育對象不得不發生變化。以前教專職讀書人,現在只能主要針對企業和事業機構的職員。以前教專業讀書人倒不是因為古人愛讀書,而是因為科舉體制保證了專業讀書人可以當官,即使不能當官也能贏得社會尊重,衣食無憂。所以,讀書人心無旁騖,書院即使開到山里,也不愁生源。現代社會就業壓力重,在校大學生和研究生一心想著畢業找工作,所以,他們即使心慕圣賢也沒時間來書院讀書,只能等到工作有成再來讀書。“學而優則仕”是古代書院,“仕而優則學”是現代書院(仕不見得是當官,可以是做事)。它們的區別可以說很大,也可以說沒什么本質區別。
教育對象的變化不得不帶來教育形式的調整。這個調整既要適應變化,又不宜遷就變化。適應變化,譬如教學時間只能選工作日之外的業余時間,密度不能太大等等;不宜遷就變化,譬如讀書內容不能降低要求,須用經典注疏,不用心靈雞湯、通俗讀物,須寫心得作業,抵制消費化、娛樂化、體驗化等等。同濟復興古典書院課程體系以十三經注疏為主,以史籍、諸子(含佛學和西學古典)和中醫、書畫、音樂和茶道等游藝內容為輔,周末上課,課后必須寫作業。這些都是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嘗試,也是不向現代社會完全妥協的嘗試。
查字典范文網[CHAZIDIAN.COM]
教育自古以來就是有張力地適應時代需要、不妥協地滿足學生需要的事情。完全的迎合學生叫服務,完全的迎合時代叫媚俗。無論在服務還是媚俗中,真正的教育都蕩然無存。反過來,完全不顧時代的變化和學生的需要,也會取消教育,使教育墮落為灌輸。教育既非服務,亦非媚俗,更不是灌輸。教育是一種自由藝術,是古今對話的藝術、師生對話的藝術、社會批判的藝術。
在這種對話中,教學活動與古代經典、今日現實、學生和各方機構,乃至與教師本人的固有偏見都構成一種良性的張力。在這個意義上,教育就是生命本身,就是自由本身。教育是任何一個自由生命(也就是“人”)學會自由的成長過程。所以,在真正的教育中,教師得到的成長往往超過學生,因為教師是所有張力關系的結合點。古今各在一端,學生和機構各在一端,教師身處其中形成各端之間的張力,也協調各端之間的關系。一個教師能發起、容納和調節多大的張力,教育就能達到多深多廣的程度。
通過這種古今對話、師生對話的張力互動,學生可以逐漸養成建設性的批判能力、批判性的建設能力,乃至“疏通知遠”的古今通變能力,成為現代社會的成熟公民,肩負現代社會健康發展的責任,改變戾氣十足的現代習氣。只有通過這樣的古典通識教育來變化現代氣質,養成越來越多的成熟公民,現代社會才有可能重新找回健康幸福的生活方式。否則,要么自取滅亡,要么持續發展而毫無意義,現代人將越來越遠離“人類”所指稱的物種。
愛人,所以教人:這是書院傳統,無論是孔子以來的私學傳統還是柏拉圖的學園傳統,直到今天和未來,都是矢志不渝的共同事業。子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子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詩》云:“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愿與諸君共勉!
【書院作為現代社會通識教育的形式:以古典書院為例】相關文章:
閩北書院與書院祭主04-29
書院制通識教育核心課程改革的思考論文05-02
豫章書院04-29
從竹山書院看徽州的書院文化情結04-27
書院的作文10-12
南溪書院04-29
立雪書院04-29
東坡書院04-29
永嘉·書院·花園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