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學科整合之我見
在我十六年的教育生涯中,有兩年的專科學學工作經驗。一年教三、四年級的勞動課,一年教五、六年級的社會課,當過班主任的老師回過頭再教專科,就顯得輕松而游刃有余。兩年的專科教學,讓我思考了許多,也讓我體會到小學課程編者在編排各學科之初,其實已經考慮到了學科中的相互滲透,相互照應。
九九年我在教學勞動課時,那時還沒有進行新課程改革。教師們對于《大綱》的研讀程度不夠,社會上也沒有此方面的培訓,更不要說有關于各科之間整合的提法了。但當時我印象很深,在三年級勞動課上就有教給學生自己動手洗小物件的課,(如手帕、紅領巾、襪子等);在講這課時,我在課堂上還讓學生動手洗耳恭聽。而與此同時語文課中的作文就有《記第一次家務勞動》。如果兩位老師在授課前交流,一個在勞動課上先教給洗的方法,在接下來的課堂上,就指導學生先上表示先后順序的詞語,把勞動過程寫下來,這樣兩節課的內容合在一起,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會積累,在積累中熱愛生活,熱愛勞動,善于觀察,這不是很好的整合嗎?
第二年再帶班時,閑暇時我總愿意看看孩子們的專科書,看看在語文、數學之外孩子們又學了些什么;看看能巧借哪些專科課的力,更好的完成本學科教學任務。
在翻閱中我發現了各科教材在編排上的互相照應的秘密。
如語文課本,尤其是一至三年的語文課本,在上冊教材中都會有不同形式的有關秋天的內容的文章,下冊教材表現和贊美春天文章的內容多些。而音樂課上也有許多歌唱春天的歌,美術課上又有讓學生畫眼中四季美景的課。
在三月份教學時,如果幾位老師在一起交流,先由美術老師引導學生去觀察生活中的春天(樹、草、花、山、河、雪、人),發現春的到來給萬物帶來的變化,語文老師借助課文學習作者把看到的如何寫下來,在學文中感受春天的無限生機,在積累中豐富對春天的認識;在通過音樂課上動情地歌唱贊美春天,最后把你看到的,想到的,聽到的有關春天的美景畫出來。相信通過這樣幾堂課教學,在不同學科教師引領下的共同學習,孩子們對“春天”這一主題的學習是寬泛的,深刻的,這樣的教學才能稱得上是學科間的有效整合。是在理解教材編排基礎上的,高效的整合。
去年的社會課教學又讓我發現了,其實我們許多語文背景資源都可以通過社會老師正常教學讓學生在課內輕松獲得。但這就要求我們語文老師提前務課,了解一學期各單元內容所需課外資源;同時翻看社會教材,了解社會學科大致所寫內容,課時安排,根據語文教需要,讓社會老師適當調整教學順序。
語文課本上有一篇精讀課文《圓明園的毀滅》一文,要想通過本文教學讓學生裝認識到圓明園的毀滅,不僅給中國文化史,而且是世界文化史上帶來的不可估量的損失,介紹相關背景,很重要,如果語文課上講太多,就使語文課變成了歷史課,不講多,學生還不能理解深刻,所以我們語文老師就可借力,讓社會老師在我們講本課前,把有關這節的內容講完,讓學生在社會課堂內就了解當時清政府的腐朽和政治主張。了解國內以前都有哪些珍寶,了解外國侵略者貪婪的嘴臉和罪惡的行行,這樣在學此文學文就更能體會文中表達的感情了。
幾次的思考,讓我感到,我們現在意義上的教學離真正意義上的學科間有效整合還有一段距離。當學科間真正整合起來時,受益的不僅僅是學生,還有我們辛苦工作的老師。因為正真意義上的學科間整合所收獲的效果可不是1+1=2,而是大于2.讓學生在輕松之余獲得知識的同時,收獲智慧才是最重要的。
要想達到這一境界,對我們老師也許要有更多要求,不僅熟悉所教學科內容,還要了解同年級其它學科的教學內容,但對于把教育當作事業的老師,又算得了什么呢?
相關專題:尚無數據【學科整合之我見】相關文章:
信息技術學科整合計劃12-08
信息技術學科整合計劃[范例3篇]07-05
高中數學學科知識點整合09-27
廣告之我見04-06
感恩之我見04-08
項羽之我見作文07-29
手機之我見作文01-28
孝之我見作文11-11
教學反思之我見04-28
貴族精神之我見作文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