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學術動態當代道德教育理論研討會綜述
一、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本質和現實性功能。
與會的專家學者對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本質有比較一致的認識,但在具體理解上又有不同視角。有學者認為 ,作為現代唯物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與舊唯物主義的根本區別就在于它把實踐的觀點作為首要的基本觀點。馬克 思所理解的實踐是人自身通過對環境的改造和創造來達成與環境統一的活動。因而,實踐就其本質而言就是超 越的。道德教育作為一種實踐活動必定具有超越性。教育的超越性其核心在于培養主體性的人。有學者認為, 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本質并不排斥教育必須從現實規定性出發。但具有超越性的道德教育不是以現實的規定性來 束縛人、限制人,而是要使人樹立發展的理想,善于把道德理想賦予現實。還有學者認為,在社會轉型期,調 節人際關系的手段有多種,道德是人們用以調節人際關系的重要手段之一,顯然它不能從功利的角度出發,其 特殊性就是用人的精神性的滿足特別是對真、善、美的追求來協調人際關系。市場經濟要求道德教育必須化外 在道德要求為主體內在“自律”的追求,因此,當代道德教育最顯著的特色就是關于主體人格的培養。
在道德教育本質與現實性功能關系方面,一些學者認為,道德作為人類一種精神活動,是對可能世界的把 握,所反映的不是“實是”而是“應是”。它并不是人們現實生活的摹寫,而是把這種現實行為放到可能的、 應是的、理想的世界中加以審視,并且用理想的標準對現實行為作出善惡的評價。這種“應是”與“實是”, 理想與現實的矛盾運動構成了人類的道德活動并且推動人類向至善的方向前進。個體在這樣的過程中不斷自我 完善、自我超越。也有些學者提出道德教育現實性功能與超越性本質的立足點是什么的問題。認為,道德的超 越性必須建立在現實性的基礎上,應該使超越性追求與現實性規范辯證統一。
道德教育在面向現實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必須回答其與市場經濟的關系,也就是說,在當前社會轉型道德 的“應是”是什么。學者們認為,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為政治、經濟、文化等制約是不容置疑的。市場經濟必 然要求有文明的人際關系來強化和維持自身模式運行。市場經濟必定要求社會具備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的道德規 范體系。因此,當前的道德教育及其理論困惑正是這種體系改組轉變的陣痛反映。有學者提出,道德問題必須 放在社會環境中去考察,沒有純粹的道德。還有學者提出,德育的內容不是自身規定的,它首先取決于社會規 定。當前市場經濟尤其是轉型期環境有很多不利于道德教育的因素必須加以克服。在當今社會背景中,道德教 育必須有自身特有的強有力的適應機制。
二、對傳統道德教育的批判與繼承
有學者提出,在建立當代道德教育體系的過程中,要以民族化為基礎,強調民族性與世界性。道德傳統是 民族文化的積淀,其核心是群體價值觀。民族性的道德傳統又是在不斷發展的,只有在原有的傳統基礎上不斷 更新,才能逐步建立當代道德教育的理論體系。離開了傳統的現代化是不可能存在的。有學者進一步指出,對 中國傳統道德教育進行研究,不僅應該重視其內容,更要注意其方法。從總體來看,它與西方的理智主義道德 教育傾向有明顯的區別。中國傳統的道德教育所走的是情理合一的道路。道德情感的陶冶與修煉在道德人格形 成中既作為中介和動力又作為評價機制起著核心作用。無論從內容上,還是從方法上,中國傳統的道德教育思 想都具有現代轉型的社會價值。如果說跨世紀人才素質培養需要立足于民族和傳統這塊根基上的話,那么,中 國傳統道德教育思想的精華為這種外在要求提供了內
[1] [2] [3]
【學術動態當代道德教育理論研討會綜述】相關文章:
儒學與當代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綜述04-27
美與當代生活方式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04-29
動態綜合評價的理論與方法綜述04-29
當代外國道德教育改革綜述04-28
當代西方道德發展理論研究綜述04-30
2009年全國生態經濟建設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綜述04-30
馮學與當代中國學術--第五屆馮友蘭學術思想研討會綜述04-28
中國臨濟宗學術研討會綜述05-01
出土文獻學術研討會綜述04-27